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65
1
作者 李鹤 张平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51-760,共10页
利用"脆弱性"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从矿业城市社会就业的敏感性及其应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建立社会就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脆弱性"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从矿业城市社会就业的敏感性及其应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建立社会就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敏感性普遍较高,不同矿业城市应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能力差异较大,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关系,应对下岗失业问题能力的强弱在决定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程度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东北地区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差异较为明显,石油类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相对较低,煤炭类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普遍较高,老年期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普遍高于中、幼年期矿业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城市 社会就业 脆弱性 BP神经网络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市场潜力、厚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就业 被引量:27
2
作者 尹靖华 韩峰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6-160,共15页
依托城市间产品市场的联合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空间互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空间尺度,对于实现我国城市就业的充分性和平衡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劳动要素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的综合视角切入,建立了多区域空间一般... 依托城市间产品市场的联合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空间互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空间尺度,对于实现我国城市就业的充分性和平衡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劳动要素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的综合视角切入,建立了多区域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产品市场潜力指标和代表地区劳动力市场厚度的劳动力空间可得性指标并探讨两者与城市就业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作用机制,分别从城市层面和个体微观层面实证检验其对城市就业规模和个人就业机会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产品市场潜力和厚的劳动力市场在推进城市就业增长中存在显著作用,二者不仅在城市层面提高了城市非农就业规模,而且也提高了微观劳动者个体的非农就业概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就业主要依赖产品市场的空间需求关联,大城市厚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效应不如中小城市明显;城市产品市场潜力对劳动力的需求效应更加有利于外来劳动力市场,而本地劳动力在厚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本研究对于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格局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协同,从整体上保证就业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需求潜力 劳动力空间可得性 城市就业规模 劳动者就业概率
原文传递
我国城镇化与城镇就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明 耿中元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747-753,共7页
剖析城镇化与城镇就业的相互影响关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镇就业规... 剖析城镇化与城镇就业的相互影响关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镇就业规模相互促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就业率的提高会提高城镇化率,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影响力度小,中等发达地区的影响力度大,而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会提高城镇就业率。促进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就业协调发展,应采取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就业 脉冲响应 面板数据
原文传递
就近务工农民工就业风险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车蕾 杜海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6,共9页
风险感知是个体对社会风险的态度和直觉判断。本文根据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2015年在河南省Y县开展的农民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探讨了不同生计资本存量的就近务工农民工在就业风险感知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 风险感知是个体对社会风险的态度和直觉判断。本文根据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2015年在河南省Y县开展的农民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探讨了不同生计资本存量的就近务工农民工在就业风险感知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就近务工市场上,农民工就业风险感知较高;个人与家庭生计资本可部分缓解就业风险感知,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优势弱化了个体的就业风险感知,而自然资本的相对优势并没有降低个体风险预期;就地就近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就业质量提升有明显作用;性别、婚育状况、留守经历等个人因素对农民工的就业风险感知均存在显著影响。对此,应在整体提升农民工有效收入与疏通就业障碍的基础上,注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逐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而降低农民工就近就业风险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流动人口 农民工 就近务工 生计资本 城镇就业 就业风险
下载PDF
西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特征与城市化的政策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波 李开宇 李呈琛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5期103-107,共5页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趋于多样化,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巨大;就业城市规模选择偏好于所在省份的大中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城市就业收入成为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城市中低收入范围;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受到极大忽视。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来看,需要从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做出的城市政策响应包括: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城市居住为核心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地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和城市化需求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化
下载PDF
就业与受教育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以中国城镇就业量为基础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亚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89,共6页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阶段验证了1979-2007年劳动力的平均教育程度、新增劳动力中的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和大学以下学历人口数与中国城镇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1979-1994年相比,在1995-2007年阶段,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中...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阶段验证了1979-2007年劳动力的平均教育程度、新增劳动力中的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和大学以下学历人口数与中国城镇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1979-1994年相比,在1995-2007年阶段,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中国城镇就业增加值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大学及以上学历劳动力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降低;大学以下学历劳动力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增强;进而提出应调整教育结构,使得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以此促进就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就业 人均受教育年限 劳动力人数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就业体制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变迁探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绮雯 武力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72,111,共13页
就业体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劳动力迁移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统包统配"发展为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被打破,一... 就业体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劳动力迁移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统包统配"发展为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被打破,一体化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并完善。城镇就业体制变革和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特征,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劳动力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就业体制 城镇就业 劳动力转移 政策变迁 劳动力市场
下载PDF
金融发展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凌江怀 姚雪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5,191,共6页
城镇就业问题是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就业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金融规模的扩大能直接拉动城镇就业,能促进城镇企业发展间接拉动城镇就业,并能通过教育和培训融资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结... 城镇就业问题是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就业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金融规模的扩大能直接拉动城镇就业,能促进城镇企业发展间接拉动城镇就业,并能通过教育和培训融资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结构性失业。值得注意的是,实证分析发现,金融系统中存贷款比率上升对城镇就业具有负向的影响,表明金融系统效率提高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会对城镇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规模 金融系统效率 城镇就业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
下载PDF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及其对策 被引量:12
9
作者 傅伯仁 李爱宗 +1 位作者 张亮 王波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0-664,共5页
我国正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急剧转移的关键阶段,及时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和原因及应对策略,具有战略性意义。文章阐述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缓解而留守老人问题凸显;户籍"瓶颈"缓解... 我国正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急剧转移的关键阶段,及时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和原因及应对策略,具有战略性意义。文章阐述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缓解而留守老人问题凸显;户籍"瓶颈"缓解而土地"瓶颈"凸显;"侯鸟"问题缓解而"蜗居"问题凸显等重大变化。分析了残缺的土地产权制度;排斥性的城镇住房制度;歧视性城市就业政策等产生新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等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 农村土地产权 城市就业
原文传递
论我国转型时期城镇化滞后和城镇就业问题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宝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7-103,共7页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城镇化加快发展,但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中,全国劳动力增长重心已经明显地转移到城镇地区。但是,城镇化滞后导致就业容量扩增滞后和城乡就业压力加剧;转型时期的城镇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城镇化加快发展,但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中,全国劳动力增长重心已经明显地转移到城镇地区。但是,城镇化滞后导致就业容量扩增滞后和城乡就业压力加剧;转型时期的城镇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乡就业压力的相互交织。因此,我国必须积极稳妥地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走城镇化推动型的城乡就业协调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就业 经济转型 城乡劳动保障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人才流失:贫困县域职校学生“城市就业”的推拉效应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克松 沈家乐 《当代职业教育》 2020年第1期21-26,共6页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县域振兴,县域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然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图景下,贫困地区普遍出现县域职校学生逃离县域,到城市就业的现象。基于推拉理论,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县域的"推力"、城市的"拉力&q...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县域振兴,县域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然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图景下,贫困地区普遍出现县域职校学生逃离县域,到城市就业的现象。基于推拉理论,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县域的"推力"、城市的"拉力"以及职业学校和学生的"中间障碍因素"。在县域振兴的背景下,要驱动贫困地区县域职校学生县域就业,需要县域和县域职校双向发力,通过产业振兴增强县域就业的承载力、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县域就业的汇聚力、通过制度规范确保县域就业的保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职校 城市就业 推拉理论 人力资本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国际贸易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晶 张建华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国际贸易对我国城镇就业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出口鼓励就业、消费品进口阻碍就业而资本品进口鼓励就业以及贸易将提高出口部门的就业比重而减少进口部门的就业比重。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城镇就业 就业水平 就业结构
下载PDF
参军经历会导致农村青年收入溢价吗?——以CFPS2010调查9628个样本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兵 杨宝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文章基于CFPS2010调查的9628个农村男性数据,研究参军经历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并以"家庭成分"作为工具变量去除了内生性问题引起的估计偏误。研究发现:参军经历显著增加了个人收入,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农村退伍军人的收入高于没... 文章基于CFPS2010调查的9628个农村男性数据,研究参军经历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并以"家庭成分"作为工具变量去除了内生性问题引起的估计偏误。研究发现:参军经历显著增加了个人收入,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农村退伍军人的收入高于没有参军者35.5%。进一步分析表明,(1)农村退伍军人更容易获得城镇就业机会,而城镇就业显著提高了个人收入;(2)农村退伍军人拥有更广泛的社会网络,而社会网络也显著促进了个人收入。因此,文章创新地发现了参军经历通过"城镇就业"和"社会网络"两个中介渠道影响个人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军经历 收入溢价 城镇就业 社会网络
下载PDF
金融规模、所有制结构与城镇就业容量——基于1997—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基于1997—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估计了金融规模对于城镇就业容量的效应,并对不同样本组分别估计,以观察地区差异。整体估计结果表明,无论以人员规模还是以增加值规模作为解释变量,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 基于1997—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估计了金融规模对于城镇就业容量的效应,并对不同样本组分别估计,以观察地区差异。整体估计结果表明,无论以人员规模还是以增加值规模作为解释变量,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其平方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这意味着金融规模能够促进城镇就业,但该效应递减,超过一定临界值将转为抑制效应。分组估计结果表明,金融规模扩张的就业效应在非公有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更明显,在非公有制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不明显,甚至表现为抑制效应。这意味着一个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对金融规模与城镇就业的关系有重要影响。为增进金融发展的就业效应,我国一方面应讲求金融增长质量,实现有序适度扩张;另一方面要深化企业改革,激励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以消除金融系统在资源配置中的扭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规模 城镇就业 所有制结构 扭曲效应
下载PDF
城镇劳动就业需求预测计量经济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石磊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45-47,共3页
应用经济计量学原理和劳动经济理论,建立起多个方程的联立模型来描述城镇劳动就业需求,估计模型参数,检验有关假设,使经济关系数量化.这样不仅能够对经济规律的质的规定性进行分析,而且可以从量的规定性和质与量的结合上来把握经... 应用经济计量学原理和劳动经济理论,建立起多个方程的联立模型来描述城镇劳动就业需求,估计模型参数,检验有关假设,使经济关系数量化.这样不仅能够对经济规律的质的规定性进行分析,而且可以从量的规定性和质与量的结合上来把握经济规律,从而为城镇劳动力供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就业 计量经济模型 需求预测 劳动力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就业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勇 吕太升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5,共10页
基于2011—2019年我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等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就业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城市就业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经济发展提升... 基于2011—2019年我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等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就业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城市就业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就业水平的作用机制在于加速了城市经济集聚、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带动了城市创新创业。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存在地理位置、城市级别、产业类型和就业类型的异质性特征,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城市、中心城市、第三产业与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的就业促进作用较大,对外围城市、第二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其对东部地区城市、第一产业和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在研究结论基础上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就业 双重差分 经济集聚 创新创业
原文传递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城市就业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领娣 吴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56-64,共9页
文章梳理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互效应对就业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03─2014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除西部地区和非环保重点城市外,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会抑制就业规模扩张,且... 文章梳理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互效应对就业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03─2014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除西部地区和非环保重点城市外,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会抑制就业规模扩张,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交互项在总体层面、中部地区和环保重点城市会限制就业吸纳,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项未能带来就业促进,这表明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尚未实现协调匹配,二者的交互效应会阻碍就业增加。在"新常态"下,不能割裂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应不断提升二者的协调匹配程度以推进就业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就业
下载PDF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镇就业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沈宏亮 陈争辉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18,共5页
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年度数据,建立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镇就业三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镇就业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产业结... 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年度数据,建立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镇就业三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镇就业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就业的正向冲击作用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对城镇就业,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比城镇就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更为显著。因此,为确保城镇就业水平的提高,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要适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镇就业 VAR模型 脉冲响应
下载PDF
中国城镇就业的正规化与社会保障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国英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2-56,共5页
正规就业是影响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政府对非正规就业者在参保资格上从排斥到纳入的转变,企业逃避社保缴费和进入正规部门,个人缴费能力和参保意愿对非正规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障的影响。文章认为劳动就业正规化和扩大社... 正规就业是影响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政府对非正规就业者在参保资格上从排斥到纳入的转变,企业逃避社保缴费和进入正规部门,个人缴费能力和参保意愿对非正规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障的影响。文章认为劳动就业正规化和扩大社会保障应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层次上进行分别治理。政府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主动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社保,加强对企业社保缴费的监管,提高个人的参保能力和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就业 非正规就业 社会保障
原文传递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城市就业:事实与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永明 马诗佳 《中国商论》 2024年第9期23-27,共5页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否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和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引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否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和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引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对城市就业的政策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就业水平的提升以及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经内生性检验、平行趋势检验等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对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可通过发挥经济集聚效应、释放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和优化产业结构三种途径推动城市就业。(3)异质性分析发现,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设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城市就业 多期双重差分法 稳健性检验 中介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