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 被引量:66
1
作者 吴大千 刘建 +2 位作者 贺同利 王淑军 王仁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56-261,共6页
综合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1992-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解译判读,构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系统核算,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三角... 综合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1992-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解译判读,构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系统核算,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92、1996、2001和2005年分别为48.75×108、49.75×108、58.18×108和49.22×108元。滩涂地、灌草地和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贡献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占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80%以上。利用马尔柯夫过程对2010年的土地利用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预测,201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为47.77×108元。如果考虑海岸线蚀退的趋势,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会进一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环境工程 马尔柯夫过程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王根绪 马海燕 +1 位作者 王一博 常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9-367,共9页
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例 ,选取土壤质量、土壤有机碳损失以及河流N、P负荷特征与变化等环境要素 ,分析了干旱内陆地区草地耕种利用和耕地荒漠草原化等现阶段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变化形式下这些环境要素的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 :1)耕种利用... 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例 ,选取土壤质量、土壤有机碳损失以及河流N、P负荷特征与变化等环境要素 ,分析了干旱内陆地区草地耕种利用和耕地荒漠草原化等现阶段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变化形式下这些环境要素的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 :1)耕种利用情况下 ,主要草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下降 ,但在 10a左右山地草甸草地养分含量呈亚稳定态 ,而荒漠草地土壤养分有所增加 ;弃耕所导致耕地向荒漠化草原草地转化时 ,平均N、P流失率可达 2 76 .4kg·hm-2 ·a-1和 5 6 3.1kg·hm-2 ·a-1;2 )区域草地转化耕地的利用方式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变化 ,并使得土壤有机碳排放达 16 7.73× 10 4 tC ,耕地弃耕转化为荒漠草原草地方式导致有机碳排放 5 5 .14× 10 4 tC ,说明干旱内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C源汇性质产生明显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N负荷平均增加了 5 3.1%~ 73.5 %,TP增加了 34 .1%,初步研究认为黑河中游地带水体N、P富集并呈现不断递增的现象 ,与土壤N、P大量流失变化有关 ,成为内陆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土地利用 N、P负荷 土壤 质量 有机碳损失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53
3
作者 潘竟虎 刘菊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74,共6页
基于TM/ETM卫星遥感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黄河源区1986~200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区林地、湿地、草地和冰川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 基于TM/ETM卫星遥感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黄河源区1986~200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区林地、湿地、草地和冰川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提高,景观异质性增强。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程度加剧,导致大范围高寒草甸、草原植被退化,湿地萎缩。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冻土环境退化,以及所叠加的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较为严重的鼠虫害是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生态环境效应 格局变化 卫星遥感数据 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 区域气候变化 人类经济活动 生态学方法 2000年 景观破碎化 多样性指数 景观异质性 景观结构 冰川面积 建设用地 土地面积 利用程度 生态体系
下载PDF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 被引量:53
4
作者 陈兴雷 李淑杰 郭忠兴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6-70,78,共6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进行理论辨析,提出基于土地利用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的协调度计算模型,使之成为满足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的定量工具。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延边朝鲜自治州的协调等级... 研究目的:通过对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进行理论辨析,提出基于土地利用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的协调度计算模型,使之成为满足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的定量工具。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延边朝鲜自治州的协调等级为初级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土地利用损益型。研究结论:基于土地利用评价与生态环境评价的协调度计算模型,定量评价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协调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可信度;有利于对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协调度 延边朝鲜自治州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50
5
作者 李边疆 王万茂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148,共7页
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可以看作是二者以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为公共界面耦合而成的具有鲜明耗散结构特征的复合系统,其内部存在明显的熵值平衡机制,演化轨迹也呈V型。在对二者耦合关系... 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可以看作是二者以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为公共界面耦合而成的具有鲜明耗散结构特征的复合系统,其内部存在明显的熵值平衡机制,演化轨迹也呈V型。在对二者耦合关系实质进行系统把握的基础上,归纳了二者关系存在四大基本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系统动力学两种方法为二者关系的研究设计了两种思路,最后就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调控方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耦合关系 研究思路 调控方向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4
6
作者 史晋川 王维维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9-175,共17页
近二十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不仅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潜在创业者所面对的创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0年和2012年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个人... 近二十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不仅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潜在创业者所面对的创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0年和2012年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个人的创业活动。就影响机制而言,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信息渠道,使个人创业概率提高4.1%—4.8%。同时,就信息类型而言,专业信息和商务信息的获得都对创业产生了明显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对机会型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制度环境越完善的地区,互联网对创业的促进作用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创业 CFPS 制度环境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杨庆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11,共5页
利用土地获取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但不管人类认识与否 ,土地利用过程改变了生态环境演化的速度和方向。文章提出了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 ,分析了土地利用所引起环境的正向与逆向变化和环境变化是土地利用结果... 利用土地获取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但不管人类认识与否 ,土地利用过程改变了生态环境演化的速度和方向。文章提出了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 ,分析了土地利用所引起环境的正向与逆向变化和环境变化是土地利用结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 ;探讨了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逆向演化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环境演化 环境效益
下载PDF
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 被引量:38
8
作者 陈珏 雷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6-120,共5页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大庆市2000-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大庆市2000-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呈现出倒"U"型特点:2000年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良好协调状态,2001-2006年则上升为优质协调状态,2007-2008年又下降为良好协调状态。(2)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呈现出倒"S"型特点:2000年,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2001年上升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02-2005年下降为濒临失调衰退类,2006-2008年上升为勉强协调发展类。为促进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提出了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加大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保护,提高生态涵养能力等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协调度 大庆市
下载PDF
世界若干国家生物质能源利用及有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P.F.RANDERSON 董宏林 F.M.SLATER 《宁夏农林科技》 1999年第5期5-8,16,共5页
目前全世界生物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总供应量的15 % 左右,由于各国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不同,生物质能源生产及利用水平差别也很大。如美国、瑞典、巴西、芬兰、丹麦、波兰和英国等已走在世界前列。经大量试验发现有2 类能源植物比... 目前全世界生物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总供应量的15 % 左右,由于各国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不同,生物质能源生产及利用水平差别也很大。如美国、瑞典、巴西、芬兰、丹麦、波兰和英国等已走在世界前列。经大量试验发现有2 类能源植物比较有前途,它们分别是短期轮作矮林(SRC) 和禾本科能源作物( HEC) 。食品生产与生物质能源生产之间没有冲突,生物质能源生产及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减缓。生物质能源生产及利用正由传统的薪柴收集和直接燃烧的方式,迅速向能源作物集中生产和生物质能源现代化转换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
下载PDF
近15年来长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7
10
作者 潘竟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0-315,共6页
长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基于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GIS软件和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对长江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 长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基于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GIS软件和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对长江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0年,源区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少54.2%和42.69%,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增加120%、43.83%和21.1%。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湿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15年里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增强。长江源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程度加剧,导致大范围高寒草甸、草原植被退化,湿地萎缩。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源区 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类型 2000年 卫星遥感数据 人类经济活动 建设用地 生物多样性 高海拔地区 1986年 GIS软件 景观破碎化 多样性指数 景观异质性 水源涵养 生态变化 实地调查 ETM+ 格局分析
下载PDF
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的环境与技术经济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曾晶 王厚俊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28,共3页
沼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农村发展沼气很重要,不仅可以方便农民的生活,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以沼气为纽带开展综合利用,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人,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本文通过分析沼... 沼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农村发展沼气很重要,不仅可以方便农民的生活,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以沼气为纽带开展综合利用,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人,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本文通过分析沼气利用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农村沼气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沼气 综合利用 环境条件 技术经济评价 成本效益
下载PDF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物元评价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兰霞 李巍 王蕾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01-1010,共10页
针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复合物元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各县级单元进行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空间差异评价。结果表明:①物元分析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 针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复合物元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各县级单元进行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空间差异评价。结果表明:①物元分析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明显的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出哈尔滨市域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空间差异明显;②基于复合物元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单指标信息可以找出影响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大多数县级区域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面临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及湿地生态功能脆弱等土地生态环境风险,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③只有合理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土地生态环境管制措施,积极引导对土地退化等问题的防治,才能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评价 物元模型 哈尔滨市
原文传递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3
作者 黄先飞 周运超 张珍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5-221,共7页
为探究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挖掘了2 854个土壤剖面,采集了22 786个土壤样品,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并结合贵州省石漠化防治规划,初步估算了石漠化防治工程的土壤碳增汇贡献。结... 为探究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挖掘了2 854个土壤剖面,采集了22 786个土壤样品,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并结合贵州省石漠化防治规划,初步估算了石漠化防治工程的土壤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贵州省土壤有机碳呈现含量高、密度小的特征。表层土壤(0-20cm)有机碳平均含量25.07g/kg,平均密度仅为4.27kg/m^2。不同用地类型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大小为灌木林地>乔灌木林地>灌草地>乔木林地>弃耕地与荒地>草地>水田>园地>旱地与坡耕地;表层碳密度大小为水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木林地>弃耕地与荒地>灌草地>旱地与坡耕地>草地>园地。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人为干扰较为敏感,6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实施退耕还林,人工种草及人工造林等石漠化防治工程会明显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到2050年,贵州省0-10,0-20,0-30,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将增加1.99×10^(13),3.37×10^(13),4.45×10^(13),6.29×10^(13) g。可见,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具有含量高、密度低的显著特征,石漠化治理能有效增加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 碳汇 环境政策 喀斯特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国土开发强度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26
14
作者 谭雪晶 姜广辉 +2 位作者 付晶 霍荟阁 张凤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7,共8页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土开发强度概念的界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具有大都市共性,开发强度较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存在与自然本底条件、城市化进程、首都功能不匹配等问题。研究结论:北京未来应充分考虑首都国土空间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同时,对不同的发展区域应采取差别化的国土开发和空间结构重组策略,促进区域空间秩序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国土开发强度 主体功能区规划 人居环境 北京市
下载PDF
土地利用差异与变化对区域热环境贡献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1
15
作者 孙宗耀 孙希华 +3 位作者 徐新良 黄宁钰 吴晨 乔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3-1322,共10页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季节、昼夜条件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CI),归纳不同城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的角色特征,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和地级市热环境贡献度强度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在白天和夜晚作为城市群热环境源汇角色不同,根据贡献度指数的昼夜差异可分为昼夜热源型城市(CI>0)、昼汇夜源型城市(白天CI>0,夜间CI<0)和昼夜热汇型城市(CI<0);(2)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绝对值增大,对城市群热环境的源汇作用强度增加;(3)耕地和林地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最主要的源汇景观。在春、秋、冬季夜间,耕地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由源转为汇。(4)城市受内部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贡献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在春、夏、秋季夜间对不同城市热环境分别表现为源汇景观。区别源汇景观的依据在于判定其是否能够降低区域热环境,因此源汇景观在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上可能会发生角色转变。研究结果对于基于植被分区的城市设计所进行的热环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热环境 贡献度指数 源汇景观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姜昀 高吉喜 欧晓昆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1,共6页
应用1986与2000年TM遥感影像解译生成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地利用现状图,在ArcGIS 8.3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图形叠加、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获取该流域1986—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和面积转换矩阵,揭示了该流域1986和2000年土地利用... 应用1986与2000年TM遥感影像解译生成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地利用现状图,在ArcGIS 8.3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图形叠加、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获取该流域1986—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和面积转换矩阵,揭示了该流域1986和200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规律及14年来的变化特征,并对澜沧江流域云南段14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引发了流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景观破碎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土地利用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枫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8-242,246,共6页
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广州市1995-2007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强势协调发展模式为主,总体经历... 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广州市1995-2007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强势协调发展模式为主,总体经历了土地利用滞后型强势协调发展模式到土地利用超前型强势协调发展模式再到土地利用超前型弱势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二者逐渐在偏离协调发展的轨迹;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及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主成分分析法 协调发展模式 广州市
下载PDF
试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学原因及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温仲明 杨勤科 +1 位作者 焦峰 王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78,共4页
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一定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福利 (利益 ) ,而对土地进行保护、改造并凭借土地的某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过程及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土地利用的个... 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一定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福利 (利益 ) ,而对土地进行保护、改造并凭借土地的某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过程及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土地利用的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矛盾构成了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动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经济学 原因 土地利用 外部性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材料选用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章忠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01年第3期9-10,共2页
材料选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基础。选材时 ,不仅要考虑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原则 ,而且还应考虑环境因素 ,实现材料的环境协调性与材料性能、成本之间的和谐统一。材料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应致力于设计、生产和使用具有环境协调... 材料选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基础。选材时 ,不仅要考虑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原则 ,而且还应考虑环境因素 ,实现材料的环境协调性与材料性能、成本之间的和谐统一。材料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应致力于设计、生产和使用具有环境协调性的新型材料 ,以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选择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绿色材料
下载PDF
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 被引量:18
20
作者 周卫东 孙鹏举 刘学录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测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方法】根据临夏州2001—2008年统计资料,设计适合临夏州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模型,对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测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方法】根据临夏州2001—2008年统计资料,设计适合临夏州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模型,对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度从0.49上升为0.90,总体经历了土地利用滞后型勉强耦合发展模式到土地利用滞后型初级、中级耦合发展模式再到生态环境滞后型良好耦合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二者逐渐在趋向良好耦合发展的轨迹。【结论】基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评价模型,对定量评价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耦合度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可信度,有利于对区域土地利用是否科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州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耦合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