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契的终极关怀思想 被引量:2
1
作者 韩传强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9-23,共5页
终极关怀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自身终极意义的追问。冯契先生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作为其终极关怀的路径,在理性与信仰相统一的基础上,在个体的自在与群己关系的自由中,在人类的生存实践即... 终极关怀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自身终极意义的追问。冯契先生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作为其终极关怀的路径,在理性与信仰相统一的基础上,在个体的自在与群己关系的自由中,在人类的生存实践即人类生存体验中,转识成智,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关怀 终极 终极关怀
下载PDF
中国电影的瘟疫叙事:动力机制与精神向度 被引量:1
2
作者 彭涛 彭晨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1期62-67,114,共7页
瘟疫叙事是人类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于健康想象与生命救赎的动力机制下,当代中国电影的瘟疫叙事逐渐形成了一个从断裂的到连贯的时间、从单一的到多元的风格的进化图景,建构了“病人”与“政治人”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范型... 瘟疫叙事是人类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于健康想象与生命救赎的动力机制下,当代中国电影的瘟疫叙事逐渐形成了一个从断裂的到连贯的时间、从单一的到多元的风格的进化图景,建构了“病人”与“政治人”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范型,在对瘟疫与死亡的影像展演中显示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瘟疫叙事 健康想象 生命救赎 人格建构 终极关怀
下载PDF
“人”为本位 终极关怀——对当代美国科幻影片的一种审美认识 被引量:1
3
作者 邓俊军 《百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6-48,共3页
科幻影片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它以其特有的表征反映人类生存状况 ,以“人”为本位 ,从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两个角度 ,在火爆的情节、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蕴涵着对人类文明的深重忧虑 ,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与书面文学一样 ,当代美... 科幻影片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它以其特有的表征反映人类生存状况 ,以“人”为本位 ,从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两个角度 ,在火爆的情节、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蕴涵着对人类文明的深重忧虑 ,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与书面文学一样 ,当代美国科幻影片同样关注人类生存 ,关怀人类普遍生存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国 科幻片 观照 生存状况 终极关怀
下载PDF
《学术与经世——唐君毅的历史哲学及其终极关怀》自序
4
作者 黄兆强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3,10,共4页
唐君毅先生是学贯古今、兼通中、西、印的大学问家,其对历史和史学反思极为深刻,先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以学术为手段冀达经世之目的,认真总结唐先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无疑对今人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 唐君毅 历史哲学 学术 经世 终极关怀
下载PDF
追寻生命的崇高 探索诗性的悲怆——《青藏手记》研究
5
作者 许爱珠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58-60,共3页
《青藏手记》可视为陈世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向流行文学和世俗文化的挑战书,是当时讴歌崇高与理想之美的中篇佳作。小说在思想内涵上主要表现了两重深刻意蕴,其一是以低视点写高境界,张扬了理想主义的生生不息;其二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 《青藏手记》可视为陈世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向流行文学和世俗文化的挑战书,是当时讴歌崇高与理想之美的中篇佳作。小说在思想内涵上主要表现了两重深刻意蕴,其一是以低视点写高境界,张扬了理想主义的生生不息;其二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艺术形式方面作者使用了用诗性思维和诗的语言、近乎悲壮的情感,有较强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手记》 诗性 小说 陈世旭 思想内涵 情感 语言
下载PDF
白居易的终极关怀辨义
6
作者 程文联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70-75,共6页
关于白居易的终极关怀问题,虽史有三教融合终归于释的陈说,近来却屡出异见。本文对白居易终极关怀的定性问题加以澄清,从义理的层面进行辨析,肯定陈说。以期为恰当而深入解读白居易精神及其诗歌提供一种内在观照。
关键词 白居易 诗歌 终极关怀
下载PDF
科学哲学的价值论转向——科学进步模式新探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建珊 贾向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60,共9页
科学进步及其标准问题是 2 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及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综观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 ,从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真理”模式到劳丹的“科学→解决问题”模式 ,尽管反映了对于科学进步问题的认识发展 ,但均未超出... 科学进步及其标准问题是 2 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及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综观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 ,从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真理”模式到劳丹的“科学→解决问题”模式 ,尽管反映了对于科学进步问题的认识发展 ,但均未超出认识论领域 ,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 ;由于它们忽视科学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因而无法根本解决科学进步的合理性问题。科学哲学研究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是一种必然趋势 .本文在扩展劳丹“真理与价值相通”思想和发掘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为目标的“科学→价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进步 真理 实在论 价值 终极关怀 科学哲学 科学进步标准 科学进步模式
下载PDF
审美形上学——东西方美学比较札记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旭曙 《美育学刊》 2016年第5期47-50,共4页
审美形上学指向生命意义的解悟和精神自由的追寻,向往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一种特殊形式。东西方审美智慧传统中的审美形上学有外在超越、此在超脱和内在解脱三种思考路向。宗教是走向不朽与永恒,成就纯粹精神超越... 审美形上学指向生命意义的解悟和精神自由的追寻,向往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一种特殊形式。东西方审美智慧传统中的审美形上学有外在超越、此在超脱和内在解脱三种思考路向。宗教是走向不朽与永恒,成就纯粹精神超越的最高文化形式。中国现代审美形上学传统表现出社会文化转型期特有的新质与陈见混合的紧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形上学 外在超越 此在超脱 内在解脱 以美育代宗教 人的终极关怀
下载PDF
论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走向 被引量:34
9
作者 刘虹 《医学与哲学》 2002年第12期20-22,共3页
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整合交融 ,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介入方式 ,是医学人文精神切入实践的关键 ;医学人文品格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良性载体和职业表征 ,是医生... 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整合交融 ,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介入方式 ,是医学人文精神切入实践的关键 ;医学人文品格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良性载体和职业表征 ,是医生理想的职业人格。这四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凸现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 终极关怀 医患关系 医学人文品格
下载PDF
“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 被引量:32
10
作者 潘知常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6-122,共7页
百年以来,“以美育代宗教”始终被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几代美学家奉若神明。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却必须要说:“以美育代宗教”,20世纪中国美学成也在兹,败也在兹。新世纪中国美学必将从跨越“以美育代宗教”的失误开始,从而实现自身新的发展。
关键词 以美育代宗教 宗教 信仰 宗教精神 终极关怀
原文传递
公司社会责任的制度起源与人文精神解构 被引量:20
11
作者 甘培忠 雷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伴随大型企业的出现以及公司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传统股东利益本位的价值观遭遇到了更加社会化的群体利益诉求的冲击。反垄断立法可以被看成是现代公司社会责任运动的源头。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公司社会责任成为了工业正义... 伴随大型企业的出现以及公司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传统股东利益本位的价值观遭遇到了更加社会化的群体利益诉求的冲击。反垄断立法可以被看成是现代公司社会责任运动的源头。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公司社会责任成为了工业正义的基本价值和人类生活准则的最新部分。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与接受的速度将快于以往一切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 制度起源 人文精神 终极关怀
原文传递
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 被引量:8
12
作者 杜宴林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3年第3期50-56,共7页
法制现代化是当下中国的时代课题。法制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文精神的现代化 ,因而法制现代化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幸福自由生活为终极关怀的现代化 ,其现实关切应当是权利至上 。
关键词 中国 法制现代化 现实关切 终极关怀 权利至上 人文精神
原文传递
“孝”: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翔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36,共8页
在中国文化中,"孝"不仅具有社会性的道德伦常规范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孝"的根本精神是"报本反始",即一种受恩思报、得功思源的感恩戴德之情。它包括了三个具体的向度:为个体生命之本... 在中国文化中,"孝"不仅具有社会性的道德伦常规范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孝"的根本精神是"报本反始",即一种受恩思报、得功思源的感恩戴德之情。它包括了三个具体的向度:为个体生命之本的祖先尽孝,为社会生命之本的圣贤尽孝,为类性生命之本的天地尽孝。它在根本精神上与儒家的终极关怀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构成了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吾性自足的形态与基督教皈依于外在上帝的终极关怀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仅仅通过揭露"孝"作为社会性的道德伦常规范的弊病并不足以彻底否定"孝"。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在"安身立命"的层面发挥"孝"的积极作用,是应当进一步予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身立命 报本反始 吾性自足
原文传递
生命美学:从“本质”到“意义”——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被引量:13
14
作者 潘知常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0-17,共8页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美学 人与意义 超越维度 终极关怀
下载PDF
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考察儒家宗教性问题的一个必要视点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95,共17页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quo...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教化 宗教性 终极关怀 义理体系 信仰系统 同途而殊归
下载PDF
教育终极关怀:一个需待批判的话语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永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5-167,共3页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终极关怀 教育终极关怀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功能 被引量:6
17
作者 卞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8,共6页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服务时代,指导实践。然而,哲学智慧有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反思批判的性质,哲学功能有超越时代、把握未来、终极关怀的特征。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开拓、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服务时代,指导实践。然而,哲学智慧有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反思批判的性质,哲学功能有超越时代、把握未来、终极关怀的特征。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开拓、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本体论承诺的价值目标、提升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关怀 本体论 人生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基于终极关怀的学校德育目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菲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90,共6页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终极关怀 生活意义 德育目的
下载PDF
哲学论域中的终极关切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国荣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1-36,48,共7页
在哲学的层面 ,终极关切首先通过对存在意义的关注和反思 ,显现存在的自觉以及人的存在从自在到自为的转换。与之相联系的 ,是未来的指向与理想的追求对既成性及限定性的超越。以有限与无限的张力为本体论前提 ,终极关切从一个方面表现... 在哲学的层面 ,终极关切首先通过对存在意义的关注和反思 ,显现存在的自觉以及人的存在从自在到自为的转换。与之相联系的 ,是未来的指向与理想的追求对既成性及限定性的超越。以有限与无限的张力为本体论前提 ,终极关切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即有限而超越有限的存在境域。在本体论的意义上 ,终极的存在是作为整体并以自身为原因的具体存在或这个世界。通过对本然、自在的统一形态以及分化的世界图景的双重扬弃 ,终极关切同时赋予统一性的重建以回归这个世界的意义。作为人“在”世的二重形态 ,作为这一过程的二重向度 ,与终结关切相对的是所谓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与终极关切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终极关切 本体论 价值论
原文传递
孝道的文化之重 被引量:7
20
作者 樊浩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3,共9页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性的裹挟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生命和生活也为经济和科技所绑架,而洞明生活意义和生命真谛、建构精神世界的能力日趋式微。关于孝道的理解便是如此。"孝"是"德",还是"道"?将&qu...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性的裹挟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生命和生活也为经济和科技所绑架,而洞明生活意义和生命真谛、建构精神世界的能力日趋式微。关于孝道的理解便是如此。"孝"是"德",还是"道"?将"孝"仅仅理解为"德",严重消解了它的文明意义和智慧境界。在中国,孝承受着特殊的文化之重。在传统文明的顶层设计中,它承载着终极关怀的重托,是对生命永恒不朽的期许与承诺。在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的现代,孝承受着"超载"的文化重负,由于血脉传承压过不朽期许,世俗自救替代彼岸超越,在寻找经济、社会、科技的世俗替代中孝道失需、失用、失能,最后面临失传的巨大风险。在未来文明中,孝道承担着伦理型文化传续的文化重任,它有待追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孝道,文化将会怎样?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超载"下悄然兴起的"新家庭主义"也许为孝道的复兴提供契机。必须唤醒孝道,捍卫孝道。因为捍卫孝道,就是捍卫文化,捍卫文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传统的重任 时代的重负 未来的重托 终极关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