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叶道涡工况下转轮的动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阮辉 廖伟丽 +2 位作者 宫海鹏 赵亚萍 罗兴锜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31,共7页
为了探讨叶道涡对混流式转轮叶片的作用机理,以某高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为研究对象,选取出现严重叶道涡的小流量工况点开展转轮的瞬态动应力数值模拟。首先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了全流道定常和非定常流动计算,得... 为了探讨叶道涡对混流式转轮叶片的作用机理,以某高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为研究对象,选取出现严重叶道涡的小流量工况点开展转轮的瞬态动应力数值模拟。首先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了全流道定常和非定常流动计算,得出了转轮内部叶道涡的形态及分布,与实际观测现象非常吻合;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转轮进行了模态分析,获得了转轮在水中的固有频率及振型;最后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对转轮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危险部位的动应力的频率为转轮频率的倍频,分布于转轮叶片出口靠近上冠处的局部叶道涡对转轮的作用强度最大,导致叶片出口与上冠连接处的最大动应力值高于一般水轮机转轮的许用应力值,引起转轮该位置发生破坏甚至产生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式水轮机 小流量工况 叶道涡 瞬态动应力分析
原文传递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通道传热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谢永慧 景祺 +2 位作者 张荻 申仲旸 姜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11-1720,共10页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通道的设计及开发对燃气轮机效率、运行安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透平叶片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研究是透平叶片中的重要领域。文中首先总结了透平叶片中典型U型通道中扰流冷却的研究现状:在U型通道中布置肋片、针状翅片...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通道的设计及开发对燃气轮机效率、运行安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透平叶片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研究是透平叶片中的重要领域。文中首先总结了透平叶片中典型U型通道中扰流冷却的研究现状:在U型通道中布置肋片、针状翅片、球窝/球凸及组合传热结构是重要的冷却方式,研究已深入至多种组合传热结构及旋转通道传热的层面;其次总结了冷却通道与气膜孔结构耦合传热的研究现状,气膜孔的布置改变了冷却通道内的原流场结构及传热特性,布置肋片、球窝等强化传热结构并与气膜孔相耦合时的流动及传热特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最后总结了内部冷却与外部冷却相耦合时的传热特性,如叶片尾缘劈缝叶背面区域的气膜冷却与对流传热共同作用,指出该耦合传热过程是透平叶片中的重要现象。通过对透平叶片冷却通道传热特性的研究综述,指出在组合传热结构与气膜孔等相互耦合时的冷却通道传热特性还有较多的研究内容需要扩充,同时考虑适用于冷却通道的低阻高效强化传热结构也是目前关注的一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透平叶片 冷却通道 传热特性 阻力特性 耦合结构
下载PDF
水泵水轮机增减负荷过程三维流动特性大涡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秀成 张立翔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2-500,共9页
采用大涡模拟(LES)对水泵水轮机增减负荷过渡过程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捕捉到了不同开度下叶道中多种涡系结构,展示了叶道涡涡量分布,分析了水轮机工况及水泵工况小流量运行区的流动结构变化特性,揭示了水流进口攻角与叶道涡涡系结... 采用大涡模拟(LES)对水泵水轮机增减负荷过渡过程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捕捉到了不同开度下叶道中多种涡系结构,展示了叶道涡涡量分布,分析了水轮机工况及水泵工况小流量运行区的流动结构变化特性,揭示了水流进口攻角与叶道涡涡系结构关系,对各类叶道涡不同形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马蹄涡识别变量,并对比分析了水轮机工况及水泵工况涡结构变化特性。计算表明水泵水轮机的水力稳定性与机组运行工况改变时的流动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在增减负荷过渡过程中,叶道涡结构的尺度及分布范围均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是影响流态发生巨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泵水轮机 大涡模拟 过渡过程 叶道涡 流动特性
下载PDF
旋转带肋回转通道流动换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曙 朱惠人 +2 位作者 郭涛 张丽 孙瑞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涡轮动叶旋转内冷通道的流动换热规律,选取动叶内通道的相似放大模型进行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通道进口雷诺数为17 000,3个出口的流量分配比为1∶2∶1,旋转半径与水力直径比为46.4,旋转数分别为0和0.09。静止实验测量了沿... 为进一步了解涡轮动叶旋转内冷通道的流动换热规律,选取动叶内通道的相似放大模型进行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通道进口雷诺数为17 000,3个出口的流量分配比为1∶2∶1,旋转半径与水力直径比为46.4,旋转数分别为0和0.09。静止实验测量了沿程静压系数和努赛尔数(Nu)分布,三维数值模拟了旋转通道内部涡结构对流动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转造成通道涡偏移,改变了速度场分布,使哥氏力指向的壁面附近流速增加;旋转离心力使径向出流沿程静压系数逐渐增加,径向入流沿程静压系数迅速降低;肋扰流涡使沿程展向平均Nu呈多波峰状分布;转弯回流涡使得转弯下游通道的Nu不对称分布;旋转促使内通道的流体偏向哥氏力指向的壁面,增加了径向出流压力面和径向入流吸力面的N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带肋通道 旋转 对流传热 数值计算
下载PDF
高阻塞比肋化通道对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明轩 薛树林 +2 位作者 贺宜红 李维 杨卫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5-341,共7页
采用实验方法对高阻塞比肋化通道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的Re数为1400~4500,肋高(e)和通道水力直径(H)的比值(e/H)为0.2和0.33,肋间距(S)与肋高(e)的比值(S/e)为5,10和15。肋化通道中的肋有顺排和叉排两种排列形式。研究结果表... 采用实验方法对高阻塞比肋化通道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的Re数为1400~4500,肋高(e)和通道水力直径(H)的比值(e/H)为0.2和0.33,肋间距(S)与肋高(e)的比值(S/e)为5,10和15。肋化通道中的肋有顺排和叉排两种排列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阻塞比和Re数的增加,对流换热系数逐渐增大,但相应的流动损失亦不断升高。(2)无论是顺排还是叉排肋化通道,在肋间距比分别为5,10和15三种情况下,间距比为10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流阻损失均高于其它两种情况。(3)在实验几何参数范围内,顺排肋化通道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流动压损均高于叉排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肋化通道 对流换热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冷却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席雷 徐亮 +2 位作者 高建民 赵振 李云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36,共8页
基于10种不同结构空气冷却厚壁带肋通道的实验数据,分析了宽高比(0.25~4)、肋角(30°~90°)和雷诺数(10000~60000)对带肋通道流动及传热性能的综合影响,拟合得到了通道摩擦系数和壁面平均努塞尔数关于宽高比、肋角和进口雷诺数... 基于10种不同结构空气冷却厚壁带肋通道的实验数据,分析了宽高比(0.25~4)、肋角(30°~90°)和雷诺数(10000~60000)对带肋通道流动及传热性能的综合影响,拟合得到了通道摩擦系数和壁面平均努塞尔数关于宽高比、肋角和进口雷诺数的经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厚壁带肋通道摩擦系数随着宽高比和肋角的增大均大致呈现出升高的变化趋势;平均努塞尔数和综合热力系数随肋角的增大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趋势,随宽高比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分布趋势。不同雷诺数时,壁面平均努塞尔数的最大值都大致出现在宽高比为1.75~2.75、肋角为55°~65°之间;最高的综合热力系数出现在宽高比约为0.75和2、肋角约为60°时。平均努塞尔数关联式的平均拟合偏差为6.96%,摩擦系数关联式的平均拟合偏差为12.75%。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重型燃机叶片冷却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带肋通道 冷却性能 实验研究 关联式拟合
下载PDF
X型桁架阵列通道流动及传热性能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席雷 徐亮 +2 位作者 高建民 赵振 李云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为提高涡轮叶片中弦区的冷却效果,提出了一种力学性能优异、导热和对流传热性能均优良的X型桁架阵列结构,并填充于叶片中弦区内冷通道之中。采用耦合传热数值方法开展了X型桁架阵列冷却通道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Re为10000~60000... 为提高涡轮叶片中弦区的冷却效果,提出了一种力学性能优异、导热和对流传热性能均优良的X型桁架阵列结构,并填充于叶片中弦区内冷通道之中。采用耦合传热数值方法开展了X型桁架阵列冷却通道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Re为10000~60000)、桁架杆直径比(d/D为0.0375~0.075)、桁架杆夹角(α为30°~60°)和桁架杆倾角(β为15°~45°)对X型桁架阵列通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拟合得到了有关X型桁架阵列通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经验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X型桁架通道的摩擦系数随雷诺数Re的增大以及桁架杆直径比d/D和夹角α的减小而降低,随倾角β的增大而先提高后又降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桁架杆表面平均努塞尔数大约是通道壁面平均努塞尔数的2.32~4.41倍;增大Re、d/D、α和β使得X型桁架阵列通道的整体平均努塞尔数有效提高;减小Re和d/D、增大α和β,使得X型桁架阵列通道的基于整体平均努塞尔数的综合热力系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桁架阵列 冷却通道 流动 传热性能
下载PDF
旋流器通道宽度对旋流预混燃烧特性影响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付忠广 王瑞欣 +1 位作者 石黎 宋家胜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70,77,共9页
对某燃气轮机的旋流预混燃烧室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旋流器通道宽度对燃烧室内流场、温度场及NOx排放的影响,从流线角度刻画回流区形态,从而解释速度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旋流器通道宽度的增大,燃烧室流场中轴向速... 对某燃气轮机的旋流预混燃烧室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旋流器通道宽度对燃烧室内流场、温度场及NOx排放的影响,从流线角度刻画回流区形态,从而解释速度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旋流器通道宽度的增大,燃烧室流场中轴向速度、回流速度及回流区的面积均变小,因而可以判断回流强度减弱;火焰与回流区的相对位置对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影响很大,当大量热释放发生在回流区回流开始位置之后时,回流区顶端的中轴线附近就会发生热量积聚,形成大面积的高温区;生成NOx同时需要高温和高氧环境两个条件,随着旋流器通道宽度变大,燃烧室出口NOx摩尔分数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燃烧室 旋流器 通道宽度 预混燃烧 NOx生成量
下载PDF
涡轮叶片波纹内冷通道流动传热机理研究
9
作者 吴忱韩 柴军生 +2 位作者 杨小权 丁珏 翁培奋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106,共10页
针对叶片强化冷却散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并设计了新型波纹通道冷却结构,开展了精细化数值模拟,分析冷气进口雷诺数和波纹形状参数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高雷诺数涡轮叶片波纹通道冷却结构的流动传热机理。计算结果表明:波纹通道... 针对叶片强化冷却散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并设计了新型波纹通道冷却结构,开展了精细化数值模拟,分析冷气进口雷诺数和波纹形状参数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高雷诺数涡轮叶片波纹通道冷却结构的流动传热机理。计算结果表明:波纹通道波峰波谷的交替出现对流场有强烈扰动效果,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可达光滑通道的2~3倍;同一波纹不同位置传热效果不同,在管道收缩处表面传热系数最大;波纹通道传热能力与波纹形状密切相关,在冷气进口雷诺数较大时于H/L=0.115附近传热效果最佳。论文揭示了波纹通道强化传热的物理机制,为航空发动机叶片冷却结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流动传热 表面传热系数 冷却结构设计 波纹通道
原文传递
旋转光滑及带肋U形通道的局部换热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传凯 陶智 +2 位作者 丁水汀 徐国强 邓宏武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1-755,共5页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旋转状态下光滑及带肋U形方截面通道的换热特性。带肋通道中,90°直肋对称布置在前后缘,肋片高径比为0.143,节距比为7。在实验雷诺数及旋转数范围分别为6100~25100和0~0.26下,对比分析了光滑及带肋通道的...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旋转状态下光滑及带肋U形方截面通道的换热特性。带肋通道中,90°直肋对称布置在前后缘,肋片高径比为0.143,节距比为7。在实验雷诺数及旋转数范围分别为6100~25100和0~0.26下,对比分析了光滑及带肋通道的旋转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带肋通道的换热明显好于光滑通道;旋转强化了第1通道后缘及第2通道前缘的换热,但削弱了第1通道前缘及第2通道后缘的换热;旋转效应对带肋结构的第1通道前后缘换热的影响最为明显;光滑通道中,弯道效应对其下游换热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叶片冷却 对流传热 蛇形通道 旋转
下载PDF
半封闭狭窄通道稀疏孔壁面对流换热特性
11
作者 李洋 李维 +2 位作者 陈竞炜 薛树林 杨卫华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为了研究双层壁复合冷却涡轮叶片内部对流换热特性,设计了带侧向稀疏孔出流的窄通半封闭道,采用试验方法针对不同通道进口雷诺数和不同出流孔几何参数对出流壁面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冷气的沿程出流导致在出流孔下游... 为了研究双层壁复合冷却涡轮叶片内部对流换热特性,设计了带侧向稀疏孔出流的窄通半封闭道,采用试验方法针对不同通道进口雷诺数和不同出流孔几何参数对出流壁面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冷气的沿程出流导致在出流孔下游区域产生溢流效应与冲击效应的叠加,在出流孔下游出现典型的水滴状低温区,其覆盖面积随着出流孔径和进口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大;出流壁面的平均努塞尔数沿流动方向呈现四种变化特征,通道进口段的平均换热努塞尔数相比通道下游区高出80%;存在一个最佳出流孔展向间距比,使得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达到最大值,大展向孔间距的壁面平均努塞尔数相比中间孔间距情况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对流换热 双层壁 侧向出流 狭窄通道
原文传递
不同空化数下水泵水轮机相关特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琪飞 陈祥玉 +3 位作者 孟庆 蔡婷 周峰 魏显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38,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空化数下的空化特性,以某抽水蓄能电站水泵水轮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和Zwart空化模型对不同空化数下的全流道进行了非定常数值计算,并且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了不同空化数下中间流面的湍动能分... 为了研究不同空化数下的空化特性,以某抽水蓄能电站水泵水轮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和Zwart空化模型对不同空化数下的全流道进行了非定常数值计算,并且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了不同空化数下中间流面的湍动能分布和空泡在叶片上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空泡分布区域与转轮内叶道涡之间的相互关联。研究结果显示:水泵水轮机在泵工况下运行时,其无叶区有较明显的湍动能存在,并且湍动能分布比较明显,呈现出不规则的环状分布;叶片的空泡分布主要在叶片的吸力面,且叶片吸力面的湍动能高于压力面;转轮内部的叶道涡主要产生在靠近叶片吸力面且靠近转轮出口处,叶道涡的大小和数量与叶片上的空泡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空泡的产生导致了流道的不畅,加剧了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泵水轮机 空化 叶道涡 数值计算
下载PDF
宽雷诺数下肋参数对U型内冷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万红牛 丁俣中 +4 位作者 程想 陈黎 王进 冀文涛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113,共11页
为了研究肋高和通道高的比值(e/H)、肋间距与肋高的比值(P/e)以及肋角度(α)对U型带肋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采用铜板法结合热电偶测量壁面温度分布,对6个不同肋参数U型带肋通道的表面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带肋通道截面为正方形... 为了研究肋高和通道高的比值(e/H)、肋间距与肋高的比值(P/e)以及肋角度(α)对U型带肋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采用铜板法结合热电偶测量壁面温度分布,对6个不同肋参数U型带肋通道的表面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带肋通道截面为正方形,实验的Re为5.0×10^(3)~1.0×10^(5)。研究结果表明,随着e/H和Re的增大,带肋通道的对流换热系数逐渐增大,但相应的流动损失增幅明显,e/H从0.08增大到0.12时,通道的阻力系数增大了近一倍。对于e/H=0.08的通道,P/e分别为6、8、10时,P/e为8时的对流换热系数和阻力损失均高于其他两种情况。相较于90°正交肋,带角度的斜肋能够进一步增强带肋通道的对流换热,75°肋的强化效果略强于60°肋。在实验参数范围内,对于几种不同的带肋U型通道,对流换热系数为光滑通道的1.9~3.0倍,阻力系数为光滑通道的4~16倍。综合考虑换热与流阻,e/H=0.08、P/e=8、α=45°的通道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内部冷却 带肋通道 对流换热
下载PDF
某氦气涡轮弯叶片设计方法研究
14
作者 季杰 苏凯 刘慎 《燃气轮机技术》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氦气涡轮高负荷、低展弦比的特点,导致端区损失占总损失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动叶端区损失径向发展尺度较大,甚至会堵塞主流流动。为优化某氦气涡轮气动性能和主流流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动叶进行弯曲设计研究,分别对比了正弯、反弯、反J... 氦气涡轮高负荷、低展弦比的特点,导致端区损失占总损失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动叶端区损失径向发展尺度较大,甚至会堵塞主流流动。为优化某氦气涡轮气动性能和主流流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动叶进行弯曲设计研究,分别对比了正弯、反弯、反J型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此氦气涡轮采用反J型设计效果最佳,反弯其次,正弯最差。50%弯高、20°弯角的反J型设计为最佳设计点,不仅提高了涡轮级效率,优化了主流流动,增强了做功能力,而且有着更好的变工况特性,尤其在流量为1.5 kg/s的低工况点,效率较原设计提高2.3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涡轮 弯叶片 通道涡 叶顶泄漏涡
下载PDF
Effect of front guide nozzle shape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an augmentation channel of a direct drive turbine for wave power generation 被引量:4
15
作者 Deepak PRASAD Mohammed Asid ZULLAH +1 位作者 Mohammed Rafiuddin AHMED Young-Ho LEE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46-51,共6页
There is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ross flow turbines(also known as Banki turbines) for small and low head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their simple structure as well as low capital and maintenance costs.The present work ... There is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ross flow turbines(also known as Banki turbines) for small and low head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their simple structure as well as low capital and maintenance costs.The present work aims at implementing the direct drive turbine(DDT) of cross flow type for wave power generation.A numerical wave tank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waves and after obtaining the desired wave properties;the augmentation channel plus the front guide nozzle and rear chamber were integrated to the numerical wave tank.The waves in the numerical wave tank were generated by a piston type wave maker which was located at the wave tank inlet.The inlet which was modeled as a plate wall moved sinusoidally with the general function x = asinω t.The augmentation channel consisted of a front nozzle,rear nozzle and an internal fluid region which represented the turbine housing.The front and rear nozzles were geometrically the same.Three different front guide nozzle configurations were studied:a standard guide nozzle which was originally attached to the augmentation channel and two other front guide nozzles of different geometrie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observe how the front guide nozzle shape influences the flow downstream,mainly in the augmenta-tion channel,water power and the first stage energy conversion.Th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a commercial CFD code ANSYS-CFX.The results of the flow in the augmentation channel for the three front guide nozzl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WAVE TANK WAVE POWER augmentation channel direct DRIVE turbine water POWER
原文传递
混流式水轮机叶道涡工况下转轮的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兴 张文明 廖姣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2-175,共4页
为了探究叶道涡工况下混流式水轮机转轮的流动特性,以某长短叶片混流式水轮机为例,选取出现叶道涡的小流量工况,基于N-S方程及RNG_(κ-ε)湍流模型对水轮机进行全流道定常和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叶道涡复杂流动对转轮内部流动的影响... 为了探究叶道涡工况下混流式水轮机转轮的流动特性,以某长短叶片混流式水轮机为例,选取出现叶道涡的小流量工况,基于N-S方程及RNG_(κ-ε)湍流模型对水轮机进行全流道定常和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叶道涡复杂流动对转轮内部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道涡工况下,由于导叶出流角的减小,导致转轮叶片头部与来流发生撞击,使流道中的湍流、漩涡现象发展更加剧烈,加强了叶片压力的不均匀分布;容易产生裂纹的叶片危险部位的压力脉动频率等于转轮频率与叶片数的乘积;分布于转轮叶片靠近上冠处的叶道涡对转轮的流动影响较大,导致此处的压力脉动的频率高、振幅大,因此易产生局部的高频应力,致使转轮在该位置产生周期性的疲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式水轮机 叶道涡 小开度工况 湍流特性
下载PDF
肋开孔高度对大宽高比矩形通道流动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强华 崔苗 高效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30-1638,共9页
为了获得大宽高比矩形通道内开孔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开孔肋的肋高e/Dh=0.188、开孔率β=0.131时研究了通道的摩擦系数、努塞尔数等参数随孔排高度和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实体肋相比,开孔肋能够减小通道... 为了获得大宽高比矩形通道内开孔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开孔肋的肋高e/Dh=0.188、开孔率β=0.131时研究了通道的摩擦系数、努塞尔数等参数随孔排高度和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实体肋相比,开孔肋能够减小通道的摩擦系数并提高其壁面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但是传热增强因子有所减小;随着孔排高度的提升,通道的摩擦系数单调减小,壁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度增大,而传热增强因子则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存在一最优孔排高度(h/e)opt=0.65使开孔肋的强化传热综合指标达到最大值;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开孔肋通道的摩擦系数缓慢减小、换热逐渐增强,这与实体肋的变化规律是类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矩形通道 实体肋 开孔肋 强化传热
下载PDF
并联TBCC可调进气道并联方案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波 邵庆龄 +2 位作者 倪凯捷 卓长飞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988-2996,共9页
对并联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可调进气道并联方案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和两种并联方案。对4种典型并联方案在马赫数为2.5的模态转换工况进行了稳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后开纯内并联方案在模态转换过程中总流量变化很小,其余... 对并联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可调进气道并联方案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和两种并联方案。对4种典型并联方案在马赫数为2.5的模态转换工况进行了稳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后开纯内并联方案在模态转换过程中总流量变化很小,其余3种的总流量系数随着涡轮通道的关闭都是逐渐减小的,涡轮通道流量系数逐渐降低,冲压通道升高。4种方案冲压通道流量系数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均是逐渐升高的,后开纯内并联方案具有最低的冲压通道平均流量系数,变化幅度最大,其余3种方案变化幅度均较小。前开纯外并联和混合式内并联两种方案的涡轮通道出口总压恢复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呈减小趋势,另外两种方案的总压恢复呈略微增大趋势,其中前开纯外并联平均总压恢复最低,而混合式内并联方案的平均总压恢复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 可调进气道 并联方案 模态转换 涡轮通道
原文传递
涡轮叶片内部通道流动换热算法改进
19
作者 史经垠 张丽 +1 位作者 张博伦 朱惠人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37,共6页
在使用工程计算方法对涡轮叶片温度场进行计算时,往往将叶片内流通道简化成光滑或带肋的换热管元件,容易忽略各内流管段之间的影响,造成计算得到的叶片3维温度场与真实温度场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对涡轮叶片3维温度场模... 在使用工程计算方法对涡轮叶片温度场进行计算时,往往将叶片内流通道简化成光滑或带肋的换热管元件,容易忽略各内流管段之间的影响,造成计算得到的叶片3维温度场与真实温度场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对涡轮叶片3维温度场模拟的准确度,对涡轮叶片内流通道的换热流动算法进行改进。考虑涡轮内部蜿蜒通道中弯转区和弯转效应2种因素对涡轮内部流动换热的影响,使用试验得到的数据对2种因素影响区域的换热情况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算法对某工作叶片进行温度场计算,并对修正前后叶片温度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后算法得到的蜿蜒通道内的气体温度相较于修正前算法得到的沿程升高更多,修正后算法求得的叶片整体平均温度降低,最大温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蜿蜒通道 流动换热 算法改进
下载PDF
叶片前腔高阻塞比肋化通道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培枭 孙瑞嘉 +2 位作者 钟滨涛 李杰 杨卫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4-181,186,共9页
为了研究前腔高阻塞比肋化通道的换热特性,设计了不同的阻塞比、肋倒角-肋高比和肋宽-肋间距比,针对几何和流动参数对前腔通道有肋侧、无肋侧和前缘3个区域的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进口Re范围为5 000~50 000,阻塞比范... 为了研究前腔高阻塞比肋化通道的换热特性,设计了不同的阻塞比、肋倒角-肋高比和肋宽-肋间距比,针对几何和流动参数对前腔通道有肋侧、无肋侧和前缘3个区域的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进口Re范围为5 000~50 000,阻塞比范围为0. 04~0. 32,肋倒角-肋高比范围为0. 1~0. 5,肋宽-肋间距比范围为0. 04~0. 16。结果表明:①有肋侧、无肋侧和前缘的展向平均对流换热系数沿流向大致呈周期性分布;②在实验参数范围内,进口Re和阻塞比的增加均有利于通道的强化换热;③肋倒角-肋高比增大时,有肋侧的强化换热效果逐渐减弱,前缘和无肋侧则经历一个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但变化幅度很小;④肋宽-肋间距比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强化换热,存在一个最优的中间值使得换热强化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肋化通道 高阻塞比 对流换热系数 前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