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作者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蕴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昌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24-126,共3页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其产品——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审美意蘊.其主要体现在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谐和、意蕴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时代与个性的有力张扬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 情感意蕴 个性 时代 自然 形式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述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应时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6期30-35,共6页
中国古代的"乐律",最早称"音律",其后亦有"钟律"、"律吕"、"乐典"、"声律"等基本意义相通的称谓。之后又出现了"乐学"、"律学"的学科名称。进入现代... 中国古代的"乐律",最早称"音律",其后亦有"钟律"、"律吕"、"乐典"、"声律"等基本意义相通的称谓。之后又出现了"乐学"、"律学"的学科名称。进入现代社会后又出现了"乐律学"的名称,这就需要对这一学科性质的定位、学科内容的分类作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律学
下载PDF
“调式交替”理论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永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29,共4页
注重概念、术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对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式交替”作为现代民族乐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其内涵缺乏统一和规范。文章通过对此所作的比较研究 ,试图找回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原理和技... 注重概念、术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对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式交替”作为现代民族乐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其内涵缺乏统一和规范。文章通过对此所作的比较研究 ,试图找回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原理和技法———“同宫犯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式交替 交替调式 转调 调式体系 曲调结构 同宫犯调
下载PDF
浅析屏南四平戏的艺术形态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雅荔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67-169,共3页
四平戏,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四平腔形成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曾经流行大半个中国,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末时期,分三路传入福建,一路传入闽东的屏南、宁德等地;一路传入闽北的政和等地;一路传入闽南漳属广大地... 四平戏,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四平腔形成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曾经流行大半个中国,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末时期,分三路传入福建,一路传入闽东的屏南、宁德等地;一路传入闽北的政和等地;一路传入闽南漳属广大地区。屏南四平戏至今仍保留着明代四平戏的许多特征,被戏曲界称为“中国四平戏的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平戏 弋阳腔 艺术形态
下载PDF
浙江畲族山歌多调式音乐现象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蓝天棉 《丽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6-30,共5页
作为我国最古老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畲族山歌数量和类别很多,但曲调的音乐风格与当地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山歌却迥然不同,形成了特有的调式形态。浙江畲族山歌调式丰富,含括了我国民族五声... 作为我国最古老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畲族山歌数量和类别很多,但曲调的音乐风格与当地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山歌却迥然不同,形成了特有的调式形态。浙江畲族山歌调式丰富,含括了我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所有类别。浙江畲族山歌多调式以及同村不同调式并存现象,与民族迁徙、民俗、游走歌者传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山歌 多调式 调式形态
下载PDF
省级非物质文化“临海词调”的艺术形态及器乐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乾英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7-9,共3页
临海词调是流传于浙江台州临海的地方小戏,在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与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等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对临海词调的形成、艺术形态、器乐伴奏特点及其生存现状与保护等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器乐伴奏在临海词调中所... 临海词调是流传于浙江台州临海的地方小戏,在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与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等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对临海词调的形成、艺术形态、器乐伴奏特点及其生存现状与保护等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器乐伴奏在临海词调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海词调 艺术形态 器乐伴奏 现状
下载PDF
《声声慢》的外部解读与内部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朴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21-30,共10页
中学文本的外部解读模式很典型地体现在了《声声慢》的解读上。"教师教学用书"解读《声声慢》不是从文本形式出发,而是从李清照生平经历出发;把诗人对情感象征的意象解释成了诗人对某些事实的陈述;不是从整体结构形式上解读... 中学文本的外部解读模式很典型地体现在了《声声慢》的解读上。"教师教学用书"解读《声声慢》不是从文本形式出发,而是从李清照生平经历出发;把诗人对情感象征的意象解释成了诗人对某些事实的陈述;不是从整体结构形式上解读诗文本,而是一句一句解释的累加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诗的丰富意义。《声声慢》的解读应是从整体结构形式的内部解读;从整体结构形式解读《声声慢》,其意义不再是李清照个人经历的陈述性表达,而是她体验到的生命意义丧失、寻觅生命意义而不得的空虚感、孤独感和苦闷感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声慢 外部解读 生平经历 内部解读 形式意味
下载PDF
四川清音曲牌【背工调】探微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小琴 《音乐探索》 2018年第2期55-60,共6页
四川清音是四川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曲艺音乐形式。在长时间的发展及广泛流传过程中,大量的艺人参与到四川清音的创作及改良,使它不断得到锤炼,最终成为一种有着成熟而完善的音乐结构体制的曲牌体曲艺音乐表演形式。通过对清音核心曲牌【... 四川清音是四川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曲艺音乐形式。在长时间的发展及广泛流传过程中,大量的艺人参与到四川清音的创作及改良,使它不断得到锤炼,最终成为一种有着成熟而完善的音乐结构体制的曲牌体曲艺音乐表演形式。通过对清音核心曲牌【背工调】的各种使用形态进行分析,以期厘清与总结清音【背工调】的各种使用形态,同时以点带面地使大家对四川清音乃至整个曲牌体音乐的结构形式、使用形式有较为明晰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清音 【背工调】 曲牌结构 基本形态 变格形式
下载PDF
西曲在民间的遗存考略——以大调曲的音乐元素分析为例
9
作者 王铮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8,共6页
荆楚大地不仅孕育了南朝民歌西曲,还诞生了至今仍在流传的大调曲。大调曲中的音乐元素和西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发源地的角度对大调曲和西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音乐形态的角度梳理了两者在演唱方式、调式等方面的辩证关... 荆楚大地不仅孕育了南朝民歌西曲,还诞生了至今仍在流传的大调曲。大调曲中的音乐元素和西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发源地的角度对大调曲和西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音乐形态的角度梳理了两者在演唱方式、调式等方面的辩证关系,从而说明大调曲子很可能是西曲在民间的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调曲 西曲 音乐形态
下载PDF
管窥2500年孟姜女音乐之传播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来达 《音乐探索》 2007年第1期10-20,共11页
本文运用传播学观点,通过对2500多年来,历史上孟姜女音乐群体的形成、流变,现行[孟姜女调](下称[孟调])的形成、传播和它对越剧女腔音乐的影响等的探讨,认为一首[孟调]发展了一个越剧声腔。同时认为,2500多年前的孟音乐与2500多年后的... 本文运用传播学观点,通过对2500多年来,历史上孟姜女音乐群体的形成、流变,现行[孟姜女调](下称[孟调])的形成、传播和它对越剧女腔音乐的影响等的探讨,认为一首[孟调]发展了一个越剧声腔。同时认为,2500多年前的孟音乐与2500多年后的孟音乐传承方式的一脉相承,说明“在传播中生存,在合流中发展”是传统音乐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而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哲学基础则是“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音乐群体 孟姜女调 形成 传播 “越、孟”合流 传播生存 合流发展
下载PDF
蒙古族长调演唱方法新探 被引量:5
11
作者 朝鲁 哈森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2-144,共3页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但是,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但是,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长调 演唱形式 演唱方法 教学理论体系 音乐
下载PDF
元代杂剧在昆曲中的流存 被引量:3
12
作者 俞为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9-76,共8页
元杂剧虽到了元末就已衰落,但杂剧的某些因素如剧目、曲调及演唱形式等,为明清时期的昆曲所继承。昆曲将元杂剧的剧目全本改编或选取单折,继续在舞台上流传;杂剧所用的曲调及其联套形式也为昆曲继承,但根据昆曲的剧本体制,发生了一些变... 元杂剧虽到了元末就已衰落,但杂剧的某些因素如剧目、曲调及演唱形式等,为明清时期的昆曲所继承。昆曲将元杂剧的剧目全本改编或选取单折,继续在舞台上流传;杂剧所用的曲调及其联套形式也为昆曲继承,但根据昆曲的剧本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异;昆曲在演唱杂剧所采用俚歌北曲时,也采用了依字定腔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昆曲 剧目 曲调 演唱形式
下载PDF
口传艺术“楚调唐音”歌吟词的音声意韵研究
13
作者 江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94-99,共6页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是我国传统吟诵流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诗歌同体”“诗以歌传”是中国文学一个独特而又漫长的文化景观。歌吟的古雅音韵在世代传薪中建构了其特有的声音景观和审美意趣,通过以词为载体的歌吟音...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是我国传统吟诵流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诗歌同体”“诗以歌传”是中国文学一个独特而又漫长的文化景观。歌吟的古雅音韵在世代传薪中建构了其特有的声音景观和审美意趣,通过以词为载体的歌吟音乐形态的分析,探寻歌吟中词的吟唱规律及其音声意韵的艺术观念,以丰富传统吟诵音乐形态的地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艺术 “楚调唐音”歌吟 音乐形态 音韵
下载PDF
[马头调](连板)的艺术特征与曲谱破译 被引量:4
14
作者 板俊荣 张仲樵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33-135,共3页
《白雪遗音》中唯一的曲谱[马头调](连板),结构复杂,没有板眼,历来是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就明清俗曲方面关注的焦点,之前尚没有人尝试去破译这一曲谱。从其词格特征、曲谱结构、旋法逻辑出发,文章尝试并成功地破译了此曲谱。另外,... 《白雪遗音》中唯一的曲谱[马头调](连板),结构复杂,没有板眼,历来是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就明清俗曲方面关注的焦点,之前尚没有人尝试去破译这一曲谱。从其词格特征、曲谱结构、旋法逻辑出发,文章尝试并成功地破译了此曲谱。另外,还引入[寄生草带尾]和[岭儿调]与其进行比较,以概览曲牌[马头调]的“母曲”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头调](连板) 词格 工尺谱
下载PDF
经典曲式与民间曲式思维的有机结合——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末乐章曲式思维新解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永葆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28,共5页
在以往的音乐书籍中,对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末乐章的曲式结构,几乎都认定为“回旋奏鸣曲式”。然而,本文的作者认为:该乐章的曲式结构并不是传统曲式中典型化的回旋奏鸣曲式,而是在回旋原则与奏鸣原则相结合的基础上,又巧妙地... 在以往的音乐书籍中,对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末乐章的曲式结构,几乎都认定为“回旋奏鸣曲式”。然而,本文的作者认为:该乐章的曲式结构并不是传统曲式中典型化的回旋奏鸣曲式,而是在回旋原则与奏鸣原则相结合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将乌克兰民间音乐素材与双循环的分节歌形式渗透于其中,使经典曲式原则与民间曲式思维获得了有机的融合并体现出全新的面貌和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可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 循环原则 奏鸣原则 双循环分节歌形式
下载PDF
海南儋州调声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东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6-31,共6页
儋州调声是海南歌种之一,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民间齐唱形式,它源于儋州山歌却又气质面貌与之迥然不同。它特别善于吸收衍变,深受儋州人民的喜爱,它有很强的自娱性、竞技性、欣赏性等。
关键词 海南儋州调声 演唱分析 齐唱形式 载歌载舞
下载PDF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中的弋阳腔音乐特征浅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琼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128-131,共4页
从基本旋律、节奏、结构、调式等方面对留存和发展于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中弋阳腔音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试进一步将其与另一部分“上清腔”音乐进行对比,认为龙虎山天师道弋阳腔是道教音乐江西地方化的衍变。
关键词 龙虎山 天师道 弋阳腔 上清腔 音乐形态
下载PDF
《泌园春·雪》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志彪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22-125,共4页
诗难译,因为译诗既要有意美,又要兼顾其音美与行美。在译诗中能否真正实现“三美“原 则,译界历来多有争议。通过对比分析《泌园春·雪》的两种译文, 文章认为在翻译中只要 细心揣摩原诗内涵与风格,认真选词用字,还是可以基本实... 诗难译,因为译诗既要有意美,又要兼顾其音美与行美。在译诗中能否真正实现“三美“原 则,译界历来多有争议。通过对比分析《泌园春·雪》的两种译文, 文章认为在翻译中只要 细心揣摩原诗内涵与风格,认真选词用字,还是可以基本实现“三美”原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园春·春》 诗歌 翻译 "三美"原则
下载PDF
民间小曲“绣荷包调”传播中的共性音乐形态研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的谱本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卓周 《民族艺林》 2019年第3期81-91,共11页
'绣荷包调'流传遍及中国各地,是目前影响较大的民间小调之一,且自身依托着特定的文本内容,形成了诸多同宗歌调。文章以'绣荷包调'为观察对象,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中绣荷包调的谱本为基础,试图通过... '绣荷包调'流传遍及中国各地,是目前影响较大的民间小调之一,且自身依托着特定的文本内容,形成了诸多同宗歌调。文章以'绣荷包调'为观察对象,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中绣荷包调的谱本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大量谱本的比较、分析,探究广泛流传、数量众多的'绣荷包调'在文本内容、曲调结构、内在阐释等方面具有的规律性的共有形态,并探寻区域文化下其所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和传播特征,以及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运用于传统音乐研究的相关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小曲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绣荷包调” 音乐形态
下载PDF
浅析阿拉善蒙古族短调旋律形态特点——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的 17首民歌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雅楠 朱麟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12-119,共8页
阿拉善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那悠扬而深沉的曲调,宽广的气息,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生长在那里的人们。阿拉善短调民歌大多为对称、方整性结构,以五声音阶为主,单一调性居多,旋律连绵不断,悠扬动听。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阿拉善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那悠扬而深沉的曲调,宽广的气息,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生长在那里的人们。阿拉善短调民歌大多为对称、方整性结构,以五声音阶为主,单一调性居多,旋律连绵不断,悠扬动听。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所有的(17首)阿拉善短调民歌为研究对象,从句式落音、音调逻辑、调式调性、句幅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蒙古族 短调民歌 旋律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