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被引量:21
1
作者 谭德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8-140,共3页
杜威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生活中,要求学校社会生活化,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陶行知则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qu... 杜威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生活中,要求学校社会生活化,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陶行知则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两种理论虽然字面上相对,但也是可以互相沟通。他们都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突出生活的教育意义,只不过陶行知理论的内涵大大超过了杜威的教育理论。两位教育家对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的德育仍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既要主动了解德育客体,重视他们的思想变化,又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启发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内容到方法都要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做相应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客体中心 主客体统一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与世纪之交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 被引量:4
2
作者 易连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51-57,共7页
从宏观的层面出发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西方文化特点的比较中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作如下构想 :解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传统 ,还道德以科学的基础 ;正确认识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的辩证关系 ,树立以超越传统道德为基础的... 从宏观的层面出发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西方文化特点的比较中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作如下构想 :解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传统 ,还道德以科学的基础 ;正确认识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的辩证关系 ,树立以超越传统道德为基础的新世纪的新道德教育观 ,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学校 道德教育 改革 传统道德
下载PDF
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中西哲学认识论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德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4-89,共6页
"天人合一"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有复杂的多重含义,"天人合一"因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 "天人合一"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有复杂的多重含义,"天人合一"因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西方哲学经长期的逻辑演变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的发达使传统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知识论色彩。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环境问题并无直接的逻辑关联,当代环境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还是解决,其影响程度都极其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人与自然 认识 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
下载PDF
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
4
作者 尹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4,209,共9页
马克思依据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内涵,从生存论、方法论和论证方式三重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进行了批判。在生存论上,马克思揭示黑格尔辩证法以形式批判性遮蔽现实活动非批判性的实质,驳斥其主客体未经现实批判就达至“绝对统一”的... 马克思依据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内涵,从生存论、方法论和论证方式三重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进行了批判。在生存论上,马克思揭示黑格尔辩证法以形式批判性遮蔽现实活动非批判性的实质,驳斥其主客体未经现实批判就达至“绝对统一”的虚假形式。在方法论上,马克思在分析黑格尔实现主客体统一所依托的“中介”时,批判其肆意移用“自我意识”代替劳动发挥“中介”作用而导致的逻辑断裂。在论证方式上,马克思通过审视黑格尔将“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直接沿用到剖析现实社会总体性的运思逻辑,批驳其基于概念展开“先验思索”的叙述结构。马克思在三重意义上对黑格尔的批判深刻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超脱于现实根基、沉浸于思辨逻辑的局限,彰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总体性的理论旨趣和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辩证法的总体性 主客体统一
下载PDF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论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及其理论创新 被引量:1
5
作者 邴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77,共6页
高清海教授是我们这个时代理论创新的楷模。回顾高清海教授一生的哲学思想研究与探索,共有四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一是挑战教条主义,碰撞“一整块钢铁”;二是改革教科书体系,追求主客体统一;三是力主实践思维方式,推动哲学观念更新;四是... 高清海教授是我们这个时代理论创新的楷模。回顾高清海教授一生的哲学思想研究与探索,共有四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一是挑战教条主义,碰撞“一整块钢铁”;二是改革教科书体系,追求主客体统一;三是力主实践思维方式,推动哲学观念更新;四是重新认识人,探索“类哲学”。高清海教授锐意创新的学术追求,孤身犯难的理论勇气,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堪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海哲学思想 主客观统一 实践思维方式 类哲学
下载PDF
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 被引量:1
6
作者 邵君秋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7-80,126,共5页
在盖格尔建构的现象学美学中,审美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盖格尔认为,审美价值只存在于审美对象中,存在于主客体的关系中。作为艺术深层效果的基础的审美价值,主要包括形式价值、模仿价值和积极内容价值三类。审美价值是绝对的、不证自... 在盖格尔建构的现象学美学中,审美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盖格尔认为,审美价值只存在于审美对象中,存在于主客体的关系中。作为艺术深层效果的基础的审美价值,主要包括形式价值、模仿价值和积极内容价值三类。审美价值是绝对的、不证自明的,并具有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而关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判断则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格尔 审美价值 审美判断 主客体统一
下载PDF
试论怀疑与西方认识论的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朝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4-17,共4页
文章从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统一性三个方面论及怀疑在推动西方认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西方认识论 怀疑理论 哲学研究 心理状态 西方哲学
下载PDF
朱光潜意象理论及其对当代美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奕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32,共8页
探索美感与美的关系,解释美与艺术的本体意义,始终是朱光潜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20世纪50年代之前,朱光潜以克罗齐学说为基底,以美感心理与经验生成为主要研究方法,在有机整体观与超越的人生观的基础上,提出"心物同一"的意象... 探索美感与美的关系,解释美与艺术的本体意义,始终是朱光潜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20世纪50年代之前,朱光潜以克罗齐学说为基底,以美感心理与经验生成为主要研究方法,在有机整体观与超越的人生观的基础上,提出"心物同一"的意象理论,初步讨论意象与理想美的关系。50年代以后,他吸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和劳动生产实践观,提出"主客统一"的意象理论,在保持与前期观念一致的同时,建立起意象与美的深层联系,最终实现对艺术与审美的本体阐释。朱光潜意象理论的思路与方法影响着当代美学从更多的研究渠道"接着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意象 物的形象 心物同一 主客统一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关系视域下的环境伦理考察——以中西文化差异为背景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海英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3-27,33,共6页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环境伦理 主客统一
下载PDF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基于比较哲学的视角
10
作者 刘永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3年第5期38-45,共8页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德育 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 德育课程 课程德育
下载PDF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
11
作者 雷红霞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近代形而上学因其内在的矛盾 ,陷入背离科学精神的独断论、否弃人文精神的片面理性 ,导致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在研究对象上 ,由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转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 ,由主客分立的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向主客统一的... 近代形而上学因其内在的矛盾 ,陷入背离科学精神的独断论、否弃人文精神的片面理性 ,导致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在研究对象上 ,由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转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 ,由主客分立的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向主客统一的人文型思维方式 ;在研究目标上 ,由追寻终极不变的绝对真理转向确立多元开放的相对的哲学观。笔者通过对转型的原因与意义的分析 ,揭示现代形而上学与近代乃至传统形而上学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转型 理性王国 生活世界 主客分立 主客统一
下载PDF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
12
作者 雷红霞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61-64,共4页
近代形而上学因其内在的矛盾,陷入背离科学精神的独断论、否弃人文精神的片面理性,导致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在研究对象上,由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转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方式上.由主客分立的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向主客统一的人... 近代形而上学因其内在的矛盾,陷入背离科学精神的独断论、否弃人文精神的片面理性,导致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在研究对象上,由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转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方式上.由主客分立的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向主客统一的人文型思维方式;研究目标上,由追寻终极不变的绝对真理转向确立多元开放的相对的哲学观。本文通过转型的原因与意义的分析,揭示现代形而上学与近代乃至传统形而上学的差异,阐明形而上学在现当代哲学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转型 理性王国 生活世界 主客分立 主客统一
下载PDF
徐复观诠释学思想探要
13
作者 曹沛权 王兴国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75-82,共8页
徐复观著作中蕴含丰富的可以理论化、系统化的诠释学思想,活跃着生命的立体化的具有实践性、真实内容和工夫实体的诠释学体系。从作为诠释学实践活动本身的活动机制及其逻辑起点即"起心动念"处入手,并把其诠释学实践能力分解... 徐复观著作中蕴含丰富的可以理论化、系统化的诠释学思想,活跃着生命的立体化的具有实践性、真实内容和工夫实体的诠释学体系。从作为诠释学实践活动本身的活动机制及其逻辑起点即"起心动念"处入手,并把其诠释学实践能力分解为"虚静之心"与"互为主体性"两部分,则这一诠释学体系可以表述为:诠释学实践活动即是诠释主体以虚静之心的力量透入于诠释对象的真实内容、工夫实体,并以主客合一的精神状态,在"互为主体性"的诠释学实践能力的作用下,使诠释对象的真实内容、工夫实体以其主体性的本来面目如实地透出于诠释主体,即透过诠释主体的分解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活动而显现出新形式、新体征,以实现哲学"思想结构的转换"。从诠释活动本身的主体性来说,诠释对象的主宰性远大于诠释主体,诠释主体仅充当诠释对象得以显现的工具、手段等配角角色,诠释对象才是主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之心 忘知 主客合一 心物对立 意识 限域 心物相融 互为主体性 思想结构的转换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人自由的现实途径
14
作者 曾新 雷小鹏 王巧玲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79-83,共5页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目标 ,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 ,中西文化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模式 :东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模式是“天人合一”的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和谐统一 ;西方社会—文化模式是...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目标 ,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 ,中西文化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模式 :东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模式是“天人合一”的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和谐统一 ;西方社会—文化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充分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矛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吸取中、西优秀文明成果 ,是一条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通向自由之域的现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实途径
下载PDF
从“情境”概念再出发:威廉·托马斯的传播思想探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国东 刘越飞 《新闻春秋》 CSSCI 2023年第1期85-95,共11页
威廉·托马斯作为芝加哥学派的早期奠基人,由于“偶然性”事件和其他研究范式的崛起,其学术思想在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中均受到严重的忽略。本文以重释托马斯“主客一体”情境概念为脉络,通过文本细读方式来深入挖掘托马斯有关集会... 威廉·托马斯作为芝加哥学派的早期奠基人,由于“偶然性”事件和其他研究范式的崛起,其学术思想在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中均受到严重的忽略。本文以重释托马斯“主客一体”情境概念为脉络,通过文本细读方式来深入挖掘托马斯有关集会、赠礼、报刊、舆论等方面的研究观点,力图整理托马斯在芝加哥学派从思辨到经验的研究范式转换中的奠基性传播思想。进而,在传播思想史上找寻其承上启下的学术地位,并从传播研究角度评估其传播思想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 芝加哥学派 “主客一体”情境论 传播思想
原文传递
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连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5-18,共4页
进入 2 0世纪以来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中心问题。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思考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是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下的哲学命题 ,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 ,将“主客二分”看作造成... 进入 2 0世纪以来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中心问题。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思考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是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下的哲学命题 ,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 ,将“主客二分”看作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 ,而把“天人合一”看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环境危机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只有通过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运用实践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二分 天人合一 环境危机 科学技术
下载PDF
知识经济与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
17
作者 陈若松 陈艳飞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和创新,成为人类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类的实践活动迈入了崭新阶段。人类的潜在智慧和才能,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转化为对象性存在,充分展示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人类活动的反主体性的效...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和创新,成为人类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类的实践活动迈入了崭新阶段。人类的潜在智慧和才能,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转化为对象性存在,充分展示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人类活动的反主体性的效应。正确处理主体自觉能动性和客体自然性之间矛盾,是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防止反主体性效应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知识经济 主体性效应 反主体性效应 主体 客体 内在统一
下载PDF
船山诗学“远近之间”论的美学阐释
18
作者 郭鹏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3-88,共6页
“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是王夫之提出的著名美学公式,船山诗学中一系列理论思想围绕此形成了关涉审美距离问题的“远近之间”论。“远近之间”具有从时间、空间距离发展而来的心理距离内涵,是审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距离原则。“万物... “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是王夫之提出的著名美学公式,船山诗学中一系列理论思想围绕此形成了关涉审美距离问题的“远近之间”论。“远近之间”具有从时间、空间距离发展而来的心理距离内涵,是审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距离原则。“万物之情统于合”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实现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情中景”是对“距离极限”的挑战,天才诗人由此达到距离的理想境界。船山诗学“远近之间”论汲取了前人的相关论述,说明了审美的经验特性,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近之间 心理距离 审美主客体统一
下载PDF
康德的“我思”和心灵状态的自我指属(英文)
19
作者 卡塔琳娜·T.克劳斯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2期548-580,共33页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明对经验对象之认知的先验条件,而经验对象被主要视为不同于认知主体的占有空间的对象。在康德研究中,康德的经验认知理论被怀疑不能适用于一个主体对其心灵状态(比如其信念、欲求、意向等)的认知。在本论文...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明对经验对象之认知的先验条件,而经验对象被主要视为不同于认知主体的占有空间的对象。在康德研究中,康德的经验认知理论被怀疑不能适用于一个主体对其心灵状态(比如其信念、欲求、意向等)的认知。在本论文中,我论证康德的理论确实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资源去解释这种经验性的自我知识——一个人对自己心灵状态的知识——的可能性。我之论证依靠区分两种将心灵状态归属于自我的方式:一种是将心灵状态归属于作为逻辑主体的自我;一种是将心灵状态归属于作为经验—时间性主体的自我。前者产生于对外在对象和自我认知的一般先验条件,即被康德的'我思'所表达出的统觉之先验统一。与之不同,后者反映了仅对自我的认知有效的特殊条件。因此,我将论证,后者要求一个比统觉之先验统一更苛刻的意识统一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我思 意识统一 逻辑主体 对作为对象之自我的认知
原文传递
我们应当如何“相爱”——论爱的“合一性”
20
作者 吴华眉 王燕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96-97,共2页
爱不是个体和自身的游戏,而是爱的主体与爱的对象相互确证的关系。合一性是爱的本质特性之一,给予和付出是实现爱的合一性的重要途径。在爱的给予中,爱的主体在抛舍掉纯粹自我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的同时,还需保持必要和适度的自由与独立。
关键词 相爱 合一 爱的主体 爱的对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