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4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存量土地利用变更制度缺失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芳 宋羽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3-86,共4页
对城市存量土地利用变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梳理,认为城市存量土地变更制度缺失导致存量土地违法变更、国有资产流失和城市用地混乱,现有制度效率低下导致存量土地难以变更盘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供求和制度效率角度分析... 对城市存量土地利用变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梳理,认为城市存量土地变更制度缺失导致存量土地违法变更、国有资产流失和城市用地混乱,现有制度效率低下导致存量土地难以变更盘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供求和制度效率角度分析并论证了构建存量土地利用变更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要立足于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构建存量土地利用变更制度,完善我国土地使用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存量土地 利用变更 制度缺失 制度完善
原文传递
唐山市大南湖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淑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276,共4页
以唐山市大南湖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遥感解译、数理统计、数据对比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水域、绿地、未利用地三者之间变化明显;土地... 以唐山市大南湖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遥感解译、数理统计、数据对比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水域、绿地、未利用地三者之间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程度发生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市大南湖 土地类型 利用变化
下载PDF
双江镇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尹娟 邱道持 潘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67-272,共6页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分析,有利于科学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笔者选取双江镇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与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数据库,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并运用GIS技术...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分析,有利于科学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笔者选取双江镇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与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数据库,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并运用GIS技术揭示双江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双江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与农村人口逆向增长,农村空闲宅基地多,复垦潜力大;各类用地增长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用地需求大;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过渡,集中程度仍较低,集聚效应差。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推进农民新村建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利用变化 双江镇
下载PDF
紫荆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琳 杨晓玉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年第10期12-14,共3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1980年和2000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图,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数学方法,研究分析紫荆关流域20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 土地利用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1980年和2000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图,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数学方法,研究分析紫荆关流域20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流域内林草地面积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是向林草地转化,流域总体生态环境有良性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GIS 动态度指数 利用变化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导卫油缸密封改型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陈知虎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9年第6期19-21,共3页
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液压系统中执行元件--液压缸的生产与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因使用工况的变化,液压缸在经过一段使用后密封达不到预定使用要求,导致密封损坏漏油,归根到底有时是原厂备件密封选型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使用工况变化,导致液... 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液压系统中执行元件--液压缸的生产与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因使用工况的变化,液压缸在经过一段使用后密封达不到预定使用要求,导致密封损坏漏油,归根到底有时是原厂备件密封选型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使用工况变化,导致液压缸故障发生。该厂出口下导卫油缸就是因原厂密封设计不当,导致后期使用时故障频发。该研究通过对原厂密封进行改型,到达后期正常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缸 使用变化 密封 改型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997
6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13 位作者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被引量:796
7
作者 朱会义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3-650,共8页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景观指数等。但有关文献对这些指数的表述与计算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混乱与误用。文章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指数方法,将其按资源变化的分析、变化方向分析、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目的取向加以归类,然后在此类型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各种指数方法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指数方法 资源变化 变化方向 变化空间形式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5
8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6 位作者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504
9
作者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1-246,共6页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分析,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了...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分析,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了43%,林地增加了42%,草地增加了5%,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4%。坡耕地—草地—林地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且前期土壤含水量低,是黄土丘陵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该流域土壤养分含量林地>草地>坡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侵蚀 黄土丘陵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16
10
作者 朱会义 李秀彬 +1 位作者 何书金 张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260,共8页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 ,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 ,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遥感影像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 被引量:477
11
作者 刘纪远 dls.iogac.on 布和敖斯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9-239,T002,共12页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研究的方法论,采用陆地卫星TM分层抽样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组合、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现代过程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35
12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8 位作者 徐新良 匡文慧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于东升 吴世新 江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1-1420,共10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异的显著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综合考虑,设计针对21世纪初5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总体上,21世纪初5年中国处于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地区与四川盆地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占用大规模优质农田,导致南方水田面积明显减少;西北绿洲农业发展与东北地区开垦导致北方旱地面积略有增加;受西部开发"生态退耕"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林地面积显著增加,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效明显,对区域土地覆盖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段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政策,加之快速的经济发展是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 驱动力 21世纪初 中国
下载PDF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被引量:492
13
作者 刘纪远 宁佳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胡云锋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802,共1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主体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被引量:422
14
作者 刘占锋 傅伯杰 +1 位作者 刘国华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01-913,共13页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土壤,也有助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劳力、能源、财政和其它投入。土壤质量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概念使得专业人员、生产者和公众明白土壤的重要性。此外,它也是一个评价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影响的评价工具。土壤质量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组成,MDS已被科学家们提出用于土壤质量评价。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法。人类对土地不和谐地利用和管理可以导致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改变和加快土壤性质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各地土壤退化相当严重,已日益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探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进展,以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的重视,从而为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影响的机理和规律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和区域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土地的持续利提供理论依据。土壤质量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性;尺度问题的研究;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的途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被引量:270
15
作者 刘盛和 何书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3-540,共8页
论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涵义出发,细分出未变化部分、转移部分和新增部分等3种空间类型,并据此对现有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的数量分析和动态度模型进行了评析,提出了修正后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测算各土地利... 论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涵义出发,细分出未变化部分、转移部分和新增部分等3种空间类型,并据此对现有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的数量分析和动态度模型进行了评析,提出了修正后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测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以北京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作为案例,对3种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析测算模型由于细分并同时考虑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及新增过程,能更为准确地测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与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数量模型 动态度模型 空间分析模型 GIS 动态变化程度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193
16
作者 葛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98-706,共9页
20世纪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并校准了民国与 1 949年以后的各种土地利用调查、普查与遥感资料 ,对土地利用变化概貌、耕地、林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等进行了统计与比较分... 20世纪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并校准了民国与 1 949年以后的各种土地利用调查、普查与遥感资料 ,对土地利用变化概貌、耕地、林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等进行了统计与比较分析 ,用比较翔实的数据揭示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20世纪 中国 土地覆盖 耕地结构 林地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 被引量:278
17
作者 刘瑞 朱道林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44-1550,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随机状态下各地类间相互转换的理论频数,通过实际转换量与理论转换量进行对比,构建判断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随机状态下各地类间相互转换的理论频数,通过实际转换量与理论转换量进行对比,构建判断土地利用转换规则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过程。应用上述方法对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临邑县耕地总变化量最大,其次是园林地和未利用地,最后是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其中耕地几乎全部都是交换变化,而未利用地则相反,园林地和其他土地以交换变化为主,建设用地以净变化为主;从新增的角度来说,未利用地转化为其他土地最具有转换优势,其次是未利用地转换为园林地;从流失的去向看,其他土地转换为园林地最具转换优势,其次是耕地转换为园林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获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信息,更清晰地辨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规则,能够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建模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转换规则
原文传递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278
18
作者 吴琳娜 杨胜天 +3 位作者 刘晓燕 罗娅 周旭 赵海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3,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全面分析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1976.1998年和1998-2010年间北洛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0.61增加到6.66;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减小速度分别从2.00%和2.69%增加到26.20%和23.33%,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前者增加速度从5.93%增到59.68%,后者增加速度从6.59%减小到3.52%。②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呈现出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少部分耕地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特点;③流域各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从-2-1之间,扩大为.27~4之间。证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相互转化;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吴旗县、富县、甘泉、黄陵县和洛川县;而人类活动作用导致的林地面积增大程度远远大于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 北洛河流域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被引量:271
19
作者 LIU Jiyuan KUANG Wenhui +13 位作者 ZHANG Zengxiang XU Xinliang QIN Yuanwei NING Jia ZHOU Wancun ZHANG Shuwen LI Rendong YAN Changzhe WU Shixin SHI Xuezheng JIANG Nan YU Dongsheng PAN Xianzhang CHI Wenf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ard procedures based on Landsat TM/ETM+ im- ages. A land-use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major land-use conversion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at a national scale were then examin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 lows. Land-use changes (LUCs) across China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st 20 years (1990-2010). The area of cropland change de- creased in the south and increased in the north, but the total area remained almost un- changed. The reclaimed cropland was shifted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northwest. The built-up lands expanded rapidl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gradually spread out to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oodland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but desert area was the opposite. Grassland continued decreasing.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of LUC in China were found betwee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original 13 LUC zones were replaced by 15 units with changes of boundaries in some zones. The mai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hanges included (1) an accelerated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midstream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ichuan Basin; (2) shifted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north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o the oasis agricultural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3)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from rain-fed farmlands in northeast China to paddy fields; and (4) effective- ness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the southern agricultural-pastoral ecotones of Inner Mongolia, the Loess Plateau, and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lthough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land-us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pattern China
原文传递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19
20
作者 史培军 袁艺 陈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041-1049,T001,共10页
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以深圳市为例 ,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 ,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 (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 SCS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 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以深圳市为例 ,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 ,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 (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 SCS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进行了径流过程的模拟 ,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等下垫面因素以及降雨因素对降雨 -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 ;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越小。降雨 -径流的空间格局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 ,CN值 ( Curve Number)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 ;低值区主要出现在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植被覆盖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降雨-径流关系 SCS模型 深圳 洪涝灾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