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贾娟 张昊 邓彦君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42-544,共3页
目的:选择理想的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和时机,重建下颌骨患病前的外形,恢复患病前的咬合关系,纠正颌面畸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恢复正常吞咽功能和咀嚼功能。分析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不同办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999年7月至2009年1月... 目的:选择理想的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和时机,重建下颌骨患病前的外形,恢复患病前的咬合关系,纠正颌面畸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恢复正常吞咽功能和咀嚼功能。分析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不同办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999年7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颌面外科因各类肿瘤切除手术后实施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患者76例,比较76例下颌骨缺损患者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与下颌骨修复方法选择相关的各种因素。结果:自体游离骨移植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者63例,占82.8%,其中4例因术后感染失败。5例吻合血管的自体骨移植全部存活,修复效果理想。结论:自体游离骨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修复办法,但是适用范围局限。血管化骨移植是目前最理想的修复方法,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各类下颌骨缺损应考虑同期修复,应结合患者自身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修复重建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自体游离骨移植 血管化骨移植
下载PDF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在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辛晓锋 王琼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8年第10期1217-1219,共3页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在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医院收治的59例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32例骨肿瘤患者纳入观察组,不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27例...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在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医院收治的59例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32例骨肿瘤患者纳入观察组,不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27例骨肿瘤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肢体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肢体功能逐渐好转,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Ennekin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管蒂腓骨移植对于骨肿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安全性高,但相对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应当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带血管蒂腓骨 骨移植
原文传递
异位预成血管化骨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庆银 侯劲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98-301,共4页
先天畸形、创伤、炎症和肿瘤等所致的下颌骨缺损重建在临床上仍是一个难题。单纯游离骨移植在肿瘤放疗患者受区条件差的情况下有较大的局限性,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也会造成其供区创伤和继发畸形。近来,异位预成血管化骨移植为下颌骨缺损重... 先天畸形、创伤、炎症和肿瘤等所致的下颌骨缺损重建在临床上仍是一个难题。单纯游离骨移植在肿瘤放疗患者受区条件差的情况下有较大的局限性,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也会造成其供区创伤和继发畸形。近来,异位预成血管化骨移植为下颌骨缺损重建提供了新的途径。下面就血管化骨异位预成的方法、所需条件、优点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骨形成 预成骨 血管化骨移植 下颌骨重建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选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家友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3期27-28,73,共3页
目的分析三种常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与修复重建的时机选择。方法收集1994年12月~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因各类肿瘤切除手术后实施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患者142例,分析与下颌骨修复方法选择相关的各种因素,包括... 目的分析三种常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与修复重建的时机选择。方法收集1994年12月~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因各类肿瘤切除手术后实施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患者142例,分析与下颌骨修复方法选择相关的各种因素,包括病变性质、患者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软组织缺损、是否进行了放/化疗。将下颌骨缺损进行HCL方法分类,并比较各类缺损修复方法与修复时机的选择。结果本组142例患者中采用自体游离骨移植103例(72.6%),采用游离血管化骨肌瓣移植8例(5.6%),采用替代物植入31例(21.8%)。142例患者中有132例(93.0%)行同期修复,6例(4.2%)行延期修复,4例(2.8%)选择Ⅰ期暂时性修复后Ⅱ期再次修复。结论各类下颌骨缺损应考虑同期修复重建。应结合患者的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修复重建的方法。血管化骨移植是理想的修复方法,但并非适合所有患者。自体游离骨移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但适用范围受局限。替代物植入可作为补充方法,但不应作为临床常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重建 血管化骨移植 自体游离骨移植 替代物植入
下载PDF
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手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5
作者 宗春琳 陆金标 +2 位作者 丁明超 刘义闻 田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纳入手术治疗的下颌骨3期MRONJ患者54例,对其一般情况、手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骨方式包括节段性截骨术23例(42.59%)及边缘性截骨术31例(57.41%),术... 目的:探讨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纳入手术治疗的下颌骨3期MRONJ患者54例,对其一般情况、手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骨方式包括节段性截骨术23例(42.59%)及边缘性截骨术31例(57.41%),术后随访0.5~2年。术后复发分别为2例(8.70%)和7例(22.58%)。对需行同期骨缺损重建的37例患者中,30例(81.08%)行重建板植入术、4例(10.81%)行血管化游离骨瓣移植术,3例未重建。重建板植入术伤口初期愈合率为80%,血管化游离骨瓣移植术远期骨愈合率为100%。结论:下颌骨3期MRONJ行节段性截骨术后复发率较低,同期行重建板植入术及血管化游离骨瓣移植术重建效果均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血管化游离骨瓣移植术 重建板植入术 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 下颌骨边缘性截骨术
下载PDF
应用自体肋骨异位预构血管化下颌骨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翔 邵喆 +3 位作者 张含中 朱飞 沈卉 尚政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44-546,共3页
目的构建带血管蒂的下颌骨以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将肋骨骨松质碎块填人预制的下颌骨外形钛网支架中,植入5只实验犬背阔肌内并使胸背动静脉血管穿过钛网支架。术后3个月后取出标本,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成... 目的构建带血管蒂的下颌骨以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将肋骨骨松质碎块填人预制的下颌骨外形钛网支架中,植入5只实验犬背阔肌内并使胸背动静脉血管穿过钛网支架。术后3个月后取出标本,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成及血管化情况。结果在实验犬体内再造出了以胸背动静脉为蒂的骨组织,并具有下颌骨的解剖外形;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新骨形成及血管化较好。结论应用自体骨松质异位预构建血管化下颌骨具有可行性,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移植 自体 血管化移植
原文传递
带血管蒂髂骨块治疗股骨头坏死远期随访34例
7
作者 韩平良 谢文龙 +3 位作者 张连生 张世民 孙荣华 王少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64-165,共2页
本文报告用带旋髂深动静脉髂骨块治疗股骨颈骨折后骨不连,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4例,经长期随访平均达5年以上,使股骨头复活率达93%,其中有2/3的病人患髋功能接近健侧,自我感觉良好。此适用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或不... 本文报告用带旋髂深动静脉髂骨块治疗股骨颈骨折后骨不连,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4例,经长期随访平均达5年以上,使股骨头复活率达93%,其中有2/3的病人患髋功能接近健侧,自我感觉良好。此适用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或不确切,股骨头有缺血性坏死倾向的患者。强调手术中带蒂髂骨块移植时需有足够长的游离蒂,以避免血管受压,强调术毕患髋必须用石膏制动,以利带蒂血管的稳定性和植骨块的融合。作者认为这是挽救自体股骨头的一种较为确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外科手术 血管蒂骨块
下载PDF
预构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和皮肤复合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靖宏 王慧明 +3 位作者 李幼琴 谈伟强 林军 王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探讨BMP-2与胶原复合材料在骨骼肌中异位成骨预构骨肌皮瓣,修复自体下颌骨和皮肤复合缺损的可行性。方法4~6周龄新西兰白兔24只,体重2.0~2.5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即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n=8)。将BMP-2与胶原复合,植入兔背... 目的探讨BMP-2与胶原复合材料在骨骼肌中异位成骨预构骨肌皮瓣,修复自体下颌骨和皮肤复合缺损的可行性。方法4~6周龄新西兰白兔24只,体重2.0~2.5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即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n=8)。将BMP-2与胶原复合,植入兔背阔肌,预构异位新生骨组织,2、4、6周后行X线片、ALP、Von Kossa、CD31免疫组织化学血管标记及组织学观察。6周后,实验组动物于同侧下颌骨体部制备2cm×3cm皮肤缺损,并形成直径8mm洞穿性骨缺损;以同侧胸背动脉体表投影为皮瓣纵轴,设计含预制新骨组织的背阔肌肌皮瓣,带蒂移位修复下颌骨及皮肤复合缺损。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动物下颌骨体部均造成直径8mm的洞穿性骨缺损,对照组将复合组织瓣中的骨性部分游离移植修复缺损;空白组缺损不予修复。术后6周,各组取材行四环素荧光染色、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以及新骨计量等,观察骨和皮肤复合缺损修复效果。结果BMP-2与胶原复合材料在兔背阔肌中4~6周成骨,胶原材料于植入后3~5周降解,成骨过程以软骨成骨为主,新骨形态为编织骨,可见明显的微血管分布。修复自体下颌骨缺损6周后,实验组皮肤及骨缺损均愈合良好,对照组缺损修复区基本骨化,空白组尚残留大块骨缺损;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新骨计量分别为(1.594±0.674)、(0.801±0.036)和(0.079±0.010)mm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构的骨肌皮瓣带血管蒂移位修复兔自体下颌骨和皮肤复合缺损具有可行性和明显优势,有望成为一种血管化骨移植的供区预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2 异位成骨 骨缺损 下颌骨 血管化骨移植
下载PDF
带血管髂骨移植建立嵌合现象的动物实验研究
9
作者 魏迪 张更 +4 位作者 闫飞 吴介恒 张克克 张磊 袁建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目的构建一种能够建立免疫嵌合现象的带血管髂骨移植动物模型。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采用SD大鼠进行实验。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受者为10只雌性SD大鼠,对其实施改良的带血管髂骨移植手术,供者为1... 目的构建一种能够建立免疫嵌合现象的带血管髂骨移植动物模型。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采用SD大鼠进行实验。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受者为10只雌性SD大鼠,对其实施改良的带血管髂骨移植手术,供者为10只雄性SD大鼠;阳性对照组为4只无处理雄性SD大鼠,阴性对照组为4只无处理雌性SD大鼠。术后第28天PCR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 SRY)基因,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CD4^+/CD8^+T细胞比值,酶联免疫吸咐试验动态监测IL-2水平,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测移植髂骨。结果实验组10只大鼠行移植手术,其中7只皮瓣成活,皮瓣成活率70%。实验组10只受者大鼠中4只术后检测出SRY基因,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扫描显示移植髂骨骨密度降低,CD4/CDs+T细胞比值和IL-2水平与正常大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移植髂骨生长正常。结论通过改良的的带血管髂骨移植手术,成功在雌性大鼠体内检测出SRY基因,证明了其具备建立嵌合现象的能力,且在免疫抑制剂的干预下,大鼠免疫状态良好,为进一步探索嵌合现象与免疫耐受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髂骨移植 动物模型 嵌合现象
原文传递
距骨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涛 李振豪 +7 位作者 崔焱 熊婉琦 王泽文 何挺 刘家河 许静宜 刘保一 杨帆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3-497,共5页
目的对距骨缺血性坏死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距骨缺血性坏死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距骨缺血性坏死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大多已进展至Ficat-ArletⅢ~Ⅳ期... 目的对距骨缺血性坏死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距骨缺血性坏死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距骨缺血性坏死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大多已进展至Ficat-ArletⅢ~Ⅳ期,需要手术治疗。目前,该病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髓芯减压、带血管蒂骨瓣移植、关节置换术及关节融合术等。早期距骨缺血性坏死可保守治疗,如治疗失败可以考虑髓芯减压。关节融合术应作为终末期骨关节炎和塌陷患者的补救手术,存在严重骨丢失时需行胫距跟融合术和植骨。带血管蒂骨瓣移植效果良好,对各期距骨缺血性坏死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合适骨瓣供区仍需进一步研究。结论距骨缺血性坏死手术方法以及不同分期治疗体系均有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缺血性坏死 手术 带血管蒂骨瓣移植 关节置换 关节融合
原文传递
带血管骨髓移植加速部分清髓受体的造血系统重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玉芝 吴燕虹 +3 位作者 张斌 唐建兵 程飚 陈建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4-1498,共5页
目的利用带血管骨髓移植方法,同时移植骨髓细胞和其天然的微环境以加速重建部分清髓大鼠的造血系统。方法以前期构建的大鼠股骨移植模型作为骨髓的载体,将其移植给经5 Gy放射清髓的同品系Lewis大鼠,通过血常规、脾指数测定、骨髓细胞计... 目的利用带血管骨髓移植方法,同时移植骨髓细胞和其天然的微环境以加速重建部分清髓大鼠的造血系统。方法以前期构建的大鼠股骨移植模型作为骨髓的载体,将其移植给经5 Gy放射清髓的同品系Lewis大鼠,通过血常规、脾指数测定、骨髓细胞计数、流式和组织病理等方法评估受体的造血恢复情况,并分别以静脉注射等量骨髓细胞或生理盐水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带血管的骨髓和静注的骨髓均显著加速了部分清髓大鼠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恢复;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虽未见结构清晰的白髓,但可见大量淋巴小结和淋巴细胞;同样,骨髓HE染色也可见稀疏的骨髓细胞,而对照组骨髓基本被空泡性组织所取代;股骨和胫骨内骨髓细胞数也较对照组高一个数量级(P<0.05)。但以上各项指标带血管的骨髓移植与静脉骨髓移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血管的骨髓移植加速部分清髓受体造血系统的重建,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骨髓移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骨髓移植 造血重建 造血微环境 骨髓细胞移植 异体复合组织移植
下载PDF
一种大鼠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建武 陈晨 +3 位作者 苏映军 王师平 杨阳 郭树忠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64-1766,共3页
目的构建一种简单可靠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将供体带血管蒂的股骨通过显微血管吻合的方式移植到受体腹股沟区,20只Lewis近交系大鼠随机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Lewis→Lewis;排斥组Lewis→BN;免疫抑制组Lewis→BN,术后给予环孢... 目的构建一种简单可靠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将供体带血管蒂的股骨通过显微血管吻合的方式移植到受体腹股沟区,20只Lewis近交系大鼠随机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Lewis→Lewis;排斥组Lewis→BN;免疫抑制组Lewis→BN,术后给予环孢素A。通过大体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情况,流式细胞计数监测外周血嵌合水平。结果术后30d,同基因移植组股骨存活良好,骨髓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正常骨髓无异,而排斥组第7天即发生显著的排斥反应,骨髓细胞明显减少、坏死,外周血嵌合水平几乎为0;和同系移植组一样,免疫抑制组术后30d移植物存活良好,术后1、2、3、4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供体特异性嵌合,嵌合水平分别为(4.7±2.0)%、(2.2±1.2)%、(1.8±0.9)%、(1.5±0.3)%。结论带血管蒂的股骨移植是一种简便可靠的骨髓移植模型,可作为一种新的骨髓移植方法诱导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的骨髓移植 嵌合 免疫耐受 股骨移植
原文传递
成骨分化与血管生成中分子耦联机制在创伤性骨缺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豫皖 吴桐 +7 位作者 刘子铭 闫文强 张骏 林苗远 唐亚平 王健全 胡宁 敖英芳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7-954,共8页
骨折、骨肿瘤、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中的治疗难点,同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对骨缺损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构建组织工程骨在治疗骨缺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骨形成与血管生成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连锁性,血管不仅为... 骨折、骨肿瘤、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中的治疗难点,同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对骨缺损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构建组织工程骨在治疗骨缺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骨形成与血管生成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连锁性,血管不仅为骨形成提供必要的营养矿物盐、生长因子、激素等,同时可介导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骨骼自主神经及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笔者对成骨分化与血管生成的耦联机制、血管及相关信号通路与成骨分化、与成骨分化相关的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为临床治疗创伤性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生成 血管重塑 信号传导 骨移植
原文传递
腓骨半关节移植修复不同部位关节病损
14
作者 蒲兴海 王耀南 杨家宝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45-48,共4页
上段排骨及其小头半关节作为自身替代病骨段和关节缺损,是唯一理想的选材。全文就移植代替的价值、术式、应用中的问题作了讨论。
关键词 骨移植 关节损伤 腓骨移植 修复 半关节移植
下载PDF
山羊血管化骨髓移植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15
作者 刘娟 祝闽辉 +3 位作者 陈建武 苏映军 张晨 郭树忠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378-380,共3页
目的通过对山羊股骨、髂骨、胸骨、肋骨4个较为常见的血管化骨髓移植供区部位相关结构的测量观察,从移植手术的角度,分析其解剖特点,为下一步建立山羊血管化骨髓移植模型提供一定的解剖依据。方法取6只(共12侧)体质量相当的山羊做... 目的通过对山羊股骨、髂骨、胸骨、肋骨4个较为常见的血管化骨髓移植供区部位相关结构的测量观察,从移植手术的角度,分析其解剖特点,为下一步建立山羊血管化骨髓移植模型提供一定的解剖依据。方法取6只(共12侧)体质量相当的山羊做活体解剖研究。观测4个供区血液供应情况,并对比4种移植物体质量、体积、骨髓干细胞密度等因素。结果髂骨可见主要滋养血管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另外紧贴骨面的臀部肌肉也会有细小动脉进入骨膜,髂内血管为较理想的血管蒂;股骨的主要滋养动脉有3条: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及膝降动脉,取髂外血管为血管蒂;双侧胸廓内动脉及伴行静脉为胸骨的主要滋养血管,双侧胸廓内动静脉的近端可作为游离血管蒂;肋骨以第7肋为例,其肋间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主要滋养血管,可以取到一定长度的游离血管蒂。结论山羊的髂骨及股骨是较为理想的血管化骨髓移植术供区,其游离血管蒂长度及其动静脉外径均可满足异体移植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骨髓移植 基础解剖 山羊
原文传递
部分股骨移植:一个新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
16
作者 陈建武 陈晨 +3 位作者 苏映军 王师平 杨阳 郭树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3期2401-2405,共5页
目的:大鼠后肢移植是带血管的骨髓移植的主要模型,同时含有骨髓和骨髓微环境,有利于免疫耐受的诱导。但其成分复杂,为研究其中骨髓的作用,构建一个成分相对单一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以MHC不相符的近交系Lewis和BN大鼠分别作为... 目的:大鼠后肢移植是带血管的骨髓移植的主要模型,同时含有骨髓和骨髓微环境,有利于免疫耐受的诱导。但其成分复杂,为研究其中骨髓的作用,构建一个成分相对单一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以MHC不相符的近交系Lewis和BN大鼠分别作为供体或受体,将含血管蒂的供体2/3股骨移植到受体腹股沟区,显微吻合供受体间的股动静脉。实验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Lewis→Lewis;排斥组Lewis→BN;免疫抑制组Lewis→BN,术后给予环孢素A。通过大体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情况,外周血流式监测排斥组和免疫抑制组的嵌合水平。结果:术后7 d,排斥组排斥反应显著,骨髓细胞明显减少、坏死,外周血嵌合水平几乎为0,而同基因移植组股骨存活良好,骨髓HE染色大致正常,可见髓腔内有大量的嗜碱性骨髓细胞;术后60 d,同系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的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学大致相同,均证实移植物存活良好,同时流式可见免疫抑制组术后7、28、60 d外周血中存在供体特异性的嵌合。结论:带血管蒂的部分股骨移植物是一个简便可靠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嵌合分析表明其具有诱导耐受的潜能,有利于阐明异体复合组织中骨髓对免疫耐受诱导的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的骨髓移植 嵌合 免疫耐受 部分股骨移植 模型
原文传递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李显博 程省 +4 位作者 赵玉果 马远 宋磊磊 李国闯 汤立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8月~2022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髂骨瓣组与髂骨块组各49例。髂骨块组患者采用髂骨块移植,髂骨瓣组患者采用带...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8月~2022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髂骨瓣组与髂骨块组各49例。髂骨块组患者采用髂骨块移植,髂骨瓣组患者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量表(HHS)、X线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影像学指标评分。手术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手术后,髂骨瓣组患者VAS评分、影像学指标评分均低于髂骨块组,HH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总满意度均高于髂骨块组(P<0.05或0.01)。结论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应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效果较好,可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 髂骨块移植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术治疗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学成 《临床骨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观察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加游离植骨术治疗成人中晚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加游离植骨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无菌坏死32例38髋。术中在膝关节镜下彻底清除坏死骨,切取... 目的观察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加游离植骨术治疗成人中晚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加游离植骨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无菌坏死32例38髋。术中在膝关节镜下彻底清除坏死骨,切取带血管蒂骨瓣及用游离植骨将坏死腔填满充实。结果32例38髋随访24~72个月。按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百分评价法,优良率达94.7%(36/38)。结论应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加游离植骨术治疗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以下优点:①青壮年患者避免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下沉、关节附近骨破坏等并发症;②彻底清除坏死骨及减压;③重建股骨头血运,形成自体骨的股骨头有利于股骨头的修复与重建。该术式适用于50岁以下股骨头坏死FicatⅡ、Ⅲ期患者,Ⅱ期病例远期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带血管蒂骨瓣 骨移植 成年人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玉宝 金光文 +2 位作者 金日 金元哲 李林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肌肉骨膜瓣、松质骨颗粒和骨髓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影响.[方法]制作家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在缺损区用肌肉骨膜瓣、松质骨颗粒及骨髓进行联合移植,于术后第1、2、4、6、8周时利用光学显微...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肌肉骨膜瓣、松质骨颗粒和骨髓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影响.[方法]制作家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在缺损区用肌肉骨膜瓣、松质骨颗粒及骨髓进行联合移植,于术后第1、2、4、6、8周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VEGF在骨缺损修复不同阶段中对各种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表达程度不同,在术后1~6周时(即软骨内化骨阶段),新生的骨细胞、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内均可见大量的VEGF,其高峰出现在第4周[结论]VEGF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生长因子,联合移植有利于骨缺损的快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骨缺损 骨移植
下载PDF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冬平 姚磊 +2 位作者 王成 刘术樟 康昭河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23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及分析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行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的研究组和单纯...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及分析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行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的研究组和单纯髂骨块移植治疗的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Harris评分、术后1年的患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股外侧皮神经功能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Harris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第1年股外侧皮神经功能优于第1、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良好,但需警惕医源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一旦发生应及时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 早期股骨头坏死 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