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及其控制技术 被引量:111
1
作者 关宝树 《隧道建设》 2011年第1期1-17,共17页
根据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的基本规律,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尤其是日本控制隧道开挖后变形的基本对策,包括:1)控制先行位移的技术——超前支护;2)控制掌子面挤出位移的技术——掌子面补强;3)控制脚部下沉的技术——脚部补强;4)加强初期支护的... 根据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的基本规律,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尤其是日本控制隧道开挖后变形的基本对策,包括:1)控制先行位移的技术——超前支护;2)控制掌子面挤出位移的技术——掌子面补强;3)控制脚部下沉的技术——脚部补强;4)加强初期支护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围岩 隧道 变形 变形控制 先行位移 挤出位移 容许变形值 超前支护 掌子面补强 脚部补强 初期支护
下载PDF
富水泥岩大断面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及加固方式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德安 梁雄 +2 位作者 汤宇 林三国 彭雨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777-7783,共7页
富水泥岩隧道开挖过程中开挖面易失稳。以巴东隧道穿越富水紫红泥岩段为工程背景,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ADECO-RS)及现场调查将开挖面稳定性评价为“C类稳定形态”,提出超前帷幕注浆结合超前管棚的预加固措施。基于离散元方法构建泥岩... 富水泥岩隧道开挖过程中开挖面易失稳。以巴东隧道穿越富水紫红泥岩段为工程背景,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ADECO-RS)及现场调查将开挖面稳定性评价为“C类稳定形态”,提出超前帷幕注浆结合超前管棚的预加固措施。基于离散元方法构建泥岩隧道开挖模型,分析开挖面失稳过程及前方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开挖面失稳过程呈现“挤出变形-局部塌落-明显溜塌”的渐进破坏特性。发生溜塌后,开挖面前方拱部径向4.5 m,纵向15 m范围松动区发育,孔(裂)隙率由0.1增至0.186;隧底出现相应范围的隆起区,颗粒接触力链分布稀疏,从宏细观层面进一步说明富水泥岩段开挖面前方失稳性强。考虑以上围岩扰动范围,提出了超前帷幕注浆参数,经现场应用,开挖面前方围岩加固效果良好,有效保证了大断面隧道施工安全,可为类似富水泥岩隧道设计、施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隧道 富水泥岩 开挖面失稳 超前加固措施 岩土控制变形分析 离散元
下载PDF
隧道掌子面附近涌水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傅鹤林 安鹏涛 +3 位作者 李凯 李鲒 余小辉 陈龙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1-47,共7页
研究目的:针对二维渗流模型分析隧道掌子面附近渗流场的局限性问题,以掌子面所在平面为分界线,利用反映法将有界含水层用映射原理转变为无界问题,分别构建掌子面前后方涌水简化计算模型。基于流体质量守恒定律、达西定律及线性叠加原理... 研究目的:针对二维渗流模型分析隧道掌子面附近渗流场的局限性问题,以掌子面所在平面为分界线,利用反映法将有界含水层用映射原理转变为无界问题,分别构建掌子面前后方涌水简化计算模型。基于流体质量守恒定律、达西定律及线性叠加原理推导涌水量计算公式,并与已有解析公式对比以检验公式的适用性,再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检验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及公式推导的正确性。研究结论:(1)增加注浆圈厚度或降低其渗透性均对减小掌子面前后方涌水量有利,但掌子面后方对注浆圈厚度及渗透系数要求高于掌子面前方;(2)掌子面前后方涌水量均随隧道内缘水头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3)有注浆设计时,掌子面前后方理论计算与实测误差分别为12.8%与5.1%,无注浆设计时,掌子面前后方理论计算与实测误差分别为10.7%及6.9%;(4)本研究成果可为隧道掌子面附近涌水量预测提供理论指导,为掌子面前后方加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场 涌水量预测 掌子面 注浆加固
下载PDF
水-岩软化作用下巴东组泥岩隧道大断面开挖掌子面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谢亦朋 梁雄 +2 位作者 阳军生 彭学军 刘德安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4-285,共12页
为明确软弱围岩条件下高速铁路隧道大断面机械化施工过程中的掌子面稳定性特征,以郑万铁路巴东隧道穿越巴东组紫红泥岩段为工程背景,对隧道揭露的巴东组紫红泥岩开展不同含水率下的三轴试验,揭示巴东隧道紫红泥岩的水-岩软化特征;在考虑... 为明确软弱围岩条件下高速铁路隧道大断面机械化施工过程中的掌子面稳定性特征,以郑万铁路巴东隧道穿越巴东组紫红泥岩段为工程背景,对隧道揭露的巴东组紫红泥岩开展不同含水率下的三轴试验,揭示巴东隧道紫红泥岩的水-岩软化特征;在考虑水-岩软化特征的Hoek-Brown强度准则下,构建考虑水-岩软化作用的隧道穿越巴东紫红泥岩地层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揭示不同地层水位下巴东组紫红泥岩隧道大断面施工掌子面稳定性特征;最终提出“掌子面喷混凝土+掌子面超前锚杆+超前管棚”的组合式超前加固方案。经过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随含水量的增加,巴东隧道紫红泥岩的刚度与抗剪强度显著降低,与既有研究揭示的浅表地层紫红泥岩相比,巴东隧道紫红泥岩具有更高的抗剪强度;2)掌子面后方拱顶沉降、掌子面前方拱顶预收敛、掌子面挤出变形的最大值均随历史水位的升高而增大;3)根据不同地层历史水位条件下开挖面支护力与挤出变形之间的关系,巴东隧道紫红泥岩掌子面稳定性可以分为A(稳定)、B(短期稳定)以及C(不稳定)3类,对于C类掌子面,采用“掌子面喷混凝土+掌子面超前锚杆+超前管棚”的组合式超前加固措施后,掌子面前后方各项变形最大值可以减小6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组泥岩 水-岩作用 铁路隧道 大断面开挖 掌子面稳定性 超前加固
下载PDF
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复合加固机理及参数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石钰锋 雷金山 +1 位作者 阳军生 耿大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6-599,共4页
水平旋喷技术因具备加固地层和止水的双重功能,成为富水软弱地层隧道预支护的较好选择,然而,受地质条件、材料特性及施工工艺限制,预支护体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若与掌子面加固复合应用可较好克服缺陷,针对两者复合机理进行分析,... 水平旋喷技术因具备加固地层和止水的双重功能,成为富水软弱地层隧道预支护的较好选择,然而,受地质条件、材料特性及施工工艺限制,预支护体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若与掌子面加固复合应用可较好克服缺陷,针对两者复合机理进行分析,同时依托具体工程进行参数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旋喷桩径及刚度增至一定量时,对地表沉降控制效果不再明显;掌子面加固对掌子面挤出变形控制也有一个较优范围,超过该范围控制效果不明显。说明水平旋喷预支护与掌子面加固不能一味强调加固范围及刚度,应根据具体工程选择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软弱地层 水平旋喷 掌子面加固 机理分析 参数研究
下载PDF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明新 伍明文 +3 位作者 胡国平 郭杰森 黄钢 杨继凯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81,共5页
在构造破碎带地层中隧道开挖掌子面易失稳。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模拟上下台阶法开挖,研究掌子面失稳机理及需采取的应对措施,并提出8种掌子面加固方案。结合洞内掌子面与拱顶监测数据,研究各加固方案下掌子面挤出位移、拱顶沉降位... 在构造破碎带地层中隧道开挖掌子面易失稳。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模拟上下台阶法开挖,研究掌子面失稳机理及需采取的应对措施,并提出8种掌子面加固方案。结合洞内掌子面与拱顶监测数据,研究各加固方案下掌子面挤出位移、拱顶沉降位移及掌子面塑性应变。研究结果表明:构造破碎带掌子面挤出位移过大,地层软弱易进入塑性状态致使掌子面失稳;上台阶掌子面的中下侧为最容易失稳部位;采用原始支护+注浆加固4 m的方案对掌子面注浆加固能降低掌子面挤出位移、拱顶沉降位移及塑性应变,该方案支护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破碎带 掌子面失稳 上下台阶法 注浆加固 支护效果
下载PDF
小直径水泥土桩在软土既有铁路顶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军 《高速铁路技术》 2018年第4期25-29,共5页
为解决软土地区既有铁路顶桥过程中的掌子面坍塌问题,研究采用小直径水泥土桩的形式对掌子面进行加固,从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现场试验的角度开展研究。研究结论:(1)提出了小直径水泥土桩应用于软土地区顶桥过程中掌子面加固的设计方法;... 为解决软土地区既有铁路顶桥过程中的掌子面坍塌问题,研究采用小直径水泥土桩的形式对掌子面进行加固,从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现场试验的角度开展研究。研究结论:(1)提出了小直径水泥土桩应用于软土地区顶桥过程中掌子面加固的设计方法;(2)上排小直径水泥土桩以承受剪力为主,下排小直径水泥土桩以承受拉力为主。因此,小直径水泥土桩桩身宜较为粗糙,以便增强与周围土体的整体性;(3)研制了适用于软土地区的小直径水泥土桩施工机具。试验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对地面的最大扰动值为3.6 mm;成桩强度与水泥的掺量有关,单轴抗压强度为4.08~10.24 MPa,劈裂抗拉强度为1.64~2.40 MPa,黏聚力为8.6~10.9 MPa,内摩擦角为19~24°;(4)现场开展了压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小直径水泥土桩提高了掌子面的稳定性,与理论分析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直径水泥土桩 软土 既有铁路 顶桥 掌子面 加固
下载PDF
新意法隧道核心土稳定性模拟分析与加固策略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岩 冯东阳 蔡永昌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57-262,共6页
依托野猪山隧道出口段软岩开挖工程,研究了新意法施工方案对大断面软岩隧道掌子面变形及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在对新意法的基本思想、加固原理及施工工艺做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施工方案的开挖模拟,根据掌子面挤出变形、... 依托野猪山隧道出口段软岩开挖工程,研究了新意法施工方案对大断面软岩隧道掌子面变形及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在对新意法的基本思想、加固原理及施工工艺做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施工方案的开挖模拟,根据掌子面挤出变形、强度折减(安全)系数两个定量指标,对比分析了全断面新意法与台阶法、传统全断面法的掌子面变形及稳定性,以及不同锚杆长度对新意法加固效果的影响,并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兼顾经济性与有效性的新意法锚杆布设建议与加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意法 软岩隧道 掌子面稳定 超前核心土加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