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道与成人——《庄子》视域中的真人与真知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国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5-135,共11页
《庄子》区分了体道之知与极物之知:后者限于经验领域,前者则指向形上的智慧;通过二者之分,《庄子》彰显了道的智慧对人之“在”的意义。体道之知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展开为“真知”与“真人”之辩;真知在融入于意识与精神世界... 《庄子》区分了体道之知与极物之知:后者限于经验领域,前者则指向形上的智慧;通过二者之分,《庄子》彰显了道的智慧对人之“在”的意义。体道之知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展开为“真知”与“真人”之辩;真知在融入于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化为人的具体存在,人的存在境域又在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了面向对象、敞开世界的本体论前提。以如何得道为指向,《庄子》一方面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之说,由此强调了解构、消除、净化既成精神世界对于把握道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以神遇”的直觉方式。对《庄子》而言,以道为内容的“真知”不同于经验层面的知识:经验之知所指向的是外部对象,“真知”则旨在提升人自身的存在形态(广义的成人),后者蕴含着认识与涵养、认识方式与存在方式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真知 真人 体道 成人
下载PDF
“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视域中的医患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蔡昱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58,共6页
先由"畏死的恐惧"这一人之弱点引申出人之本真需要的一体两面性和人之本真存在的一体两面性,提出人之本性为"互慈和创-实在的自由"。其后,提出"本真的人"、"异化的人"和"人-质料"的... 先由"畏死的恐惧"这一人之弱点引申出人之本真需要的一体两面性和人之本真存在的一体两面性,提出人之本性为"互慈和创-实在的自由"。其后,提出"本真的人"、"异化的人"和"人-质料"的概念,讨论强壮的"超个体的个体"对弱小恐惧的"原子式个体"的超越与拯救,论述"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是一种"本真的人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再启蒙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本真的医患关系是"互慈和创的医患共同体"。讨论了异化的医患关系的原因与特征;阐释了本真医患关系的特征,举例介绍适合它的机制;并提出了医生的自我救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慈和创 实在的自由 超个体的个体 医患共同体 再启蒙 人一质料 本真的人 异化的人
下载PDF
中国古代道家责任心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叶浩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5-110,共6页
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是中国人责任心理结构认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有无相生"的道体论和"自然"、"无为"的伦理价值观,归纳提取出该文化内部"为政"、"养生"、"经世&q... 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是中国人责任心理结构认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有无相生"的道体论和"自然"、"无为"的伦理价值观,归纳提取出该文化内部"为政"、"养生"、"经世"三方面相辅相成的责任心理结构;并指出"真人"人格的培养是促成这一结构现实实践的关键所在;坐忘心斋、谦下守柔、知和不争,构成了责任心理品质养成的主要策略机制。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研究对当代责任心理学理论建构、个人生命意义探究及社会价值观反思,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责任 无为 真人 现代意义
下载PDF
孟子的人格魅力 被引量:1
4
作者 曾扬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9-56,共8页
孟子不但是一个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个有丰富个性的人物,有特别的人格魁力。他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提出了关于“大丈夫”的名言。他拒绝不义之财,又不绝对重义轻利。他对原则十分执着,又懂得权变。他强调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孟子不但是一个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个有丰富个性的人物,有特别的人格魁力。他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提出了关于“大丈夫”的名言。他拒绝不义之财,又不绝对重义轻利。他对原则十分执着,又懂得权变。他强调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否则便是“非人也”。他特别蔑视和贬斥乡原与小人,大力提倡浩然正气。孟子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光辉永照,影响长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 人格 魅力 正气 伦理道德 理想 成因 家庭教育
下载PDF
论《文子》的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取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商原李刚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9-12,共4页
《文子》的政治文化取向 ,是黄老道家的道治主义。从它所塑造的行道主体看 ,有圣人、至人、君子、人主、真人等 ,虽代表了统治者的政治态度 ,但也反映了它对统治者的复杂心态。《文子》的道治主义态度 ,虽然吸取了儒家的人治和法家的法... 《文子》的政治文化取向 ,是黄老道家的道治主义。从它所塑造的行道主体看 ,有圣人、至人、君子、人主、真人等 ,虽代表了统治者的政治态度 ,但也反映了它对统治者的复杂心态。《文子》的道治主义态度 ,虽然吸取了儒家的人治和法家的法治原则 ,但却超越了二者的局限 ,以道为治 ,在很大程度上以道来限制人君的权力 ,并意识到了社会历史兴衰治乱的客观规律性。《文子》有比较系统的道治思想 ,也有比较浓厚的民本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子》 政治文化 道治主义 圣人 真人 民本主义 道治思想
下载PDF
浅析孟子的“大丈夫”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姜碧纯 《武警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5-57,共3页
在孟子思想中,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从"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出发,塑造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提出通过存心养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实现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 孟子 大丈夫 性善轮
下载PDF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及其现代意蕴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安峰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12,共4页
孟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内心蕴涵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精神的哲学家。他有着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尚志的人格品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孟子这种独立... 孟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内心蕴涵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精神的哲学家。他有着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尚志的人格品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孟子这种独立人格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当前我国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塑造和完善现代人格,提升现代人的人生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独立人格 人皆可为尧舜 尚志 大丈夫
下载PDF
课堂教学的知识立场辨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同玉 叶琳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8-66,共9页
先验主义认识论的知识立场、管理主义的知识立场和实用主义的知识立场对认识和解决课堂教学场域中的知识问题具有局限性,不能作为其主导立场。从知识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视角看知识与人的关系,以知识为媒介的课堂教学需要秉持厚实的知识观... 先验主义认识论的知识立场、管理主义的知识立场和实用主义的知识立场对认识和解决课堂教学场域中的知识问题具有局限性,不能作为其主导立场。从知识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视角看知识与人的关系,以知识为媒介的课堂教学需要秉持厚实的知识观,以此培育走向自立、自觉和自新的“真人”,由此,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育人立场才能得以明确。与此同时,还需要处理好知识育人的难为与应为、知识的育人立场与其他立场的关系以及知识育人立场的变与不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知识立场 厚实的知识观 育人立场 真人
下载PDF
论金批《水浒》三种人
9
作者 张义春 袁广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4-45,共2页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寄寓了他的理想人格 ,他痛恨虚伪 ,尊从诚实 ,但他又不是绝对地评价人物优劣 ,而是把人置于现实生活中来评论的。如他把宋江当作“假人”,把李逵当作“真人”,但假人也有假的必要 ,“真人”也有真的缺陷 ,因此 ,...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寄寓了他的理想人格 ,他痛恨虚伪 ,尊从诚实 ,但他又不是绝对地评价人物优劣 ,而是把人置于现实生活中来评论的。如他把宋江当作“假人”,把李逵当作“真人”,但假人也有假的必要 ,“真人”也有真的缺陷 ,因此 ,武松既堂堂正正 ,又善于应对 ,成为金圣叹最理想的人格 ,称之为“天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 "假人" "天人" 《水浒》 评论 金圣叹 人物评价
下载PDF
创作型道德叙事与历史名人的人格形象建构——以《传奇状元伦文叙》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彦威 张科 徐丽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36期10-14,20,共6页
对历史名人的榜样人格认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由于资料不足等原因,历史名人的人格形象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作型的道德叙事,其内容看似虚构但往往更能反映道德生活的本质。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对“广东... 对历史名人的榜样人格认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由于资料不足等原因,历史名人的人格形象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作型的道德叙事,其内容看似虚构但往往更能反映道德生活的本质。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对“广东第一状元”伦文叙的道德叙事,刻画了一个恪守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符合孟子意义上“大丈夫”要求的人格榜样;同时,其人格形象中还兼具“开放与兼容、重商与务实、开拓与创新”和“通济”等岭南文化、家乡精神的特色。因此,伦文叙是广东青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人格修养的极佳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叙事 人格形象 三纲五常 大丈夫 岭南文化 榜样认同
下载PDF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芳 《甘肃高师学报》 2011年第3期26-29,共4页
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 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格 “大丈夫”
下载PDF
《lobenicht的塔》《社戏》:现代隐喻小说文本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望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88-92,共5页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作为现代文学一代宗师鲁迅、郭沫若创作在同一个时期的《社戏》与《loben ich t的塔》进行论述,认为其分明是不可多得的寓言化之现代隐喻小说文本,创作主旨均在于热情地呼唤“真的人”和理想的人生。
关键词 真的人 象征世界 寓言化 隐喻小说文本
下载PDF
庄子哲学中的“真人”与“真知”及其关系探微
13
作者 杨锋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17,共6页
作为庄子哲学的基本观念,"真人"与"真知"提示了一种理想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知识探求方向。"真人"与道同在,实现了人的存在本性,因此能够在道的显现中不断敞开世界的本然状态,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洞见。庄子&qu... 作为庄子哲学的基本观念,"真人"与"真知"提示了一种理想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知识探求方向。"真人"与道同在,实现了人的存在本性,因此能够在道的显现中不断敞开世界的本然状态,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洞见。庄子"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观念,一方面表明了"真人"对于"真知"的先在性,另一方面揭示了"真知"的内在依据及价值旨归。成为"真人",意味着回到人的存在本性、回到道。在庄子看来,首先要通过"外""忘""丧""心斋"等心性修养方式层层剥落现实经验世界的习性和观念对道的遮蔽以及对人的存在本性的扭曲和背离,在此基础上彰显"目击而道存""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天合天"等体道方式,实现向人的存在本性的复归。这一思想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生存方式和知识探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真人 真知
下载PDF
《诗经》雷意象研究
14
作者 罗金秋 易小平 《阴山学刊》 2021年第4期16-19,共4页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其大量独具特色的意象闻名于世。雷在《诗经》中或隐喻灾难,或象征丈夫、王侯,或具有威严雄武、受惊惧而奋发的文学内涵。《诗经》雷意象的独特文学内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诗经》 雷意象 灾难 丈夫 王侯 奋发
下载PDF
“大宗”为“师”与“真人真知”——《庄子·大宗师》正名辨旨
15
作者 王攸欣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3,共7页
《庄子·大宗师》篇名历代异解纷纭,迄无定论。该篇名在当代更被普遍误读、误解,需要探索标题之渊源与本意,方能正名。梳理历代《庄子》注疏、研究名家对"大宗师"的读法与解释,显示《大宗师》篇名很可能系《淮南子》编纂... 《庄子·大宗师》篇名历代异解纷纭,迄无定论。该篇名在当代更被普遍误读、误解,需要探索标题之渊源与本意,方能正名。梳理历代《庄子》注疏、研究名家对"大宗师"的读法与解释,显示《大宗师》篇名很可能系《淮南子》编纂者所定,应读为"大宗-师",表达"大宗"为"师"之意。此据《淮南子》用词并分析"宗师"词源发生之例,可以论证。此标题针对性、区分度不强,当改定标题为"真人真知"。"真人真知"乃该篇宗旨,既有认识论意涵,也有生存论意义。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在《庄子》其他篇目并未出现,据其实质,则有特定的逻辑与内涵,并非仅为"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该篇是《庄子》内篇中描述道体、表达体道体验最为充分、明确的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大宗师》 真人 真知
原文传递
圣王与真人:《庄子·内篇》对帝尧传说的重构
16
作者 邹蕴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4期62-75,197,共15页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谱系中,尧通常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圣王。《庄子》中的尧则不然,多以彷徨不宁的形象登场,尤以内篇为甚。通观内篇中与尧相关的五则政治寓言,庄子对上古历史和尧舜传说中“让天下”“除四罪”“单均刑法”这几个母题进行了...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谱系中,尧通常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圣王。《庄子》中的尧则不然,多以彷徨不宁的形象登场,尤以内篇为甚。通观内篇中与尧相关的五则政治寓言,庄子对上古历史和尧舜传说中“让天下”“除四罪”“单均刑法”这几个母题进行了改造,重构了尧的圣王形象。通过这一改造,庄子一方面揭示了人伦秩序的局限性,从而牵引出更为博大的“道”的本体论;另一方面,庄子并没有否弃尧所代表的方内秩序,而是建立了一种“道”的循环论,使圣王代表的方内之路与神人代表的方外之路并行不悖。“道”不即不离的特质体现于真人这一游走于方内与方外的理想人格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王 《庄子》 尧舜传说 真人
下载PDF
庄子人性论及其伦理学意蕴
17
作者 方夏卉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2-27,共6页
中国伦理学历代多以儒家学说为支撑,其实,道家学说也是中国伦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庄子提出的自然人性论的思想,在批判儒家传统礼教思想的同时,将至德之世作为道德理想国,将"真人"作为人生目标,将... 中国伦理学历代多以儒家学说为支撑,其实,道家学说也是中国伦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庄子提出的自然人性论的思想,在批判儒家传统礼教思想的同时,将至德之世作为道德理想国,将"真人"作为人生目标,将"游心乎德之和"作为理想境界。庄子主张的是一种超善恶的相对主义的道德观,其论人性,主张不为外物所役,坚守内心的自然本真,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在当今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伦理学 自然人性 至德之世 真人
下载PDF
庄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对当代科技教育的启示
18
作者 姜国钧 黄卓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3-98,126,共7页
庄子认为,逍遥有三种境界,只有达到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变的境界,才有可能达到无待的逍遥。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要加强科学理论和人文思想的教育,以驾驭变化不定的技术;要培养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依靠群体的力量克服"吾生也有涯而... 庄子认为,逍遥有三种境界,只有达到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变的境界,才有可能达到无待的逍遥。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要加强科学理论和人文思想的教育,以驾驭变化不定的技术;要培养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依靠群体的力量克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矛盾。庄子还提出了"所好者道,进乎技矣"的思想,要求将技能上升为艺能。因此,在科技教育中首先要精熟技术,这需要专心致志地反复磨练;其次要抛弃功利心;再次要探讨技术背后的原理;最后要从自然之道中领悟为人之道。庄子认为,功利机巧必然让人丧失纯真的本心,无道的技术一方面导致对自然之物的破坏,另一方面导致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因此,科技教育不能培养"风波之民",而要培养"全德之人";要守护人的"天机",培养"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科技思想 科技教育 艺能 天机 真人
下载PDF
从摩罗诗人到狂人——鲁迅关于“真的人”的人学问题研究
19
作者 武楚璇 王泽龙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1-54,64,共5页
从写作《摩罗诗力说》开始,鲁迅一直在探索"真的人"的存在方式。留学时期,鲁迅赋予摩罗诗人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天才形象。归国后,鲁迅作《狂人日记》,把"真的人"的形象具象化为"狂人"的一个方... 从写作《摩罗诗力说》开始,鲁迅一直在探索"真的人"的存在方式。留学时期,鲁迅赋予摩罗诗人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天才形象。归国后,鲁迅作《狂人日记》,把"真的人"的形象具象化为"狂人"的一个方面。从摩罗诗人到狂人,鲁迅关于"真的人"的研究从抽象的异域形象发展到具体的本土形象,从空想的浪漫派精英到现实的自省型先驱,已经有了大跨度的进展。但是,他对于将来一定会出现"真的人",还存在确信却渺茫的希望,这种希望一直伴随他此后的人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诗力说》 《狂人日记》 精神界之战士 “真的人”
下载PDF
对西方庄学“怀疑论”的反思与辩释
20
作者 姜莉 《国际汉学》 CSSCI 2016年第3期134-140,203,共8页
庄子哲学被西方研究者们称为"怀疑论",然而这个标签并不符合庄学的实质,并且具有误导之嫌。"怀疑"强调不确定性,认为庄子哲学悬置判断标准。作者从以庄解庄的原则出发,认为解读庄子应该联系《庄子》内篇各章的义理... 庄子哲学被西方研究者们称为"怀疑论",然而这个标签并不符合庄学的实质,并且具有误导之嫌。"怀疑"强调不确定性,认为庄子哲学悬置判断标准。作者从以庄解庄的原则出发,认为解读庄子应该联系《庄子》内篇各章的义理,以《齐物论》中的个别字句与段落判定庄子为怀疑论者有以偏概全之嫌。本研究从"怀疑论"论据最多的《齐物论》篇出发,发现庄子并非是"疑"者,而是"觉"者。他明确反对以一个视角为"是"或"非",而提倡统摄一切视角的"道"为最高标准。论文指出了庄子破除世人"成心"和"无明"的路径,树立了被西方的研究者们普遍忽略的《庄子》中"真人"形象,对"怀疑论"进行反思与辩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疑论 《齐物论》 真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