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肌电仪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肌电活动的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琦 吴贤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2期1041-1042,共2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下进行训练。所有患者在开始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利用表面肌电仪对VMO和VL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连续6h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股内侧斜肌的募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肌电图机分析 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评定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髌骨动态稳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郑光新 蒋长亮 +2 位作者 黄迅悟 王海山 孙继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76-679,共4页
目的 利用自建表面肌电图的标准化测试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内侧肌(VM)与股外侧肌(VL)在控制髌骨运动中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PFPS患者7例(13个膝)作为病例组,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20个膝)作为对照组,并分别进行表面... 目的 利用自建表面肌电图的标准化测试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内侧肌(VM)与股外侧肌(VL)在控制髌骨运动中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PFPS患者7例(13个膝)作为病例组,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20个膝)作为对照组,并分别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测量蹲起运动VM和VL的平均波幅和峰值时限(TBP).结果 PFPS组和对照组VM∶VL平均振幅比值分别为(0.97±0.31)和(1.09±0.3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蹲时的平均比值(1.00±0.16)明显高于起立时的平均比值(0.83±0.15)(P<0.05).在蹲起时PFPS组的TBPVM较TBPVL延迟(8.77%±5.12%)与对照组(-1.45%±4.02%)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所用表面肌电图的标准化测试能发现本组PFPS患者下蹲时VM的峰值时限明显滞后于VL,可用于评定局部型PFPS患者术后或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髌股疼痛综合征 膝前痛 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
原文传递
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魏智钧 欧阳颀 +3 位作者 侯艳丽 李雪 李华 李自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30期3314-331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的直接效应,以及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刺治疗2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阶梯任务实验,利用表面肌电仪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 目的观察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的直接效应,以及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刺治疗2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阶梯任务实验,利用表面肌电仪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P<0.01),向心性收缩与离心性收缩时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的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针灸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改变股内斜、外侧肌的募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 肌电图分析 股内侧斜肌 股外侧肌
下载PDF
股内斜肌负载变化影响髌腱近端受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华英汇 陈世益 +1 位作者 牛文鑫 丁祖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股内斜肌不同负载情况下髌腱近端内、外侧拉伸应力的变化。方法:6例新鲜膝关节尸体标本在屈膝0°、30°和60°时,分别将股内斜肌负载从0N增加到30N、60N、100N。测量髌腱近端内、外侧的拉伸形变。然后取下髌腱内... 目的:探讨股内斜肌不同负载情况下髌腱近端内、外侧拉伸应力的变化。方法:6例新鲜膝关节尸体标本在屈膝0°、30°和60°时,分别将股内斜肌负载从0N增加到30N、60N、100N。测量髌腱近端内、外侧的拉伸形变。然后取下髌腱内、外侧部分,置于万能实验机上进行拉伸测试至断裂。根据所得到的髌腱拉伸应变和材料特性测试结果计算髌腱内、外侧受到的拉伸应力。结果:在膝关节屈曲0°、30°和60°时,股内斜肌加载在0N和30N情况下,内侧髌腱拉伸应力差别无显著差异(P>0.05)。在其它加载状态下,屈膝同一角度时,各相邻工况的拉伸应力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股内斜肌负载增加,内侧髌腱拉伸应力减小,外侧髌腱拉伸应力增大。结论:在股内斜肌负载增加时,髌腱近端外侧拉伸应力增加,内侧拉伸应力减小,在膝关节屈膝0°、30°和60°时均存在这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斜肌 股外侧肌 肌力不平衡 髌腱腱病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评估及其与Q角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1 位作者 潘翠环 于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4091-4093,共3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Q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进行Q角测量,同时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sEMG),...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Q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进行Q角测量,同时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对Q角与VL/VMO肌电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VL、VMO时域指标ZCR、RMS、I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L较VMO高。Q角与VL/VMO肌电比值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149(P>0.05)。结论:PFPS患者VL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活化程度要高于VMO。股四头肌失衡程度与Q角大小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股外侧肌 股内斜肌 Q角
下载PDF
髌股关节疼痛及其临床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贤发 钟绮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5-867,共3页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的影响,以及髌骨叩压、股四头肌的疲劳恢复与生物反馈辅助对PFPS康复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 疼痛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 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髌股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1期3652-3654,共3页
髌股疼痛综合征(PEPS)临床发生率高,但病因复杂,诊断及评估手段有限。准确客观地评定股外侧肌及股内斜肌的肌肉功能状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指导康复治疗及疗效评价。表面肌电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活动水平和功能状态的... 髌股疼痛综合征(PEPS)临床发生率高,但病因复杂,诊断及评估手段有限。准确客观地评定股外侧肌及股内斜肌的肌肉功能状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指导康复治疗及疗效评价。表面肌电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活动水平和功能状态的变化,具有无创性、敏感性、客观性等优点,应用于PEPS的康复评定及治疗中,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股外侧肌 股内斜肌
下载PDF
股外侧肌肌瓣移植治疗巨大脓胸三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沈立锋 郭峭峰 +6 位作者 何忠良 林炳远 刘亦杨 黄凯 何雪明 翟利峰 张春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探讨股外侧肌肌瓣移植填塞治疗巨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5月至12月,采用股外侧肌肌瓣移植填塞死腔治疗巨大脓胸3例,其中单侧股外侧肌移植2例,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1例。修复脓腔大小分别为12.4cm×5.1cm×6.4cm、11.8... 目的探讨股外侧肌肌瓣移植填塞治疗巨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5月至12月,采用股外侧肌肌瓣移植填塞死腔治疗巨大脓胸3例,其中单侧股外侧肌移植2例,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1例。修复脓腔大小分别为12.4cm×5.1cm×6.4cm、11.8cm×6.9cm×5.6cm和14.4cm×7.6cm×9.4cm。结果随访23~29个月,肌瓣全部成活,脓腔填塞良好,无脓胸复发,无胸闷等不适,肌瓣供区愈合良好,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股外侧肌体积大,肌肉组织血供丰富,能有效填塞巨大脓胸形成的死腔,且不改变胸廓外形,是治疗脓胸的理想方法。对脓胸死腔巨大的年轻患者,单侧股外侧肌不足以充分填塞时,可采用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的方式进行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肌 肌瓣 脓胸
原文传递
股内斜肌负载变化对髌腱近端止点受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华英汇 陈世益 姜闻博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2-434,491,共4页
目的:应用MRI图像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探讨股内斜肌不同负载情况下髌腱近端止点内、外侧应力的变化。方法:一名志愿者在屈膝60°位接受MRI扫描,获得MRI图像,采用Mimics8.1三维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经过Magi... 目的:应用MRI图像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探讨股内斜肌不同负载情况下髌腱近端止点内、外侧应力的变化。方法:一名志愿者在屈膝60°位接受MRI扫描,获得MRI图像,采用Mimics8.1三维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经过Magic RP软件优化后,采用MSC.PATRAN软件进行四面体网格化,并建立模拟的髌腱,附加材料属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计算股内斜肌负载从0N依次增加到33N、66N及100N时的髌腱近端止点内、外侧等效应力(VMS)的变化。结果:随着股内斜肌负载从0N增加到100N,髌腱近端止点内侧受力逐渐下降,峰值VMS从2.41MPa降低到1.41MPa;而外侧受力逐渐增加,峰值VMS从2.90MPa增加到5.03MPa。结论:在屈膝60度状态下,股内斜肌负载增加使髌腱近端止点外侧受力增加,内侧受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斜肌 股外侧肌 髌腱近端止点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人类股四头肌的肌纤维型分布
10
作者 李志义 李名扬 薛黔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7-21,共5页
本实验采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检测了5例青年男性(21—27岁)股四头肌的肌纤维型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股四头肌各部的Ⅰ型纤维比例分别为:股直肌46.8±6.0%、股外侧肌45.3±9.3%、股内侧肌49.2±9.7%和股中间肌66.3±... 本实验采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检测了5例青年男性(21—27岁)股四头肌的肌纤维型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股四头肌各部的Ⅰ型纤维比例分别为:股直肌46.8±6.0%、股外侧肌45.3±9.3%、股内侧肌49.2±9.7%和股中间肌66.3±8.4%,其中股中间肌Ⅰ型纤维比例显著高于其它三块肌( P<0.001)。股外侧肌前上部、前下部和外侧部三者之间Ⅰ型纤维比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而股内侧肌直部的Ⅰ型纤维比例明显比横部为高(P<0.05)。不同个体之间肌纤维型构成有较大差异,而左、右侧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本文还对肌纤维构成与肌功能适用的问题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四头肌 肌纤维型 分布
下载PDF
右大腿股外侧肌颗粒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琚超 王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04,共2页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符合我国医学伦理的相关规定,符合2013年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女,52岁,汉族,自诉4个月前发现右下肢肿物,伴阵发性锐痛,持续数秒,生长缓慢,于2021年6月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科检查:患者右下肢可见大小...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符合我国医学伦理的相关规定,符合2013年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女,52岁,汉族,自诉4个月前发现右下肢肿物,伴阵发性锐痛,持续数秒,生长缓慢,于2021年6月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科检查:患者右下肢可见大小约2 cm×3 cm突起物,触之质硬,活动度可,界限明显。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73.72 mg/L。既往史:20年前,于地方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现口服氯氮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股外侧肌 大腿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递增静力性收缩中肌氧拐点与肌电活动、心率变化之间的联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帮德 田庆平 +5 位作者 孙金燕 孙白雷 徐国栋 张立 骆清铭 龚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2-286,共5页
目的:研究递增静力性收缩中,反映局部肌肉氧供平衡被打破的肌氧拐点(阈)的存在性及肌氧变化与肌电活动变化、心率变化之间的联系。方法:对递增等长伸膝运动中股外侧肌处近红外肌氧、表面肌电变化及心率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递... 目的:研究递增静力性收缩中,反映局部肌肉氧供平衡被打破的肌氧拐点(阈)的存在性及肌氧变化与肌电活动变化、心率变化之间的联系。方法:对递增等长伸膝运动中股外侧肌处近红外肌氧、表面肌电变化及心率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递增等长伸膝运动中肌氧氧指标(OI)变化过程存在拐点现象,并且OI、肌电均方根值(sEMGrms)、心率(HR)3种生理参数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r2>0.951,P<0.001)。另外,sEMGrms及HR的上升变化过程也存在拐点现象,而且肌氧拐点(OIBp,46.4±2.1(SE)%MVC)、肌电拐点(EMGBp,50.8±1.9%MVC)和心率拐点(HRBp)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递增静力性收缩运动中也存在肌氧拐点现象,而且肌氧拐点的出现与肌电幅值及心率的急剧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术 表面肌电图 生理拐点 股外侧肌 递增等长收缩 肌氧 心率
下载PDF
应用sEMG评价股外侧肌疲劳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黄志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26-128,共3页
运用表面肌电对股外侧肌运动进行测试,通过对sEMG指标iEMG值和P-P峰值的采集,判断股外侧肌疲劳的程度并探讨产生疲劳的机理。方法是以30%、60%、90%MVC负荷强度坐在肌力凳上采取向心、等长和离心收缩进行下肢负重伸膝运动,并同步进行表... 运用表面肌电对股外侧肌运动进行测试,通过对sEMG指标iEMG值和P-P峰值的采集,判断股外侧肌疲劳的程度并探讨产生疲劳的机理。方法是以30%、60%、90%MVC负荷强度坐在肌力凳上采取向心、等长和离心收缩进行下肢负重伸膝运动,并同步进行表面肌电图测量。结论是sEMG能较好地反映人体肌肉运动疲劳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G 疲劳 股外侧肌 评价
下载PDF
豚鼠组织电阻抗实验研究
14
作者 郭赤 胡佑伦 周秋凤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65-67,共3页
本文对20例豚鼠的股外侧肌、肝、肺和左心室肌的阻抗模频率特性进行了测量,测量频率范围为:0.01~100kHz。其结果表明:当频率大于50kHz时,这四种组织的阻抗模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当频率为1kHz~10kHz范围时,除左心室肌与股外侧肌间... 本文对20例豚鼠的股外侧肌、肝、肺和左心室肌的阻抗模频率特性进行了测量,测量频率范围为:0.01~100kHz。其结果表明:当频率大于50kHz时,这四种组织的阻抗模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当频率为1kHz~10kHz范围时,除左心室肌与股外侧肌间外,其它组织间阻抗模差异均有显著性;四种组织的阻抗模均随频率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抗模 左心室肌 诊断
原文传递
太极拳特定动作下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欧阳静明 王楚怀 +4 位作者 王于领 张洲 缪萍 王玉娟 余秋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1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 目的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零点通过率(ZCR)。结果维持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时,其支撑脚VMO、VL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其支撑脚VL的AEMG、MFC、ZCR、MF均小于VMO(P<0.05);与股四头肌的最大随意收缩负荷相比,所测试的动作下,肌肉负荷属于中小负荷,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结论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肌肉负荷较小,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某些太极拳动作下,VMO可以较多地募集到肌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表面肌电图 股内侧肌(VMO) 股外侧肌(VL)
下载PDF
新生儿股外侧肌注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贺生 田顺亮 +2 位作者 刘荣志 胡庆甫 徐国昌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3期206-207,共2页
目的 通过新生儿尸体股外侧肌群厚度的测定和解剖学观测 ,为新生儿股外侧肌肉注射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将新生儿尸体的股外侧肌分三等份 ,分别定为上、中、下三区 ,用注射针头 ,经各区中心部位插入肌肉 ,用游标卡尺测量进针深度 ... 目的 通过新生儿尸体股外侧肌群厚度的测定和解剖学观测 ,为新生儿股外侧肌肉注射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将新生儿尸体的股外侧肌分三等份 ,分别定为上、中、下三区 ,用注射针头 ,经各区中心部位插入肌肉 ,用游标卡尺测量进针深度 ,测其数值。结果 股外侧肌上区肌肉厚为 (0 6 4 2± 0 185 )cm ,中区肌厚为 (1 2 95± 0 179)cm ,浅筋膜较簿 ,为 (0 5 4 1± 0 0 7)cm ,下区肌厚为 (0 6 2 5± 0 2 33)cm。结论 新生儿股外侧中部肌肉较厚 ,无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 ,易暴露 ,可供注射的范围较大 ,同时操作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股外侧肌 注射 应用解剖
下载PDF
Early electrical field stimulation prevents the loss of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motoneurons and muscle atrophy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10
17
作者 Cheng Zhang Wei Rong +3 位作者 Guang-Hao Zhang Ai-Hua Wang Chang-Zhe Wu Xiao-Lin Hu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869-876,共8页
Our previous study revealed that early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field stimulation(EFS) with the anode at the lesion and the cathode distal to the lesion reduced injury potential, inhibited secondary injury and was ... Our previous study revealed that early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field stimulation(EFS) with the anode at the lesion and the cathode distal to the lesion reduced injury potential, inhibited secondary injury and was neuroprotective in the dorsal corticospinal trac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SCI).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FS on protection of anterior horn motoneurons and their target musculature after SCI and its mechanism.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equal groups. The EFS group received EFS for 30 minutes immediately after injury at T_(10). SCI group rats were only subjected to SCI and sham group rats were only subjected to laminectomy. Luxol fast blue staining demonstrated that spinal cord tissue in the injury center was better protected;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perimeter of injured tissue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the EFS group than in the SCI group. Immunofluorescenc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motoneurons was greater and the number of abnormal neurons reduced in the EFS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SCI group. Wet weight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vastus lateralis muscles were smaller in the SCI group to in the sham group. However, EFS improved muscle atrophy and behavior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EF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ngle in the inclined plane test and Tarlov's motor grading score. The above results confirm that early EFS can effectively impede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motoneuron loss, promote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nd reduce muscle atrophy in rats after 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electrical field stimulation anterior horn MOTONEURONS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Tarlov's motor grading scale inclined plane test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会仁 刘德群 +4 位作者 刘小坡 王国强 项力源 刘志旺 于占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1-493,共3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 降支 肌皮瓣 股外侧肌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健康志愿者延迟性肌肉酸痛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希海 杨莹 +4 位作者 刘强 张成军 卢再鸣 潘诗农 郭启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1-1065,1070,共6页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健康志愿者股外侧肌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影像学改变及其与肌肉酸痛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DTI在评价DO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名健康志愿者运用短距离重复跑运动模式进行训练以获得DOMS模型,在运动前、运...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健康志愿者股外侧肌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影像学改变及其与肌肉酸痛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DTI在评价DO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名健康志愿者运用短距离重复跑运动模式进行训练以获得DOMS模型,在运动前、运动后的1 d、2 d、3 d、5 d对左侧股四头肌进行DTI扫描,并行肌肉酸痛指数评分。测量左侧股外侧肌感兴趣区ADC值、FA值及本征值。运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各指标不同时间上的变化的特点。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DTI测量结果与肌肉酸痛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名健康志愿者左侧股外侧肌DTI检查显示左侧股外侧肌的ADC值在运动后24 h逐渐增高,48 h达到高峰,72 h后逐渐降低,5 d时逐渐恢复正常。FA值和λ3亦在运动后24 h^48 h逐渐增高,48 h时达最大值,后逐渐降低,5 d时恢复正常,λ1,λ2亦显示出同样的变化趋势。统计学分析显示FA、λ3与肌肉酸痛指数有一定相关性(r值分别为0.577、0.214)。结论 DTI能够有效评估DOMS后骨骼肌损伤程度改变,DTI与酸痛指数能够对DOMS进行综合评价,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肌 延迟性肌肉酸痛 肌肉酸痛指数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
下载PDF
股外侧肌肉注射法在疫苗接种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谢桂香 梁艳金 +3 位作者 谢美兴 陈丽锦 蔡福珍 李柳清 《现代医院》 2010年第11期87-88,共2页
目的在预防接种中应用股外侧肌肉注射法接种疫苗,探讨股外侧肌注射法在疫苗接种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岗贝预防接种门诊335名2岁以下的婴幼儿用股外侧股肉注射法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观察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目的在预防接种中应用股外侧肌肉注射法接种疫苗,探讨股外侧肌注射法在疫苗接种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岗贝预防接种门诊335名2岁以下的婴幼儿用股外侧股肉注射法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观察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接种后30 min内主要以局部红肿为主,共发生7例(2.09%)。30 min~72 h也是以轻度局部反应为主,共发生局部红肿18例(5.37%),无硬结与炎症发生;全身反应以发热为主,共发生14例(4.18%)。所有不良反应均于72 h内自行好转或消失。结论用股外侧肌肉注射法接种疫苗是安全的,建议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疫苗接种中可推广使用股外侧肌注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肌 注射 安全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