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匿性乳腺癌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俊杰 杨晓棠 +3 位作者 杜笑松 张建新 侯丽娜 牛金亮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原发癌灶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依据2013年MRl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内病灶进行分析,研究隐匿性乳腺癌患者MRI增强后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和临床病理特征。结...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原发癌灶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依据2013年MRl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内病灶进行分析,研究隐匿性乳腺癌患者MRI增强后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34例患者中,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4例,其中18例在乳腺病理切片中可见原发癌灶。MRI检出原发癌灶17例,其中肿块型病变6例.直径0.6~1.2cm(平均0.9CITI);非肿块样强化病变11例,其中线样分布4例,段样分布3例,局灶性分布3例,区域性分布I例。TIC类型I型5例,Ⅱ型10例,Ⅲ型2例。34例隐匿性乳腺癌中,有完整免疫组化结果23例,雌激素受体(ER)阳性11例(47.8%),孕激素受体(PR)阳性10例(43.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7例(30.4%),Ki-67高表达(〉14%)20例(87.0%)。LumiHalA型1例(4.3%).LuminalB型10例(43.5%),三阴性乳腺癌7例(30.4%),HER-2过表达5例(21.7%)。结论隐匿性乳腺癌灶MRI常表现为体积较小的肿块型病变及局灶性分布、线样分布或段样分布的非肿块样强化病变,ER、PR阳性率低,而HER-2阳性率高,Ki-67指数较高,其分子亚型构成以LuminalB型最为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 未知原发灶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18)F-FDG PET显像在原发不明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祥松 唐安戊 +1 位作者 乔穗宪 陈应瑞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 探讨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在原发不明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 3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患者 ,进行1 8F FDGPET显像 ,并与临床随访、活组织检查和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2 3例患者中1 8F FDGPET发现可疑原发灶 10例 ... 目的 探讨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在原发不明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 3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患者 ,进行1 8F FDGPET显像 ,并与临床随访、活组织检查和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2 3例患者中1 8F FDGPET发现可疑原发灶 10例 ,其中 8例病理结果证实为原发灶 ,1例经长期随访证实为原发灶 ,1例病理结果为阴性 ,1 8F FDGPET对原发灶检出率为 39%。1 8F FDGPET全身显像共检出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 16个 ,CT和 (或 )MRI只检出 9个 ;13例1 8F FDGPET检查未确定原发灶者 ,随访 3个月~ 1年 ,死亡 4例。 9例1 8F FDGPET检查确定原发灶者 ,随访 2个月~ 1年 ,死亡 1例。结论 1 8F FDGPET显像对原发灶不明转移癌原发灶的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未知原发灶 肿瘤转移 18F-FDG PET显像 诊断
下载PDF
应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寻找转移瘤原发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顾太富 肖新兰 +1 位作者 尹建华 赵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79-1282,共4页
目的 探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寻找转移瘤患者原发灶的可行性和灵敏度。方法前瞻性分析34例以转移瘤症状就诊,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或MRI发现不明原发灶的转移瘤患者进行全身DWI扫描,分别测量可疑原发灶和转移瘤的表... 目的 探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寻找转移瘤患者原发灶的可行性和灵敏度。方法前瞻性分析34例以转移瘤症状就诊,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或MRI发现不明原发灶的转移瘤患者进行全身DWI扫描,分别测量可疑原发灶和转移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瘤的ADC值。探讨全身DWI对原发灶的检出率和灵敏度。结果通过对34例转移瘤患者全身DWI扫描,发现可疑原发灶24例,其中23例被证实为原发恶性肿瘤,1例可疑原发灶穿刺为良性病变;10例经全身DWI扫描未发现明确原发灶,其中2例经活检明确原发灶,8例经随访6—12个月仍未明确原发灶。确诊的14例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24±0.18)×10^-3和(1.16±0.27)×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全身DWI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67.6%(23/34),灵敏度为92.0%(23/25)。结论全身DWI对转移瘤患者寻找原发灶的灵敏度高,可以作为寻找原发灶的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肿瘤 未知原发灶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18)氟-2-脱氧-D-葡萄糖PET/CT全身显像对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志坚 张永学 +1 位作者 魏昊 贾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2253-2256,共4页
目的探讨^(18)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 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行^(18)F-FDG PET/CT 全身显像而常规检查未能发现肿瘤原发灶患者。PET/CT 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组织... 目的探讨^(18)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 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行^(18)F-FDG PET/CT 全身显像而常规检查未能发现肿瘤原发灶患者。PET/CT 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组织病理、细胞学结果和/或临床随访对 PET/CT 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34例患者中,FDG PET/CT 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0例,其中位于肺部9例,结肠3例,直肠2例,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20例可疑原发灶中,17例经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和/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为真阳性,其中位于肺部8例,结肠2例,直肠、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另3例假阳性分别位于肺、结肠及直肠各1例^(18)F-FDG PET/CT 全身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榆出率为50.0%(17/34),假阳性率为8.8%(3/34)。50.0%(17/34)的患者^(18)F-FDG PET/CT 显像后因发现原发灶和/或新的转移灶而改变临床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 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病例的处理决策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常规检查无法确定肿瘤原发灶的病例,^(18)F-FDG PET/CT 全身显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脱氧葡萄糖F18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肿瘤 未知原发灶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毅红 刘春利 +1 位作者 卫建国 聂卫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58-861,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2例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患者的PET/CT资料,记录原发灶部位、骨转移部位及骨外转移部位(包括前哨淋巴结及脏器)并按CT骨转移诊断标准进行分...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2例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患者的PET/CT资料,记录原发灶部位、骨转移部位及骨外转移部位(包括前哨淋巴结及脏器)并按CT骨转移诊断标准进行分类,测量其最大标准摄取值。结果 PET/CT显像检查确定61例原发灶,11例未找到原发灶。66例为多发骨转移,6例为单发骨转移;原发灶部位依次为肺癌(31例)、前列腺癌(6例)、胃癌(4例)、结肠癌(3例)、甲状腺癌(3例)等;溶骨性转移以肺癌(22例)、胃肠癌(7例)多见,成骨性骨转移以前列腺癌(5例)、肺癌(4例)多见,混合性骨转移以肺癌(5例)、鼻咽癌(2例)多见;胸部骨及脊柱转移多见肺癌(31例),骨盆及脊柱转移多见肺癌(23例)、前列腺癌(6例)。结论 PET/CT诊断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时,需根据骨转移的类型、部位及前哨淋巴结和脏器转移的位置找出原发灶,必要时进一步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 未知原发灶 肿瘤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下载PDF
窄带成像内镜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倪晓光 程荣荣 +4 位作者 赖少清 张蕾 贺舜 张月明 王贵齐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寻找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隐匿性原发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以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常规检查(CT、MRI及内镜)未发现原发灶,使用NBI内镜进行鼻咽喉部检查,观察...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寻找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隐匿性原发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以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常规检查(CT、MRI及内镜)未发现原发灶,使用NBI内镜进行鼻咽喉部检查,观察NBI内镜对原发灶的检出能力。结果在53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中,NBI内镜对隐匿性原发灶的检出率为47.2%(25/53),明显优于影像学检查和普通内镜检查(0,P〈0.001)。检查的原发灶均具有病变小且浅表的特点,在NBI内镜下,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具有典型的特点,鼻咽部浅表癌病变表面可见细树枝状或扭曲线条状的新生血管,口咽、下咽和喉部浅表癌黏膜表面的血管形态表现出排列紧密的棕色斑点。结论NBI内镜通过判断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形态来发现病灶,能明显提高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隐匿性原发灶的检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内窥镜检查 肿瘤转移 肿瘤 未知原发灶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全容积成像联合真空辅助活检对隐匿性乳腺病变诊疗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政 董永忠 +3 位作者 隋志清 丁孝娥 郑红艳 张春梅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356-1359,共4页
探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联合乳腺真空辅助活检在隐匿性乳腺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01-2012-12寿光市妇幼保健院外科对87例105个乳腺隐匿性病灶在ABVS引导下进行乳腺真空辅助活检... 探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联合乳腺真空辅助活检在隐匿性乳腺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01-2012-12寿光市妇幼保健院外科对87例105个乳腺隐匿性病灶在ABVS引导下进行乳腺真空辅助活检微创旋切术,通过病理检查和随访,评价乳腺形态、边界、微小钙化和纵横比等4个方面ABVS影像特征对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以及联合乳腺真空辅助活检系统在乳腺隐匿性病变中的诊疗价值。结果:105个病灶中根据有无发现低回声结节分为两组。一组通过ABVS诊断为低回声结节乳腺病灶91个,其中BI-RADS分级Ⅱ级38个,包括普通增生病变14个,乳腺纤维瘤15个,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个,重度非典型增生5个,原位癌1个;BI-RADS分级Ⅲ级53个,包括普通增生病变4个,乳腺纤维瘤28个,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9个,重度非典型增生8个,原位癌2个,浸润性导管癌2个。另一组14例ABVS检查仅结构紊乱但是有乳腺癌家族史、年龄≥40岁,有6个月以上乳腺疼痛病史,14个病灶均为BI-RADS分级Ⅰ级,其中普通增生11个,重度非典型增生2个,原位癌1个。术后血肿发生率为8.0%(7/87),痊愈率为97.7%(85/87),病灶残留发生率为2.3%(2/87)。结论:ABVS能够及时发现乳腺隐匿性病变,结合真空辅助活检微创能够尽早进行乳腺隐匿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两者联合应用尤其适用于没有X射线钼靶检查手段的基层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未知原发灶 乳腺肿瘤 容积成像 真空辅助活检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在寻找转移瘤原发灶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葛冉 赵丽霞 +2 位作者 田蓉 苏鸣岗 李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722-726,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对转移瘤患者原发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转移的不明原发灶肿瘤患者为寻找原发灶而行18F-FDG PET-CT检查,待最终随访结束后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对转移瘤患者原发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转移的不明原发灶肿瘤患者为寻找原发灶而行18F-FDG PET-CT检查,待最终随访结束后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18F-FDG PET-CT对肿瘤原发灶总检出率为51.2%(84/164),特异性97.3%(71/73),敏感性92.3%(84/91),准确度94.5%(155/164),阴性预测值91.0%(71/78),阳性预测值97.7%(84/86)。PET-CT对转移性腺癌、转移性鳞癌、转移性未分化癌3组常见病理类型转移瘤的原发灶检出率分别为54.0%(47/87)、56.8%(21/37)、40.0%(12/30)。经统计分析,3组转移瘤原发灶检出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8F-FDG PET-CT在寻找不明原发灶肿瘤原发灶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未知原发灶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隐匿性乳腺癌6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郭丰丽 林秋生 +2 位作者 魏丽娟 赵晶 刘俊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19-622,共4页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199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2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199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2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4%、76.4%、73.2%;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的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低于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者(77.8%、64.8%、38.9%比90.7%、86.7%、86.7%,P=0.015)。乳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切片发现原发灶组3、5、10年总生存率低于未发现原发灶组(60.O%、40.0%、40.0%比92.0%、83.6%、79.2%,P=0.023)。有复发转移组总生存率低于无复发转移组(63.5%、28.6%、19.O%比97.1%、97.1%、97.1%,P=0.000)。结论隐匿性乳腺癌预后与阳性淋巴结数、乳腺病理切片能否发现原发灶以及有无复发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 未知原发灶 预后 淋巴转移
原文传递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付占立 林景辉 +3 位作者 张春丽 范岩 胡怀湘 王荣福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8-329,共2页
目的 评价1 8F 脱氧葡萄糖 (FDG)符合线路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 (UP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UPT患者 36例 ,在1 8F FDG符合线路显像后 4周内进行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 1 8F FDG符合线路显像对原发灶的检出灵敏度为 4 2 % (15 36例 ) ;... 目的 评价1 8F 脱氧葡萄糖 (FDG)符合线路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 (UP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UPT患者 36例 ,在1 8F FDG符合线路显像后 4周内进行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 1 8F FDG符合线路显像对原发灶的检出灵敏度为 4 2 % (15 36例 ) ;1例原发灶仅被1 8F FDG显像发现 ,3例首先被1 8F FDG显像发现 ,后在1 8F FDG显像结果的提示下被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 ,11例同时分别被1 8F FDG显像和常规影像学检查发现 ;14 % (5 36例 )患者因找到原发灶而改变了治疗方案 ;5 3% (19 36例 )患者发现新的转移灶。结论 1 8F FDG符合线路显像是寻找UPT原发灶的一种有效方法 ,并可同时评价患者的全身转移情况 ,可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肿瘤 不明原发灶 符合线路 患者 临床价值 影像学检查 时评 发现 结论
下载PDF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楼建林 郭良 +1 位作者 赵坚强 王升晔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ofcervicallymphnodesfromanunknownprimarysite,SCCUP)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25例SCCUP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 目的分析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ofcervicallymphnodesfromanunknownprimarysite,SCCUP)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25例SCCUP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125例患者中共97例次接受颈淋巴清扫手术治疗,72例次接受放疗,51例次接受化疗。46例患者行I~V区颈淋巴清扫,43例行Ⅱ~V区清扫,3例行Ⅱ~Ⅵ区清扫,1例行I一Ⅵ区清扫,4例行Ⅰ~Ⅲ区清扫。放射治疗中行扩大野照射36例,双侧颈部照射15例,单侧颈部照射21例。使用SPSSl6.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组间差异采用X2检验,影响颈部复发或未控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66.2%,5年无瘤生存率60.0%,中位生存期为70个月。Cox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有N分级、淋巴结包膜外侵、双侧颈淋巴转移和颈淋巴清扫手术治疗。25例(20.0%)患者出现颈部复发或未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分级是影响颈部复发或未控的主要因素。本组中27例(21.6%)患者在治疗3—9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后出现原发灶,其中扩大野放疗的36例中有4例(11.1%)出现原发灶。结论N分级、淋巴结包膜外侵和颈淋巴清扫手术是影响SCCUP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N分级是影响颈部复发或未控的独立危险因素。颈淋巴清扫手术对颈部淋巴结控制率较高,并且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未知原发灶 淋巴转移 鳞状细胞 颈淋巴结清扫术
原文传递
免疫组织化学在胸腔积液细胞块腺癌细胞原发灶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晓娟 李秀娟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7年第7期470-473,共4页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用于判断胸腔积液细胞块中腺癌细胞原发灶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运城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临床送检的108例患者的胸腔积液,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拟诊为腺癌.通过离心收集沉渣细胞后制作石蜡块,选...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用于判断胸腔积液细胞块中腺癌细胞原发灶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运城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临床送检的108例患者的胸腔积液,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拟诊为腺癌.通过离心收集沉渣细胞后制作石蜡块,选择其中94例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TCT拟诊为腺癌的94例中,免疫组织化学仍诊断为腺癌共92例,其中肺来源70例,乳腺2例,卵巢6例,消化道8例,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来源不明5例;另2例分别重新诊断为增生间皮细胞和间皮肿瘤.结论 将胸腔积液制作细胞块,联合多项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能提高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检出率,进行肿瘤细胞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现肿瘤原发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肿瘤 未知原发灶 免疫组织化学 液基细胞学
原文传递
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肝转移性腺癌来源的运用
13
作者 侯承师 胡景卉 +7 位作者 黄京城 杨鑫 王文剑 吴晶涛 孙骏 陈磊 王芳 罗先富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肝转移性腺癌来源预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7例肝转移瘤患者的增强CT图像及临床影像资料,其中153例非胃肠道来源腺癌(25例乳腺腺癌,128例肺腺癌)和164例胃肠道来源腺癌(95例结直肠腺癌...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肝转移性腺癌来源预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7例肝转移瘤患者的增强CT图像及临床影像资料,其中153例非胃肠道来源腺癌(25例乳腺腺癌,128例肺腺癌)和164例胃肠道来源腺癌(95例结直肠腺癌,41例胃腺癌,28例胰腺腺癌)。在增强CT三期图像中分别分割肿瘤体积。使用联影科研平台(uA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进行特征筛选。结合年龄及性别构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预测模型。两位影像医师根据影像特征进行预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类模型效能,Delong检验对比模型诊断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探索模型临床应用价值,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精度。结果经LASSO算法从三期图像中共获得6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738,结合年龄及性别建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达到0.833、0.740、0.804和0.771。两位影像医师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643和0.664。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能高于两位影像医师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能鉴别肝转移瘤来源于胃肠道及非胃肠道腺癌,在与年龄及性别联合后支持向量机模型诊断效能提高,明显优于影像医师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计算机体层成像 原发灶未知 肝转移瘤
原文传递
^(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对原发不明转移癌诊断价值的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忠毅 徐俊彦 胡四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8-333,共6页
目的:研究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31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18F-FDG PET或PET/CT显像用于寻找原发灶价值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综合灵敏度(Se)、特异... 目的:研究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31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18F-FDG PET或PET/CT显像用于寻找原发灶价值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综合灵敏度(Se)、特异性(Sp)、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和诊断优势比(DOR),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共有24篇文献纳入(PET显像14篇,PET/CT显像10篇)。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对原发灶的正确检出率为40.86%(344/842),两者分别为37.60%(144/383)和43.57%(200/459)。检出的原发灶主要位于肺、扁桃体和胃肠道。PET显像的综合Se、Sp、LR+、LR-、DOR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88%(82%~92%)、80%(74%~85%)、3.55(2.14~5.88)、0.24(0.16~0.36)和24.94(11.36~54.78);PET/CT显像则分别为90%(86%~94%)、84%(79%~89%)、5.19(3.48~7.74)、0.07(0.02~0.25)和80.02(20.42~313.48)。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4和0.8758,Q*值为0.8393和0.8063。易产生假阳性的部位主要为肺、扁桃体和口咽部,而假阴性则好发于乳腺、扁桃体、舌根和骨骼等。结论: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对原发不明转移癌原发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未知原发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明原发灶骨转移癌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达 胡劲博 +4 位作者 刘玉杰 何韶辉 龚海熠 张浩 肖建如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716-720,共5页
不明原发灶转移癌(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独立的转移性肿瘤的统称,组织学确诊为转移癌但检查后不能明确其原发解剖部位,约占人类所有新发癌症的3%-5%,是人类第7-8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4位常见的致死性癌症。骨是CU... 不明原发灶转移癌(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独立的转移性肿瘤的统称,组织学确诊为转移癌但检查后不能明确其原发解剖部位,约占人类所有新发癌症的3%-5%,是人类第7-8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4位常见的致死性癌症。骨是CUP的第3好发部位,不明原发灶骨转移癌(bone metastases from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BMCUP)是CUP中一种整体预后很差的类型,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转移 肿瘤 未知原发灶 诊断 临床方案 综述
原文传递
^(18)F-FDGPET/CT在寻找不明原发灶肿瘤患者原发灶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铭 王娟 +1 位作者 田蓉蓉 靳宏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诊断不明原发灶肿瘤(CUP)患者原发灶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CUP患者行PET/CT检查拟寻找原发灶,根据转移灶部位分为淋巴结转移组(8例)、肝转移组(9例)、骨转移组(12例)及恶性胸腹水组(7例),比较18F-FDGPET/CT...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诊断不明原发灶肿瘤(CUP)患者原发灶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CUP患者行PET/CT检查拟寻找原发灶,根据转移灶部位分为淋巴结转移组(8例)、肝转移组(9例)、骨转移组(12例)及恶性胸腹水组(7例),比较18F-FDG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CUP患者原发灶的灵敏度。结果 18F-FDGPET/CT寻找CUP原发灶的灵敏度为63.9%(23/36),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组、肝转移组、骨转移组及恶性胸腹水组患者原发灶的灵敏度分别为87.5%(7/8)、55.6%(5/9)、58.3%(7/12)、57.1%(4/7)。18F-FDGPET/CT对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灶的确诊率[87.5%(7/8)]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57.1%(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PET/CT诊断CUP患者原发灶灵敏度较高,尤其适用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CUP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未知原发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下载PDF
颈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17
作者 赵洺震 董研博 刘良发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7期437-445,共9页
颈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CMCUP)通常是指组织细胞学、病理学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但经过系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内镜及影像学等检查,仍然无法明确原发病灶的颈部转移性恶性肿瘤。虽然随着内镜及影像学等检查技术的发展,近... 颈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CMCUP)通常是指组织细胞学、病理学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但经过系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内镜及影像学等检查,仍然无法明确原发病灶的颈部转移性恶性肿瘤。虽然随着内镜及影像学等检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CMCUP的检出逐年增高,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通过已知的检查手段确诊原发灶。对于CMCUP患者的诊断治疗,需要正确识别临床表现,应利用最少侵入性的途径来实现诊断和治疗,避免不恰当的诊断方式。规范化治疗的现状不容乐观,亟需重视CMCUP的规范诊治。本文将聚焦CMCUP临床关注的重点诊疗问题及最新进展,为CMCUP的临床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肿瘤 未知原发灶 颈部转移癌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在寻找颈淋巴结转移瘤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莹莹 梁培炎 +3 位作者 林晓平 张旭 张伟光 樊卫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17,共6页
背景与目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瘤在颈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原发灶检出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评估18F-FDGPET/CT在寻找颈淋巴结转移瘤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另外,设定不同的PET/CT原发灶诊断标准,分别评价其阳性预测... 背景与目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瘤在颈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原发灶检出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评估18F-FDGPET/CT在寻找颈淋巴结转移瘤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另外,设定不同的PET/CT原发灶诊断标准,分别评价其阳性预测价值。方法:对93例病理学诊断为颈淋巴结转移瘤的患者行18F-FDGPET/CT显像,根据不同的PET/CT原发灶诊断标准寻找原发灶,即明确诊断、可疑诊断及未见原发灶征象;所有PET/CT诊断均与病理或其它影像检查相对照。结果:PET/CT明确诊断原发灶40例,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阳性预测值100%;PET/CT可疑诊断28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灶16例,其阳性预测值57.1%;2例患者经PET/CT提示为纵隔淋巴结转移但未见原发灶征象,最终临床诊断为原发纵隔型肺癌;2例患者PET/CT未见原发征象,经内窥镜检出原发灶;PET/CT原发灶检出率为60.2%(56/93)。结论:18F-FDGPET/CT在寻找颈淋巴结转移瘤原发灶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转移 氟脱氧葡萄糖F18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 原发灶 诊断
下载PDF
siRNA沉默HCCR-2基因抑制卵巢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晶 梁建明 +2 位作者 刘安琪 陈文捷 何勉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si RNA抑制人宫颈癌基因2(HCCR-2)表达对卵巢癌肝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HCCR-2-si 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及空载体对照质粒感染人卵巢癌高转移细胞HO-8910PM,建立小干扰(SI)组和空白对照(NC)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CCR-2蛋白表... 目的探讨si RNA抑制人宫颈癌基因2(HCCR-2)表达对卵巢癌肝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HCCR-2-si 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及空载体对照质粒感染人卵巢癌高转移细胞HO-8910PM,建立小干扰(SI)组和空白对照(NC)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CCR-2蛋白表达。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癌细胞侵袭能力,卵巢癌肝转移模型裸鼠观察癌细胞转移能力。两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SI组细胞HCCR-2蛋白的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16±0.02,较NC组的0.86±0.05明显减少(t=-8.06,P<0.05)。SI组的穿膜细胞数为(58±3)个,较NC组的(262±19)个明显减少(t=-37.77,P<0.05)。SI组的肝转移癌发生率2/6,较NC组的6/6明显降低(P<0.05);SI组成瘤数量为(1.3±0.2)个,较NC组的(9.4±0.8)个明显减少(t=-10.25,P<0.05)。结论 si RNA沉默抑制HCCR-2基因表达可降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肝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未知原发灶 肝肿瘤 卵巢肿瘤 人宫颈癌基因2
原文传递
92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治疗失败模式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窦圣金 钱薇 +2 位作者 李烿烿 王卓颖 朱国培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疗效及治疗失败模式,比较选择性咽腔黏膜预防照射与单侧颈部处理两种治疗模式在疗效上的不同。方法 收集2007—2013年收治的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咽腔黏膜...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疗效及治疗失败模式,比较选择性咽腔黏膜预防照射与单侧颈部处理两种治疗模式在疗效上的不同。方法 收集2007—2013年收治的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咽腔黏膜预防照射组31例,单侧颈部处理组61例。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92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79.3%患者有Ⅱ区淋巴结转移。经过中位36.5个月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黏膜控制率、颈部控制率分别为89%、87%、82%。15例患者出现原发灶,其中鼻咽部4例、口咽部3例、口腔3例、喉和下咽3例、上颌窦1例、食管1例。接受咽腔黏膜预防照射患者具有较高黏膜控制率(100%∶75%,P=0.040)及颈部控制率(88%∶62%,P=0.037),但两组总生存率相近(84%∶89%,P=0.910)。结论 对于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选择性咽腔黏膜的预防性照射可能会减少原发灶出现率及增加颈部控制率,但还需大样本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原发不明 肿瘤转移 颈部淋巴结 预防性照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