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区植被恢复生态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91
1
作者 曹成有 蒋德明 +3 位作者 阿拉木萨 骆永明 寇振武 刘世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49-354,共6页
主要研究了流动沙丘采用草方格固沙结合播种小叶锦鸡儿后 ,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 ,尤其对群落中物种侵入过程和群落组织结构在 3 5年间的变化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植物丰富度发生了... 主要研究了流动沙丘采用草方格固沙结合播种小叶锦鸡儿后 ,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 ,尤其对群落中物种侵入过程和群落组织结构在 3 5年间的变化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植物丰富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 5种增加到 2 3种 ;在生活型组成结构上 ,一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 ,但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的种类数和个体数所占比例均逐渐增加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断增长 ,而生态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 .与天然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随着发育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 .同时也揭示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群落 植被恢复 小叶锦鸡儿 流动沙丘 治理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的生物过程研究 被引量:58
2
作者 赵哈林 赵学勇 +2 位作者 张铜会 李玉霖 苏永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9-315,共7页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 /覆盖下 4种类型沙漠化土地的土壤与植被特征、变化规律、动因和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导致了土壤环境和植被的明显退化。其中严重沙漠化农田和非沙漠化农田相比 ,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生长季...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 /覆盖下 4种类型沙漠化土地的土壤与植被特征、变化规律、动因和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导致了土壤环境和植被的明显退化。其中严重沙漠化农田和非沙漠化农田相比 ,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分别下降 6 6 2 %、6 9 0 %、74 8% ,地温由 2 1 5℃上升到 2 2 4℃ ,其中干旱期严重沙漠化农田土壤含水量仅为 2 3% ,已无法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土壤环境恶化首先威胁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生存 ,使土壤微生物和动物数量分别下降 95 0 %和 75 9% ,酶活力下降 39 5 %~ 90 6 %。同时植物多样性、种的饱和度和初级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如严重沙漠化草地和非沙漠化草地相比 ,3项指标分别下降 85 5 %~88 3% ,87 5 %~ 95 0 %和 80 6 %~ 96 7% ,植被开始发生逆向演替 ,群落优势种不断更替 ,最终形成耐牧耐风沙的沙生植物群聚。旱作农田虽采取了施肥、中耕等管理措施 ,但光合转化效率和初级生产力还是下降了 5 6 7%和5 7 4%。这一过程因其动因不同可分为植被退化 (如放牧 )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和裸露地表风沙流活动直接导致的土地沙漠化 (如农田风蚀和流沙迁移 ) ,前者是植被先行退化进而影响到土壤环境 ,其过程较为缓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沙漠化 土壤环境 植被逆行演替 生物过程 有机质
下载PDF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3
作者 卫伟 余韵 +2 位作者 贾福岩 杨磊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462-6469,共8页
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 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客观需求,许多关键效应和科学机理不明。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上开展的相关研究。认为微地形改造对土壤属性和微生境、降雨入渗和水蚀过程、植被恢复的效果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并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微地形改造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科学分类标准有待系统化、实地量化技术相对滞后、微地形改造的水文效应有待强化、影响植被恢复的机理不明等若干重要局限。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微地形改造的分类体系研发、发展微地形改造方式的定量刻画技术;设立野外定位站,跟踪监测其长期效应,并加强不同微地形改造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比,为科学筛选和优化下垫面改造技术、服务区域生态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改造 植被恢复 生态建设 水文过程 下垫面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重建模式与演替过程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胡相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4-327,333,共5页
在黄土丘陵区,采用封育与重建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坡位建立植被类型配置模式,即坡上部为山桃(Prunus davidiana)或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芨芨草(Achanatcherum splendens);坡中部为柠条或沙棘(Hippophae... 在黄土丘陵区,采用封育与重建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坡位建立植被类型配置模式,即坡上部为山桃(Prunus davidiana)或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芨芨草(Achanatcherum splendens);坡中部为柠条或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本氏针茅+芨芨草;坡下部为沙棘或柠条+芨芨草.20多年的定位观测研究表明:人工灌木林、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及种群类型变化差异显著;封育天然草地本氏针茅种群通过种子和根蘖繁殖已占据优势,其演替过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即荒山荒坡草地(1年)→杂草群聚生长(2~3年)→本氏针茅种群大量出现,杂草和有毒有害植物大幅度消减,(4~5年)→本氏针茅种群稳定阶段(6~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植被演替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李阳兵 高明 +2 位作者 邵景安 谢德体 魏朝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6-613,共8页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受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明显,坡耕地土壤有机质较林草地系统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加。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林、次生林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较低。从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岩溶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实质是土壤作为水库、养分库和土壤种子库功能的差异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植被变化 土壤退化 土壤种子库 演化过程 重庆
下载PDF
放牧胁迫下沙质草地植被的受损过程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哈林 赵学勇 +1 位作者 张铜会 周瑞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505-1511,共7页
通过在科尔沁沙地为期 5 a的放牧试验 ,分析探讨了过牧条件下沙质草地植被的受损过程。试验结果表明 ,持续过牧下 ,植被严重受损。其基本过程是 ,随着植物茎叶被大量啃食 ,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现存生物量急剧下降 ,连续过牧 5 a已... 通过在科尔沁沙地为期 5 a的放牧试验 ,分析探讨了过牧条件下沙质草地植被的受损过程。试验结果表明 ,持续过牧下 ,植被严重受损。其基本过程是 ,随着植物茎叶被大量啃食 ,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现存生物量急剧下降 ,连续过牧 5 a已分别较禁牧区低 82 .1 %、94.0 %和 97.9%。但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 (现存生物量 +家畜采食量 )下降幅度较小 ,第 5年仍为禁牧的 49.5 % ,而其被家畜啃食的净牧草量与现存生物量的比值高达 2 3∶ 1 ,远远高于中牧和轻牧的 1∶ 1和 0 .3∶ 1水平。过牧下 ,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急剧下降 ,第 5年分别为禁牧区的 35 .0 %、2 9.8%和 45 .9% ,家畜喜食的多年生和 1年生植物被不喜食的 1年生植物所取代 ,劣质牧草比例达到 86% ,草地生活型趋于简单。随着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下降 ,地下生物量也趋于下降 ,根层分布浅层化。在这一退化过程的后期 ,由于地面裸露 ,风沙活动强烈 ,植被退化进程加速 ,这和草甸草原植被放牧所引起的退化存在明显区别。轻牧和中牧对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现存生物量也有很大影响 ,但试验期内对草地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胁迫 草地植被 受损过程 沙质草地
下载PDF
Bicarbonate Daily Variations in a Karst River:the Carbon Sink Effect of Subaquatic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被引量:28
7
作者 ZHANG Cheng WANG Jinliang +1 位作者 PU Junbing YAN 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973-979,共7页
Using the Guancun River, an underground stream-fed river, in Rong'an County of Guangxi,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e daily biochemical cycle wa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a weeklong via high re... Using the Guancun River, an underground stream-fed river, in Rong'an County of Guangxi,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e daily biochemical cycle wa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a weeklong via high resolution data logger monitoring and high-frequency sampling. Furthermore, the loss of inorganic carbon along its flow path was estimated. Results show that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groundwater input are quite stable, showing little change extent; while all of the chemical parameters from two downstream monitoring stations show diel variation over the monitoring period, suggesting that plant activity in the river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water chemistry of the river.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put fluxes from the groundwater with the output fluxes of HCO~ estimated at the downstream monitoring station during the high-frequency sampling period shows a strong decrease of HCO~, indicating that the river is losing inorganic carbon along its flow path. The loss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1,152 mmol/day/m of HCO~ which represent about 94.9 kg/day of inorganic carbon along the 1,350 m section of the Guancun River. It means that HCO~ entering the river from karst underground stream was either consumed by plants or trapped in the authigenic calcite and thus constitutes a natural sink of carbon for the Guancun kars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l cycle carbon isotope photosynthetic process subaquatic vegetation karst river carbon sink
下载PDF
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常松涛 黄少燕 +5 位作者 查轩 姚冲 陈世发 白永会 王丽园 孙丽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3,共6页
为探究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雨强(0.5,1.0,1.5 mm/min)和植被覆盖度(0,20%,40%,60%)下坡面侵蚀的产流、产沙规律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雨强下,初始产流时间随植... 为探究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雨强(0.5,1.0,1.5 mm/min)和植被覆盖度(0,20%,40%,60%)下坡面侵蚀的产流、产沙规律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雨强下,初始产流时间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延迟,并随雨强增大而提前,雨强越大,产流时间提前越明显;(2)各坡面径流率、侵蚀率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小,且植被覆盖度越高,径流率和侵蚀率波动范围越小,侵蚀过程越稳定;(3)有植被覆盖的坡面,产沙主要以<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侵蚀泥沙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重随雨强增大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随覆盖度的提高而减小;(4)雨强、植被覆盖度均与产流时间、径流率、侵蚀率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且坡面产流过程与雨强变化的相关性大于其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相关性,坡面产沙过程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相关性大于其与雨强变化的相关性,不同雨强下植被覆盖坡面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模型(R^2>0.98)。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植被覆盖度 侵蚀过程 花岗岩红壤
下载PDF
荒漠河岸植被的受损过程与受损机理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加珍 陈亚宁 +1 位作者 李卫红 陈永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46-956,共11页
以塔里木河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数据为依据,将地下水位划分为6个环境梯度,各梯度上6次重复采集植被样地数据。从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与群落类型等几方面分析了植被的受损过程,以及导致此过程的受损机理。结果表明:(1)草本植物丰富度受损... 以塔里木河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数据为依据,将地下水位划分为6个环境梯度,各梯度上6次重复采集植被样地数据。从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与群落类型等几方面分析了植被的受损过程,以及导致此过程的受损机理。结果表明:(1)草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 m,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8 m。(2)植被盖度减少始于草本植物盖度受损,与群落多样性受损的临界地下水位相同,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 m;在地下水埋深大于6 m之后,植被盖度不断减少则是由木本植物盖度的减少所引起。(3)群落类型受损体现在芦苇群落和胡杨林群落的结构与类型变化上,芦苇群落的衰退演变出现了优势种的更替,而胡杨林群落中优势种的优势地位没有变化。(4)此受损过程是由荒漠河岸生态系统脆弱的生态基质和外界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起因于人口的增加、需求的增长。植被退化是人类干扰作用于植被赖以生存的环境主导因子所致。在生态受损过程中,植物功能型差异与所承受的干扰强度差异对植被退化的程度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植被盖度 群落类型与结构 受损过程 受损机理 塔里木河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成章 龙瑞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6-292,共7页
研究了化学除莠+适度放牧条件下,祁连山北坡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草地群落的植被恢复过程。结果表明,使用专用除草剂杀灭甘肃臭草后,恢复草地在2000~2006年经历了甘肃臭草优势阶段、冷蒿+甘肃臭草阶段、冷蒿+阿尔泰针茅阶段、... 研究了化学除莠+适度放牧条件下,祁连山北坡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草地群落的植被恢复过程。结果表明,使用专用除草剂杀灭甘肃臭草后,恢复草地在2000~2006年经历了甘肃臭草优势阶段、冷蒿+甘肃臭草阶段、冷蒿+阿尔泰针茅阶段、阿尔泰针茅+杂类草阶段等4个演替阶段。2006年草地群落的植物种数比对照草地增加4~7种,盖度和密度接近或高于对照草地,甘肃臭草由优势种变为伴生种,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成为优势种。与对照草地相比地下总根量减少9.06%,活根量提高3.5%,并且表现出深层化分布趋势,0~50cm土层的含水量提高7.2%。经过7a的恢复演替,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增加,但是,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仍然较低,杂类草所占比例较大,尚未达到成熟群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甘肃臭草 退化草地 植被群落 恢复过程
下载PDF
埋藏对65种半干旱草地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闫巧玲 刘志民 +1 位作者 李雪华 马君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7-782,共6页
比较了半干旱草原科尔沁沙地65种植物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埋藏1年后,有38种植物的种子仍具有活力.新采种子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下降;而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比较了半干旱草原科尔沁沙地65种植物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埋藏1年后,有38种植物的种子仍具有活力.新采种子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下降;而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埋藏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因植物生态类群(杂草、草原植物、草甸植物、沙生植物)而异.种子埋藏1年后,多年生植物萌发率没有明显提高,而1年生植物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对于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萌发率间相差10%以下的物种,可根据萌发格局将植物种分为3类:埋藏促进型(如差巴嘎蒿)、埋藏抑制型(如大籽蒿)和埋藏不变型(如鹤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休眠 持久种子库 生活型 生态类群 植被过程 埋藏
下载PDF
沙坡头人工植被变化的动态平衡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宏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3-56,共4页
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该地区自然条件严酷,沙丘起伏大,沙层深厚,格状沙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且呈阶梯状分布。地下水位深达几十甚至10Om以上,有机质、碳酸钙和速效性养分含量都很低,pH值7.14一7.60。
关键词 人工植被 演替 覆盖度 沙坡头
下载PDF
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植被的分布状况与演替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焦树仁 《防护林科技》 2006年第4期11-13,16,共4页
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植被的演替过程,从流动沙丘开始。流动沙丘固封治理以后,最初侵入的植物是沙蓬,3~5a后,生长开始衰弱。流动沙丘向半流动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差巴嘎蒿、小黄柳和沙蓼。半流动沙丘向固定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小白... 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植被的演替过程,从流动沙丘开始。流动沙丘固封治理以后,最初侵入的植物是沙蓬,3~5a后,生长开始衰弱。流动沙丘向半流动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差巴嘎蒿、小黄柳和沙蓼。半流动沙丘向固定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小白蒿、细叶胡枝子、野麦子等。固定沙丘分布的主要植物为羊草、中华隐子草、野古草,大果榆、鼠李等。人工林群落相对稳定以后,林下自然侵入的植物主要为黄囊苔苹、寸草台草等。天然残存林植被,主要为榆树、小叶朴群落和色木、蒙古柞群落。蒙古柞群落是顶极群落,疏林草地植被是沙地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植被 植物群落 分布组成 演替过程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人工胡杨林生态恢复过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古丽努尔.沙布尔哈孜 尹林克 严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4-387,共4页
在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为基础 ,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林龄人工胡杨林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土壤理化性质在 2 1a间的变化情况也作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 ,表明人工胡杨群落随着发育年... 在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为基础 ,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林龄人工胡杨林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土壤理化性质在 2 1a间的变化情况也作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 ,表明人工胡杨群落随着发育年限的增加 ,群落物种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长 ,而群落生态优势度逐渐降低 ,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不断改善。在此基础上 ,对塔里木河植被的演变趋势作一初步的探讨和估计 ,从而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的生态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人工胡杨林 生态建设 植被
下载PDF
呼伦贝尔沙质草地植被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哈林 周瑞莲 +2 位作者 王进 赵学勇 张铜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5-571,共7页
为了了解呼伦贝尔沙地植被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及其机制,于2009年在呼伦贝尔沙地陈巴尔虎旗设置样地,调查不同类型沙地植被差异和变化特征,分析植被变化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①随着沙漠化的发展,草地的植被盖度、高度、地上... 为了了解呼伦贝尔沙地植被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及其机制,于2009年在呼伦贝尔沙地陈巴尔虎旗设置样地,调查不同类型沙地植被差异和变化特征,分析植被变化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①随着沙漠化的发展,草地的植被盖度、高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量急剧下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植物密度呈波动式下降;②沙漠化过程中,受损最严重的是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产量,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对于沙漠化的响应较为迟缓或具有滞后效应;③沙漠化过程中,多年生优良牧草在群落中的作用下降,一年生杂类草在群落中的作用增强,草地由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向一年生禾本科、藜科杂类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④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粗化、松散度的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降低是导致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变化对植被退化也有一定影响,但土壤容重和土壤pH的变化对植被退化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植被 沙漠化过程 群落演替 土壤理化特性 呼伦贝尔沙地 内蒙古
原文传递
流动沙丘区和固定沙丘区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秀梅 刘志民 +1 位作者 刘博 闫守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1,共6页
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研究对揭示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及植被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χ2检验和AC关联系数对科尔沁沙地22个不同面积的流动沙丘区和固定沙丘区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沙丘区,当丘间低... 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研究对揭示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及植被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χ2检验和AC关联系数对科尔沁沙地22个不同面积的流动沙丘区和固定沙丘区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沙丘区,当丘间低地面积<0.5hm2时,|AC|≤0.3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和|AC|≥0.7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略大于流动沙丘区,当丘间低地面积>0.5hm2时,|AC|≤0.3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显著小于流动沙丘区,|AC|≥0.7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显著大于流动沙丘区;当面积<0.5hm2时,沙丘固定未引起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当面积>0.5hm2时,沙丘固定导致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系更加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草甸植物 沙生植物 尺度 草原植物 植被过程
原文传递
山地新城市化进程的地表热通量时空演变--以悦来新城为例
17
作者 张沁 杨清伟 张守平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26,共15页
山地城市通常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局地的地表热通量分布规律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区别。为探求山地新开发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表热通量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LUMPS、SEBS模型,对代表重庆市未来发展窗口的悦来新城不同... 山地城市通常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局地的地表热通量分布规律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区别。为探求山地新开发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表热通量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LUMPS、SEBS模型,对代表重庆市未来发展窗口的悦来新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热平衡过程和城市化前、中、后3期的各热通量过程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各地表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悦来新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辐射通量及差值在7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植被覆盖度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热通量存在差异的因素之一,潜热通量依次为:林地>农田>未利用土地>居民用地,土壤热通量依次为:未利用土地>居民用地>林地>农田;(2)城市化进程使得悦来新城的净辐射低值区域增多,显热通量呈增加趋势且在能量输出中占比最多,潜热通量的低值区有向南北逐渐扩张的趋势,在潜热通量较低的地区土壤热通量和显热通量较高;土壤热通量与显热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增大趋势;(3)土壤热通量与土地利用面积的相关关系是各能量输出因子中最好的;植被覆盖度对各热通量的影响远大于土地利用面积,居民组合用地与植被覆盖度关系最为密切,潜热通量受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热通量 时空演变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城市化进程
原文传递
露采矿山复绿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组装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永均 赵姣 +3 位作者 马静 朱燕峰 肖栋 陈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61-1672,共12页
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厘清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组装过程的影响,对探索矿区生态恢复弹性及自维持机制至关重要。为此,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并结合零模型分析技术,探测黄土高原平朔安太堡露采矿排土场已复垦... 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厘清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组装过程的影响,对探索矿区生态恢复弹性及自维持机制至关重要。为此,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并结合零模型分析技术,探测黄土高原平朔安太堡露采矿排土场已复垦18 a的灌木丛(BL)、针叶林(CF)、阔叶林(BF)、混交林(MF)和控制样地(CK,已持续生长大于30 a未受干扰的周边杨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子生态网络特征、关键菌群及其组装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细菌群落α多样性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CK相比,MF和CF的Sobs和Shannon指数分别增加了35.29%、3.50%和25.18%、1.05%,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间真菌群落α多样性差异不显著;(2)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细菌群落优势菌门,且前2者显著高于CK,后2者则相反(P<0.05)。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真菌群落优势菌门,前者显著高于CK,后者则相反(P<0.05);(3)随机性过程主导了土壤细菌群落构建过程,除MF土壤真菌群落由确定性过程主导外,其他真菌群落也由随机性过程主导。但无论哪种植被恢复类型,随机性过程对细菌群落组装的主导作用均远高于真菌群落。其外,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细菌网络中的关键类群,被孢霉目、寡囊盘菌目、刺盾炱目、肉座菌目是真菌网络中的关键类群。植被恢复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BL、CF和MF增加了细菌网络的稳定性,MF使真菌网络更复杂;土壤细菌组装过程由随机性过程主导,除MF外真菌组装过程也由随机性过程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微生物群落 生态网络 组装过程 关键类群
下载PDF
大九湖泥炭柱样的木质素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丽阳 吴莹 +2 位作者 黄俊华 张国森 张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39,共7页
根据大九湖泥炭柱样的木质素特征,结合C/N、δ13C和δ15N数据,分析了有机物的来源和降解特征。结果表明,陆地C3高等植物是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木质素的S/V和C/V参数指示该泥沼的主要维管植物是草本被子植物。有机碳含量(OC)的变化与这些... 根据大九湖泥炭柱样的木质素特征,结合C/N、δ13C和δ15N数据,分析了有机物的来源和降解特征。结果表明,陆地C3高等植物是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木质素的S/V和C/V参数指示该泥沼的主要维管植物是草本被子植物。有机碳含量(OC)的变化与这些植被参数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植被变化是控制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Ad/Al)v和(Ad/Al)s参数表明泥炭中的木质素经历了中等程度的氧化降解,而棕腐菌的去甲基/去甲氧基过程是控制木质素含量的主要降解途径。木质素在埋藏后的降解很小,其降解程度更多地受对应年代的环境条件的控制,例如,在温暖湿润的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木质素降解程度显著高于之前的寒冷干燥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木质素 有机物来源 植物类型 降解程度 降解过程
下载PDF
Response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esert riparian forests to hydrologic process in Ejina oasis 被引量:4
20
作者 ZHAO Wenzhi, CHANG Xueli & HE ZhibinLinze Inland River Basin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ion,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Yantai Norm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1期21-31,共11页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technology of GIS and RS, a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response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esert riparian forest to hydrologic process on the bas...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technology of GIS and RS, a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response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esert riparian forest to hydrologic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the hydrologic data from 1990 to 2000 and the TM image of 2001 yea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appears an even distribution pattern for the relative forest area in oasis, however, the degenerated forest diaplay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from west to east; (2) the desert riparian forest in Ejina is in completely degenerated process at the patch scale; (3) the number of patch 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hydrologic process,but also by agricultural activity such as cultivation. The severe deterioration of the degraded vegetation in whole oasis initiates from lower reaches, and gradually impels to upstream; the fragmentation of landscape in the terminal site is more obvious, which is influenced by river shape and decreasing flux of water. It is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hydrologic process to the ground hydrologic process of desert riparian forest in Ejina oasis is little for the recent ten years. The relative area of the degenerated fores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ound water depth in the direction of parallel to river channel. On the contrary,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river channel, there is a decreasing tendency for the average patch area of the forest and the degenerated forest with increasing ground water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JINA oasis DESERT RIPARIAN forests vegetation pattern hydrologic proc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