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革文学”与现代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树勤 杨贤美 《云梦学刊》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文革文学”与现代性有着相当复杂的密切联系,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以多元开放的现代性视角观照以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文革”主流文学及“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便可整合其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 文革文学 现代性 现代化 革命样板戏 地下文学
下载PDF
论文革地下文学的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雷鸣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文革"期间,浓重极"左"色彩的地上文学沦为了政治权利的工具,作品造假、夸大、溜须拍马的踪迹甚多,很多几乎没有艺术阅读价值。而与其相对立的地下文学,具有"情绪和心声的真实吐露"、"人性与艺术的... "文革"期间,浓重极"左"色彩的地上文学沦为了政治权利的工具,作品造假、夸大、溜须拍马的踪迹甚多,很多几乎没有艺术阅读价值。而与其相对立的地下文学,具有"情绪和心声的真实吐露"、"人性与艺术的觉醒"和"打破政治禁忌"的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地下文学 价值
下载PDF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宗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地下文学”是“文革文学”中很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次握手》是“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把《第二次握手》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指出其复归传统与追求现代正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 地下文学 文革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下载PDF
畸形年代青春苦难与激情的见证——论"文革"地下青年诗歌的思想价值及美学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治国 《襄樊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58-62,共5页
"文革"地下青年诗歌同"朦胧诗"有着源流关系。青年诗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以其丰赡的思想意蕴和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为20世纪80年代那场具有爆破性的诗歌... "文革"地下青年诗歌同"朦胧诗"有着源流关系。青年诗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以其丰赡的思想意蕴和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为20世纪80年代那场具有爆破性的诗歌大变革从情感内涵、表达方式上作了充分的艺术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文学 青年诗歌 朦胧诗 新诗潮 自我 现代性
下载PDF
相同时代语境下的不同文学表达——文革时期的“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利君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2-34,共3页
“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在文革文学语境下,表现出不同倾向和各自的文学特征。这两类作品在“色调”、“文革”表述、“无我与有我”等三方面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 “文革” “地上”文学 “地下”文学 文本形态 差异
下载PDF
被埋没的诗人“命运”——新时期以来食指诗歌研究综述
6
作者 李嘉欣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7-124,共8页
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对诗人食指的“打捞”或“挖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沉潜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热潮期以及21世纪初期以来的延续与新变期三个阶段。在历史现场赋予诗歌的特殊魅力消散后,有待进一步对食指诗... 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对诗人食指的“打捞”或“挖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沉潜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热潮期以及21世纪初期以来的延续与新变期三个阶段。在历史现场赋予诗歌的特殊魅力消散后,有待进一步对食指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整体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指 朦胧诗 地下文学 埋没 挖掘
下载PDF
文革时期“地下文学”再探——兼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缘起 被引量:1
7
作者 熊忠武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过去理论界认为是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引进、借鉴的产物,它产生于当代中国的新时期。其实,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既有紧密的关联,又有根本的区别。从“异体起源”来说,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过去理论界认为是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引进、借鉴的产物,它产生于当代中国的新时期。其实,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既有紧密的关联,又有根本的区别。从“异体起源”来说,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中;从“本体起源”来说,它是在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中得以绽出新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文学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思潮 文革时期 中国现代 缘起 社会现实 区别 新时期 起源
下载PDF
试论个人主义思想与“当代文学”
8
作者 李定春 《湘南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3-67,80,共6页
个人主义思想在1980年代前的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学中都遭受了持续的压抑、贬损和清理,造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状况;倡导集体主义的主流话语对个人主义话语的焦虑本身就表明个人主义实际上作为一种思想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公开文学中的个人... 个人主义思想在1980年代前的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学中都遭受了持续的压抑、贬损和清理,造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状况;倡导集体主义的主流话语对个人主义话语的焦虑本身就表明个人主义实际上作为一种思想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公开文学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在当代文学遭受批判的命运迫使其在地下文学中涌动。地下文学凸显的个人主义思想,使其具有了代表那个时代人们创造与思考的高度,个人主义思想使这些作品具有了较高的文学史和思想史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一体化 个人主义思想 地下文学
下载PDF
“毛时代的民间写作”初论
9
作者 秦宇慧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2-23,共2页
在充满“毛文体”的毛时代,民间写作因其无法压抑的个人表达欲望而存在于官方体制化写作之外。本文就这一阶段中民间写作的特殊性、类别表现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毛时代 民间写作 潜在写作 地下文学
下载PDF
试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价值
10
作者 赵苗 《太原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81-83,共3页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作品往往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制约,以政治标准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但是地下文学却将人性真实地展现出来,大胆地表露人情,侧重人性的内省与反叛、真情与真实的流露,呼唤人性的复归,从而凸显了地下文学的人性价值。
关键词 文革时期 地下文学 价值 人性 人情
下载PDF
理想国与“地下文学”——文学的可能性空间
11
作者 许秀静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9-54,共6页
柏拉图要将诗人赶出"理想国",源于他的如下观念:诗人的创作意味着摹仿、虚构和撒谎,从而违背真理。但通过对柏拉图本人作品的细读,我们发现,诗的这些"罪状"同样存在于哲学话语中,它们是内在于语言的修辞行为。柏拉... 柏拉图要将诗人赶出"理想国",源于他的如下观念:诗人的创作意味着摹仿、虚构和撒谎,从而违背真理。但通过对柏拉图本人作品的细读,我们发现,诗的这些"罪状"同样存在于哲学话语中,它们是内在于语言的修辞行为。柏拉图认为诗因其提供快感而败坏道德,是个更值得重视的批评,与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不同,"地下文学"以其不可化约的自由精神和抵抗精神找到了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快感 德性 地下文学
下载PDF
“文革”时期的文学评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古远清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13,共8页
文化激进派是指江青一类的极左派。他们追求纯粹的世界,容不得一点灰尘和杂质。在意识形态方面,要求舆论一律,不允许有半点不同的声音。在文艺创作方法上,他们要求“样板化”:风格统一、手法一致,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和创造。在文艺理论方... 文化激进派是指江青一类的极左派。他们追求纯粹的世界,容不得一点灰尘和杂质。在意识形态方面,要求舆论一律,不允许有半点不同的声音。在文艺创作方法上,他们要求“样板化”:风格统一、手法一致,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和创造。在文艺理论方面,只允许一元、一维,容不得异端的声音存在。文化激进派由于受到最高权力机构的支持,故他们的文学主张居主流地位。但也有不甘随波逐流者,不时对主流文学主张提出质疑乃至批评。这种质疑和批评,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公开发表和民间流行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疑 要求 激进派 文化 批评 求和 舆论 主流文学 文学主张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对人性的呼唤 被引量:1
13
作者 万炎炎 赵修翠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9-62,共4页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地下文学” 艺术守望 人性
下载PDF
笔记本、中转站与消隐的把关人——“文革”地下文学的手抄传播载体及其特色
14
作者 井延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7-173,共7页
在“文革”地下文学的手抄传播中,硬皮笔记本的质地和样式使它天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和传播载体,地下文学沙龙则为手抄本的传播提供了中转站和集散地,而知青的“游历”事实上形成了手抄本远距离传播的通道。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手抄文本... 在“文革”地下文学的手抄传播中,硬皮笔记本的质地和样式使它天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和传播载体,地下文学沙龙则为手抄本的传播提供了中转站和集散地,而知青的“游历”事实上形成了手抄本远距离传播的通道。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手抄文本呈现出与印刷文本的稳固性和同一性截然不同的流动性和个体性等特点。这样的流动性和个体性,加之传播过程中“把关人”事实上的不存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青年逃脱了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的控制和束缚,但同时,由于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权威性的缺失,又使其无法真正实现对时代的反抗和突围,甚或担当起社会变革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地下文学 手抄 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