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肌电仪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肌电活动的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琦 吴贤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2期1041-1042,共2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下进行训练。所有患者在开始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利用表面肌电仪对VMO和VL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连续6h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股内侧斜肌的募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肌电图机分析 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
下载PDF
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魏智钧 欧阳颀 +3 位作者 侯艳丽 李雪 李华 李自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30期3314-331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的直接效应,以及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刺治疗2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阶梯任务实验,利用表面肌电仪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 目的观察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的直接效应,以及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刺治疗2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阶梯任务实验,利用表面肌电仪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P<0.01),向心性收缩与离心性收缩时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的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针灸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改变股内斜、外侧肌的募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 肌电图分析 股内侧斜肌 股外侧肌
下载PDF
股内侧斜肌在髌股关节不稳中作用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丽思 袁慧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3,共4页
髌股关节不稳在年轻人群中常见,诸多因素可致髌股关节不稳,其中动力因素中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协调性不一致是重要原因之一。髌股关节不稳会对肌肉生物力学及功能状态造成影响,进一步导致临床常见的髌股关节疼痛。利用影像学技术评估股... 髌股关节不稳在年轻人群中常见,诸多因素可致髌股关节不稳,其中动力因素中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协调性不一致是重要原因之一。髌股关节不稳会对肌肉生物力学及功能状态造成影响,进一步导致临床常见的髌股关节疼痛。利用影像学技术评估股内侧斜肌在髌股关节不稳中的功能变化及早期指导临床治疗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股内侧斜肌在髌股关节不稳患者中的作用及相关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不稳 磁共振成像 股内侧斜肌 肌肉功能
下载PDF
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评估及其与Q角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1 位作者 潘翠环 于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4091-4093,共3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Q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进行Q角测量,同时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sEMG),...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Q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进行Q角测量,同时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对Q角与VL/VMO肌电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VL、VMO时域指标ZCR、RMS、I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L较VMO高。Q角与VL/VMO肌电比值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149(P>0.05)。结论:PFPS患者VL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活化程度要高于VMO。股四头肌失衡程度与Q角大小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股外侧肌 股内斜肌 Q角
下载PDF
髌股关节疼痛及其临床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吴贤发 钟绮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5-867,共3页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的影响,以及髌骨叩压、股四头肌的疲劳恢复与生物反馈辅助对PFPS康复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 疼痛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 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
下载PDF
限弧等速肌力训练对于髌股关节炎髌骨轨迹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宽 王春方 +1 位作者 孙长城 张颖 《中国康复》 2020年第8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限弧等速肌力训练对髌股关节炎患者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诊断为髌股关节炎患者60例,按接诊顺序分为A组(0°~30°)、B组(30°~60°)和C组(60°~90°)不同角度限弧运动训练组,每组各20例,采用德国I... 目的:探讨不同限弧等速肌力训练对髌股关节炎患者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诊断为髌股关节炎患者60例,按接诊顺序分为A组(0°~30°)、B组(30°~60°)和C组(60°~90°)不同角度限弧运动训练组,每组各20例,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训练系统按分组对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4周的限弧等速肌力训练。训练前、后拍摄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及屈膝45°轴位片,测量髌骨轨迹参数(即髌股指数、外侧髌股角、髌骨合适角);记录每个膝关节的等速肌力测定值,即峰力矩(PT)、总功(TW)及平均功率(AP);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包括疼痛、僵硬、日常功能)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训练4周后,A组髌股指数、髌骨合适角较训练前明显降低,外侧髌股角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A、B、C组峰力矩PT、总功TW及平均功率AP值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WOMAC评分比较,A组疼痛、日常功能评分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5)。训练后,髌骨轨迹参数比较:髌股指数、髌骨合适角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外侧髌股角明显高于B、C组(P<0005);等速肌力测定值比较:A组PT值明显高于B、C组(P<0.05);WOMAC评分比较:疼痛评分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B组与C组间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屈曲范围0°~30°的股四头肌等速训练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炎髌骨轨迹,提高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速肌力训练 髌股关节炎 髌骨轨迹 股内斜肌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髌股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1期3652-3654,共3页
髌股疼痛综合征(PEPS)临床发生率高,但病因复杂,诊断及评估手段有限。准确客观地评定股外侧肌及股内斜肌的肌肉功能状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指导康复治疗及疗效评价。表面肌电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活动水平和功能状态的... 髌股疼痛综合征(PEPS)临床发生率高,但病因复杂,诊断及评估手段有限。准确客观地评定股外侧肌及股内斜肌的肌肉功能状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指导康复治疗及疗效评价。表面肌电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活动水平和功能状态的变化,具有无创性、敏感性、客观性等优点,应用于PEPS的康复评定及治疗中,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股外侧肌 股内斜肌
下载PDF
内侧髌股韧带与股内斜肌在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的MRI表现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海燕 罗铧 +1 位作者 李东明 蒋旭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分析内侧髌股韧带(MPFL)与股内斜肌(VMO)在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的MRI表现,以及MPFL与VMO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6例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的MRI资料,分析MPFL、VMO损伤的MRI表现特点,统计损伤程度、部位,并分析相关性。结果:106例... 目的:分析内侧髌股韧带(MPFL)与股内斜肌(VMO)在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的MRI表现,以及MPFL与VMO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6例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的MRI资料,分析MPFL、VMO损伤的MRI表现特点,统计损伤程度、部位,并分析相关性。结果:106例中,MPFL损伤发生率为77.4%(82/106),其中部分撕裂、完全撕裂分别占64.6%(53/82)、35.4%(29/82),单纯髌骨侧、股骨侧、多发撕裂发生率分别为22.0%(18/82)、39.0%(32/82)、39.0%(32/82)。VMO损伤发生率为68.9%(73/106),其中1、2级损伤发生率为79.5%(58/73)、20.5%(15/73),单纯髌骨侧、单纯股骨侧、髌骨-股骨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2.3%(9/73)、54.8%(40/73)、32.9%(24/73)。MPFL与VMO损伤发生率有相关性(χ^(2)=71.744,P<0.001);MPFL损伤程度与VMO损伤程度有相关性(rs=0.428,P<0.001);MPFL单纯髌骨侧、股骨侧撕裂组间伴VMO损伤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86,P<0.001)。结论:MPFL损伤易合并VMO损伤,以1级损伤为主;MPFL与VMO损伤程度呈正相关,MPFL损伤程度加重,VMO损伤程度随之加重;单纯髌骨侧或单纯股骨侧MPFL损伤均易并发同侧的VMO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髌韧带 内侧副韧带 股内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双足半蹲伴髋内收对髌股疼痛综合征股内斜肌的强化作用
9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潘翠环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72-874,共3页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观察PFPS患者各种表面肌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探讨髋内收对股内斜肌的针对性强化作用机制.方法 将PFP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观察PFPS患者各种表面肌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探讨髋内收对股内斜肌的针对性强化作用机制.方法 将PFP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结果 双足半蹲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的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分别为(103.31±44.54) μV和(8.02±3.45) μVs,分别与组内VMO RMS的(85.02 ±41.19) μV和IEMG的(6.72±3.20) 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与组内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足半蹲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优先强化VMO,使VL与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股内斜肌 髋内收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坐位伸膝伴髋内收动作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1 位作者 许轶 王康玲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方法 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在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方法 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在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比较其平衡关系。结果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时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VMO时域指标有统计学差异,伴髋内收时RMS、IEMG指标值较高,说明伴髋内收时VMO的肌肉募集增强。结论坐位伸膝动作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VMO肌电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VL、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股内斜肌 髋内收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股内侧肌斜束前置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俊俊 张志强 +6 位作者 高远鹏 李春江 王智勇 李渊 侯福山 任伟平 刘明玺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0期1409-1411,共3页
目的回顾研究我院近3年来采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股内侧肌斜束前置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 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5个月,记录术前及术后随访时Kujala评分及Lysholm评分,CT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 目的回顾研究我院近3年来采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股内侧肌斜束前置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 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5个月,记录术前及术后随访时Kujala评分及Lysholm评分,CT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TT-TG)值、髌骨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及外侧髌股角。结果术后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TT-TG值、髌骨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及外侧髌股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股内侧肌斜束前置术可以同时恢复髌骨的静力和动力稳定性,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一种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 股内侧肌斜束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