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骨科上肢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宋翠侠 鲍育华 芮昌松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917-919,共3页
目的探讨不用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骨科上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共120例,分为5组,其中A组至D组分别将右美托咪定0.5μg/kg(A组)、0.8μg/kg(B组)、1.0μg/kg(C组)、1.2μg/kg(D组)混合入0.4%罗哌卡... 目的探讨不用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骨科上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共120例,分为5组,其中A组至D组分别将右美托咪定0.5μg/kg(A组)、0.8μg/kg(B组)、1.0μg/kg(C组)、1.2μg/kg(D组)混合入0.4%罗哌卡因30 ml进行注射,每组24例。E组为对照组(24例),仅采用罗哌卡因。比较各组麻醉与阻滞效果。结果 A、B、C、D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E组显著缩短,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E组显著延长,Ramsay镇静评分较E组均显著提高(P<0.05)。B、C、D组患者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C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B组,但显著低于D组(P<0.05)。结论 1.0μg/kg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骨科手术的辅助臂丛麻醉,获得了较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恒昌 许立新 +3 位作者 许学兵 索琨 邬子林 佘守章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1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罗哌卡因 地佐辛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下载PDF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剑 刘才堂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0-271,共2页
目的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ASA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0.33%罗哌卡因30ml;B组,0.33%罗哌卡因30ml+喷他佐辛30mg。手术开始15、30、60min及术后1、6、12、... 目的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ASA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0.33%罗哌卡因30ml;B组,0.33%罗哌卡因30ml+喷他佐辛30mg。手术开始15、30、60min及术后1、6、12、24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他佐辛 臂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上肢手术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世英 游浩 +1 位作者 毕光焰 孔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5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12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探式操作,B组采用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12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探式操作,B组采用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结果 A组与B组相比,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存在明显差异: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3.3%。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患者发生寒战、惊厥发生率及血管神经损伤、止血带反应等不良反应率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运用于较长时间的上肢手术是更为合适,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麦亚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2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46例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局部麻醉,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46例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局部麻醉,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穿刺时间以及麻醉后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vs 73.9%)(χ~2=4.367,P<0.05);研究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内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各神经分支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平均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各神经分支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平均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5/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17%(12/23)(χ~2=4.18,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相比,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具有阻滞操作时间短,一次操作成功率高、起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下肌间沟联合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6
作者 曾俊华 马笃军 余阗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期16-19,共4页
目的观察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90例ASA为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A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B组)、传统组(C组),各组30例。对三... 目的观察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90例ASA为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A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B组)、传统组(C组),各组30例。对三组患者进行麻醉穿刺操作时间、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Bromage改良法、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A组平均操作时间(4.7±0.9)min,B组为(3.5±0.7)min,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平均操作时间(6.8±4.7)min,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出现2例声音嘶哑,3例误穿血管,1例血肿;A组与B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阻滞完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15min、30min,A组和B组运动阻滞程度3级、4级、5级总例数明显多于C组,C组与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0%,C组麻醉优良率73.33%,与A组、B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提高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成功率,缩短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加快运动阻滞程度,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肌间沟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下载PDF
臂丛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附120例报告) 被引量:10
7
作者 钟焕晖 王白云 谢松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748-2751,共4页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诱导镇静复合臂丛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静脉全身麻醉对比。方法 12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2组,A组在七氟醚吸入诱导麻醉下应用神经刺激仪行0.25%罗哌卡因2 mg/kg臂...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诱导镇静复合臂丛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静脉全身麻醉对比。方法 12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2组,A组在七氟醚吸入诱导麻醉下应用神经刺激仪行0.25%罗哌卡因2 mg/kg臂丛阻滞,并予咪达唑仑0.05 mg/(kg.h)维持镇静;B组予氯胺酮1 mg/kg静脉注射诱导,0.1%氯胺酮静脉滴注维持,复合羟丁酸钠维持麻醉。记录2组麻醉前(T0)、手术开始5 min(T1)、30 min(T2)、60 min(T3)和术毕(T4)时的收缩压(SP)、心率(HR)、呼吸(RR)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结果 A组的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的基础值,且术中波动较小,生命体征平稳,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的血压、心率和呼吸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麻醉深浅而有显著波动。A组的生命体征较B组稳定,能维持较长时间,苏醒快(P<0.05);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较B组少(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诱导镇静复合臂丛阻滞麻醉更适合成为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臂丛阻滞 静脉全身麻醉 小儿 上肢手术
下载PDF
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余志鸿 任静华 刘志雄 《中国药业》 CAS 2013年第15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术前ASAⅠ~Ⅱ级,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舒芬太尼10μg(...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术前ASAⅠ~Ⅱ级,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舒芬太尼10μg(1 mL)+0.9%氯化钠注射液14 mL制成30 mL混合药液A。对照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0.9%氯化钠注射液15mL制成30 mL混合药液B,对比观察麻醉后生命体征及镇痛、镇静、麻醉效果评分,比较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10 min试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起效较快。试验组患者在注药后20 min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试验组优良率96.00%,而对照组8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麻醉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比单用罗哌卡因镇痛作用起效快、时间长、镇静作用好,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手术
下载PDF
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才堂 陈剑 《中国医药》 2011年第9期1113-1114,共2页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上肢手术成人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0.33%罗哌卡因30ml,研究组用0.33%罗哌卡因30ml+布托啡诺1 mg.2组均记录术...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上肢手术成人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0.33%罗哌卡因30ml,研究组用0.33%罗哌卡因30ml+布托啡诺1 mg.2组均记录术中15、30、60min和术后4、8、12、24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研究组[(2.1±1.3)、(8.0±2.2)min]比对照组[(5.3±2.1)、(15.0±3.3)min]明显加快,镇痛持续时间研究组[(714.4±95.4)min]比对照组[(510.7±99.8)min]明显延长(P<0.05;术中15、30、60min,术后4、8、12、24h各时间点VAS评分研究组[(1.1±0.6)、(1.3±0.6)、(1.3±0.5)、(2.4±1.1)、(3.0±1.0)、(4.1±1.1)、(4.2±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1.6±0.5)、(3.1±0.3)、(6.1±1.5)、(6.8±1.7)、(7.0±2.1)、(6.0±1.1)分](P<0.05).结论 0.33%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镇痛效果明显增强,但不延长运动阻滞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臂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上肢手术
下载PDF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巧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14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麻醉组(A组)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组(B组),每组25例。...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麻醉组(A组)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组(B组),每组25例。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插管或置喉罩后aPN(B)、手术开始时(T3)、术中15min(L)、停麻醉药时(L)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知晓。B组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两组患者在T。时MAP、HR均显著低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T2、T3时MAP、HR均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MAP、HR在T1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T2时MAP、HR及术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A组[(85.9±8.3)mmHg(1mmHg=0.133kPa)比(102.5±9.0)mmHg、(84.5±15.0)次,min比(94.2±14.3)次/min、12.0%(3尼5)比36.0%(9/25),P〈0.05],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少于A组[(321.7±47.2)mg比(382.4±52.6)mg、(7.3±2.9)min比(13.2±3.7)min,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行上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麻醉 全身 上肢手术 喉罩
原文传递
连续臂丛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及其术后镇痛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浦鹏飞 谢玉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1期39-40,43,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臂丛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与其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拟行上肢手术且ASA分级Ⅰ~Ⅱ级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臂丛麻醉,治疗组采用22G动静脉留置针连续臂丛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 目的探讨连续臂丛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与其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拟行上肢手术且ASA分级Ⅰ~Ⅱ级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臂丛麻醉,治疗组采用22G动静脉留置针连续臂丛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完善时间、10个皮区运动和感觉阻滞情况、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及镇痛情况等指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3.64%和92.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加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Ramsay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臂丛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强、安全性高、再次加药量少及麻醉效果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臂丛麻醉 上肢手术 术后镇痛
下载PDF
肌间沟腋路联合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大政 张旭 《当代医学》 2011年第16期14-15,共2页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n=30):单纯肌间沟阻滞组(Ⅰ组)、单纯腋路阻滞组(Ⅱ组)和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时的ECG、NIBP、HR、SPO2...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n=30):单纯肌间沟阻滞组(Ⅰ组)、单纯腋路阻滞组(Ⅱ组)和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时的ECG、NIBP、HR、SPO2;及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Ⅲ组患者的NIBP、HR较Ⅰ、Ⅱ组下降;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单纯肌间沟阻滞或单纯腋路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同时在基层医院也是比较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肌间沟 腋路 神经阻滞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镇静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赛宇 朱丹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BPB)镇静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市高淳中医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分为D组和C组,各60例。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给...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BPB)镇静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市高淳中医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分为D组和C组,各60例。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给予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行BPB。D组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之后给予0.4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前15 min;C组同时间内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泵注。比较两组入室(T_(0))、阻滞后10 min(T_(1))、阻滞后30 min(T_(2))、开展手术后30 min(T_(3))、手术结束即刻(T_(4))各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_(2))、呼吸频率(RR)]及Ramsay镇静评分(RSS);于T_(0)、T_(4)时间点比较两组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T_(0)时间点,两组MAP、HR、Sp O_(2)、R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各时间点,两组MAP、HR、Sp O_(2)、RR水平均降低,但D组MAP、HR、Sp O_(2)、RR降低幅度小于同期C组(P<0.05)。T_(0)时间点,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各时间点,两组Ramsay评分均较T_(0)升高,且D组高于同期C组(P<0.05)。D组中轻度疼痛占比(80.00%)高于C组(60.00%),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占比分别为18.33%、1.67%,均低于C组(33.33%、6.67%);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时间点,两组NE、Cor、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4)时间点,两组NE、Cor、ACTH水平均升高,但D组升高幅度均小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BPB中镇痛镇静效果满意,且能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范围及应激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镇静 镇痛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诗瑶 武静茹 +3 位作者 王丹 高海燕 朱珊珊 衡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67-472,共6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单侧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RNK组,75例)和...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单侧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RNK组,75例)和罗哌卡因组(R组,7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RNK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0.5 mg/kg艾司氯胺酮30 ml,R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30 ml,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反跳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入室,麻醉后5、10、20、30 min,切皮及手术结束时的MAP和心率;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48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记录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RNK组患者术后48 h内反跳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入室比较,RNK组麻醉后5、10 min MAP、心率升高(P<0.05);与麻醉后5 min比较,RNK组麻醉后10 min MAP升高(P<0.05),麻醉后20 min和30 min、切皮、手术结束时MAP和心率均降低(P<0.05);与麻醉后10 min比较,RNK组麻醉后20 min和30 min、切皮、手术结束时MAP、心率均降低(P<0.05)。与R组比较,RNK组麻醉后5、10 min MAP、心率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RNK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且持续时间长(P<0.05)。与入室比较,R组术后8、48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降低(P<0.05),RNK组术后8、12、48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降低(P<0.05);与术后8 h比较,R组和RNK组术后12、24、48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升高(P<0.05);与术后12 h比较,R组和RNK组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升高(P<0.05),R组术后48 h静息和运动N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臂丛神经阻滞 反跳痛 上肢手术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俊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8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上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上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可提高麻醉效果,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下载PDF
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蒙丽宇 招国宝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7期107-108,112,共3页
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 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法组(C组)。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mL。比较3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满意度。结果臂丛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C组短于A、B组,且阻滞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C组高于A、B组,C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阻滞满意度提高。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效果完善,可以满足各种上肢手术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腋路联合 上肢手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纪腾飞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3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对...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时、术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的各项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术毕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能维持手术的安全进行,提高镇痛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B超引导下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张桂菊 李玉显 胜海峰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0期34-38,共5页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实施麻醉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取...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实施麻醉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取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ale,Ramsay)、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神经阻滞程度、镇痛维持时间、阻滞消退时间、循环系统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Ramsay评分、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_(2))水平、镇痛维持时间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心率(Heart Rate,HR)水平、阻滞消退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神经阻滞程度Ⅰ级高于参照组,神经阻滞程度Ⅱ级与Ⅲ级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参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5)。结论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安全性和可控性,为医生提供了更可靠的术中引导,同时也减少了辐射暴露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麻醉 B超 臂丛神经阻滞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或不复合右美托咪定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9
作者 江金霞 张通 孙慧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993-1995,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或不复合右美托咪定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以麻醉方式差异分为四组,分别为A组(单纯低浓度罗哌卡因)、B组(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或不复合右美托咪定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以麻醉方式差异分为四组,分别为A组(单纯低浓度罗哌卡因)、B组(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C组(单纯高浓度罗哌卡因)、D组(高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各20例。比较各组麻醉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D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其他组,感觉、运动阻滞时间长于其他组,肌皮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率高于其他组(P<0.05);D组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高于其他组(P<0.05);D组术后苏醒时、术后1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评分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高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可提高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减轻疼痛感受,麻醉安全性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 复合麻醉 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
原文传递
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冬生 黄海斌 李大鹏 《临床外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观察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在上肢手术和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5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行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记录上肢的10个皮区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阻滞情况,行术后镇痛者,术后观察镇痛效... 目的观察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在上肢手术和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5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行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记录上肢的10个皮区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阻滞情况,行术后镇痛者,术后观察镇痛效果,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其优良率达91.03%。19例术后镇痛者按VRS评分,镇痛效果良好。结论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可用于较长时间的上肢手术和术后镇痛,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 上肢手术 术后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