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分析 被引量:104
1
作者 闫梅英 梁未丽 +1 位作者 李伟 阚飙 《疾病监测》 CAS 2005年第8期401-403,共3页
目的分析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近10年的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用SPSS10.0软件,并根据开展的疾病控制工作,分析了近10年伤寒副伤寒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结果全国报告例数、发病率... 目的分析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近10年的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用SPSS10.0软件,并根据开展的疾病控制工作,分析了近10年伤寒副伤寒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结果全国报告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在逐年下降,地区分布上仍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发病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甲型副伤寒在我国已流行并在继续扩展,在一些地区超过伤寒的流行,但当前存在诊断欠明确、报告病例数不确切的问题。结论伤寒疫情仍然严峻,副伤寒发病呈流行上升趋势,对此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还需要改进伤寒副伤寒的检测方法、明确伤寒副伤寒发病构成、监测疫情发展、分析流行因素,并在高发区开展综合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特征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200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暴发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49
2
作者 董柏青 龚健 +1 位作者 林玫 杨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34-735,共2页
伤寒、副伤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每年发病例数高达3000~5000余例,近10年年发病率在6/10万~13/10万之间波动,以1995年为最高(达13.38/10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在全国发病率排第4~5位,位于贵州、... 伤寒、副伤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每年发病例数高达3000~5000余例,近10年年发病率在6/10万~13/10万之间波动,以1995年为最高(达13.38/10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在全国发病率排第4~5位,位于贵州、云南和浙江省之后,是我国伤寒、副伤寒重点控制的省份之一。全自治区每年屡有局部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其中乡镇或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发生水型暴发的重要地点,发生频次占全自治区暴发疫情的一半以上。现将2001-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监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9年全国伤寒和副伤寒监测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常昭瑞 张伟东 +3 位作者 闫梅英 王子军 张静 孙军玲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通过对2009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及国家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掌握疫情态势,了解高发地区病原构成、重点人群带菌状况以及菌株耐药变化情况,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的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信息及... 目的通过对2009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及国家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掌握疫情态势,了解高发地区病原构成、重点人群带菌状况以及菌株耐药变化情况,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的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信息及国家监测点上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全国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6 938例,死亡9例,其中伤寒12 427例,死亡7例;副伤寒4511例,死亡2例,与2008年相比,伤寒发病数上升13.53%,副伤寒发病数下降3.92%。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和湖南等省(自治区)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高发省份。监测点病例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临床诊断病例的阳性率(19.23%)高于疑似病例(4.56%);分离的病原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占菌株总数的60.69%;伤寒沙门菌耐药率高于副伤寒沙门菌,不同地区的耐药谱不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JKPX01.CN0001为我国甲型副伤寒高发区的优势流行带型。结论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高发省份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应及早寻找发病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综合防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监测
原文传递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杨进 董柏青 +5 位作者 王鸣柳 唐振柱 龚健 李翠云 曾竣 杨宏徽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 了解 1994~ 2 0 0 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 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 ,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 方法 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 目的 了解 1994~ 2 0 0 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 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 ,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 方法 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 12 0 0例、伤寒为 2 85例 ;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 ;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 ;从 1999年起 ,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 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 ,伤寒基本得到控制 ,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 ,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 ,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 ,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 ,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4~2002年 广西 甲型副伤寒 伤寒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5-2016年全国和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阳波 张静 +2 位作者 刘凤凤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5期407-412,共6页
目的分析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病例数,了解全国及高发省份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 目的分析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病例数,了解全国及高发省份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6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536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3/10万,较2014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18.63%。监测点共对14 465份血样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菌株289株,阳性分离率为2.00%,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21∶1。病例均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最高(分别为1.70/10万和0.80/10万)。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湖南和新疆为疫情高发省份,非监测点病例数上升。结论 2015-2016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10岁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伤寒菌成为优势菌型,应加强非监测点疫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描述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广西壮族自治区14起学校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唐振柱 林玫 +6 位作者 曾峻 董柏青 李翠云 王鸣柳 谭冬梅 权怡 龚健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0-681,共2页
目的了解学校发生伤寒、副伤寒重大疫情的原因及其流行因素,为控制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各地、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学校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调查处理报告.结果1996~2002年广西共发生14起... 目的了解学校发生伤寒、副伤寒重大疫情的原因及其流行因素,为控制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各地、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学校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调查处理报告.结果1996~2002年广西共发生14起学校内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其中甲型副伤寒11起,伤寒2起,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混合流行1起;发生在大专院校3起,高级中学3起,初级中学8起;农村10起,城市4起.各学校学生罹患率1.9%~31.1%,平均10.3%,教职工平均1.6%,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行时间最短15 d,最长115 d;传播途径水型11起,食物型3起.每年5~6月和10~11月为流行高峰期.学校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状况恶劣,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疫情迟报、误诊和缺乏预警机制是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伤寒、副伤寒已成为广西各级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标本兼治和针对性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病学 学生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2011年伤寒、副伤寒疫情GIS空间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蒋征刚 谢雨豪 +2 位作者 顾华 刘魁 蔡剑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37-1439,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各省(市、自治区)2011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空间分布情况,为疾病预防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11年伤寒、副伤寒病例报告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自相关...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各省(市、自治区)2011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空间分布情况,为疾病预防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11年伤寒、副伤寒病例报告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自相关及、趋势面分析等。结果 2011年累计报告伤寒病例101 569例,副伤寒病例47 965例,伤寒、副伤寒发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为热点区域,趋势面分析得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北向南上升趋势、由西向东下降趋势的结论;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中男性病例构成比较高,分别占伤寒、副伤寒病例数的55.40%、55.13%,<45岁伤寒病例占报告伤寒病例数的75.51%,<45岁人群副伤寒病例年龄占报告副伤寒病例数的78.01%,农民是伤寒、副伤寒的高发人群。结论根据伤寒、副伤寒发病空间分布及人群分布相关特点,科学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采用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其流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伤寒 副伤寒 空间分析
原文传递
误诊疾病数据库2005—2012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恙虫病 被引量:20
8
作者 赵春菱 杨振 +1 位作者 饶丽霞 张剑锋 《临床误诊误治》 2015年第4期1-4,共4页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多为散发病例,临床特征表现为溃疡和焦痂,但部位隐蔽,因可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多样化,故临床易误漏诊。对2005—2012年中国误诊疾病数据库收录的117篇恙虫病误诊文献进...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多为散发病例,临床特征表现为溃疡和焦痂,但部位隐蔽,因可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多样化,故临床易误漏诊。对2005—2012年中国误诊疾病数据库收录的117篇恙虫病误诊文献进行分析,总误诊病例数2888例,共误诊81种疾病,居前5位的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伤寒、支气管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误诊原因以"经验不足,缺乏对恙虫病的认识"和"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并列位居首位。通过加强流行地区人口的卫生宣教工作、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重视病史询问和仔细体格检查、注意鉴别诊断等可减少发病和防止误漏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斑疹伤寒 误诊 呼吸道感染 肺炎 伤寒
下载PDF
《伤寒论》四逆散证病机辨识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宏邈 谷松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2期67-69,共3页
张仲景为少阴阳郁而设四逆散,放在《伤寒论》少阴篇,以"少阴病"冠首,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阳郁内闭。因论述简洁引发争议,后世医家未从仲景六经出发,从药物组成、脏腑辨证法推测四逆散证病机... 张仲景为少阴阳郁而设四逆散,放在《伤寒论》少阴篇,以"少阴病"冠首,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阳郁内闭。因论述简洁引发争议,后世医家未从仲景六经出发,从药物组成、脏腑辨证法推测四逆散证病机,分别提出四逆散证属少阴、厥阴、少阳经。病在少阴:系少阴阳虚相对较少,从方剂组成、临床实践角度,都不太被后世认可;少阴邪热内郁:成无己首提邪热内郁,解释四逆产生原因,得到后世医家认同,但观其或然证加减用药多具温热之性,如干姜、桂枝、附子等,用温热药治疗邪热内郁证有欠稳妥。病在厥阴:"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烟没已久,今表出之","四逆"是"少厥二阴热邪为本",现代医家对此观点多有继承与发展,也有医家认为四逆散证病在少阳。随着四逆散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六版教材《方剂学》《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四逆散被作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以"肝脾不调"为基础来解释四逆散证病机变化是确切可行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创造出了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因而四逆散被誉为"疏肝祖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散 疏肝祖方 张仲景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少阴病 病机 少阴阳郁 少阴枢机不利 气机壅滞 阳气内遏 少阴阳虚 少阴邪热内郁 厥阴 肝脾不调 方剂学 方剂大辞典 中医大辞典
下载PDF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莹 张静 《疾病监测》 CAS 2010年第7期538-541,共4页
目的分析2005-2008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玉溪市红塔区的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探讨其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05-2008年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云南省和玉溪市... 目的分析2005-2008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玉溪市红塔区的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探讨其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05-2008年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云南省和玉溪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城区发病率(374.59/10万)显著高于农村(96.51/10万);发病高峰呈双峰,持续时间较长。<15岁小年龄段发病率及构成均分别低于云南省、玉溪市;农民、散居和幼托儿童比例较低,而大中专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等人群构成较高。2008年红塔区实验室确诊病例全部为甲型副伤寒病例,其分子分型(PFGE)检测结果主要集中在3种带型,表明传染来源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红塔区甲型副伤寒占绝对优势,当地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与云南省和玉溪市有明显差异,应根据红塔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可能的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 伤寒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及西南5个省份空间聚类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阳波 廖巧红 +1 位作者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12期1009-1013,共5页
目的分析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西南5个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大疫情报告系统的2014年伤寒/副伤寒疾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病例地理分布特征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 目的分析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西南5个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大疫情报告系统的2014年伤寒/副伤寒疾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病例地理分布特征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方法扫描分析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5个省(自治区)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4年我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3 768例,总发病率为1.02/10万,与2013年相比,总发病率下降1.92%,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10 460例(75.97%),副伤寒3 308例(24.03%),发病数与2013年相比,伤寒降低了2.44%,副伤寒降低了3.10%;伤寒/副伤寒的发病高峰为6—9月,占全年病例数的46.23%;伤寒/副伤寒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西南5省(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一类和二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相邻省份的县(市、区)。结论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逐年降低,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的防控不能放松,尤其是非监测点的疫情上升应引起重视,调查并探索危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策略。高发省相邻省份之间病例聚集明显,可能存在跨地域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空间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秦淑文 凌锋 +1 位作者 缪梓萍 陈恩富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浙江省1953-2013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6起,其中伤寒... 目的分析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浙江省1953-2013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6起,其中伤寒5起,甲型副伤寒11起。时间集中在第一和第三季度,各占31.25%,地点主要在农村,占62.50%,城乡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P<0.05)。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和学生,各占75.00%和25.00%。不同血清型(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暴发疫情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1,P<0.05)。16起暴发疫情由水源污染引起为主,占62.50%。结论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青壮年和学生为主要人群,农村和学校是重点地区和场所,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暴发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江苏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现况、菌株耐药及其分子分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庄菱 张永杰 +5 位作者 唐震 董晨 周璐 钱慧敏 汤奋扬 甄世祺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69-1272,共4页
目的掌握江苏省伤寒偈0伤寒流行现况、病原菌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特征,以确定监测重点。方法对2007--2011年江苏省伤寒倡4伤寒疫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210株伤寒倡0伤寒沙门菌耐药性测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81株伤寒沙门菌分... 目的掌握江苏省伤寒偈0伤寒流行现况、病原菌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特征,以确定监测重点。方法对2007--2011年江苏省伤寒倡4伤寒疫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210株伤寒倡0伤寒沙门菌耐药性测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81株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近5年江苏省伤寒/副伤寒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47/10万,呈总体下降趋势。人群年龄别发病以0岁组(1.70/10万)高发。病原谱以伤寒沙门菌为主(66.19%),其次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3.81%)。伤寒倡0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率最高(66.19%),对环丙沙星等6种抗生素耐药率低于10.00%,多重耐药率为30.00%。近3年伤寒沙门菌分属4个克隆群37个PFGE型,优势带型为JPPX01.JS0027(11.11%),JPPX01.JS0001为地区独特性菌型,JPPX01.JS0014、JPPX01.JS0018和JPPX01.JS0024为扩散性菌型。特征菌型成簇分析发现3起病例具有聚集性特征。结论江苏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婴儿高发。菌株对多数抗生素较敏感,但部分药物耐药性在增加。由于近年伤寒呈现高度散发状态,未出现占绝对优势的菌型,推测近期发生大规范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特征 耐药性 脉冲场凝胶电泳
原文传递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秦淑文 陈恩富 +5 位作者 谢淑云 柴程良 余昭 莫顺堂 韦余东 吕华坤 《浙江预防医学》 2008年第5期1-2,5,共3页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特征
下载PDF
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和诺氟沙星治疗伤寒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顾锦耀 何基德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75-276,共2页
用氧氟沙星(65例)0.6g/d,依诺沙星(57例)0.6g/d,诺氟沙星(65例)0.8-1.2g/d治疗伤寒。开始退热时间依次为2.6±1.0d,3.8±1.2d,5.3±1.8d,热退到正常时间4.4±1.4d,7.6±2.6d,10±3d,疗程7.5±1.1d,10.6... 用氧氟沙星(65例)0.6g/d,依诺沙星(57例)0.6g/d,诺氟沙星(65例)0.8-1.2g/d治疗伤寒。开始退热时间依次为2.6±1.0d,3.8±1.2d,5.3±1.8d,热退到正常时间4.4±1.4d,7.6±2.6d,10±3d,疗程7.5±1.1d,10.6±2.6d,13±3d,有效率依次为100%,90%,63%。结果提示:氧氟沙星疗效显著优于依诺沙星和诺氟沙星,是临床治疗伤寒的满意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依诺沙星 诺氟沙星 伤寒
原文传递
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监测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鲍倡俊 庄菱 +2 位作者 宋俐 张雪峰 李孝风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6-9,共4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特点及菌株的分型耐药情况,为 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2001年~2003年的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181株伤寒副伤 寒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其中的136株伤寒菌株进行噬菌体分型。结果...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特点及菌株的分型耐药情况,为 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2001年~2003年的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181株伤寒副伤 寒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其中的136株伤寒菌株进行噬菌体分型。结果:江苏省2001年~2003年 的年平均发病率为2.24/10万,发病以5~10月份为多,苏州、南通、盐城和扬州4市是高发地区,人 群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男女发病没有明显差异。136株伤寒菌株可分为14个型,分型率 73.21%,噬菌体菌型主要为J1、M1和D2,分别占可分型菌总数的14.29%、13.39%和10.71%。不 同年份伤寒菌株的分型率不同。伤寒、副伤寒菌株均对磺胺、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具有 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副伤寒菌株的耐药谱较伤寒菌株宽。结论:江苏省2001~2003年伤寒疫情呈逐 年下降趋势,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和人群职业分布无明显变化,但男性发病年轻化。噬菌体分型结果 显示江苏省的主要流行菌型变化不大,除以往耐药的M1型菌株外,J1型菌株的耐药性也普遍较高, 且有多重耐药现象;副伤寒甲出现的比例逐年增高,且其耐药率及耐药谱均较伤寒菌株高或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噬菌体 耐药性
下载PDF
一起学校伤寒水型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17
作者 袁辉 程慧健 +3 位作者 李荣辉 杨梦 刘文生 刘晓青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20-22,共3页
[目的 ]查明某中学 2 44例伤寒暴发原因、传播方式 ,以扑灭疫情。[方法 ]对其中的 88例进行 1∶1病例对照研究 ;对血和粪进行培养。[结果 ]病例全部为学生 ,罹患率 18 5 %。住校生罹患率 ( 3 0 % )高于走读生 ( 10 % , 2 =86 17,P <0... [目的 ]查明某中学 2 44例伤寒暴发原因、传播方式 ,以扑灭疫情。[方法 ]对其中的 88例进行 1∶1病例对照研究 ;对血和粪进行培养。[结果 ]病例全部为学生 ,罹患率 18 5 %。住校生罹患率 ( 3 0 % )高于走读生 ( 10 % , 2 =86 17,P <0 0 1)。病例性别、班级和寝室分布无聚集性。在校经常喝生井水与本次疫情有联系 (OR =13 2 ,95 %CI为 4 5 7~41 0 5 )。学校饮用井水受到人、畜粪便的严重污染 ,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严重超标。 40 %的病人血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到伤寒杆菌。[结论 ]本疫情为学生喝严重污染的生井水导致的一起伤寒水型暴发流行。加大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力度 ,加强学校饮用水、食堂卫生安全监督、监测和健康宣教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不明原因发热 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控制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伤寒发热监测中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进 董柏青 +10 位作者 张杰 廖和壮 梁大斌 吴兴华 司国爱 杨宏徽 Jin Kyung Park R Leon Ochiai Camilo J Acosta Moharmmad Ali John D Clemens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了解各居民点发热流行率和评价以医疗机构为哨点的伤寒发热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方法收集医学人口普查数据、疾病监测系统信息数据、现场采集居民居住点全球卫星定位数据等资料,建立GIS系统和以人口为基数... 目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了解各居民点发热流行率和评价以医疗机构为哨点的伤寒发热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方法收集医学人口普查数据、疾病监测系统信息数据、现场采集居民居住点全球卫星定位数据等资料,建立GIS系统和以人口为基数的发热监测系统;对所有发热就诊病人进行身份和居住地址确认,并制作各居民点年发热就诊率GIS分布图。结果共采集3776个居民居住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点,人群发热就诊率为1.11‰,发热就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的16.3%,监测区内的发热就诊病人占所有发热就诊病人的83.5%。在3种类型的医疗机构中,门诊量以个体门诊类最多,但其发热就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的比率最低(12.6%)。监测区内发热1d或以上的病人地址和身份(ADDRESS-ID)确认率达到95%。根据居民点年发热就诊率GIS分布图,发热就诊率最高的居民点达到17.81‰,最低为0;发热就诊率高的居民点多集中在城市。结论利用GIS技术可直观准确的了解疾病流行率的分布,可迅速直观的寻找出监测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和推断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发热 疾病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普查
下载PDF
伤寒合并多系统损害临床新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岳林红 王建秀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 :对伤寒合并多系统损害的临床新进展 ,进一步探讨、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收集大量临床资料的方法。结果 :伤寒的并发症遍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血液系统等。结论 :伤寒是一种多系统损害性疾病。
关键词 伤寒 并发症 多器官衰竭
下载PDF
思考《伤寒论》成书的疾病背景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10期20-23,共4页
从流行性出血热的角度探讨《伤寒论》所论治的具体疾病,结合汉末魏晋时期的整个历史背景,联系当时其他医籍中对伤寒的描述,提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基础形成了六经病证的应对方法,强调研究和理解古典医著必须注重当时的临床事实。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伤寒 《伤寒论》 六经病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