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长隧道与横通道空间斜交结构施工力学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志强 许江 万晓燕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7-252,共6页
针对高速公路主隧道与车行横通道组成空间交叉结构,采用现场实测以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手段,进行了结构施工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因横通道施工导致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部结构,特别是与横通道连接一侧结构处于十分不利的受力状况和变... 针对高速公路主隧道与车行横通道组成空间交叉结构,采用现场实测以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手段,进行了结构施工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因横通道施工导致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部结构,特别是与横通道连接一侧结构处于十分不利的受力状况和变形特征,因此需要采取加固措施,以确保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部结构的安全。与无横通道情况相比,由于拱形支撑作用被切断,结构受力已不再是单一轴向受力,而产生了部分弯曲受力的复杂受力状况。归纳来看,交叉角越小,围岩应力集中程度越高,从设计角度考虑,交叉角应尽量大一些。研究结论对长大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横通道,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隧道 横通道施工 交叉角 拱形支撑 应力集中
下载PDF
基于实车试验的高速列车隧道压力波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2
作者 韩运动 姚松 +1 位作者 陈大伟 梁习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4-1412,共9页
搭建列车空气动力学在线实车高精测试平台,对列车通过隧道及隧道交会工况下的压力波特性进行实车测试;探究运行速度、隧道长度、阻塞比、编组长度、交会位置等因素对隧道压力波的影响规律;根据隧道内压缩波、膨胀波在隧道内传播、反射... 搭建列车空气动力学在线实车高精测试平台,对列车通过隧道及隧道交会工况下的压力波特性进行实车测试;探究运行速度、隧道长度、阻塞比、编组长度、交会位置等因素对隧道压力波的影响规律;根据隧道内压缩波、膨胀波在隧道内传播、反射、叠加的原理,推导出隧道通过及隧道交会工况下,最不利单线隧道长度、最不利双线隧道长度、最不利交会位置、最不利编组长度等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车体表面压力变化幅值与列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车内压力幅值与列车速度的n次方成正比,n的范围为1.3~1.8,n随着隧道长度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高速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的安全性指标提供了压力波评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交会 隧道 压力波
下载PDF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岭脚隧道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周东 刘宗辉 +2 位作者 吴恒 罗根传 黄世武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1-177,共7页
受两条区域断层交汇以及岩浆侵入形成较厚隔水岩墙的影响,岭脚隧道左线掌子面FK18+330前方可能赋存多种不良地质体。文章针对这种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隧道宏观地质预报,洞内采用陆地声纳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 受两条区域断层交汇以及岩浆侵入形成较厚隔水岩墙的影响,岭脚隧道左线掌子面FK18+330前方可能赋存多种不良地质体。文章针对这种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隧道宏观地质预报,洞内采用陆地声纳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洞外采用陆地声纳法+微分电测法+瞬变电磁法进行了现场探测,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预报。现场开挖结果表明,上述综合预报方法可有效减小现场物探在隧道轴向和横向上的误差,能更好地确定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大小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断层交汇 综合地质预报 综合物探方法
下载PDF
暗挖区间隧道近接既有地铁隧道施工变形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俊杰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8-174,共7页
针对新建隧道近接既有隧道施工引起的结构及地表沉降变形问题,文章以成都地铁8号线新建暗挖区间隧道近接交叉下穿既有7号线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为背景,提出了既有线注浆加固土体、新建暗挖段施作超前支护、严格控制施工工艺、以监测预... 针对新建隧道近接既有隧道施工引起的结构及地表沉降变形问题,文章以成都地铁8号线新建暗挖区间隧道近接交叉下穿既有7号线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为背景,提出了既有线注浆加固土体、新建暗挖段施作超前支护、严格控制施工工艺、以监测预警手段反馈施工的综合控制措施,并详细阐述了施工降排水、管棚及小导管注浆施工要点。研究表明,监测数据表现出强烈的施工过程相关性,其中地表沉降量值最大达9~10 mm,而采用综合控制措施区域内的地表最大沉降则小于7 mm,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最大沉降小于6 mm,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隧道 近接施工 交叉 变形影响 控制措施 地表沉降 监测预警
下载PDF
城市地下立交隧道交叉口施工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闫自海 章立峰 +1 位作者 路军富 邹金杰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城市立交隧道施工的难点在于两条隧道合并为一条隧道的交叉口施工,该处存在特大断面隧道、偏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型式的多重转换,施工风险高,对工法、工艺要求苛刻。文章以杭州市紫之隧道的地下立交交叉口工程为依托,提出了一种小洞开... 城市立交隧道施工的难点在于两条隧道合并为一条隧道的交叉口施工,该处存在特大断面隧道、偏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型式的多重转换,施工风险高,对工法、工艺要求苛刻。文章以杭州市紫之隧道的地下立交交叉口工程为依托,提出了一种小洞开大洞,然后再横向开挖,最后反向开挖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序。结合工程特点,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监控量测方法验证了该施工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对隧道交叉口采用导洞爬坡反向施工方法可以保证分叉段施工安全,解决小洞往大洞方向开挖的难题;分叉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所受拉应力主要集中在拱顶、拱底及中间岩柱上,所受压应力主要集中在中间岩柱及大拱拱腰、小净距外侧拱腰处;衬砌结构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拱底,最大压应力发生在拱腰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隧道 地下立交 交叉口 导洞爬坡反向施工方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隧道交叉段变形机制之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游步上 陈尧中 《隧道建设》 2007年第S2期109-113,共5页
采经现地量测数据验证之数值分析模式,利用参数分析探讨岩石材料在弹性模式与弹塑性模式下,主隧道于人行聨络横坑开挖期间在交叉段附近产生之变形行为;采用参数包括不同覆岩深度、不同材料强度及不同主应力大小与方向。分析结果显示,随... 采经现地量测数据验证之数值分析模式,利用参数分析探讨岩石材料在弹性模式与弹塑性模式下,主隧道于人行聨络横坑开挖期间在交叉段附近产生之变形行为;采用参数包括不同覆岩深度、不同材料强度及不同主应力大小与方向。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联络横坑之开挖,隧道交叉段附近之变形,依材料是否已达塑性及主应力大小与方向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变形趋势;在弹性模式下,主隧道交叉侧之变形随联络横坑之开挖而往开挖方向位移,在弹塑性模式下,则依主应力大小与方向之不同而呈现不同之变形行为,此结果显示,隧道交叉段之变形机制主要受现地主应力大小与方向及塑性区形成两项因素控制,依此机制可解释主隧道交叉段于联络横坑开挖时之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隧道交叉段 联络横坑 主应力
下载PDF
长大隧道横通道受力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志强 何本国 何川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尤其是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速,出现大量长大山岭隧道工程。从地下工程运营避难、救援以及维修管理等角度出发,在两条主隧道一定长度位置处,需要设置联络横通道。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尤其是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速,出现大量长大山岭隧道工程。从地下工程运营避难、救援以及维修管理等角度出发,在两条主隧道一定长度位置处,需要设置联络横通道。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主隧道与横通道组成不同交角的空间复杂受力交叉结构的施工过程,得出交叉角越小,围岩应力集中程度越高、横通道衬砌结构受力越大的结论。因此,需要对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部尤其是主隧道与横通道斜交的锐角一侧,给以特别的加强设计以保证结构安全。本文研究结果对地下工程中主隧道与横通道的一体化设计施工,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隧道 横通道 交叉角 有限元
下载PDF
不同交角叠交隧道盾构施工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建军 杨振兴 郭璐 《隧道建设》 2014年第11期1031-1035,共5页
为了研究交叠隧道不同交角下后建隧道盾构施工对地表及既有隧道围岩的影响,建立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静力应力应变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沉降等值线形状与叠交隧道平面投影类似;随着交角变大,交叠处既有隧道拱顶(仰拱)沉降逐... 为了研究交叠隧道不同交角下后建隧道盾构施工对地表及既有隧道围岩的影响,建立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静力应力应变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沉降等值线形状与叠交隧道平面投影类似;随着交角变大,交叠处既有隧道拱顶(仰拱)沉降逐渐变小,但变化量不大;交角为15°~ 45°时,既有隧道围岩变形沿轴线的变化率增大.研究成果可为今后交叠隧道线路规划和设计的优化提供参考,同时为优化盾构施工参数,有效进行施工过程控制,保证科学合理、安全优质地完成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交叠隧道 隧道交角 盾构法 地层变形
下载PDF
石林隧道斜井转正洞交叉口施工技术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晓斌 《现代隧道技术》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9-133,共5页
隧道斜井转正洞交叉口施工中,合理的施工方案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确保工期的前提。石林隧道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施工中,按照不同的围岩级别采用了不同的斜井进正洞方法:Ⅱ、Ⅲ级围岩宜采用全断面开挖法直接进入正洞;Ⅳ、Ⅴ级围岩采用导洞转向... 隧道斜井转正洞交叉口施工中,合理的施工方案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确保工期的前提。石林隧道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施工中,按照不同的围岩级别采用了不同的斜井进正洞方法:Ⅱ、Ⅲ级围岩宜采用全断面开挖法直接进入正洞;Ⅳ、Ⅴ级围岩采用导洞转向法,斜井施工至与正洞交界后,以圆曲线形式转体进入正洞。特别是斜井与正洞相交处,安排了详细的施工程序,确保了隧道斜井顺利进入正洞,保证了隧道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 斜井 交叉口
下载PDF
地铁盾构隧道与矿山法隧道接口段抗震计算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立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103,共7页
为确保地裂缝条件下地铁盾构隧道与地裂缝设防段矿山法隧道接口抗震设计满足要求,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西安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与地裂缝设防段矿山法隧道接口部位进行横向地震作用时程分析,并与横向地震作用的... 为确保地裂缝条件下地铁盾构隧道与地裂缝设防段矿山法隧道接口抗震设计满足要求,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西安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与地裂缝设防段矿山法隧道接口部位进行横向地震作用时程分析,并与横向地震作用的反应位移法结果进行对比,结合现有理论及规范,分析地铁隧道接口处的抗震性能及合理的计算方法,发现对于结构断面形式突变的地下结构,宜采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强度及变形计算,同时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校核,明确了不同断面接口两侧隧道横向剪切刚度的差异是导致位移与变形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减震层、管片柔性结构与弹性垫圈、变形缝以及加强钢筋与后浇环梁等抗震措施,在高烈度地区还可考虑将矿山法隧道设计为圆形或类圆形断面以提高整体抗震能力,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矿山法隧道 接口段 时程分析法 反应位移法 抗震计算
下载PDF
公路隧道与横通道交叉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臧万军 高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9-512,共4页
以我国西南高烈度地震区勒不果喇吉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改进的Newmark隐式积分方法和无限元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对主隧道与横通道组成的空间交叉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横通道开挖后,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形成的空间结构处出... 以我国西南高烈度地震区勒不果喇吉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改进的Newmark隐式积分方法和无限元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对主隧道与横通道组成的空间交叉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横通道开挖后,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形成的空间结构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在地震过程中,各部位安全系数呈交替变化状态,拱顶部位容易出现拉应力,是抗震的薄弱部位,需要采取加固措施,以确保地震作用下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结构的安全.研究结论对公路隧道横通道抗震设计、施工,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横通道 空间交叉结构 抗震性能 应力集中
下载PDF
头部主型线变化对列车隧道交会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细赛 刘堂红 +3 位作者 陈争卫 陈晓栋 谢台中 李文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3-501,共9页
基于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S方程和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不同主型线头部列车隧道交会气动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列车在隧道内交会时的侧向力、总阻力以及隧道壁面压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壁面和列车表面压力测点数值计算结果与动... 基于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S方程和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不同主型线头部列车隧道交会气动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列车在隧道内交会时的侧向力、总阻力以及隧道壁面压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壁面和列车表面压力测点数值计算结果与动模型实验、实车试验结果较吻合,相对误差均在5%以下;单拱型列车隧道交会气动性能略优于双拱型;纵剖面型线对列车隧道交会气动力影响较大,纵剖面型线从下凹变化到上凸,头车、中间车和尾车侧向力幅值系数分别增加11.2%,14.0%和23.7%,最大总阻力系数增加7.2%;水平剖面型线从最宽外形变化到最窄外形,头车、中间车和尾车侧向力幅值系数分别增加3.4%,2.4%和4.6%,最大总阻力系数减小4.0%;改变头部主型线对隧道壁面压力变化影响较小,最大相对误差为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外形 高速列车 主型线 隧道 交会 气动性能
下载PDF
软弱地层辅助坑道进隧道正洞上联洞+门架法挑顶施工技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洪达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0-2156,共7页
为提高软弱地层中辅助坑道进隧道正洞挑顶施工的安全性,有效控制应力集中部位的初期支护变形,解决传统挑顶工法中交叉口部位工序错综复杂、应力转换频繁的问题,以渝昆高铁昭通隧道2号斜井进正洞施工为依托,在充分分析斜井段膨胀土地质... 为提高软弱地层中辅助坑道进隧道正洞挑顶施工的安全性,有效控制应力集中部位的初期支护变形,解决传统挑顶工法中交叉口部位工序错综复杂、应力转换频繁的问题,以渝昆高铁昭通隧道2号斜井进正洞施工为依托,在充分分析斜井段膨胀土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上联洞+门架法挑顶施工技术研究。通过在辅助坑道与正洞交叉口后方设置独立式上联洞掘进至正洞拱顶,多工作面同步实施正洞挑顶和斜井衬砌,结合密排门架法挑顶工艺,可以更好地拟合正洞开挖轮廓,实现安全、快速的挑顶作业。上联洞+门架法挑顶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辅助坑道交叉口段衬砌与正洞挑顶的施工干扰问题,实现2项作业的同步平行施工,加快挑顶施工进度,并通过工法革新有效规避了多种安全风险因素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地层 辅助坑道 隧道交叉口 上联洞 门架导洞法 挑顶施工
下载PDF
近接交叉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运营期管片变形及受力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凯 欧小强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15-122,共8页
依托京张城际铁路清华园大直径盾构隧道近距离上跨地铁12号线工程,文章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隧道管片结构在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变形受力规律。研究表明:施工阶段管片顶部出现了较大的拉应力和沉降变形,最大值分别为467.8 kPa、3.216mm,运营... 依托京张城际铁路清华园大直径盾构隧道近距离上跨地铁12号线工程,文章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隧道管片结构在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变形受力规律。研究表明:施工阶段管片顶部出现了较大的拉应力和沉降变形,最大值分别为467.8 kPa、3.216mm,运营阶段仰拱部位产生了较大的附加拉应力和附加位移,最大值分别为46.29 kPa、0.103 mm;运营阶段引起的管片结构附加位移(0.103 mm)及压应力(-18.69 kPa)远低于施工阶段(-3.216 mm,-2138.17 kPa),但运营阶段附加拉应力仍占施工阶段约10%;除施工期管片结构的受力及变形应满足设计要求外,需考虑长期动载作用引起的附加拉应力对管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近接交叉 管片结构 施工及运营 变形及受力 数值计算
下载PDF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地铁车站交叉段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林杰 梁波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0-265,共6页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原理,分别以特征点位移突变、等效塑形应变贯通和计算收敛等方法作为地铁车站隧道交叉段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失稳破坏判据,进行整体安全系数计算,通过实例分析,提出适合地铁车站隧道交叉段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强度折减判据...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原理,分别以特征点位移突变、等效塑形应变贯通和计算收敛等方法作为地铁车站隧道交叉段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失稳破坏判据,进行整体安全系数计算,通过实例分析,提出适合地铁车站隧道交叉段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强度折减判据。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以定量地得出地铁车站隧道交叉段的整体安全系数;收敛判据计算得出的安全系数明显大于其他两种判据的结果,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判据都不能真实地确定安全系数;采用特征点位移突变与等效塑形应变贯通两者相结合的综合判据可以较好的得到地铁车站隧道交叉段的整体安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折减法 地铁车站 隧道 交叉段 稳定性分析 安全系数
下载PDF
复杂硐室交叉口转向挑顶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大军 何鹏飞 +1 位作者 宋克志 王森巍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长大隧道的辅助坑道与正洞交叉段施工工序繁多,围岩易受到开挖扰动,进而产生失稳破坏。以伏牛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借助有限元软件PLAXIS3D构建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辅助坑道进入正洞的施工过程,研究了小导洞转向挑顶施工及正洞反向台阶法... 长大隧道的辅助坑道与正洞交叉段施工工序繁多,围岩易受到开挖扰动,进而产生失稳破坏。以伏牛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借助有限元软件PLAXIS3D构建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辅助坑道进入正洞的施工过程,研究了小导洞转向挑顶施工及正洞反向台阶法开挖的施工力学行为与三维空间效应,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拱顶沉降、洞周横向收敛位移及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横向通道交叉口段施工会导致交叉口附近风机房正洞围岩产生应力重分布,在正洞拱顶及右拱腰处形成拉应力,沿风机房纵向影响范围约为1倍洞径;风机房拱顶最终沉降量为3.7~3.9 mm,在交叉口及其附近,以小导洞爬坡挑顶阶段和风机房正洞反向开挖通过时引起的拱顶沉降量最大,小导洞转向挑顶施工引起的拱顶总沉降量相对较小;联络通道左侧进洞使得正洞左侧横向位移增加,进而导致正洞左右两侧横向位移呈现不对称分布;交叉口处联络通道与风机房产生了连续的塑性区,塑性点主要在开挖侧壁,拱腰处最为集中,向上延伸至拱肩,拱脚处向下发展至一定深度;针对小导洞扩挖施工过程中交叉口、上台阶侧壁、底面出现的少量受拉破坏点,施工中应对这些部位予以重点关注,及时施作初期支护,防止局部掉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交叉口 转向挑顶 施工力学行为 三维空间效应
下载PDF
高地应力挤压性围岩隧道交叉段变形及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胡辉 田浩晟 +3 位作者 杨文波 董沐野 周扬 尤著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52-1965,共14页
为探究隧道交叉段的非对称变形特征与结构破坏形式,提出挤压性大变形下交叉口的合理型式与适宜支护体系,以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现场监测,对交叉段的结构变形与偏压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交叉口影响... 为探究隧道交叉段的非对称变形特征与结构破坏形式,提出挤压性大变形下交叉口的合理型式与适宜支护体系,以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现场监测,对交叉段的结构变形与偏压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交叉口影响范围以及合理交叉口型式对隧道支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叉段的支护结构在挤压性围岩作用下,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变形与偏压特征,支护破坏多发生于拱肩、拱腰;平导以45°斜交段汇入主洞再扩挖,锐角侧与钝角侧主洞支护存在应力集中,锐角侧支护应力值更大、变形值更小,结构偏压严重;在锐角侧的主洞结构偏压方向与距离交叉口的距离有关,在距离为0.98D~1.26D时结构偏压方向出现反转;对比45°斜交叉口,“h型”交叉口在分配主洞轴向应力、洞周应力和变形上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铁路隧道 高地应力 挤压性大变形 交叉段 现场监测
原文传递
地铁隧道浅埋段斜井进正洞交叉区施工技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孝伟 《路基工程》 2014年第1期167-170,共4页
昆明地铁3号线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斜井进正洞交叉区处于浅埋软岩地段,且地表附近有快速路及地下管线,施工不当易引起塌方,造成路面开裂,使地下管线产生破坏。工程在斜井进正洞施工过程中坚持"超前探,弱爆破... 昆明地铁3号线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斜井进正洞交叉区处于浅埋软岩地段,且地表附近有快速路及地下管线,施工不当易引起塌方,造成路面开裂,使地下管线产生破坏。工程在斜井进正洞施工过程中坚持"超前探,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采用横向小导洞垂直正洞中线挑顶的施工方法,快速、顺利地完成了该区的施工,确保施工安全。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斜井 正洞 交叉区 导洞
下载PDF
郑万铁路巫山隧道2#横洞进正洞挑顶施工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奇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2年第2期56-58,14,共4页
横洞进正洞交叉口处空间大、跨度大、应力分布复杂、应力集中点多,开挖支护难度极大,以郑万铁路巫山隧道为例,对深埋长大隧道横洞进正洞挑顶安全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和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六步走”的挑顶施工工艺流程,重点对加... 横洞进正洞交叉口处空间大、跨度大、应力分布复杂、应力集中点多,开挖支护难度极大,以郑万铁路巫山隧道为例,对深埋长大隧道横洞进正洞挑顶安全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和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六步走”的挑顶施工工艺流程,重点对加强环施工、导洞过渡段施工、导洞施工、正洞施工四个步骤的施工工艺进行详细阐述。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采取的“六步走”施工策略可很好控制交叉段的变形,可有效确保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隧道 横洞 正洞 挑顶施工 交叉口
下载PDF
城市隧道口交通优化方案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晓丹 林丽 《森林工程》 2013年第5期106-110,139,共6页
目前城市隧道出口通行能力低,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已经成为地下道路建设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隧道出口衔接长度的合理设置将提高行车安全性,并且能够使交通流快速地通过路段。本文在各种设计标准值的基础上,对城市隧道出口交通流特性调... 目前城市隧道出口通行能力低,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已经成为地下道路建设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隧道出口衔接长度的合理设置将提高行车安全性,并且能够使交通流快速地通过路段。本文在各种设计标准值的基础上,对城市隧道出口交通流特性调查分析,从驾驶人在隧道中的视觉适应角度确定隧道出口的安全长度;根据相邻交叉口的排队延误特性,提出新的城市隧道出口衔接段长度的确定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其可行性。该项的研究可对城市隧道出口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管理 城市隧道 衔接段长度 交叉口 优化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