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被引量:309
1
作者 刘继生 陈彦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1-178,共8页
总结了刻画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三种分形维数:聚集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阐释了各种维数的地理意义,然后以实例说明了它们的测算方法。
关键词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分形 分维 测算法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58
2
作者 刘涛 齐元静 +1 位作者 曹广忠 刘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7-581,共15页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城镇化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仍然是其主要集中地,且沿海...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城镇化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仍然是其主要集中地,且沿海集中区有连绵化的趋势,但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显著。流动人口向内陆地区的省会等特大城市集中趋势明显,其分布重心出现了明显的北移。省内县际的流动人口规模已接近于省际流动,且有更高的意愿和更强的能力永久居留城镇,省内县际的永久性迁移将成为未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导模式。中国流动人口迁入地的选择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更强。远距离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在务工之外,对享受城市生活也开始有所考虑;而中西部地区政府力量在引导人口流动中仍起到重要作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均有显著贡献,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城镇化 城镇体系 城市群 人口普查 中国
原文传递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被引量:208
3
作者 刘继生 陈彦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2-89,共8页
文章探讨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研究方法。首先,讨论了区域城镇规模分布的Zipf模型,并通过分形退化分析将其应用范围加以拓广,从而与非分形研究接口;第二,引进了分形结构因子,以此开创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FSF分析;第... 文章探讨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研究方法。首先,讨论了区域城镇规模分布的Zipf模型,并通过分形退化分析将其应用范围加以拓广,从而与非分形研究接口;第二,引进了分形结构因子,以此开创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FSF分析;第三,提出了表征城镇体系等级差异的差异度概念和度量方法。文章给出实例说明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并比较了三种方法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等级结构 规模分布 分形 分维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247
4
作者 张建云 王银堂 +1 位作者 胡庆芳 贺瑞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3-799,共7页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也面临众多争议,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等均存在不同认识。针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结合参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评审、考察以及对国外海绵城市的...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也面临众多争议,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等均存在不同认识。针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结合参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评审、考察以及对国外海绵城市的调研情况,从城市水文过程的角度,系统解析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指标、建设功能与发展方向、城市地下排蓄系统、建设管理体制等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核心观点认为,海绵城市是对中国城市水系统的综合治理,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构,功能综合是海绵城市建设成功的前提,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以河湖水系为核心,需要流域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基于多部门、跨行业的优势互补、合作交叉,按照整体规划、系统布局的方式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海绵城市 城市洪涝 内涵解析 建设目标 功能发展 管理体制
下载PDF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 被引量:209
5
作者 陈彦光 刘继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2-752,共11页
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 ,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 ,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 ,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 ,使其从一个经验... 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 ,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 ,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 ,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 ,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 ;进而引入时变函数和时滞参数将引力模型推广为更为一般和更加实用的形式 ,为发展城市引力过程的空间互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借助 194 9~ 1998年 5 0年的人口演化数据 ,以北京 -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 ,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 ,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引力模型 城市体系 城市空间网络 空间相互作用 功率谱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道路景观评价中的运用 被引量:183
6
作者 李昆仑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3-147,152,共6页
城市道路景观评价的难点是不可量度指标,由于其不确定性而且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将其尽量量化是较好的办法. 结合城市道路的景观特点提出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城市道路 景观评价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定律 被引量:158
7
作者 陈彦光 刘明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24,共5页
根据对郑州、广州等城市的土地结构分析 ,总结出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信息熵值规律 :大城市用地结构的信息熵一般大于小城市的信息熵 ,综合性城市的信息熵严格大于专业化城市的信息熵 ,城市化地区的信息熵必须大于各功能区的信息熵。基于... 根据对郑州、广州等城市的土地结构分析 ,总结出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信息熵值规律 :大城市用地结构的信息熵一般大于小城市的信息熵 ,综合性城市的信息熵严格大于专业化城市的信息熵 ,城市化地区的信息熵必须大于各功能区的信息熵。基于信息熵值规律 ,提出了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维包容原理 :城市化地区土地形态的分形维数必须大于各类型土地空间分布的分形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熵 分维
下载PDF
关于城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初步思考 被引量:126
8
作者 彭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城市旅游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 ,对于旅游产业来说 ,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所有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 ,它已日益成为当代旅游的主体。城市旅游发展是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构成 ,并由中介系统和条件支持系统所联系... 城市旅游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 ,对于旅游产业来说 ,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所有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 ,它已日益成为当代旅游的主体。城市旅游发展是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构成 ,并由中介系统和条件支持系统所联系的动力系统所推动的。为了培育城市旅游发展动力 ,必须根据现代旅游供求关系 ,从城市旅游动力组合中 ,找出推动旅游发展的主动因素和辅助因素 ,建立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发展动力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 动力系统 驱动机制 动力模型
下载PDF
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137
9
作者 刘继生 陈彦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71-478,共8页
分形维数是刻画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有效参数, 本文系统地论证了反映交通网络分形特征的三种基本分维: 一是长度半径维数, 由回转半径和相应网络长度的双对数关系定义, 其数值反映交通网络密度从中心城市向腹地的变化特征;二是分... 分形维数是刻画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有效参数, 本文系统地论证了反映交通网络分形特征的三种基本分维: 一是长度半径维数, 由回转半径和相应网络长度的双对数关系定义, 其数值反映交通网络密度从中心城市向腹地的变化特征;二是分枝数目半径维数, 由回转半径和相应网络分枝数目的双对数关系定义, 其数值反映交通网络的区域 “渗透”能力和复杂程度; 三是空间关联维数, 由码尺长度和空间关联函数(用相应的距离数目表征) 的幂指数关系定义, 其数值反映城市体系空间分布与联系的自相似特征。文章以实例说明了三种维数的测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网络 城市体系 地理分形 空间结构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职住分离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2
10
作者 柴彦威 张艳 刘志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职住分离现象逐渐凸显。尽管城市地理学者逐步关注转型期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变化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然而深入探讨微观个体所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 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职住分离现象逐渐凸显。尽管城市地理学者逐步关注转型期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变化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然而深入探讨微观个体所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仍然缺乏。基于对北京城市520户家庭、806个通勤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借助多元回归模型验证了居住区类型、家庭及住房状况、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属性等居民职住分离程度差异性的影响,从而折射城市转型过程中宏观制度性及结构性因素(如土地市场化改革、住房政策、单位制度改革、城市空间扩展等)对个体日常生活经历差异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分离 空间差异性 市场化 单位制度改革 城市空间扩张 北京市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空间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 被引量:166
11
作者 冷炳荣 杨永春 +1 位作者 李英杰 赵四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通过对当前城市体系研究进展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与总结,结合统计物理中复杂网络分析工具,采用GIS、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等级或位序城市关系研究,最后以2003年和2007年的Top1、Top5和Top10网... 通过对当前城市体系研究进展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与总结,结合统计物理中复杂网络分析工具,采用GIS、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等级或位序城市关系研究,最后以2003年和2007年的Top1、Top5和Top10网络(城市联系强度的最大值、前5、前10名所连接的城市)为例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可将中国城市划分为北方城市区、长江城市区、南部城市区3大城市区,形成了"三极多核"的空间格局。全国城市网络的联系方向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但是,从三大地区内部差异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等级性明显,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呈现多核化发展趋势,即城市网络化发展加强。Top10网络反映各个城市前10名的联系方向有所分散,即呈现"最大联系极化、联系广度分散化"的发展趋势;②从Top5、Top10网络与随机网络、空间邻近网络的对比来看,中国城市的实际网络既具有空间邻近网络这种规则网络的高聚类系数,又具有随机网络所拥有的稀疏、长距离连接特性,表现为高聚类系数和短路径的双重特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③从聚类系数的纵向变化看,2007年比2003年的城市网络连接更加分散,区域的开放程度正在提高;④2007年的平均路径长度稍有下降,说明全国城市网络中城市联系更为紧密,连接通道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复杂网络 度分布 聚类系数 平均路径长度 中国
原文传递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86
12
作者 王磊 《城市规划汇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5-58,共4页
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本文以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 ,从区域发展、城镇体系以及城市用地结构的角度研究其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机制 。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用地结构 城镇体系 WTO 城市空间 武汉市
原文传递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20
13
作者 洪增林 薛惠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土地集约利用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包括总体评价、区域评价、开发区评价及地块评价4部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指标体... 土地集约利用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包括总体评价、区域评价、开发区评价及地块评价4部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宗地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潜力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 被引量:131
14
作者 吴健生 刘浩 +1 位作者 彭建 马琳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9-770,共12页
完善的城市体系可以不断优化各个城市的时空资源并强化区域城市的集聚效应,切实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综合效益最大化。受惠于城市因素流与城市作用潜力的显著相关关系,节点体系研究可以准确测度城市体系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 完善的城市体系可以不断优化各个城市的时空资源并强化区域城市的集聚效应,切实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综合效益最大化。受惠于城市因素流与城市作用潜力的显著相关关系,节点体系研究可以准确测度城市体系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避免了功能体系研究所需矢量数据的难以获取与测算庞杂,而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可以综合地定量测度城市地区人类活动的广度与强度。基于夜间灯光指数的引力模型定量测度中国34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二阶段聚类法综合分析其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中国节点城市被划分为7大国家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与沈阳)、26个区域节点城市与107个省域节点城市,而中国城市体系则被划分为2个国家城市体系(北方城市体系与南方城市体系)、8个区域城市体系(华北城市体系、东北城市体系、西北城市体系、黄河中游城市体系与华东城市体系、华南城市体系、西南城市体系、长江中游城市体系)与31个省域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的地域范围是相对的、局部的,没有明确的识别界线,不过通过对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与顾朝林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比对评估,总体而言,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是可信的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等级结构 空间格局 引力模型 DMSP OLS 中国
原文传递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被引量:121
15
作者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60-76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 ,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合作用下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 ,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似城非城”... 改革开放以来 ,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合作用下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 ,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广泛地辨识国内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半城市化地区”的概念范畴内 ,并提出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 4个层面来构建半城市化地区的判别指标体系。本文还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从经济、产业、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市化地区 判别指标体系 东莞市
下载PDF
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和分维 被引量:102
16
作者 陈彦光 刘继生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8-53,共6页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修正了一些位序—规模模型,将历史上出现的有关城市规模分布的模型统一在分形形式之下,并给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三参数Zipf模型:P(k)=A(K-a)-q。将Zipf维数与大自然1/fβ起伏的...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修正了一些位序—规模模型,将历史上出现的有关城市规模分布的模型统一在分形形式之下,并给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三参数Zipf模型:P(k)=A(K-a)-q。将Zipf维数与大自然1/fβ起伏的β指数进行类比,认为分维D=1/q=1是一种先验的优化维数,进而提出结构优化的1/r型城市位序—规模分布,以此作为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规划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规模分布 分形 分维
下载PDF
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 被引量:112
17
作者 胡序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5-592,共8页
在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基础上,阐述了在不同时期按不同名目开展的规划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部门间竞相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国情背景。在展望未来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将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着重就... 在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基础上,阐述了在不同时期按不同名目开展的规划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部门间竞相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国情背景。在展望未来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将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着重就理顺规划体系、调整规划管理机构、制订区域规划法规、增加规划内容、改善空间管治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规划 国土 城镇体系 中国
下载PDF
基于公路客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组织模式 被引量:118
18
作者 陈伟 刘卫东 +1 位作者 柯文前 王女英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4-241,共18页
多视角和多尺度城市网络逐渐成为认识空间关系的主要途径。公路流数据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距离衰减特性,对于刻画区域尺度空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地级行政单元间的公路客运流,论文尝试刻画中国城市网络功能结构和区域效应,... 多视角和多尺度城市网络逐渐成为认识空间关系的主要途径。公路流数据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距离衰减特性,对于刻画区域尺度空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地级行政单元间的公路客运流,论文尝试刻画中国城市网络功能结构和区域效应,并对其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特征提取和规律挖掘,以期能够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支撑和认知视角。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公路流的城市网络空间形态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和层级特征,与中国主要城市群分布存在较大程度的空间耦合,更多体现的是区域尺度的空间关系及核心—外围组合关系;2通过社区发现算法识别出19个城市经济区,其空间内涵主要包括行政区经济、巨型区域溢出效应和核心—边缘结构等;3不同地域系统内城市网络自成体系,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多元的空间组织模式,多层次、流动性和网络化的地域系统格局凸显;4从空间形态上看,区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单中心结构、双核心结构、多中心结构和低水平均势结构等区域关联形态,并以单中心发育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城市经济区 城市体系 区域划分 单中心结构 多中心结构 社区发现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铁路网络的中国城市等级体系与分布格局 被引量:116
19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5-794,共10页
铁路运输已成为客货流动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影响城镇体系的重要因素,由铁路站点和铁路运输线构成的铁路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通过筛选出具有始发列车的186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始发列... 铁路运输已成为客货流动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影响城镇体系的重要因素,由铁路站点和铁路运输线构成的铁路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通过筛选出具有始发列车的186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始发列车数据分析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在证明铁路始发列车数量与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呈正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图表判别和聚类分析法,将中国186个具有始发列车的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全国性中心城市3个,区域性中心城市8个,省域性中心城市30个,地区性中心城市145个。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等级结构呈现金字塔型结构,并受行政级别、地形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显著。城市体系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高等级中心城市在中国东部均衡分布,构成了中国铁路运输网络的基本骨架,并与国家国土开发中的"T"型战略格局非常吻合。高等级中心城市由于铁路网络的紧密联系,形成了6对双核结构城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网络 始发列车 城市体系 等级结构 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 被引量:106
20
作者 潘竟虎 石培基 董晓峰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5-645,共11页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键,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软件支持下,...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键,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软件支持下,将中国划分为5km×5km的格网,利用场强模型,对2004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腹地进行了划分,比较腹地的范围及相互关系,并与省域和市域行政范围进行了叠合分析,实现了城市腹地测定、分析的可视化。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规模值差异较大,最大和最小城市规模相差达284倍。场强值分布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分异特征,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一致。中、东部的城市影响力的弱势区域全部分布在省域交界地带,在场强值大于12的级别上,东、中部城市的场强影响范围连成一片。各城市腹地范围相差亦较大,最大和最小城市腹地相差达5488倍。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不一定位于其腹地的几何中心,偏移比较大的城市往往成对分布。城市腹地与省域行政范围吻合度较差,根据腹地在市域行政范围内的面积比例,将城市分为4类,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依据腹地的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11个二级区和38个三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腹地 城市经济区 GIS 城镇体系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