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雀食性分析及控制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泠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55-262,共8页
 对麻雀食性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结合农事季节及麻雀数量对麻雀的益害作出了评价,并根据麻雀益害的分季表现及其种群数量的变动规律,提出在雀害严重地区,可在秋前适当控制吃粮的雀数,同时又尽量利用其在夏季的益处的建议。另外,也对麻...  对麻雀食性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结合农事季节及麻雀数量对麻雀的益害作出了评价,并根据麻雀益害的分季表现及其种群数量的变动规律,提出在雀害严重地区,可在秋前适当控制吃粮的雀数,同时又尽量利用其在夏季的益处的建议。另外,也对麻雀数量锐减地区的麻雀保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雀 食性分析 控制 利用 种群数量 害虫 农作物
下载PDF
北部湾沿海4种海螺的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甘雄 庾艳霞 +2 位作者 钟秋平 鲁栋梁 庞庭才 《广州化工》 CAS 2014年第21期121-123,共3页
为准确、全面地了解广西沿海常见海螺营养成分,本研究以4种海螺为研究对象,采用常温干燥法、550℃干法、索氏提取法、微量凯氏定氮法依次对4种海螺贝肉一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法对螺肉的氨... 为准确、全面地了解广西沿海常见海螺营养成分,本研究以4种海螺为研究对象,采用常温干燥法、550℃干法、索氏提取法、微量凯氏定氮法依次对4种海螺贝肉一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法对螺肉的氨基酸和脂溶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节蝾螺、粒花冠小月螺、朝鲜粒花冠螺、锈凹螺肉(鲜样)中的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的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77.93%、2.59%、1.46%、25.76%。4种螺肉均测出17种氨基酸,含量最多的是谷氨酸,最少的是天冬氨酸。用GC-MS测得最多的是N-棕榈酸含量为18.73,最少的是9-十六碳烯酸含量为0.6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肉 营养分析 测定 评价
下载PDF
某酒店宴会标准套餐营养分析
3
作者 高红兰 韦丽琴 吴小云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15年第3期36-38,共3页
使用NCCW营养软件对某酒店宴会标准套餐进行营养分析,发现该宴会套餐膳食结构欠合理,提供的能量、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胆固醇明显超标,未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该酒店需要调整膳食结构。
关键词 宴会餐 标准菜单 营养分析
下载PDF
汉江流域黑竹冲河五种优势摇蚊的周年生产量及营养基础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闫云君 李晓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71,共9页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2级河流——黑竹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类的生产力进行为期一周年的调查研究,其中主要优势摇蚊中粗腹摇蚊(Pentaneura sp.)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的生活史为一年三代, 小摇蚊(Microtendipe...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2级河流——黑竹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类的生产力进行为期一周年的调查研究,其中主要优势摇蚊中粗腹摇蚊(Pentaneura sp.)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的生活史为一年三代, 小摇蚊(Microtendipes sp.)和帕摇蚊(Pagastia sp.)为一年两代,刺突摇蚊(Chaetocladius sp.)为一年一代.粗腹摇蚊种群生物量和多度在一年中出现两次峰值,多足摇蚊则出现三次,小摇蚊在6月份达到最大峰值,刺突摇蚊在1月份达到最大峰值,帕摇蚊在10月份和次年1月份分别达到次峰值和主峰值.采用龄期频率法(instar-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鲜重)分别为:粗腹摇蚊,19.9233g/(m2·a),P/B为8.7;多足摇蚊,7.2177g/(m2·a),P/B为8.1;小摇蚊, 0.8996g/(m2·a),P/B为6.0;刺突摇蚊,3.2533 g/(m2·a),P/B为3.4;帕摇蚊,8.5132g/(m2·a),P/B为8.4.除粗腹摇蚊外,其它四种摇蚊的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所占比例均高于90%,对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77%-96%;粗腹摇蚊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达到14.73%,其对生产量的贡献率高达46.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产量 黑竹冲河 摇蚊 营养基础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吕泗渔场近岸海域主要生物潜在碳源及营养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高世科 孙文 张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80,共10页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8年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及其营养级进行分析,利用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消费者的3大碳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底质有机物)贡献值,并比较叠加潜在碳源影响前后主要生物种类的...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8年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及其营养级进行分析,利用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消费者的3大碳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底质有机物)贡献值,并比较叠加潜在碳源影响前后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对37种主要生物种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8.7%和28.2%,而悬浮颗粒有机物的贡献较小。因此判定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通过分别叠加3大潜在碳源和单一物种作为基准值构建两个营养级谱,右营养级谱的生物种类营养级范围为1.74~3.92,比左营养级谱平均下降0.19个营养级,尽管两个营养级谱的整体趋势走向不变,但部分鱼类和多数虾类的营养位置发生改变。右营养级谱的基准值随着潜在碳源叠加比例的不同而变化,能有效反映生物营养级,更适用于低营养级的虾蟹类。但对于处于中高级消费者位置的鱼类来说,这种叠加的效果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吕泗渔场 主要生物 潜在碳源 营养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