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 被引量:87
1
作者 李淑文 文宏达 +2 位作者 周彦珍 李雁鸣 肖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92-2000,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阐明氮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丰、缺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吸收同化关键...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阐明氮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丰、缺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吸收同化关键酶活性。【结果】缺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氮效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M)次之,低效(L)最低;H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且与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显著相关;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累积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以H最大,M次之,L最低;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均以H最大,M次之,L最低;叶片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之间差异较小。【结论】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和较好的植株生长特性是氮胁迫条件下供试氮高效小麦品种获得高氮效率的生物学基础。在丰氮条件下,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植株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与缺氮条件下的表现规律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氮效率 氮素吸收 物质生产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大豆和花生幼苗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兴良 封宇晴 崔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1-477,共7页
以大豆和花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借助^(15)N示踪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0、0.5、2.5和10 mg·g^(-1))对大豆和花生两种豆科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同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大豆幼苗的总生物量,但两个... 以大豆和花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借助^(15)N示踪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0、0.5、2.5和10 mg·g^(-1))对大豆和花生两种豆科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同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大豆幼苗的总生物量,但两个较高剂量添加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花生幼苗的生物量,但最大剂量添加显著增加其根冠比。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生物炭显著降低大豆对^(15)NH_4^+和^(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但对^(15)NO_3^-吸收速率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弱。生物炭添加显著降低花生对^(15)NH_4^+的吸收速率,而对^(15)NO_3^-吸收速率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炭未显著改变花生对^(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以上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影响作物氮素吸收速率,但影响依赖于物种差异及生物炭添加剂量。因此对农田土壤进行生物炭添加时,应考虑物种属性和氮形态的差异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维持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铵态氮 硝态氮 氮吸收速率 15N示踪技术
下载PDF
施镍对玉米苗期氮、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凡琦 杨靖民 +3 位作者 刘金华 姜旭 张忠庆 周米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8-572,共5页
采用室内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施镍量对玉米苗期生长、土壤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及植株吸氮、磷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施镍量的增加,玉米苗期干质量和鲜质量降低。当施镍量<100 mg/kg时,施镍量与植株根长相关... 采用室内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施镍量对玉米苗期生长、土壤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及植株吸氮、磷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施镍量的增加,玉米苗期干质量和鲜质量降低。当施镍量<100 mg/kg时,施镍量与植株根长相关性不显著,当施镍量>100 mg/kg时,根长与施镍量呈负相关。当土壤施镍量<100 mg/kg时,施镍量与玉米吸氮量无显著相关性,施镍量>100 mg/kg时,施镍量与植株氮含量呈负相关。土壤施镍量与植株吸磷量呈负相关,并且当施镍量<200 mg/kg时,随着施镍量的增加植株吸磷量显著降低。土壤镍过量会严重抑制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这可能是因为土壤施镍量的增加抑制了植株对氮、磷的吸收,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及磷酸酶活性,并影响了植株根系生长及细胞膜的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期玉米 镍过量 吸氮量 吸磷量 酶活性
下载PDF
作物氮素吸收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欧立军 康林玉 +2 位作者 赵激 陈娟 刘周斌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1-156,共6页
氮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如何提高作物的氮利用率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该研究综述了作物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影响因素、高氮素吸收与利用生理机制、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并对后续氮素研究做了展望,以期为筛选... 氮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如何提高作物的氮利用率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该研究综述了作物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影响因素、高氮素吸收与利用生理机制、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并对后续氮素研究做了展望,以期为筛选和选育高氮效率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效率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展望
原文传递
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任雪锋 毕学军 +2 位作者 程丽华 祝征圣 常功法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8,共5页
针对城镇污水脱氮除磷处理技术难题,以提高微生物活性为切入点,开展了强化城镇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并选取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在不同反应温度下进行了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效果、硝化速率及微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 针对城镇污水脱氮除磷处理技术难题,以提高微生物活性为切入点,开展了强化城镇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并选取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在不同反应温度下进行了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效果、硝化速率及微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12~15℃和22~27℃条件下,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系统对COD、NH3-N、PO4^3-P的去除率较对比系统分别提高了6%、12.2%、33.9%和3%、3.7%、4.1%。在好氧硝化的前30min和90min内,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的比硝化速率和平均比耗氧速率较对比活性污泥分别提高了28.5%和28.8%。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并强化了对氮、磷的去除能力,尤其对解决低温硝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促反应 活性污泥 微生物活性 脱氮除磷 比耗氧速平
原文传递
两种类型中粳稻吸氮分析及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洪生 黄丕生 +2 位作者 缪宝山 陆士龙 程金铁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S1期35-41,共7页
对4个中粳稻品种(包括多穗和大穗两个类型)吸氮规律研究表明:分蘖期多穗型品种吸氮量多于大穗型品种,而长穗期则少于大穗型品种;以氮的相对累积速卒(RARN)表示吸氮强度,4品种均为分蘖期吸氮强度最高,长穗期次之,灌浆结实期最低,大穗型... 对4个中粳稻品种(包括多穗和大穗两个类型)吸氮规律研究表明:分蘖期多穗型品种吸氮量多于大穗型品种,而长穗期则少于大穗型品种;以氮的相对累积速卒(RARN)表示吸氮强度,4品种均为分蘖期吸氮强度最高,长穗期次之,灌浆结实期最低,大穗型品种各生育阶段吸氮强度均大于多穗型品种;群体总吸氮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产量与群体总吸氮量呈二次曲线方程。本试验产量最高时(亩产稻谷500公斤左右)的群体总吸氮量为每亩11.6公斤,其中58—68%来自土壤本身的氮素。据两年结果,将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供氮量及相对应的植株累计吸氮量配合带常量(土壤基础肥力)的双曲线回归方程,得亩产450—500公斤稻谷的大田各时期土壤供氮指标,以此指标,可进行“补差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粳稻 吸氮量 吸氮强度 氮供吸比 供氮指标
下载PDF
旱地土壤氮素、有机质状况及与作物吸氮量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杜建军 王新爱 +3 位作者 王夏晖 李生秀 高亚军 胡田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在具有典型半干旱气候特征的陕西永寿选取6种不同肥力水平的田块,分层采集0~100cm土样,测定各土层可矿化氮、全氮及有机质含量,研究其与作物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土层可矿化氮、全氮及有机质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可矿化氮... 在具有典型半干旱气候特征的陕西永寿选取6种不同肥力水平的田块,分层采集0~100cm土样,测定各土层可矿化氮、全氮及有机质含量,研究其与作物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土层可矿化氮、全氮及有机质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可矿化氮与作物吸氮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与全氮、有机质间的相关性,可矿化氮加上土壤起始矿质氮后,相关系数更高.0~45cm土层的可矿化氮、全氮、有机质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性高于45cm以下的土层,且以30~45cm土层的为最好;以土壤全氮或有机质作为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效果不如可矿化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矿化氮 吸氮量 作物 全氮 有机质 旱地土壤 氮素 相关性 状况 关系
下载PDF
Integrated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of winter wheat 被引量:7
8
作者 XU Hai-cheng DAI Xing-long +5 位作者 CHU Jin-peng WANG Yue-chao YIN Li-jun MA Xin DONG Shu-xin HE Ming-r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15-327,共13页
Understanding of how combinations of agronomic option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 of winter wheat is limited. A three-year experiment involving four integrated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of how combinations of agronomic option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 of winter wheat is limited. A three-year experiment involving four integrat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was conducted from 2013 to 2015 in Tai'a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o evaluate changes in grain yield and NUE.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treatments were as follows: current practice(T1); improvement of current practice(T2); high-yield management(T3), which aimed to maximize grain yield regardless of the cost of resource inputs; and integrated soil and crop system management(T4) with a higher seeding rate, delayed sowing date, and optimized nutrient management. Seeding rates increased by 75 seeds m^-2 with each treatment from T1(225 seeds m^-2) to T4(450 seeds m^-2). The sowing dates were delayed from T1(5 th Oct.) to T2 and T3(8 th Oct.), and to T4 treatment(12 th Oct.). T1, T2, T3, and T4 received 315, 210, 315, and 240 kg N ha^-1, 120, 90, 210 and 120 kg P2O5 ha^-1, 30, 75, 90, and 45 kg K2O ha^-1, respectively. The ratio of basal application to topdressing for T1, T2, T3, and T4 was 6:4, 5:5, 4:6, and 4:6, respectively, with the N topdressing applied at regreening for T1 and at jointing stage for T2, T3, and T4. The P fertilizers in all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as basal fertilizer. The K fertilizer for T1 and T2 was applied as basal fertilizer while the ratio of basal application to topdressing(at jointing stage) of K fertilizer for both T3 and T4 was 6:4. T1, T2, T3, and T4 were irrigated five, four, four and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Treatment T3 produced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among all treatments over three years and the average yield was 9 277.96 kg ha^-1. Grain yield averaged across three years with the T4 treatment(8 892.93 kg ha^-1) was 95.85% of that with T3 and was 21.72 and 6.10% higher than that with T1(7 305.95 kg ha^-1) and T2(8 381.41 kg ha^-1), respectively. Treatment T2 produced the highest NUE of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ted management strategy grain yield winter wheat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源头溪流氮磷耦合吸收效应及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如忠 许大强 阙凤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48-656,共9页
为揭示源头溪流氮磷耦合吸收作用机制,选择NaCl和NaBr为保守型示踪剂、KNO_3和KH_2PO_4为添加营养盐,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在合肥城郊的2条源头溪流,开展5次由单、双营养盐添加构成的示踪试验,利用TASCC技术方法,分别以Michaelis-Men... 为揭示源头溪流氮磷耦合吸收作用机制,选择NaCl和NaBr为保守型示踪剂、KNO_3和KH_2PO_4为添加营养盐,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在合肥城郊的2条源头溪流,开展5次由单、双营养盐添加构成的示踪试验,利用TASCC技术方法,分别以Michaelis-Menten (M-M)方程和双营养耦合吸收曲面模型拟合营养盐吸收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双添加试验的NO_3-N、PO_4-P吸收速率均明显高于单添加情形,意味着溪流中NO_3-N与PO_4-P吸收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双营养耦合吸收响应曲面直观展示了氮、磷营养盐不同浓度水平及浓度比情形下吸收速率的演化趋势,诠释了较低浓度水平下溪流NO3-N(或PO4-P)吸收速率随PO_4-P(或NO_3-N)可利用量增加而增大的作用机制;两种动力学模型在NO_3-N、PO_4-P最大吸收速率拟合结果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M-M方程低估了U_(max-N)和U_(max-P),相应幅度分别达3.91%~16.11%、3.23%~2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氮磷耦合吸收 TASCC Michaelis-Menten(M-M)方程 响应曲面模型
下载PDF
缓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提高冬小麦-夏玉米施肥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8
10
作者 司贤宗 韩燕来 +2 位作者 王宜伦 刘蒙蒙 谭金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90-1398,共9页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高产体系高效简化的施肥技术。【方法】通过两年定位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高产(22 500 kg.hm-2)生产的土壤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分别以不施氮肥(CK)和普通尿素施一次基肥和三次追肥(简称一...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高产体系高效简化的施肥技术。【方法】通过两年定位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高产(22 500 kg.hm-2)生产的土壤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分别以不施氮肥(CK)和普通尿素施一次基肥和三次追肥(简称一基三追)常规施肥模式(CK1)为对照,研究一次基肥和一次追肥(简称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配比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动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季,与CK1相比,100%缓释尿素处理(T1)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与前者无显著差异,80%-2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60%-4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处理(T2、T3)上述各项指标显著低于CK1;夏玉米季,各缓释尿素处理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均不低于CK1,表现出较好的施肥效应,其中T2处理两年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达最高。与CK1相比,在冬小麦季,T1在灌浆后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在夏玉米季,T2在吐丝后15 d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且在吐丝期土壤无机氮水平亦高于其它缓释尿素处理。【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采用T1、T2处理一基一追模式的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1,总产量均超过22 500 kg.hm-2,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缓释尿素 一基一追模式 氮素吸收 土壤供氮
下载PDF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Ⅳ 土壤剖面中的起始NO_3^- —N——可靠的土壤氮素有效性指标 被引量:26
11
作者 胡田田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74-82,共9页
对作物吸氮量直接贡献较大的起始NO^-_3—N,旱区位于30~60cm土层,灌区位于60~100cm土层。播种前0~60cm和0~100cm的起始NO^-_3—N分别是旱区和灌区土壤对冬小麦供氮的可靠指标。不仅如此,一定深度土壤的起始NO^-_3—N还决定了作物吸... 对作物吸氮量直接贡献较大的起始NO^-_3—N,旱区位于30~60cm土层,灌区位于60~100cm土层。播种前0~60cm和0~100cm的起始NO^-_3—N分别是旱区和灌区土壤对冬小麦供氮的可靠指标。不仅如此,一定深度土壤的起始NO^-_3—N还决定了作物吸收氮素的多少。而各种方法测定的可矿化氮反映了土壤潜在的供氮水平。依据一定深度的起始NO^-_3—N划分的土壤氮肥力等级,与两地生产水平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100cm各层 起始NO3--N 供氮指标 土壤氮肥力等级 吸氮量
下载PDF
不同库容量类型常规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 被引量:23
12
作者 董桂春 于小凤 +7 位作者 董燕萍 李进前 田昊 周娟 王云霞 杨连新 黄建晔 王余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432-344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的氮素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 【目的】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的氮素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基本特点。【结果】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426%、817%)。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064.32、1213.90g·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200.11、1455.59g·m-2;大库容量品种抽穗期全株含氮率较高、结实期全株含氮率下降幅度较大;大库容量类型品种吸氮能力强,抽穗后更明显,吸氮能力显著受到生育期与吸氮强度的影响,但吸氮强度的作用要大于生育期的作用;大库容量类型品种氮素在根中比例小、成熟期氮素在茎鞘叶中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增加吸氮量,促进茎鞘叶中的氮素运转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结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吸氮能力特别是抽穗后的吸氮能力强,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库容量 氮素吸收 氮素分配
下载PDF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Ⅱ.几种测氮方法的测定值与作物吸氮量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胡田田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62-67,共6页
通气培养法、淹水培养法、碱解扩散法、碱性高锰酸钾蒸馏法、沸水提取法、酸性高锰酸钾浸取法及1mol/L KCl浸取的起始NO^-_3—N等结果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供氮水平的高低。其中,通气培养1周,3周总矿化NO^-_3—N及KMnO_4在碱性... 通气培养法、淹水培养法、碱解扩散法、碱性高锰酸钾蒸馏法、沸水提取法、酸性高锰酸钾浸取法及1mol/L KCl浸取的起始NO^-_3—N等结果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供氮水平的高低。其中,通气培养1周,3周总矿化NO^-_3—N及KMnO_4在碱性条件下蒸馏释出的NH^+_4—N有较好的效果,淹水矿化的氮素及碱解氮效果不稳定。表层NO^-_2—N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起始NO^-_3—N和其他方法的测定值结合起来,可以显著地提高他们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氮方法 土壤供氮能力 吸氮量
下载PDF
海带养殖在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被引量:18
14
作者 毛玉泽 李加琦 +4 位作者 薛素燕 蔺凡 蒋增杰 方建光 唐启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30-3237,共8页
采用现场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大型经济海藻——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氮营养盐的吸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个生长周期内(约200d),海带的湿重与养殖天数呈明显的幂函数(W=1.3886 t^(1.362),R^2=0.9611),海带... 采用现场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大型经济海藻——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氮营养盐的吸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个生长周期内(约200d),海带的湿重与养殖天数呈明显的幂函数(W=1.3886 t^(1.362),R^2=0.9611),海带湿重是长度的幂函数(W=0.0071 L^(2.0882),R^2=0.9392);海带的光合作用放氧速率(O_2mg/h)与湿重(g)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R^2范围为0.950—0.981),直线斜率(反应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光合作用放氧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096—0.195(平均0.191),养殖初期单位鲜重的光合放氧能力较弱,后期趋于稳定;不同部位海带藻片对TIN的吸收速率不同,中带部上部(60—110cm)和基部(20—50cm)的吸收速率大于中带部下部(150—200cm)和边缘部,氮饥饿后最初0.5—1h对TIN的吸收速率最高(0.6μmol/g WW),培养24h可去除介质中TIN(初始浓度24.2μmol/L,密度4g/L)的64.2%—97.1%,10℃条件下藻片对营养盐的吸收率和去除率均大于4℃。海带藻片对NO_3-N的吸收速率大于对NH_4-N的吸收速率,24h后对NO_3-N的收速率趋于稳定。结果显示,海带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光合作用产氧和营养盐吸收能力。海带养殖后期,每天可以增加氧气28.8g/m2(光周期按14h计算),收获时海带的平均碳氮含量分别为33.1%和1.8%,以桑沟湾海带养殖产量8.45万t计算,每年可移除2.8万t碳和1538t氮,海带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中具有较高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生长 光合作用 氮营养盐吸收 生态功能
下载PDF
Review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被引量:15
15
作者 CHE Sheng-guo ZHAO Bing-qiang +5 位作者 LI Yan-ting YUAN Liang LI Wei LIN Zhi-an HU Shu-wen SHEN B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456-2466,共11页
As one of the staple food crops, rice(Oryza sativa L.) is widely cultivated across China, whic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Most previous studies on grain yield or/and nitrogen use ... As one of the staple food crops, rice(Oryza sativa L.) is widely cultivated across China, whic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Most previous studies on grain yield or/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 of rice in China often involved site-specific field experiments, or small regions with insufficient data, which limited the representation for the current rice production regions. In this study, a database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climate conditions, soil types and field managements across China, was developed to estimate rice grain yield and NUE in various rice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an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 rates and grain yield, NUE. According to the database for rice, the values of grain yield, plant N accumulation, N harvest index(HIN), indigenous N supply(INS), internal N efficiency(IE_N), reciprocal internal N efficiency(RIE_N), agronomic N use efficiency(AE_N), partial N factor productivity(PEPN), physiological N efficiency(PE_N), and recover efficiency of applied N(RE_N) averaged 7.69 t ha^(–1), 152 kg ha^(–1), 0.64 kg kg^(–1), 94.1 kg kg^(–1), 53.9 kg kg^(–1), 1.98 kg kg^(–1), 12.6 kg kg^(–1), 48.6 kg kg^(–1), 33.8 kg kg^(–1), and 39.3%,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all varied tremendously with large variation. Rice planting regions and N rate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grain yield, N uptake and NUE values. Considering all observations, N rates of 200 to 250 kg ha^(–1) commonly achieved higher rice grain yield compared to less than 200 kg N ha^(–1) and more than 250 kg N ha^(–1) at most rice planting regions. At N rates of 200 to 250 kg ha^(–1),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between rice grain yield and AE_N, PE_N, RE_N, IE_N, and PFPN, and 46.49, 24.64, 7.94, 17.84, and 88.24% of the variation in AE_N, PE_N, RE_N, IE_N, and PFPN could be explained by grain yield,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grain yield nitrogen uptak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China
下载PDF
淋洗对石灰性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小麦吸氮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叶优良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在陕西省的澄城、永寿、杨陵三地采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大的 17个土样 ,分别在淋洗土壤硝态氮前、后 ,以小麦为供试作物 ,用盆栽试验研究淋洗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小麦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淋洗后土壤起始硝态氮减少了 2... 在陕西省的澄城、永寿、杨陵三地采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大的 17个土样 ,分别在淋洗土壤硝态氮前、后 ,以小麦为供试作物 ,用盆栽试验研究淋洗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小麦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淋洗后土壤起始硝态氮减少了 2 .9%~ 89.6 %。淋失量与硝态氮浓度有关 :浓度高时 ,淋失量大 ;浓度不高时 ,淋失量小。与此相对应 ,淋洗起始硝态氮后 ,盆栽小麦吸氮量减少 5 .5 %~ 6 9.8% ,而且作物吸氮减少量与硝态氮淋失量密切相关 (r=0 .95 6 ,n=17) ,硝态氮淋失量可对作物吸氮减少量给出 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淋洗 小麦 吸氮量 石炭性 土壤
下载PDF
小麦营养高效基因型筛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熊又升 袁家富 +3 位作者 郝福新 赵书军 彭成林 徐祥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84-1087,共4页
利用和选育耐贫瘠营养元素的植物基因型,挖掘作物自身基因潜力,是提高作物营养元素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综述了小麦作物氮、磷、钾高效基因型差异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小麦养分高效基因型差异筛选的方法、指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钾养分效率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线形硬毛藻营养盐吸收影响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宇 宫庆礼 李景玉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62,共13页
研究了线形硬毛藻在不同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浓度条件下对NH4^+-N、NO3^--N和PO4^3--P的吸收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5~30℃范围内,线形硬毛藻对NH4^+-N、NO3^--N和PO4^3--P的吸收速率受温度和季节影响显著,最适温度范围基... 研究了线形硬毛藻在不同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浓度条件下对NH4^+-N、NO3^--N和PO4^3--P的吸收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5~30℃范围内,线形硬毛藻对NH4^+-N、NO3^--N和PO4^3--P的吸收速率受温度和季节影响显著,最适温度范围基本维持在15~25℃,且春季和秋季的吸收速率高于夏季和冬季。低盐度(0~10)对NH4^+-N的吸收没有显著影响,对NO-3-N的吸收有促进作用,而对PO4^3-P的吸收有抑制作用。除了个别低盐度条件外,NH4^+-N、NO3^--N和PO4^3--P的最大吸收速率大多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吸收速率大多出现在冬季。线形硬毛藻在不同浓度的营养盐条件下大多呈现出开放型的吸收模式,在高浓度下各个季节均能吸收营养盐。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线形硬毛藻作为"绿潮"灾害藻类的爆发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线形硬毛藻作为新型工具藻在富营养化水域生境修复和陆基工厂化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营养盐浓度 线形硬毛藻 氮吸收速率 磷吸收速率
原文传递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盛海君 董召娣 +1 位作者 张明伟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09-1214,共6页
为探明半冬性与春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与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盆栽条件下,选用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研究了不同氮源(NH_4^+-N、NO_3^--N、NH_4^+-N+NO_3^--N三种类型)供应条件下小麦苗期(6叶期)根系性... 为探明半冬性与春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与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盆栽条件下,选用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研究了不同氮源(NH_4^+-N、NO_3^--N、NH_4^+-N+NO_3^--N三种类型)供应条件下小麦苗期(6叶期)根系性状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吸收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吸收效率表现为半冬性类型显著高于春性类型,不同氮源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系性状中,平均根长、根系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表现为半冬性类型高于春性类型,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表现为半冬性类型低于春性类型,根系重量、氧化力则因供应的氮源不同,生态类型间存在差异。根干重、根系氮积累量与氮肥吸收效率显著相关,其他性状与氮肥吸收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态类型 苗期 根系性状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灌溉施氮模式对麻风树水氮利用的影响
20
作者 贾林 李婕 杨启良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72,76,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麻风树水氮利用的影响,采用4种供水水平[T1:100%ET(ET为蒸散量);T2:80%ET;T3:60%ET;T4:40%ET]和3种施氮水平(N1:0 g/kg;N2:0.4 g/kg;N3:0.8 g/kg)。结果表明:根区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差值表现为T2>T3>T1...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麻风树水氮利用的影响,采用4种供水水平[T1:100%ET(ET为蒸散量);T2:80%ET;T3:60%ET;T4:40%ET]和3种施氮水平(N1:0 g/kg;N2:0.4 g/kg;N3:0.8 g/kg)。结果表明:根区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差值表现为T2>T3>T1>T4。与高水高氮的T1N3相比,T2N2处理节水20%,节约氮肥用量50%,其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6%,氮素吸收表观利用率及氮素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49%、26%。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与施氮量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均在低氮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因此,有利于麻风树生长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优灌溉施氮模式是灌水周期为7 d,每次灌水量为80%ET,每千克风干土施氮0.4 g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施氮 麻风树 氮素吸收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