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定位:观念的反思与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39
1
作者 刘振天 杨雅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0-95,共6页
在当前社会广泛掀起大学定位研究热潮的情形下,作者对我国大学定位进行了前提性反思。指出,大学定位是一个集观念、制度、政策与技术于一体的整体的、根本的和发展的概念,必须首先廓清大学的本质及其理念,构建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大学制度... 在当前社会广泛掀起大学定位研究热潮的情形下,作者对我国大学定位进行了前提性反思。指出,大学定位是一个集观念、制度、政策与技术于一体的整体的、根本的和发展的概念,必须首先廓清大学的本质及其理念,构建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大学制度新秩序,由此才能进入所谓目标制定、战略规划、层次确立、职能分工、服务面向及工作安排等技术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定位 中国 战略规划 高等教育 教育体制 职能体系
原文传递
大学治理行动:秩序原理与制度执行 被引量:21
2
作者 周作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共29页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治理问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洪堡迷思"警醒我们要反思在大学治理和大学制度建设中的深度假设。在对普遍性寻求的过程中,要正视地方性的文化特质。在分析不同学科...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治理问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洪堡迷思"警醒我们要反思在大学治理和大学制度建设中的深度假设。在对普遍性寻求的过程中,要正视地方性的文化特质。在分析不同学科对制度的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对制度进行了综合性、形式化定义,揭示了制度的多重面相和生成机理。制度是秩序的映射。秩序原理是制度设计和生成的理论基础。治理行动的效力取决于制度执行。善治需要法治保障,更需要德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秩序 善治 制度 大学制度 制度执行
原文传递
从“概念”到“设计”──温州高教园区概念性规划设计 被引量:5
3
作者 林廷钧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3,共3页
结合温州高教园区概念性规划设计的实践,从有关大学城的概念入手,对国内大学城的规划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的问题提出了尝试性的看法和解答。
关键词 温州市 高教园区 生态环境 规划设计 等级秩序
下载PDF
大学课程作为秩序的存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一军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7,共8页
内在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大学课程是一种社会秩序,具体表现为理智性标准秩序、信念性文化秩序与情感性伦理秩序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秩序的实践表征包括外部关涉、目标驱动、主体合作、对话生成和持续发展。就功能来说,大学课程秩序能够确... 内在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大学课程是一种社会秩序,具体表现为理智性标准秩序、信念性文化秩序与情感性伦理秩序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秩序的实践表征包括外部关涉、目标驱动、主体合作、对话生成和持续发展。就功能来说,大学课程秩序能够确保课程共同体内部关系的再生产,能够使相关主体对自身的利益建立稳定的预期,能够在社会需要与个体自由间建立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课程 秩序 标准秩序 文化秩序 伦理秩序
下载PDF
变迁中的大学知识范式和权力:西方大学章程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尹建锋 吕晓燕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83,共9页
从西方大学章程的历史演变来看,大学知识范式及权力在不断变迁与建构:中世纪中晚期的经院哲学知识神权化建构、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王权化建构、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知识法权化建构、二战之后的科技知识商权化建构。其当代... 从西方大学章程的历史演变来看,大学知识范式及权力在不断变迁与建构:中世纪中晚期的经院哲学知识神权化建构、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王权化建构、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知识法权化建构、二战之后的科技知识商权化建构。其当代启示是:新型知识范式仍需在大学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耦合的秩序空间里获得发展;章程文本成为秩序空间载体与话语权场域;知识商权化倾向值得批判;我国章程建设应坚持知识法权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知识权力 大学章程 知识范式 秩序空间 话语权
原文传递
Appraisal of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n Introduction 被引量:4
6
作者 濮实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CIE 2017年第4期452-453,共2页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aspir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similar pedagogical contexts outside China. A volume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by Wen Qiufang and her research team, to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POA and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pedagogy (e.g. Wen, 2016, 2015; Yang, 2015; Zhang, 2015). At the moment, the PO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ory building and almost all empirical research is don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theory and to make it intellig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 one-day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n May 15, 2017. The symposium was entitl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ppraisal of the POA'. In the forum,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OA and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was the first attempt for the POA research team to discuss its latest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his Viewpoint section collects the responses of four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vers three topics related to the POA: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its us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its research. Alister Cummi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and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POA research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Rod Ellis is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e discusses POA in terms of pedagogy,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ith both critique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aul Kei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aspir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similar pedagogical contexts outside China. A volume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by Wen Qiufang and her research team to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POA and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pedagogy (e.g. Wen 2016 2015 Yang 2015 Zhang 2015). At the moment the PO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ory building and almost all empirical research is don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theory and to make it intellig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 one-day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n May 15 2017. The symposium was entitl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ppraisal of the POA'. In the forum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OA and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was the first attempt for the POA research team to discuss its latest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his Viewpoint section collects the responses of four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vers three topics related to the POA: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its us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its research. Alister Cummi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and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POA research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Rod Ellis is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e discusses POA in terms of pedagogy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ith both critique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aul Kei Mat
原文传递
高校图书馆空间新发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韩昀松 邢凯 孙澄 《城市建筑》 2011年第7期26-29,共4页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校图书馆设计作品,分析高校图书馆空间正在呈现出的秩序多元化、划分混沌化、形态媒介化以及建构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秩序多元化 划分混沌化 形态媒介化 建构个性化
下载PDF
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大学治理的生态图式与内在逻辑 被引量:4
8
作者 耿宁荷 李枭鹰 钱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8,共6页
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是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常态,其中局部无序孕生整体有序,整体有序主导局部无序;整体有序维持系统的聚合和稳定,局部无序确保系统的离散和变化。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是大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大学治理的生态图式... 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是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常态,其中局部无序孕生整体有序,整体有序主导局部无序;整体有序维持系统的聚合和稳定,局部无序确保系统的离散和变化。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是大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大学治理的生态图式和内在原则,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逻辑。大学治理必须遵循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的生态规律,确保大学的整体有序与局部无序"耦合共生"、整体运动与独立运动"并行不悖"、统一行动与自主行动"相反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生态图式 内在原则 整体有序 局部无序
下载PDF
基于学生阅读次序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树仁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1年第2期42-44,共3页
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次序进行调研,发现大学生的阅读次序依次为学习语言修辞、提升专业技能、提升思维能力、探索世界、追求真理,并发现大学生认为学习语言修辞、专业阅读和科研准备更重要,泛泛的经典阅读以及把精读和泛读分开的思想不重... 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次序进行调研,发现大学生的阅读次序依次为学习语言修辞、提升专业技能、提升思维能力、探索世界、追求真理,并发现大学生认为学习语言修辞、专业阅读和科研准备更重要,泛泛的经典阅读以及把精读和泛读分开的思想不重要。提出图书馆应基于大学生阅读次序,优先围绕学习语言修辞和专业阅读开展阅读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阅读次序
下载PDF
贵州省民办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0
作者 余锦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6期136-138,142,共4页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民办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分析。首先,规划专业师资队伍的职业发展,让专业教师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其次,根据社会需求拟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贵州省内休闲体育市场...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民办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分析。首先,规划专业师资队伍的职业发展,让专业教师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其次,根据社会需求拟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贵州省内休闲体育市场的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再次,优化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使学生有技能、会操作、懂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打造订单班,建成符合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的教学实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休闲体育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订单班
下载PDF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基于自由与秩序平衡的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岭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I0002,共13页
自由与秩序是贯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线。自由与秩序的冲突背后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甚至成为了大学运行的永恒矛盾。但是,自由和秩序存在一定的内在机理,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和基础,自由是秩序的... 自由与秩序是贯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线。自由与秩序的冲突背后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甚至成为了大学运行的永恒矛盾。但是,自由和秩序存在一定的内在机理,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和基础,自由是秩序的目的。自由与秩序由原先的紧张状态发展成为联通的状态,二者的博弈共进,保证大学运行既拥有一定的秩序性,又能坚守大学发展的自由精神。自由与秩序平衡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要健全教授治学制度,彰显现代大学治理的自由精神;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以良法推进现代大学有序之治;落实民主监督制度,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自发秩序;推进社会参与制度,走向现代大学治理的多元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治理 学术自由 学术秩序
下载PDF
大学校长在大学协同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缪文卿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在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之下,大学校长若要系统化地创新大学治理架构,提升大学治理有序性和有效性,就应当深入研究大学协同治理的本质属性,廓清大学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在大学协同治理架构中,大学校长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道德领导力,致力于... 在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之下,大学校长若要系统化地创新大学治理架构,提升大学治理有序性和有效性,就应当深入研究大学协同治理的本质属性,廓清大学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在大学协同治理架构中,大学校长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道德领导力,致力于建设有道德的大学,致力于推动大学治理架构变革,致力于促进大学内部利益协同,致力于加强大学内部沟通和信任,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并积极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以不断提升其所在大学的协同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长 道德领导力 大学治理 治理有序性 治理有效性
下载PDF
现代大学法治化治理中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岭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2,共6页
现代大学法治化治理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大学法治化治理中自由与秩序平衡具备内在的逻辑。秩序的"向自由性"与自由的"合秩序性"构成了二者平衡的机理;同时自... 现代大学法治化治理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大学法治化治理中自由与秩序平衡具备内在的逻辑。秩序的"向自由性"与自由的"合秩序性"构成了二者平衡的机理;同时自由与秩序具备共生的社会性基础。自由与秩序依靠自动调节和制度调节方式运行。现代大学法治化治理中自由与秩序的平衡要彰显学术本质,回归现代大学治理的自由之魂;依法自主办学,夯实现代大学治理的秩序之根;实行民主管理,坚守现代大学治理法治化之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 大学治理 自由秩序 民主管理 自主办学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高校发展路向的转变及其启示——以高校数量、分布和类型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109,共6页
民国时期中国高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27年以前,中国高校呈现出无序发展的局面,这突出表现为高校盲目滥设,高校分布严重失衡,文科高校畸形扩张。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围绕社会需要、国家建设和区域特点,力行整顿高校,重点... 民国时期中国高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27年以前,中国高校呈现出无序发展的局面,这突出表现为高校盲目滥设,高校分布严重失衡,文科高校畸形扩张。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围绕社会需要、国家建设和区域特点,力行整顿高校,重点发展西部高校,扩充工农医药高校;民国时期中国高校遂从无序发展转变成有序发展。而国民政府的这一系列调整措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时高校的办学品质,也为当下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高校 发展路向 无序 有序
下载PDF
秩序与景观──金华大学商学院校园规划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Prof Liu Zhong’s Studio 《时代建筑》 1997年第3期22-26,共5页
通过金华大学商学院的校园设计实践,探讨当今现代高校新的办学摸式要求下,办学环节中的硬件设施建设所应具备的超前意识和设计理念。设计中的金华商学院以校园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周边自然环境的无序为观照,力图达到更高层次上秩序的统一。
关键词 校园规划设计 高校 秩序 景观
下载PDF
包容性法治框架下的大学组织治理
16
作者 黄文武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7,共6页
在包容性理念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其在法治实践中突出“法”建构与运行的包容性,这推动着大学治理通过软硬法融合的混合法模式寻求规则的包容,以“他治”和“自治”相结合的协同治理建立秩序的包容。前者强调大学以章程为核心的软法规范... 在包容性理念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其在法治实践中突出“法”建构与运行的包容性,这推动着大学治理通过软硬法融合的混合法模式寻求规则的包容,以“他治”和“自治”相结合的协同治理建立秩序的包容。前者强调大学以章程为核心的软法规范的自主建构以及与政府的联合创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以法律保留原则勘定大学组织制度要素的边界、将制度要素有的放矢地介入大学内外部事务、构建制度要素协同运行模式等实现大学治理软法与硬法的衔接与整合;后者则在于持续优化传统的以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监管秩序和不断拓展大学组织自律秩序,实现政府依法管理与大学依法自治的共建共治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法治 软法 大学治理 规范 秩序
下载PDF
协同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拥军 张金明 尤树林 《廉政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73-76,共4页
系统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深入实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基础工程。从协同学视阈出发,选择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作为系统的序参量,可以有效促进廉洁教育系统不断从低序向高序逐步演进。在实施廉洁教育过程中... 系统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深入实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基础工程。从协同学视阈出发,选择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作为系统的序参量,可以有效促进廉洁教育系统不断从低序向高序逐步演进。在实施廉洁教育过程中,应构建基于主体间性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模式,促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协同与耦合。建立有效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注重多部门及多种教育途径的有机协同,不断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学 大学生 廉洁教育 序参量
下载PDF
由高校被诉所引发的管理秩序之思考
18
作者 刘萍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9-31,共3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诉高校的案件日益增多。这些案件所反映出的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暴露了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秩序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弊端。高等学校应当依法治校,重构管理秩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诉高校的案件日益增多。这些案件所反映出的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暴露了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秩序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弊端。高等学校应当依法治校,重构管理秩序,以适应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诉讼 高等学校 管理秩序 重构
下载PDF
高校教师学术传播的时代特征、现实困境与规制路径
19
作者 田贤鹏 张婧妍 《教师教育学报》 2023年第5期60-68,共9页
进入自媒体时代,学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深层次看,以何种形式进行学术传播不仅关涉高校教师的个人声誉,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溢出效应。自媒体建构正在成为高校教师学术传播的一种时代潮流,呈现出品牌化运作、形式... 进入自媒体时代,学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深层次看,以何种形式进行学术传播不仅关涉高校教师的个人声誉,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溢出效应。自媒体建构正在成为高校教师学术传播的一种时代潮流,呈现出品牌化运作、形式多元化、方式自主化等特征。虽然自媒体为高校教师的学术传播提供了便捷,但学术传播遭遇的现实困境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监管失衡与学术传播失真的现实问题、专业化与大众化的矛盾冲突、“个体人”与“组织人”的身份冲突等方面。为促进学术传播规范化、确保学术自媒体健康发展,相关主体要从自媒体的特征、学术传播的要求以及高校教师的身份特殊性出发,注重从三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秩序重构,通过制度建设强化高校教师学术自媒体的运营监管;二是分类管理,通过明确定位促进高校教师学术自媒体的差异化发展;三是伦理形塑,通过培养责任意识防范高校教师学术自媒体的信息失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学术传播 角色冲突 学术自媒体 秩序重构 分类管理 伦理形塑
下载PDF
战前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0
作者 李琨 《肇庆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0-55,共6页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富国强兵、置产兴业等政策,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开始起步。20世纪初期《专门学校令》颁布后,专门学校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私立高等教育制度初步确立。日本政府于1918年颁布《...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富国强兵、置产兴业等政策,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开始起步。20世纪初期《专门学校令》颁布后,专门学校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私立高等教育制度初步确立。日本政府于1918年颁布《大学令》,从制度上承认了私立大学的设立,为私立专门学校向私立大学升格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私立高等教育 《专门学校令》 《大学令》 大学升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