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相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快速启动 被引量:3
1
作者 朱海博 陈兆波 +2 位作者 王静怡 何志茹 李宁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2-35,共4页
为了实现两相厌氧/膜生物反应器(TPAD/MBR)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的快速启动,采用混合污泥接种,对产酸相、产甲烷相和MBR进行分步启动。结果表明:产酸相的启动时间为42d,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41.7%;产甲烷相的启动时间为20d,对CO... 为了实现两相厌氧/膜生物反应器(TPAD/MBR)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的快速启动,采用混合污泥接种,对产酸相、产甲烷相和MBR进行分步启动。结果表明:产酸相的启动时间为42d,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41.7%;产甲烷相的启动时间为20d,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6.7%;MBR的启动时间为12d,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5.2%,出水COD〈80mg/L。废水经产酸相处理后挥发酸平均含量为2569mg/L,其中乙酸和乙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73mg/L和1127mg/L,这证明经过产酸相后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为产甲烷相的进一步处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产酸相的最佳pH值为4.8~5.2,产甲烷相的最佳pH值为6.5—7.0。接种混合污泥及分步启动缩短了产酸相、产甲烷相和MBR的启动时间,实现了TPAD/MBR工艺的快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厌氧 膜生物反应器 制药废水 快速启动
原文传递
预处理低有机质剩余污泥两相厌氧消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立国 尹军 +1 位作者 刘蕾 崔崇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41-1944,共4页
为提高低有机质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采用超声波(40kHz,50W)与生石灰(投量为560mg/L)联合预处理剩余污泥,然后将预处理的剩余污泥进行中温两相厌氧消化.试验污泥取自长春市某污水处理厂,试验中主要考察剩余污泥的消化性能、产气情况... 为提高低有机质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采用超声波(40kHz,50W)与生石灰(投量为560mg/L)联合预处理剩余污泥,然后将预处理的剩余污泥进行中温两相厌氧消化.试验污泥取自长春市某污水处理厂,试验中主要考察剩余污泥的消化性能、产气情况及脱水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当剩余污泥的VS/TS比值为0.56、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0d时,预处理污泥厌氧消化后VS去除率达到40.8%.在消化过程中系统稳定,产酸相内挥发酸成分以乙酸和丁酸为主,而产甲烷相内以少量乙酸为主.产甲烷相的甲烷产率为0.33L/gVS去除,产气中甲烷平均含量可达到59.2%,但消化后污泥的脱水性能变差.污泥的联合预处理增加了液相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提高了进料污泥的pH与碱度,有助于低有机质剩余污泥的后续厌氧消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两相厌氧消化 超声波 生石灰
下载PDF
污水污泥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张立国 刘蕾 +2 位作者 尹军 张秋云 吴宏海 《广东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22-23,共2页
采用Chen-Hashimoto模型研究了不同进料基质浓度下,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小试工艺的动力学特性。根据两个投加不同来源剩余污泥的系统运行数据,表明基质II中存在抑制物质。添加厨余垃圾的系统动力学参数μmax和K值都高于未添加的两个系... 采用Chen-Hashimoto模型研究了不同进料基质浓度下,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小试工艺的动力学特性。根据两个投加不同来源剩余污泥的系统运行数据,表明基质II中存在抑制物质。添加厨余垃圾的系统动力学参数μmax和K值都高于未添加的两个系统,这表明添加厨余垃圾提高了厌氧消化工艺的产气性能,污泥与有机固体废物的联合厌氧消化效率要高于污泥单独消化。根据Chen-Hashimoto模型分别计算出小试系统的动力学参数值μmax和K,基质I、II和III的μmax值分别为0.177、0.146、0.209 d-1,K值分别为0.239、0.178和0.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两相厌氧消化 动力学 Chen-Hashimoto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