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investigation of exoU and exoY virulence gene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ollected from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North of Iran:A descriptive-analytical study
1
作者 Ahmad Reza Moradi Mehrdad Gholami +2 位作者 Lotfollah Davoodi Negar Hajilou Hamid Reza Goli 《Journal of Acute Disease》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cy of exoU and exoY genes in patients with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Methods:In this study,100 clinical isol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hospi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cy of exoU and exoY genes in patients with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Methods:In this study,100 clinical isol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educational-therapeutic hospitals and were identified using standard microbiological tests.Then,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pattern of the isolates was determined by the disk agar diffusion method.The bacterial DNAs were extracted by the alkaline lysis method.Finally,the presence of exoU and exoY genes was evaluated by the PCR test.Results:In this study,47%,72%,29%,39%,40%,and 44%of the isolates were non-susceptible to piperacillin,aztreonam,ceftazidime,imipenem,tobramycin,and ciprofloxacin,respectively.In addition,95%and 93%of the clinical isolates carried the exoU and exoY genes.Blood and fecal isolates had both virulence genes,while only one wound isolate had neither genes.Meanwhile,all urinary isolates contained the exoY gene and only one isolate lacked the exoU gene.Also,88 isolates simultaneously had both exoU and exoY genes.Conclusions:High prevalence of exoU and exoY genes in this region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role of typeⅢsecretion system in pathogenesi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The typeⅢsecretion system may be a suitable target to reduce the pathogenicity of this bacter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xoU exoY Virulence gene typesecretion system PCR
下载PDF
Diverse interactions of five core type Ⅲ effectors from Ralstonia solanacearum with plants 被引量:1
2
作者 Shen Cong Jun-Zhou Li +1 位作者 Zheng-Zhong Xiong Hai-Lei Wei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41-352,共12页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s a widespread plant bacterial pathogen that can launch a range of type Ⅲ effectors(T3Es)to cause disease.In this study,we isolate a pathogenic R.solanacearum strain named P380 from tomato rhi...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s a widespread plant bacterial pathogen that can launch a range of type Ⅲ effectors(T3Es)to cause disease.In this study,we isolate a pathogenic R.solanacearum strain named P380 from tomato rhizosphere.Five out of 12 core T3Es of strain P380 are introduced into Pseudomonas syringae DC3000D36E separately to determine their functions in interacting with plants.DC3000D36E that harbors each effector suppresses FliC-triggered Pti5 and ACRE31 expression,ROS burst,and callose deposition.RipAE,RipU,and RipW elicit cell death as well as upregulate the MAPK cascades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The derivatives RipC1^(△DDXDX(T/V))and RipW^(△DDKXXQ)but not RipAE^(K310R) fail to suppress ROS burst.Moreover,RipAE^(K310R) and RipW^(△DDKXXQ) retain the cell death elicitation ability.RipAE and RipW are associated with salicylic acid and jasmonic acid pathways,respectively.RipAE and RipAQ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propagation of DC3000D36E in plants.The five core T3Es localize in diverse subcellular organelles of nucleus,plasma membrane,endoplasmic reticulum,and Golgi network.The suppressor of G2 allele of Skp1 is required for RipAE but not RipU-triggered cell death in N.benthamiana.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re T3Es in R.solanacearum play diverse roles in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lstonia solanacearum typesecretion system EFFECTORS PTI ETI
原文传递
Yersinia type Ⅲ effectors perturb host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被引量:3
3
作者 Khavong Pha Lorena Navarro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AS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s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invading pathogens. Innate immune cells recognize molecular patterns from the pathogen and mount a response to resolve the infection. The production of pro...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s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invading pathogens. Innate immune cells recognize molecular patterns from the pathogen and mount a response to resolve the infection. Th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hagocytosis, and induc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are processes initiated by innate immune cells in order to combat invading pathogens. However, pathogens have evolved various virulence mechanisms to subvert these responses. One strategy utilized by Gram-negative bacterial pathogens is the deployment of a complex machine termed the 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 The T3SS is composed of a syringe-like needle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or proteins that are injected directly into a target host cell to disrupt a cellular response. The three human pathogenic Yersinia spp.(Y. pestis, Y. enterocolitica, and Y. pseudotuberculosis) a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at share in common a 70 kb virulence plasmid which encodes the T3 SS. Translocation of the Yersinia effector proteins(YopE, YopH, YopT, YopM, YpkA/YopO, and YopP/J) into the target host cell results in disruption of the actin cytoskeleton to inhibit phagocytosis, down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chemokine production, and induction of cellular apoptosis of the target cell. Over the past 25 years, studies on the Yersinia effector proteins have unveiled tremendous knowledge of how the effectors enhance Yersinia virulence. Recently, the long awaited crystal structure of YpkA has been solved providing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activation of the YpkA kinase domain. Multisite autophosphorylation by YpkA to activate its kinase domain was also shown and postulated to serve as a mechanism to bypass regulation by host phosphatases. In addition, novel Yersinia effector protein targets, such as caspase-1, and signaling pathways including activation of the inflammasome were identified.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recent discoveries made on Yersinia effector protei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Yersinia p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secretion YERSINIA EFFECTORS INNATE VIRULENCE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ATP水解酶escN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4
作者 陈芳红 李涛 王慧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5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利用λ噬菌体的Red重组系统敲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Ⅲ型分泌系统ATP水解酶Esc N,构建大肠杆菌esc N基因缺失突变株。方法:以O157∶H7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序列,分别酶切连接于p UC19-kan质粒上,PCR获得中间... 目的:利用λ噬菌体的Red重组系统敲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Ⅲ型分泌系统ATP水解酶Esc N,构建大肠杆菌esc N基因缺失突变株。方法:以O157∶H7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序列,分别酶切连接于p UC19-kan质粒上,PCR获得中间嵌合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带有FRT位点)的同源线性片段,利用质粒p KD46和p CP20介导的重组技术敲除esc N基因,并去除抗性标记;PCR及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缺失后,测定缺失株及野生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敲除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esc N基因,突变株与野生株的生长曲线相近。结论:构建了Ⅲ型分泌系统缺陷菌株,为进一步研究Ⅲ型分泌系统因子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型分泌系统 RED重组系统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德福 付绪磊 +6 位作者 张明 杨文慧 杨慧盈 汤轶伟 高雪 徐永霞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6-222,共7页
副溶血弧菌为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引发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黏附因子、侵袭因子、溶血性毒素、尿素酶、脂多糖、外膜蛋白、蛋白酶、Ⅲ型分泌系统和摄铁系统等。... 副溶血弧菌为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引发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黏附因子、侵袭因子、溶血性毒素、尿素酶、脂多糖、外膜蛋白、蛋白酶、Ⅲ型分泌系统和摄铁系统等。本文就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制定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毒力因子 致病机理 溶血素 型分泌系统
下载PDF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性突变体筛选与hrcR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25
6
作者 任争光 侯磊 +1 位作者 宋治国 张力群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1-506,共6页
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西瓜和甜瓜的重要病害。本实验从发病甜瓜果实上分离得到致病菌株MH21,经鉴定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利用转座子Mini-Tn5构建MH21菌株的突变体库,Souther... 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西瓜和甜瓜的重要病害。本实验从发病甜瓜果实上分离得到致病菌株MH21,经鉴定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利用转座子Mini-Tn5构建MH21菌株的突变体库,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显示Mini-Tn5在菌株MH21染色体上可随机、单拷贝插入。通过浸种处理甜瓜种子进行突变体的致病性检查,筛选得到1株致病性完全丧失的突变体M543。对M543中转座子插入基因的克隆和测序表明其突变基因为燕麦食酸菌Ⅲ型分泌系统(TTSS)中的保守基因hrcR。推测菌株MH21中hrcR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菌内膜,是分泌通道主要成分之一。hrcR基因互补菌株的致病性检查结果显示其致病力恢复到野生型的84%。研究同时发现hrcR基因突变后MH21菌株丧失了在烟草上诱导过敏性坏死反应的能力。本研究从遗传学角度说明TTSS是西甜瓜果斑病菌致病性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食酸菌 Tn5转座子 型分泌系统 hrcR基因
原文传递
Ⅲ型分泌系统分子伴侣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汪莉 王玉民 +2 位作者 岳俊杰 梁龙 黄培堂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0-844,共5页
Ⅲ型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 ,耶尔森氏菌属、沙门氏菌属、福氏志贺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注射毒力因子到宿主细胞中 ,被注入的细菌毒力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刺激或干扰宿主细胞的代谢过程 ,支配细菌与宿... Ⅲ型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 ,耶尔森氏菌属、沙门氏菌属、福氏志贺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注射毒力因子到宿主细胞中 ,被注入的细菌毒力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刺激或干扰宿主细胞的代谢过程 ,支配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从而引起诸如鼠疫、伤寒、痢疾等许多疾病。Ⅲ型分泌系统分子伴侣在帮助毒力蛋白分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尽管发现Ⅲ型分泌系统分子伴侣至今已近十年 ,但其具体的功能仍不清楚。从分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分泌 分子伴侣 细菌致病菌
下载PDF
沙门氏菌毒力岛及其Ⅲ型分泌系统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效义 杨瑞馥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4年第2期160-162,共3页
沙门氏菌含两个编码三型分泌系统的毒力岛(SPIs),每个毒力岛编码一个Ⅲ型分泌系统。SPI1与细菌的侵袭性有关,而SPI2与系统感染和沙门氏菌在真核细胞中的聚集有关。本文对SPI1和SPI2的分子结构、Ⅲ型分泌系统的功能、基因表达的调节及SPI... 沙门氏菌含两个编码三型分泌系统的毒力岛(SPIs),每个毒力岛编码一个Ⅲ型分泌系统。SPI1与细菌的侵袭性有关,而SPI2与系统感染和沙门氏菌在真核细胞中的聚集有关。本文对SPI1和SPI2的分子结构、Ⅲ型分泌系统的功能、基因表达的调节及SPI1和SPI2的进化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毒力岛 型分泌系统 真核细胞 SPIs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基因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卓超 王露霞 +3 位作者 肖书念 李红玉 邱桂霞 钟南山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4-359,共6页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TSS)的毒力基因exo U、exo S的临床意义.方法 来自5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89株,采用PCR调查毒力基因exo U、exo S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发生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细菌的MIC;对携带ex...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TSS)的毒力基因exo U、exo S的临床意义.方法 来自5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89株,采用PCR调查毒力基因exo U、exo S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发生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细菌的MIC;对携带exo U+/exo S-型或exo U-/exo S+型细菌(从痰液分离)的60例阳性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对数据进行x2检验. 结果 PCR检测显示,161株携带TTSS,其中120株exo U-/exo S+,31株exo U+/exo S-,3株exo U+/exo S+,7株exo U-/exo S-;剩余28株为TTSS阴性.痰液标本和血液标本均以exo U-/exo S+表型最常见,分别占其TTSS阳性菌株的72.0%(72/100)和81.5%(44/54).药物敏感试验分析,TTSS阴性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的耐药性均高于TTSS阳性菌株(x2值分别为10.1、16.1、9.3、33.8,P值均小于0.01).exo U+/exo S-菌株和exo U-/exo S+菌株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相似(x2值为0.08~2.04,P值均大于0.05).回顾性分析表明,exo U+/exo S-型患者临床特征是多有气管插管史、ICU住院史、抗感染治疗多采用联合用药,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居多;exo U-/exo S+的临床特征是多存在肺部基础疾病,预后好于前者,以铜绿假单胞菌定植居多. 结论 TTSS存在于大多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中,检查痰液标本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exo U或exo S基因,对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型分泌系统 exo U 基因 exo S 基因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exoS、exoU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鞠晓红 李瑶 +1 位作者 王月华 赵蓬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毒力基因exoS、exoU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特点,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临床送检标本,分离鉴定铜绿假单胞菌,液...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毒力基因exoS、exoU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特点,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临床送检标本,分离鉴定铜绿假单胞菌,液体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技术检测分离菌株exoS、exoU基因,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xoS、exoU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5.71%(54/63)、65.08%(41/63)。4种基因型exoS+/exoU+、exoS+/exoU-、exoS-/exoU+和exoS-/exoU-的阳性率分别为53.97%、31.75%、11.11%和3.17%。呼吸道标本检出率最高的基因型是exoS+/exoU+(60.87%),泌尿道以exoS+/exoU-为主(57.14%)。多重耐药菌exoS、exoU阳性率为80.95%、76.19%,非多重耐药菌阳性率为88.10%、59.5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xoS+/exoU+基因型菌株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性明显高于其他菌株(p<0.05)。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exoS、exoU携带率较高,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基因型表达存在感染部位差异。多重耐药菌与非多重耐药菌基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但同时携带两种毒力基因菌株耐药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exoS exoU 耐药性 型分泌系统
原文传递
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2毒力岛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尹磊 祁克宗 +1 位作者 宋祥军 涂健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31-3037,共7页
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借助Ⅲ型分泌系统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跨越胞膜将特异性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破坏宿主细胞内的多种信号通路,从而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及定殖。在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中,除了肠细... 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借助Ⅲ型分泌系统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跨越胞膜将特异性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破坏宿主细胞内的多种信号通路,从而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及定殖。在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中,除了肠细胞脱落位点(Locus of entericyte effacement,LEE)毒力岛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外,在分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基因组序列时发现一个新的Ⅲ型分泌系统,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2(Escherichia coli 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2,ETT2)毒力岛。研究显示,ETT2可能在大多数菌株中不具有完整的分泌系统功能,但是其对于细菌毒力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简要综述了大肠杆菌ETT2的基因特征、ETT2的分布与流行、ETT2的功能与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型分泌系统 型分泌系统2毒力岛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罗勤 金守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13-1417,共5页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重要的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将其毒力因子注入到真核宿主细胞内部,逃避宿主巨噬细胞的吞噬降解,引起宿主相应的病理变化,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病的重要原因。本文在简单介绍铜绿假...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重要的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将其毒力因子注入到真核宿主细胞内部,逃避宿主巨噬细胞的吞噬降解,引起宿主相应的病理变化,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病的重要原因。本文在简单介绍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主要对调控T3SS基因转录表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型分泌系统 转录调控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类承斌 晁艳 +3 位作者 孙相红 李慧 何宏 曲彦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检测淄博和青岛地区107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存在情况。方法用ATB系统鉴定Pa;PCR法检测分离菌株exoU、exoS、pcrV、exoT以及exoY 5种毒力基因。结果 exoU和exoS 2种基因在分离菌株中相互排... 目的检测淄博和青岛地区107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存在情况。方法用ATB系统鉴定Pa;PCR法检测分离菌株exoU、exoS、pcrV、exoT以及exoY 5种毒力基因。结果 exoU和exoS 2种基因在分离菌株中相互排斥;黏液型与非黏液型Pa菌株5种毒力基因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淄博地区Pa毒力基因exoU阳性率高于青岛地区(P<0.01),exoS阳性率低于青岛地区(P<0.05)。结论 exoU和exoS 2种基因可能占据相同的染色体位点,两者不能共存;Pa黏液型与非黏液型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相似;Pa毒力基因携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毒力基因 型分泌系统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中Ⅲ型分泌系统受Rhl和PQS群体感应系统调节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孔伟娜 梁海华 +1 位作者 沈立新 段康民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58-1164,共7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与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破坏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相关基因,将T3SS相关基因exoS、exoY、exoT、exsD-pscA-L启动...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与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破坏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相关基因,将T3SS相关基因exoS、exoY、exoT、exsD-pscA-L启动子-报道子luxCDABE融合体整合到野生型菌株及QS系统突变菌株的染色体组上,通过检测启动子活性,比较这些基因在不同菌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T3SS中的exoS与exoT在pqsR基因突变体中的表达有明显的增强,Rhl系统对这四种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Las系统存在与否对T3SS基本没有影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Rhl系统和喹诺酮信号(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PQS)系统对T3SS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型分泌系统 基因敲除 整合
原文传递
氧浓度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崔冬清 孙铁英 +1 位作者 黎建 黄秀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目的研究氧浓度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产生量的影响,探讨密度感应系统在生物被膜调控中的作用以及Ⅲ型分泌系统表达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方法将23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在不同氧浓度环境下连续培养3 d,检测生物被膜和藻酸盐产生... 目的研究氧浓度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产生量的影响,探讨密度感应系统在生物被膜调控中的作用以及Ⅲ型分泌系统表达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方法将23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在不同氧浓度环境下连续培养3 d,检测生物被膜和藻酸盐产生量,银染色法观察ATCC27853产生胞外多糖的时间窗,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定密度感应系统中调控基因LasI和RhlI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观察Ⅲ型分泌系统的代表毒素胞外酶S分泌情况。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产生量(R=0.455,P=0.000)及藻酸盐产生量(R=0.367,P=0.000)均与氧浓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银染色法结果显示,高氧条件下胞外多糖合成时间缩短。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LasI、RhlI的相对表达量与氧浓度(R=0.025,P=0.794;R=-0.044,P=0.653)、生物被膜产生量(R=0.001,P=0.990;R=0.011,P=0.909)和藻酸盐产生量(R=0.029,P=0.770;R=0.193,P=0.064)间无明显相关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在氧浓度为10%~30%条件下可分泌胞外酶S,在高氧条件下不分泌胞外酶S。结论高氧可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产生。Las系统和Rhl系统可能因为菌群数量处于低水平而未在生物被膜形成早期阶段参与生物被膜的调控过程。生物被膜的产生增多可能抑制Ⅲ型分泌系统的表达,使该菌毒力发挥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氧浓度 密度感应系统 型分泌系统
下载PDF
西瓜噬酸菌Ⅲ型分泌系统hrcQ基因功能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于畅 吴林娜 +4 位作者 赵立萍 张晓晓 杨玉文 关巍 赵廷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6,共9页
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影响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致病性的重要因素,hrcQ作为T3SS的保守基因,在组成和维持该系统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hrcQ在西瓜噬酸菌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本试验以西... 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影响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致病性的重要因素,hrcQ作为T3SS的保守基因,在组成和维持该系统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hrcQ在西瓜噬酸菌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本试验以西瓜噬酸菌Aac5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敲除、致病力及相关表型测定等,解析了hrcQ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hrcQ缺失导致Aac5菌株对寄主的致病能力丧失,运动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并丧失了引起烟草过敏性反应能力;hrcJ和hrcR基因在hrcQ缺失突变株中的表达量下调,hrcQ对hrcJ和hrcR基因均为正调控。表明hrcQ在维持西瓜噬酸菌致病能力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噬酸菌 型分泌系统 hrcQ 基因功能分析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的Ⅲ型分泌系统 被引量:7
17
作者 俞盈 吴蓓蓓 方维焕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8-852,共5页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引起食物中毒性肠胃炎,还可引起水生动物疾病。除了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和耐热直接溶血相关毒素外,近年发现的副溶血弧菌两套Ⅲ型分泌系统也与该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Ⅲ型分泌系统1位于染色体1...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引起食物中毒性肠胃炎,还可引起水生动物疾病。除了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和耐热直接溶血相关毒素外,近年发现的副溶血弧菌两套Ⅲ型分泌系统也与该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Ⅲ型分泌系统1位于染色体1上,主要贡献对宿主细胞的细胞毒性,介导宿主细胞的自体吞噬作用,最后导致细胞死亡。Ⅲ型分泌系统2位于位于染色体2的毒力岛上,具有肠毒性。本文扼要介绍副溶血弧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相关转录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型分泌系统 致病性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基因在抗菌药物中表达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方雪瑶 胡龙华 +4 位作者 杭亚平 胡晓彦 俞凤 陈艳慧 钟桥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90-1393,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毒力基因exoS、exoU在抗菌药物中表达的差异性,以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毒力基因exoS、exoU在抗菌药物中表达的差异性,以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2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采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T3SS特异性片段popB和相关毒力基因exoS、exoU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信息,了解毒力基因表达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基因型exoS+/exoU-、exoS-/exoU+、exoS+/exoU+和exoS-/exoU-,分别为56.94%、26.39%、4.17%和12.50%,其中痰液、血液标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基因型为exoS+/exoU-,分别为57.50%(23/40)和70.00%(7/10)。分析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分离株中携带exoU基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携带exoS基因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携带exoU基因的总菌株为22株,其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45%、45.45%、50.00%、50.00%、40.91%和40.91%;携带exoS基因的总菌株为44株,其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55%、6.82%、4.55%、18.18%、11.36%和18.18%。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exoU基因时,显示出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型分泌系统 毒力基因
下载PDF
志贺氏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姜铮 王芳 +2 位作者 何湘 黄留玉 袁静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1372-1374,共3页
志贺氏菌属是一类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能够通过侵袭大肠引起患者典型菌痢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等。本文就志贺氏菌质粒和染色体上的毒力相关基因以及志贺氏菌的Ⅲ型分泌系统和侵袭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志贺氏茵 毒力相关基因 型分泌系统 侵袭机制
原文传递
合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检测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昕 刘周 +1 位作者 姚杰 管世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TSS)毒力基因ExoS和ExoU的携带情况及分布耐药特点。方法收集合肥地区2所三甲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临床分离的156株铜绿假单胞菌,使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PCR...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TSS)毒力基因ExoS和ExoU的携带情况及分布耐药特点。方法收集合肥地区2所三甲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临床分离的156株铜绿假单胞菌,使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PCR法检测exoS、exoU毒力基因。结果 1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29株携带TTSS,其中exoU-/exoS+基因表型菌株为99株,占总阳性菌株76.7%,exoU+/exoS-基因表型菌株为21株,占总阳性菌株16.3%,exoU-/exoS-基因表型菌株为9株,占总阳性菌株6.98%;痰液标本和血液标本均以exoU-/exoS+基因表型最常见;药敏试验分析,TTSS阴性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均高于TTSS阳性菌株(P<0.05);exoU-/exoS+菌株和exoU+/exoS-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相似。结论大多数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TTSS,且以exoU-/exoS+基因表型菌株为多;检测菌株exoU、exoS基因对临床诊断和抗菌药物合理运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型分泌系统 exoU基因 exoS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