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腋路臂丛3种神经定位方法阻滞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德明 侯书健 +3 位作者 张元信 屈志刚 孙乐天 何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4,共5页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传统一点法、神经刺激器法这3种定位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75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定位组(VTP组);传统的腋动脉旁一点法定...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传统一点法、神经刺激器法这3种定位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75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定位组(VTP组);传统的腋动脉旁一点法定位组(TOP组);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PNS组),每组25例。局麻药皆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45 ml进行腋路臂丛阻滞,阻滞后观察对肘部远端5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比较3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VTP组、PNS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TOP组(96%、100%对72%,P<0.01);VTP组和PNS组的麻醉起效时间(T2)短于TOP组(P<0.01);VTP组手术等待时间(T3)短于TOP组和PNS组(P<0.05);PNS组操作时间(T1)长于TOP组、VTP组(P<0.05)。结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阻滞是一种良好的阻滞方法,弥补了传统一点法的不足,能给手和前臂手术提供快捷、简单、有效又相对经济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臂丛 腋部 变体位 变角度两点法 传统一点法 神经刺激器
下载PDF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改进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德明 王红宇 +3 位作者 邹青 张元信 林惠艳 曲彦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84-88,共5页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与传统一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评估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急诊病人,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组(Variable post...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与传统一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评估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急诊病人,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组(Variable posture and angle two-point method,VTP组,n=50)和传统一点法组(The traditional one point method,TOP组,n=50),分别采用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和传统一点法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皆采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45 mL。阻滞后观察对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臂丛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射20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止血带耐受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VTP组阻滞成功率要高于TOP组(92.0%对74.0%,P<0.05),VTP肌皮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TOP组(P值分别为0.017和0.021)。VTP组起效、达到阻滞完善的时间明显短于TOP组(P<0.05),VTP组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TOP组(P<0.05)。VTP组较TOP组病人能较好的耐受止血带痛(P<0.05)。结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是一种良好的阻滞方法,较传统一点法更为有效。其优点为较好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外科医师等待时间,对急诊手术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减少病人止血带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臂丛 腋部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 传统一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