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疗对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秦俊 周四芳 +3 位作者 王瑜 马洁 胡向耘 徐江霞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14-616,共3页
目的探讨光疗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0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随机分成5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组(A组)、妈咪爱联合连续光疗组(B组)、妈咪爱联合间断光疗组(C组)、连续光疗组(D... 目的探讨光疗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0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随机分成5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组(A组)、妈咪爱联合连续光疗组(B组)、妈咪爱联合间断光疗组(C组)、连续光疗组(D组)和间断光疗组(E组),5组均在治疗前0 h和治疗第24、48小时抽血分别测定血IL-2、IL-10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分析5组治疗前后各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B组、C组、D组、E组治疗第24、48小时IL-2、IL-10水平与治疗前0 h比较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B组、C组、D组、E组治疗第48小时IL-2、IL-10水平与24 h比较也均有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后第24小时血IL-2、IL-10水平比较:B组比C组偏高,D组比E组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1);治疗后第48小时IL-2比较:B组比C组偏低,D组比E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1);治疗后第48小时IL-10的比较:B组比C组偏高,D组比E组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1)。结论光疗除可降低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外,还可使血IL-2、IL-10水平增加,进而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且显示在对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间断光疗优于连续光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疗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UGT1A1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顺昌 周指明 +2 位作者 陈群蓉 彭运生 涂传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分析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A1 ( uridine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 UGTIA1)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探讨突变与血清总胆红素的关系。方法抽提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UGT1A1基因的编... 目的分析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A1 ( uridine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 UGTIA1)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探讨突变与血清总胆红素的关系。方法抽提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UGT1A1基因的编码序列及启动子区,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突变。结果在61例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共发现46例存在UGT1A1基因的突变。突变可分为5种,依据频率高低依次为211G→A、TATAA盒TA插入、686C→A、1091C→T以及1352C→T。携带单一位点纯合突变合并其它位点杂合突变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单位点纯合突变或多位点杂合突变患者(P〈0.05)。综合UGT1A1基因突变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44例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被诊断为Gilbert综合征,2例被诊断为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结论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不仅与UGT1A1基因突变数量有关,而且与突变的杂合或纯合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UGT1A1基因 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遗传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孙玲玲 陈运生 +6 位作者 余珍珠 黄宝兴 徐刚 马东礼 李长钢 刘磊 刘晓红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Gly71Arg、TATA盒基因突变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UGT1A1 TATA盒、外显子1、外显子5和G6 PD基因外显子12经PCR扩增和测序,构建突...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Gly71Arg、TATA盒基因突变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UGT1A1 TATA盒、外显子1、外显子5和G6 PD基因外显子12经PCR扩增和测序,构建突变样本的克隆,对其进行验证。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UGT1A1 Gly71Arg和TATA盒基因多态性频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影响。结果病例组UGT1A1 Gly71Arg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Ar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UGT1A1 TATA盒基因突变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1 Gly71Arg、TATA盒基因和G6PD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OR值(95%CI)分别为5.468(2.274,12.818)、0.688(0.266,1.778)和5.081(1.070,24.133)。结论 UGT1A1 Gly71Arg和G6PD基因突变可能是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基因突变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4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7
4
作者 彭旭东 《华西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1712-1714,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构成、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对340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综合分析。结果:(1)病因以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是溶血因素及围产因素;(2)病因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溶血因素及围产因素均发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构成、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对340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综合分析。结果:(1)病因以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是溶血因素及围产因素;(2)病因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溶血因素及围产因素均发生在日龄<3 d内,发病日龄>3 d以感染因素为主,还有母乳性黄疸。结论:早期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以溶血因素及围产因素为主,中晚期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则以感染因素为主。故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预防及抗感染,减少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病因 防治
原文传递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基因突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光榆 吴建新 +1 位作者 李定国 陆汉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1-414,共4页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基因突变可引起先天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现就UGT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UGT基因的定位及结构,UGT突变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CNⅠ)、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CNⅡ)和Gilbert综合征(GS)以...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基因突变可引起先天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现就UGT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UGT基因的定位及结构,UGT突变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CNⅠ)、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CNⅡ)和Gilbert综合征(GS)以及UGT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等。UGT基因突变研究,将有助于先天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基因 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下载PDF
微生态调节剂干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和机制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贻骥 梁颖文 +2 位作者 吴仕孝 邓彦 余道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67-369,共3页
目的 :探讨微生态调节剂 (MP)对降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UCHB)血清胆红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4 6例UCHB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加服多维乳酸菌散 (粪链球菌、枯草杆菌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重氮偶合比色法... 目的 :探讨微生态调节剂 (MP)对降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UCHB)血清胆红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4 6例UCHB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加服多维乳酸菌散 (粪链球菌、枯草杆菌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重氮偶合比色法测血清胆红素。结果 :治疗 72h后血清总胆红素 ,观察组较控制组降低明显 ,P <0 .0 5 ,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分别是 4 4 .0 6±7.2 2 μmol/L和 36 .35± 7.19μmol/L ,P <0 .0 0 1。结论 :多维乳酸菌散对降低新生儿UCHB有效。MP干预新生儿黄疸几无副作用 ,顺应了当前医药界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的“绿色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婴儿 新生 微生态调节剂
下载PDF
二种光疗方式对早产儿黄疸的作用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邱美蕉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光疗方式对早产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胆)的治疗效应。方法:将60例高胆早产儿随机分为A、B二组,每组各30例,应用蓝光发光二极管分别给予连续或间歇照射,动态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同时观察体温、大便性状、皮疹等改变情... 目的:探讨不同光疗方式对早产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胆)的治疗效应。方法:将60例高胆早产儿随机分为A、B二组,每组各30例,应用蓝光发光二极管分别给予连续或间歇照射,动态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同时观察体温、大便性状、皮疹等改变情况,综合评定疗效。结果:在光疗24 h后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值A组为184±19umol/L,B组为176±24 umol/L。两组光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退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间歇照射与持续照射疗效相近,应结合病情尽量选用间歇照射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疗方法 早产儿 黄疸 治疗 临床资料
下载PDF
重庆地区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小琴 王永明 华子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33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根据病因明确及换血与否分别分组为病因明确组,病因不明组;换血组、非换血组。提取患儿血DNA...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33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根据病因明确及换血与否分别分组为病因明确组,病因不明组;换血组、非换血组。提取患儿血DNA,PCR扩增包括UGT1A1启动子区域、编码区第1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区域并测序,运用二分类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关系。结果:病因明确210例,病因不明120例;换血组213例,非换血组117例。211G〉A总突变率、纯合突变率、杂合突变率在病因明确组分别为38.6%、6.2%、32.4%;病因不明组分别为49.2%、11.7%、37.5%,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病因明确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UGT1A1基因211G〉A突变对病因不明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及换血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OR值(95%CI)分别为1.54(3.083-8.108)和2.64(1.278-4.508)。结论:重庆地区足月新生儿病因不明高未结合胆红素症可能与UGT1A1基因211G〉A突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新生儿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UGT1A1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维吾尔族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努尔亚.热加甫 张慧 +6 位作者 苏雅洁 王瑾 阿依加马力.木合塔尔 贺金峰 刘永巧 陈超 李龙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9-352,共4页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terase 1A1,UGT1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2013—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terase 1A1,UGT1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2013—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为试验组,选取同期11例生理性黄疸患儿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UGT1A1基因的编码序列及启动子区,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结果病例资料中发生UGT1A1基因突变共7种,分别为第1外显子Gly71Arg(G71R),Val674Gly(V225G),第3外显子Pro1091Leu(P364L),Asp1195Asn(D399N),第5外显子Pro1352Leu(P451L),Tyr486Asp(Y486D),TATAA盒TA插入转录突变。其中G71R及TATAA盒TA插入转录突变发生频率最高,但试验组及对照组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1,P=0.195;χ~2=0.214,P=0.643);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对照组中G71R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3,P=0.615),TATAA盒TA插入转录突变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5,P=0.031)。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新生儿中UGT1A1基因突变存在多种类型;TATAA盒TA插入转录突变频率均明显高于当地汉族新生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UGT1A1 基因突变 维吾尔族
原文传递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光照疗法量效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建青 凌万里 +1 位作者 周剑峰 顾梅青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10-12,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足月新生儿及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量效关系。方法:用单面光疗装置治疗112例足月儿及69例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测定其治疗前后微量血胆红素指数及血清胆红素(TSB)浓度,每3 h检测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经皮胆红... 目的:对比分析足月新生儿及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量效关系。方法:用单面光疗装置治疗112例足月儿及69例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测定其治疗前后微量血胆红素指数及血清胆红素(TSB)浓度,每3 h检测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经皮胆红素指数(TCB)。分别按日龄≤7 d和〉7 d及是否早产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足月儿≤7 d组为A组,〉7 d为B组;早产儿≤7 d组为C组,〉7 d为D组。结果:(1)经连续光疗24 h,四组非暴露部位TCB下降值分别为(55.58±37.28)μmol/L、(70.97±35.74)μmol/L、(32.83±38.82)μmol/L、(51.47±37.96)μmol/L,与同组暴露部位TCB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9.12、6.57、7.48,P均〈0.01);(2)光疗24 h期间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TCB指数下降速率不同,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TCB差值在早产儿≤7 d组光疗12 h后达最大值,其余三组光疗9 h后达最大值,之后变化不明显(t=0.82、0.78、0.91、1.05,P均〉0.05),停止光疗后TCB差值缩小,暴露部位TCB值接近非暴露部位TCB值所需时间早产儿≤7 d组为6 h,其余三组为9 h。结论:不论足月儿或早产儿,光疗对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不同组别可采用不同间隔时间进行间歇光照疗法,建议早产儿≤7 d组以单次单面光疗时间12~15 h,停光疗时间12~9 h为宜,其余三组以光疗时间9~12 h,停光疗时间15~12 h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光照疗法 量效关系
下载PDF
年龄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风展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12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入院时的年龄对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患儿入院时年龄分为三组:<4 d为1组,共17例;4 d≤年龄<8 d为2组,共22例;≥8 d为3组,共40例。观察各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喂养...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入院时的年龄对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患儿入院时年龄分为三组:<4 d为1组,共17例;4 d≤年龄<8 d为2组,共22例;≥8 d为3组,共40例。观察各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以及使用肝酶诱导剂、茵栀黄等情况。对三组入院时总胆红素及2次光疗12 h后总胆红素减少的量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使用肝酶诱导剂、茵栀黄等情况及入院时总胆红素无显著性差异。2次光疗12 h后1组总胆红素减少量(99.14±53.75)μmol/L明显低于2组(135.57±31.85)μmol/L和3组(122.84±33.35)μmol/L,有显著性差异(F=4.430,P=0.015)。结论出生<4 d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进行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疗效可能没有4 d以上者好,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新生儿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光疗
下载PDF
NICU新生儿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
12
作者 傅余 张晓英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8期3720-3724,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UHB)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NICU住院的137例UHB新生儿作为UHB组,选择同期99名本院妇产科娩出、未服用任何药物的健...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UHB)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NICU住院的137例UHB新生儿作为UHB组,选择同期99名本院妇产科娩出、未服用任何药物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ICU住院的新生儿UHB的影响因素。结果UHB组胎龄小于健康对照组[(268±15)d比(272±7)d](P<0.01),出生体质量小于健康对照组[(3168±584)g比(3339±380)g](P<0.01),入院体温低于健康对照组[(36.56±0.36)℃比(36.66±0.23)℃](P<0.05),前额经皮测黄疸高于健康对照组[(228±56)μmol/L比(140±37)μmol/L](P<0.01),UHB组感染性疾病、早产、低体温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41.6%(57/137)比11.1%(11/99)、17.5%(24/137)比4.0%(4/99)、29.2%(40/137)比8.1%(8/99)](P<0.01),两组喂养方式和出生体质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性疾病、低体温是NICU住院的新生儿UHB独立的危险因素(OR=6.580,95%CI 3.073~14.103,P<0.001;OR=4.023,95%CI 1.619~10.003,P=0.003),人工喂养是新生儿UHB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37,95%CI 0.208~0.918,P=0.029)。结论感染性疾病、低体温是NICU中新生儿UHB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以降低新生儿UHB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时效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590-592,共3页
目的探索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期间和停止治疗后经皮胆红素(TcB)值变化的时效关系。方法 90例非溶血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按日龄≤7d和>7d分为A、B组,用固定光疗装置进行蓝光治疗,24 h治疗期间及24h休息期内每2 h测... 目的探索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期间和停止治疗后经皮胆红素(TcB)值变化的时效关系。方法 90例非溶血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按日龄≤7d和>7d分为A、B组,用固定光疗装置进行蓝光治疗,24 h治疗期间及24h休息期内每2 h测定TcB值,对所测值进行绘图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连续光疗24 h后A、B组TcB下降均值分别为(142±63)μmol/L、(174±24)μmol/L,与治疗前比较,皆下降明显(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光疗第12小时、B组在光疗第10小时后TcB显著下降(P<0.05)。停止光疗后24 h休息期,A、B组TcB值回升均值分别为(114±61)μmol/L、(51±2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14h后TCB值上升不明显(P>0.05)。结论蓝光治疗非溶血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且有一定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蓝光照射 时效关系 经皮胆红素 新生儿
下载PDF
母乳性黄疸新生儿9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庆辉 郭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2期68-68,70,共2页
目的:总结母乳性黄疸综合征的发病率及发病规律以及母乳性黄疸是否对新生儿神经、精神系统发育有远期影响等。方法:研究对象必须完全符合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依据,足月儿、体重≥2 500 g,母乳无代谢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确诊后每2 d测1次血清... 目的:总结母乳性黄疸综合征的发病率及发病规律以及母乳性黄疸是否对新生儿神经、精神系统发育有远期影响等。方法:研究对象必须完全符合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依据,足月儿、体重≥2 500 g,母乳无代谢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确诊后每2 d测1次血清胆红素。轻度感染黄疸临床观察;中度黄疸予以停止母乳喂养至黄疸减轻,以及之后继续母乳喂养的胆红素水平观察;血清未结合胆红素≥342μmol/L时给予光疗,并分为停止母乳喂养组及继续母乳喂养组,观察两组有无差异性,观察母乳性黄疸的预后。结果:母乳性黄疸多发生在生后4~8 d,黄疸峰值多出现在生后2~3周,停母乳喂养48~72 h,黄疸指数可明显下降,继续哺乳黄疸可重复出现,但不会达到原有水平。光疗时停止母乳喂养组与继续母乳喂养组胆红素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儿中除3例有烦躁、哭闹表现外,无一例核黄疸出现,无神经、精神系统损伤。结论:母乳性黄疸基本预后良好,应提倡早发现、早治疗。轻度母乳性黄疸可观察,中度者可以暂停母乳喂养,对于重度的患儿须光疗,但不必要求停止母乳喂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母乳性黄疸 光疗 胆红素峰值
下载PDF
新生儿G-6-PD缺乏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心肌损害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伟青 李伟中 +2 位作者 史雪川 陈琳玲 陈思红 《海南医学》 CAS 2004年第6期9-10,共2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损害。方法 30例G—6-PD缺乏症新生儿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显性黄疸消退后)抽血测定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部分病人同时作心电图检查,并与15例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 目的 探讨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损害。方法 30例G—6-PD缺乏症新生儿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显性黄疸消退后)抽血测定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部分病人同时作心电图检查,并与15例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 30例G—6—PD缺乏症患儿心肌酶及同功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尤以CK—MB活性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K—MB升高与黄疸程度呈正相关(r=0.487、P<0.01)。治疗前后,高未结合胆红素心肌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新生儿高未结合肥红素血症可出现心肌损害,与黄道出现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G-6-PD缺乏症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心肌损害 心肌酶
下载PDF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顺何 杨秀芬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0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酶活性检测对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组,给予对症治疗,治疗前后对所有患儿进行心肌酶活性、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测定;同期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进行心... 目的探讨心肌酶活性检测对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组,给予对症治疗,治疗前后对所有患儿进行心肌酶活性、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测定;同期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进行心肌酶谱相关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检测。结果研究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CK-MB、LDH、CK、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2789、15.6393、11.6074、12.1411,P<0.05)。经过对症治疗后,研究组患儿CK-MB、LDH、CK、AST、IBIL水平分别为(17.4±14.2)U/L、(423.1±197.2)U/L、(123.1±110.7)U/L、(35.3±19.5)U/L、(47.5±44.7)μmol/L,均较治疗前的(43.2±18.7)U/L、(1211.1±541.6)U/L、(315.3±190.3)U/L、(71.3±30.4)U/L、(289.6±82.4)μmol/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366、14.9763、9.5634、10.9191、28.2907,P<0.05)。结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有明显的心肌受损情况,心肌酶水平会明显升高,且黄疸越严重,患儿的心肌酶水平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酶活性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临床意义
下载PDF
12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风展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29期177-178,共2页
目的 进一步做好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防治.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5月住院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25例的治疗方法、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光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STB)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儿经治... 目的 进一步做好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防治.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5月住院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25例的治疗方法、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光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STB)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儿经治疗皮肤黄染均明显消退或消失.41例光疗12h、8例连续光疗24 h、63例2次光疗12h前后ST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疗后出现惊跳增多5例(5/119),腹泻2例(2/119)、皮疹2例(2/119).结论 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快速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光疗 综合治疗
下载PDF
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家系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丽平 付荣 栾艺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603-605,609,共4页
目的分析1个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家系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儿科2010年11月收治的1例持续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对该患儿及其家族成员UGT1A... 目的分析1个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家系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儿科2010年11月收治的1例持续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对该患儿及其家族成员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以及外显子与内含子连接区域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先证者UGT1A1基因存在3个突变位点,即第1外显子第211位的鸟嘌呤(G)转换为腺嘌呤(A),导致编码蛋白第71位甘氨酸(Gly)变为精氨酸(Arg),即211G>A(G71R);为杂合改变;5号外显子第1 456位的胸腺嘧啶(T)颠换为鸟嘌呤(G),导致编码蛋白第486位酪氨酸(Tyr)变为天门冬氨酸(Asp),即1 456T>G(Y486D),为纯合突变,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其祖父和其父亲婴儿期有反复黄疸病史,UGT1A1基因存在2个突变位点,即211G>A(G71R)和1 456T>G(Y486D),均为杂合改变。结论对于临床上持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患者,进行UGT1A1基因突变分析能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溶血性黄疸 家系 Crigler-Najjar综合征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围生因素与足月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好 蒲友华 +2 位作者 胡波 刘定远 袁涛 《华西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1369-1371,共3页
目的探讨围产期各种相关因素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5月85例产科出生足月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依据其小时龄)达到全国新生儿学组干预推荐方案光疗标准、且结合胆红素<34μmol/L,即高间... 目的探讨围产期各种相关因素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5月85例产科出生足月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依据其小时龄)达到全国新生儿学组干预推荐方案光疗标准、且结合胆红素<34μmol/L,即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同时按同性别同年龄阶段出生抽取85例无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按1︰1配对作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引起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围生因素包括胎龄、产式、窒息、开奶时间延迟、胎粪排出时间延迟、喂养方式、出血、低血糖、红细胞比容和出生体质量下降。其中引起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独立的高危围生因素为胎龄、开奶时间延迟、低血糖、出血、红细胞增多症和出生体质量下降。结论临床对具有多种高危围生因素的患儿应提高对其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可能的预见性,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围生因素
原文传递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的护理
20
作者 向林华 王静 蔡凤琪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第1期62-63,共2页
蓝光照射能有效地防止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发生,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致残率,从而提高新生儿成活率。
关键词 新生儿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蓝光照射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