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大鼠后行为学及胆碱能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张贯石 贾芙蓉 +3 位作者 王辉 何欣 张海峰 温剑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86-1188,1194,共4页
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UCBMC)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脑梗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UCBMC给予脑梗塞大鼠进行治... 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UCBMC)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脑梗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UCBMC给予脑梗塞大鼠进行治疗。用平横木行走实验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用TTC染色法观察脑梗塞区坏死比例;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浓度和乙酰胆碱酯酶(True choline esterase,TChE)活性。结果:与MCAO组相比,给UCBMC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大脑坏死面积显著减少(P<0.01),脑组织中TChE活性和血浆中的TChE活性及Ach水平明显增强和增高(P<0.05)。结论:静脉注射UCBMC可促进脑梗塞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及胆碱能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单个核细胞 脑梗塞 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免疫调节功能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梁亚会 张青宜 +2 位作者 郭子宽 王芳 王恒湘 《军事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4-43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供者来源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分泌的外泌体免疫调节能力的异质性。方法培养5株不同供者来源的h UC-MSC,收集无血清培养上清提取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特异性标志CD9、CD63、CD81、CD44的表达,BCA法测定总... 目的研究不同供者来源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分泌的外泌体免疫调节能力的异质性。方法培养5株不同供者来源的h UC-MSC,收集无血清培养上清提取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特异性标志CD9、CD63、CD81、CD44的表达,BCA法测定总蛋白含量。将外泌体和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BMC)共培养72 h,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测定共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离心重悬UBMC和K562细胞按5∶1的比例共培养4 h,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计算UBMC的杀伤能力。结果提取的外泌体表达CD9,CD63,CD81及CD44。不同供者来源h UC-MSC分泌的外泌体对UBMC的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及K562细胞杀伤能力的作用不同。结论不同供者h UC-MSC的外泌体免疫调节能力具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免疫调节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邵琴 王长谦 +4 位作者 范华骅 姜萌 刘嬿 聂晓绚 高跞 《心脏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人的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扩增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新鲜脐血和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单个核细胞,在M199培养... 目的探讨人的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扩增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新鲜脐血和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单个核细胞,在M199培养基中体外培养,3d后去除悬浮细胞,继续培养,诱导EPCs增殖和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标志CD34和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1表型,RTPCR检测ecNOS,flk1/KDR基因水平表达,免疫组化验证蛋白水平表达,并进一步通过NO活性的变化检测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刚分离时,CD34阳性表达率为(1.1±0.8)%,培养3d后为(16.9±6.2)%。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形态小,3d后有明显集落形成,7d后梭形细胞线样排列,随培养时间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变大,呈现出典型铺路石样改变。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cordbloodmononuclearcells,CBMC)和PBMC培养10d后,CD3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7)%和(82±9)%。RTPCR检测有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ecNOS,flk1/KDR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膜和细胞浆中有弥漫性棕色出现,呈阳性反应,证实了蛋白水平的表达。培养10d的贴壁细胞随着VEGF浓度增加,NO生成增加,具有内皮细胞的功能。结论脐血,外周血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培养后的贴壁细胞表型检测,大部分细胞具有内皮系标志物,并具有产生NO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核细胞 脐血 血单个核细胞 外周 内皮祖细胞 内皮细胞
下载PDF
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大鼠宫腔粘连效果研究
4
作者 罗绮薇 史聪颖 +1 位作者 马天宝 魏伟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4年第7期57-61,71,F0003,共7页
目的研究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UCBMNCs)输注对大鼠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18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UCBMNCs组。对照组大鼠开腹... 目的研究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UCBMNCs)输注对大鼠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18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UCBMNCs组。对照组大鼠开腹后即缝合关闭,模型组和UCBMNCs组利用开腹刮宫法构建大鼠宫腔粘连模型。模型组IUA大鼠进行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UCBMNCs组IUA大鼠进行尾静脉输注UCBMNCs。治疗2周后,收集各组大鼠的双侧子宫组织,检测大鼠子宫内膜腺体数量、纤维化面积占比,和TGF-β1、MMP-9、CTGF蛋白及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结果UCBMNCs组子宫形态比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内膜层腺体数目有所增多,子宫内膜纤维化百分比对照组为(20.61±8.56)%,模型组为(54.77±10.54)%,UCBMNCs组为(35.02±14.07)%,内膜层纤维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局部子宫肌层可见胶原纤维细胞浸润,但程度比模型组低。模型组和UCBMNCs组的TGF-β1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4±0.22)和(0.76±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8,P<0.05);UCBMNCs组TGF-β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2.33±0.90),显著低于模型组(3.55±1.29)(P<0.05)。结论人源UCBMNCs可降低大鼠IUA模型的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水平,降低TGF-β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抑制宫腔内膜纤维化,改善宫腔粘连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单个核细胞 宫腔粘连 腺体数量 纤维化面积占比 TGF-Β1
原文传递
应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修复小鼠皮肤缺损创伤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冯伟珂 黄承凤 +4 位作者 曾俊权 胡云 张守华 李科浩 陶强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目的 探讨创面局部应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CB-MNCs)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45只C57小鼠建立创面损伤模型后分为3组。实验组:先将0.5 mL的UCB-MNCs(细胞数:1×10^(9) mL^(-1))皮下于8~10 mm均匀注射在每只小鼠伤口... 目的 探讨创面局部应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CB-MNCs)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45只C57小鼠建立创面损伤模型后分为3组。实验组:先将0.5 mL的UCB-MNCs(细胞数:1×10^(9) mL^(-1))皮下于8~10 mm均匀注射在每只小鼠伤口周围,再将0.5 mL的UCB-MNCs均匀注射在创面表面,共1次;阳性对照组:创口表面涂抹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商品名:贝复新);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伤口自然暴露。各组小鼠造模后第0、3、7及14天,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HE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情况。结果 所有小鼠均造模成功,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造模后第3、7、14天血清VEGF、TGF-β和bFGF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创伤已全部愈合,且表皮修复状况良好,可以观察到部分炎症细胞的浸润;阳性对照组的小鼠部分表皮修复状况良好,但仍有一部分创伤没有完全愈合,肉芽组织的生长状况良好;空白对照组未完全愈合的创伤周围瘢痕组织增生明显,且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及部分创伤仍未愈合的现象。结论 UCB-MNCs修复小鼠的皮肤损失创伤,是通过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来促进皮肤缺损创伤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创面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动物 实验 小鼠
下载PDF
静脉移植人脐血细胞促进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生 被引量:3
6
作者 潘玮 周波 +4 位作者 汪弢 卿丽琼 张国刚 杨天伦 余国龙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13-1317,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人脐血细胞(HUCBCs)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穿线不结扎;(2)模型组;(3)细胞移植组:结扎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各组均15只。造模后24 h,细胞移...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人脐血细胞(HUCBCs)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穿线不结扎;(2)模型组;(3)细胞移植组:结扎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各组均15只。造模后24 h,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入含2×107个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悬液0.5 mL;假手术组、模型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2和4周超声检测心功能;免疫组化检测心肌BrdU阳性细胞及Ⅷ因子染色检测血管新生;RT-PCR检测心肌组织VEGF mRNA表达。结果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P<0.05);移植组心梗区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0.01),BrdU阳性细胞分布于其梗死周边区域;移植后心肌组织VEGF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促进血管再生是脐血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细胞治疗 移植 人脐带血细胞
下载PDF
牙周膜干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一涵 刘洪臣 刘文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研究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牙周膜干细胞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初步探讨静压力和诱导因子对牙周膜干细胞调控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牙周膜干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收集单个核细胞。建立直接共培养... 目的研究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牙周膜干细胞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初步探讨静压力和诱导因子对牙周膜干细胞调控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牙周膜干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收集单个核细胞。建立直接共培养和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实验分组:A组,对照组(单纯共培养);B组,静压力组,共培养后第2天即对共培养细胞施加120 KPa压力,持续作用1 h后继续培养;C组,诱导因子组,培养液中加入诱导因子1,25二羟基维生素D3(1×10-8mol/L)和前列腺素E2(1×10-6mol/L)。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TRAP染色,骨磨片染色等方法检测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like cells,OLC)的形成及功能。结果各组第3、7天OLC计数比较结果显示,施加静压力后,直接共培养组OLC数量明显多于间接共培养组(P<0.01);而诱导因子组,直接共培养组OLC少于间接共培养组(P<0.01)。结论牙周膜干细胞能够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且在静压力作用下,两种细胞直接接触时,这种调控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 脐血单个核细胞 破骨样细胞 共培养
下载PDF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任思坡 吴秀娟 +5 位作者 罗小虎 李全双 韩光宇 谭昆 拾莉 耿跃春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01-103,共3页
目的对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该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收率。方法脐血40份,每份40ml,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0份。常规组脐血与NS1:1混合稀释后,直接通过Ficoll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优化... 目的对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该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收率。方法脐血40份,每份40ml,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0份。常规组脐血与NS1:1混合稀释后,直接通过Ficoll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优化组通过先将脐血洗涤一次,加入等量NS充分吹打混匀,200目筛网过滤,保持细胞悬液和Ficoll分离液1:1的体积比进行分离操作。对每份分离得到的脐血单个核细胞通过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计数。结果常规组分离后的白膜层有11份界面不清晰,同时均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优化组分离后的白膜层有1份界面不清晰,仅有极少的红细胞混入。两种方法收集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数比较,优化组多于常规组(P〈0.01)。结论通过对密度梯度离心法的步骤进行优化,可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梯度离心法 脐血单个核细胞 优化
下载PDF
脐血单个核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干预 被引量:2
9
作者 满勇 王飞 +11 位作者 姬汴生 李建斌 张大焕 马冀 周璐 李青 丁金萍 王晓鸣 单泓 李锦山 李新民 李金花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6期339-344,共6页
目的观察多份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静脉输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5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桥医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 目的观察多份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静脉输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5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桥医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MRI确诊),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脐血MNC组和对照组,急性期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慢性期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脐血MNC组在常规治疗或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脐血MNC手背浅静脉输入,每例输入6次,每次细胞数大于或等于1×10~8个,每次间隔1~7 d。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评价Fugl-Meyer(FMA)及日常生活评价(ADL)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结果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NFD评分(11.50±2.58)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6.83±5.55,t=6.18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4.33±5.16,t=5.442,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NFD评分(12.41±3.83)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3.10±4.54,t=10.184,P=0.000)和对照组治疗后(23.09±3.94,t=11.012,P<0.01);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Fuel-Meyer(上肢22.16±2.63,下肢32.00±5.32)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上肢11.66±2.94,t=-6.505,P<0.01;下肢12.66±3.01,t=-7.538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15.00±3.63,t=-3.871,P=0.003;下肢16.83±4.91,t=-5.048,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Fuel-Meyer(上肢15.10±2.08,下肢15.03±1.86)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上肢8.81±2.19,t=-11.748,P<0.01;下肢8.84±2.30,t=-12.619,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9.16±2.60,t=-10.069,P<0.01;下肢9.69±2.98,t=-11.441,P<0.01);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65.83±7.35)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1.66±5.57,t=-11.91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42.50±5.20,t=-6.387,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63.40±9.19)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5.20±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单个核细胞 静脉输注 缺血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人脐带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玉琳 王静文 于纪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4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的支持作用。方法分别从人脐带和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周...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的支持作用。方法分别从人脐带和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周期分布,采用甲基纤维素法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比较UCMSCs和BMMSCs对脐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周期、CFU-Mix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培养获得UCMSCs和BMMSCs,鉴定结果符合预期;与非共培养组细胞相比,UCMSCs和BMMSCs共培养均能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并增加其形成CFU-Mix的能力(P<0.05),但UCMSCs和BMMSCs共培养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从人脐带和骨髓组织中培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CFU-Mix形成能力,均具有造血支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 脐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安全性
11
作者 陈婷婷 江学良 +1 位作者 余佳丽 柯剑林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193-198,共6页
随着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过程,根据预处理方案的强度,可以分为清髓性和非清髓性两种。本文梳理了现有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综述了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短期及长期研究... 随着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过程,根据预处理方案的强度,可以分为清髓性和非清髓性两种。本文梳理了现有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综述了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短期及长期研究的安全性。已有文献显示,目前研究均未观察到致瘤性风险,清髓性方案易合并感染,非清髓性方案严重不良反应少见。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免疫原性低,不用HLA配型,解决了清髓性干细胞移植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的问题,在安全性方面优势突出。希望为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干细胞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脐血单个核细胞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云柯 任思坡 +2 位作者 吴丹 李同舟 吴秀娟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528-530,共3页
目的:建立脐血单个核细胞与 K562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 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和对数生长期的 K562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 K562细胞为对照,于培养后的第1、3、5、7天分别选择... 目的:建立脐血单个核细胞与 K562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 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和对数生长期的 K562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 K562细胞为对照,于培养后的第1、3、5、7天分别选择6孔细胞进行计数比较。结果培养后第3、5、7天,共培养组 K562细胞较单独培养的 K562细胞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增大。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 K562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单个核细胞 K562细胞
下载PDF
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髓芯减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李军 魏开斌 +5 位作者 常辉 王强 初培罡 张文正 卓锋 杨伟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744-74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髓芯减压植骨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科室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早期股骨头坏死40例患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髓芯减压植骨为治... 目的通过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髓芯减压植骨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科室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早期股骨头坏死40例患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髓芯减压植骨为治疗组,单纯髓心减压植骨术为对照组。通过观察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股骨头X线整体稳定率、股骨头塌陷程度、MRI囊性变面积变化情况,评估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髓芯减压植骨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组Harris评分、VAS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X线整体稳定率良好、未见股骨头塌陷,MRI囊性变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髓芯减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较为显著,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脐血单个核细胞 髓芯减压 植骨
下载PDF
梁金菇多糖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活性的增强效应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吕海容 李兴玉 《天津中医药》 CAS 2007年第4期336-338,共3页
[目的]研究梁金菇多糖(LJPS)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增殖活性和白介素-2受体(IL-2R)生成的影响,为栽培的梁金菇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LJPS体外对CBMC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抗... [目的]研究梁金菇多糖(LJPS)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增殖活性和白介素-2受体(IL-2R)生成的影响,为栽培的梁金菇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LJPS体外对CBMC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LJPS对CBMC表面IL-2R生成的影响。[结果]1)LJPS能够在体外单独或与人重组白介素-2(rIL-2)协同刺激CBMC的增殖(分别为P<0.05和P<0.005),LJPS的最佳浓度为1mg/L。并且LJPS在rIL-2诱导的脐血-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B-LAK)早期加入始能明显增强CB-LAK细胞的增殖活性(P<0.01)。2)LJPS单独或与rIL-2协同均能促进CBMC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分别为P<0.002,P<0.001)。[结论]LJPS对静止的CBMC有活化效应,而且能使rIL-2诱导的CB-LAK有更强的增殖活性,其作用机制与LJPS能够促进CBMC表达IL-2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金菇多糖 脐血单个核细胞 增殖活性 白介素-2受体
下载PDF
NOD/SCID小鼠脐血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爱红 冯四洲 +4 位作者 刘斌 汤锋武 冯义 卢士红 韩忠朝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腔内移植(iBM)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小鼠造血重建和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后,在4h内无菌条件下局部麻醉后从尾静脉或骨髓腔内输注分离脐血MNC。受体小鼠随机分为5组:①对照组:骨髓腔内输... 目的观察骨髓腔内移植(iBM)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小鼠造血重建和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后,在4h内无菌条件下局部麻醉后从尾静脉或骨髓腔内输注分离脐血MNC。受体小鼠随机分为5组:①对照组:骨髓腔内输注培养液;②阳性对照组(iTV):尾静脉输注脐血MNC3×107/只;③实验Ⅰ组(iBM1):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3×106/只;④实验Ⅱ组(iBM2):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1×107/只;⑤实验Ⅲ组(iBM3):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3×107/只。对照组4只小鼠,实验Ⅱ组7只小鼠,其余每组5只。24h后观察iBM22只小鼠未移植侧胫骨骨髓腔脐血细胞的迁移分布,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的存活和造血重建情况,7~8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骨髓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碳青花(DilCM)染料示踪研究和脐血βactin的DNA标记。结果①照射后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24h后在未输注脐血MNC的一侧胫骨骨髓细胞膜有DilCM标记;②7~8周后小鼠存活14只,其中对照组存活1只,iTV组、iBM1组各存活2只,iBM2组存活4只,iBM3组存活5只;③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iBM组白细胞的恢复速度比iTV组和对照组快而且稳定;④移植后存活小鼠骨髓细胞表面CD45标记、DilCM染料示踪研究和βactin均显示人源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SCID 脐血 单个核细胞 骨髓腔内移植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人脐血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胶原重构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卿丽琼 余国龙 +2 位作者 袁春菊 杨天伦 李文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825-2830,共6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胶原重构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45只健康成年中国家兔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1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24h,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胶原重构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45只健康成年中国家兔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1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24h,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标记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CBMCs)悬液2×107/mL;对照组1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同时间、同途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15只,左前降支穿线不结扎,术后同时间、同途径注入生理盐水。移植后1、2和4周超声检测心功能;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观测心肌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BrdU阳性细胞,ELISA和RT-PCR检测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及心肌组织MMP-9mRNA表达水平,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蛋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移植后1、2和4周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仅移植组梗死区及周边区存在BrdU阳性细胞。ELISA及RT-PCR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和MMP-9mRNA表达水平显著减低(P<0.01);Masson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基本处于有序状态。结论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能迁移并存活于梗死周边区域,并抑制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减少胶原蛋白沉积,改善心功能。提示抗胶原重构是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改善心梗心功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单个核细胞 静脉移植 心肌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胶原蛋白
下载PDF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内环境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春菊 艾旗 +1 位作者 邓柳霞 余国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85-792,共8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CDDP)和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UCBMCs)静脉移植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心肌组织...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CDDP)和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UCBMCs)静脉移植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凋亡、氧化应激指标及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对健康家兔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AMI模型。建模成功者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术后24h生理盐水0.5mL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d灌胃;CDDP组:术后24h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5 mL,CDDP 270 mg/d溶入生理盐水5 mL灌胃;单纯移植组:术后24 h经耳缘静脉注入含3×107绿色荧光蛋白(green 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0.5 mL,生理盐水5 mL/d灌胃;联合治疗组:术后24 h经耳缘静脉注入含3×107GFP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生理盐水0.5 mL,CDDP 270 mg/d溶入生理盐水5mL灌胃。每组随机5只家兔分别于移植术后1周、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家兔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e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e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ing,LVFS);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并在光镜下进行白细胞计数。氮蓝四唑(nitrotetrazolium blue chloride,NBT)法测定心肌组织浆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心肌组织浆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根据荧光显微镜检测到的GFP阳性细胞进行移植细胞计数。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DDP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术后1周、4周心功能指标LVFS及LVEF改善(均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心功能改善优于单纯移植组、CDDP组(均P<0.05),而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比较,CDDP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术后1周、4周心肌组织白细胞计数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心肌梗死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支持脐血单个核细胞冻存复苏后的体外生长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雅红 王小莉 +2 位作者 郭兴荣 丁妍 李东升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436-439,F0002,共5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UC-MSC)对冻存复苏后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体外生长的支持作用,以提高冷冻损伤后的造血细胞在体外的生存率。方法: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UC-MSC)对冻存复苏后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体外生长的支持作用,以提高冷冻损伤后的造血细胞在体外的生存率。方法: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得h UC-MSC,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分子并诱导分化进行鉴定。分两组培养冻存复苏后的脐血MNCs:一组以h UC-MSC为滋养层共培养,另一组单独培养。光镜下观察两组MNCs密度。培养第10天,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造血细胞的百分比,并计数MNCs总数和造血细胞数进行对比。结果:成功分离培养获得h UC-MSC,符合各项鉴定标准。共培养组MNCs总数、CD45、CD14及CD19阳性造血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单培养组。结论:h UC-MSC可有效支持冻存复苏后脐血MNCs的体外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单个核细胞 造血细胞 冻存
原文传递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吉玲 彭漪 +1 位作者 徐维芳 余国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3-1099,共7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DDP)联合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脾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亚型转化、心肌炎症反应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AMI模型。 32只造模成功小...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DDP)联合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脾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亚型转化、心肌炎症反应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AMI模型。 32只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移植组、CDDP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造模术后24 h,各组均接受生理盐水0.2 mL注射及0.2 mL灌胃,CDDP组将CDDP 270 mg/(kg·d)溶于灌胃生理盐水,移植组将1×106 hUCB-MSCs溶于注射生理盐水,联合治疗组接受两种治疗。治疗7 d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和心梗区白细胞计数,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及脾脏单核细胞M1/M2比值,ELISA检测外周血IL-10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梗死区均有不同程度心肌细胞丢失,由大量平行或交错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形成疤痕组织,可见白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残存心肌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浸润减少,三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外周血IL-10水平升高(P<0.05),心梗区白细胞计数、胶原沉积比、脾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移植组心梗区白细胞计数增加,联合治疗组心梗区白细胞计数减少,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LVEF、IL-10水平升高,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比例下降(均P<0.05)。与移植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比例下降(P<0.05)。结论 CDDP联合hUCB-MSCs移植治疗可促进AMI小鼠心外单核巨噬细胞M1/M2亚型转化,减低小鼠心肌梗死局灶炎症反应,并改善心功能,疗效优于单纯hUCB-MSCs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炎症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M1/M2
原文传递
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海燕 宫殿荣 +4 位作者 袁晓玲 刘力峰 赵敏 王敏 芦倩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对230例患者进行450次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观察治疗中及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比治疗前后血液分析、血... 目的探讨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对230例患者进行450次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观察治疗中及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比治疗前后血液分析、血沉、生化全项、出凝血机制和肿瘤标记物数值,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转归,采用配对比较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无头痛、感染、皮疹、血肿形成等不良反应和其它移植并发症出现。32例(7.1﹪)治疗后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8例(1.8﹪)出现一过性发热,10例(2.2﹪)穿刺时诉穿刺处深部软组织胀痛,拔针后疼痛消失。患者白细胞计数治疗前(7.9±1.1)×10~9个/L和治疗后3个月(8.0±1.3)×10~9个/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P=0.374),谷丙转氨酶治疗前(31.9±5.8)U/L和治疗后3个月(32.4±6.2)U/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3,P=0.372),球蛋白治疗前(22.1±1.7)g/L和治疗后3个月(21.8±1.8)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8,P=0.066),AFP治疗前(9.9±1.6)μg/L和治疗后3个月(10.1±1.7)μ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9,P=0.195),患者血液学指标(血常规+血沉、生化全项、全身肿瘤标记物、病毒筛查、出凝血机制)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183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79.6﹪。结论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是安全可行并可能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移植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