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夏属药用植物trnL-F序列与种间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乐容 杨在君 +2 位作者 欧阳钟鸣 吴凯 彭正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1期81-85,共5页
为了给半夏属物种鉴别和种间遗传关系分析提供分子佐证,对中国半夏属植物5个种共9份材料的trnL-F进行克隆测序,用ClustalX1.81,PAUP4.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所测物种的序列全长1... 为了给半夏属物种鉴别和种间遗传关系分析提供分子佐证,对中国半夏属植物5个种共9份材料的trnL-F进行克隆测序,用ClustalX1.81,PAUP4.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所测物种的序列全长1027~1136bp,G+C含量34.6%~36.8%,经排序并两端切平后,序列长994bp,当空位始终做缺失处理时,产物有29个变异位点,6个信息位点。聚类结果显示,半夏属物种总体聚为2大分支,虎掌为1个分支,另外8份材料:滴水珠、盾叶半夏、石蜘蛛以及半夏聚为1个分支。采用邻接法得到的9份半夏属药用植物的分子系统树有一定的差异,表明这9份半夏属药用植物的物种分化不完全,序列进化不一致,是物种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属 trnl-f序列 遗传关系 分子鉴别
下载PDF
基于核ITS与叶绿体trnL-F序列分析12种紫金牛属植物的种间关系与变异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玲玲 李同建 +2 位作者 张美云 易官美 廖亮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31-1537,共7页
对江西紫金牛属12种植物17个样本及外类群柳叶密花树的核ITS序列和叶绿体trnL-F序列进行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基于trnL-F序列所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将19个样本聚类成6个分支,而基于ITS序列... 对江西紫金牛属12种植物17个样本及外类群柳叶密花树的核ITS序列和叶绿体trnL-F序列进行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基于trnL-F序列所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将19个样本聚类成6个分支,而基于ITS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将18个样本聚类成2个分支,说明紫金牛属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基于ITS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将腋序组(Ⅰ)和锯齿组(Ⅲ)聚在一起,说明这两个组有较近的关系,而圆齿组(Ⅱ)稍远。基于ITS序列所建立的系统树将4个紫金牛样本聚类成2支,说明紫金牛的群体中至少存在两个核基因组类型,根据染色体数、ITS序列和trnL-F序列综合分析,推测紫金牛很可能是异源四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牛属 ITS序列 trnl-f序列 种间关系
原文传递
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nrDNA ITS和cpDNA trnL-F序列分子进化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段义忠 张得钧 +3 位作者 高庆波 张发起 李印虎 陈世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了窄叶鲜卑花居群间nrDNA(核糖体DNA)ITS序列和cpDNA(叶绿体DNA)trnL-F的碱基差异,并与cpDNAtrnS-G序列和rpl20-rps12序列进行比较,从而初步研究两套植物基因组的变异速率。采用改良的CTAB法从硅胶干燥的窄叶...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了窄叶鲜卑花居群间nrDNA(核糖体DNA)ITS序列和cpDNA(叶绿体DNA)trnL-F的碱基差异,并与cpDNAtrnS-G序列和rpl20-rps12序列进行比较,从而初步研究两套植物基因组的变异速率。采用改良的CTAB法从硅胶干燥的窄叶鲜卑花叶片中提取总DNA,并对nrDNA ITS和cpDNAtrnL-F区域进行扩增、纯化、测序。nrDNA ITS序列共有601 bp,有变异位点3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0.05%,(G+C)含量为41.4%。cpDNAtrnL-F序列共有927 bp,有变异位点1处,变异位点百分率0.01%,(G+C)含量为32.6%,两种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非常低。比较发现,窄叶鲜卑花nrDNA ITS区域较cpDNAtrnS-G序列和rpl20-rps12序列保守,变异速率较慢,比cpDNAtrnL-F序列变异速率稍快。通过对ITS序列单倍型(haplotype)进行分析发现,窄叶鲜卑花现有分布范围经历了居群近期范围扩张,与叶绿体基因组(trnS-G和rpl20-rps12序列)得出的结论一致。因此,窄叶鲜卑花nrDNA ITS序列适合该种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叶鲜卑花 ITS序列 trnl-f序列 trnS-G序列 rpl20-rps12序列
下载PDF
牵牛复合体(旋花科)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丽娟 李法曾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9-594,共6页
采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牵牛复合体[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裂叶牵牛P.hederacea(L.)Choisy和圆叶牵牛P.purpurea(L.)Voigt]的叶形、萼片、果实和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同时对其叶绿体DNAtrnL-F和核基因IT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牵牛复合体[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裂叶牵牛P.hederacea(L.)Choisy和圆叶牵牛P.purpurea(L.)Voigt]的叶形、萼片、果实和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同时对其叶绿体DNAtrnL-F和核基因IT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牵牛、裂叶牵牛与圆叶牵牛的外部形态,在叶形、萼片的形状及毛被、果实形态上的差异明显;花粉形态的差别也较为明显;在trnL-F和ITS序列分别构建的系统树中,牵牛、裂叶牵牛和圆叶牵牛聚为一个分支,牵牛和裂叶牵牛聚为一个小分支,ITS序列系统树的支持率为70%,trnL-F序列分子树的支持率仅为63%。根据以上不同,本研究认为牵牛、裂叶牵牛和圆叶牵牛都应作为种级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形态 花粉形态 trnlf序列 ITS序列 牵牛复合体 旋花科
下载PDF
基于ITS和trnL-F序列的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云霞 兰芙蓉 +1 位作者 常朝阳 郭泽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学关系,为该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分子系统学方面的资料。【方法】以青藏高原16种棘豆属植物27个地理种群标本为试材,提取其总DNA后,分别对ITS序列和trnL-F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及测序,并对所测序列...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学关系,为该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分子系统学方面的资料。【方法】以青藏高原16种棘豆属植物27个地理种群标本为试材,提取其总DNA后,分别对ITS序列和trnL-F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及测序,并对所测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用Kimura 2-parameter距离模型计算各序列间的进化距离,以乌拉特黄耆(Astragalus hoantchy)和多枝黄耆(A.polycladus)为外类群,利用MEGA软件构建基于ITS序列和trnL-F序列的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ITS序列对位后长度为710bp,有58个简约信息位点,G+C平均含量为54.3%,该序列的平均进化距离为0.016,但进化距离总体较小。trnL-F序列对位后长度为867bp,有94个简约信息位点,G+C平均含量为33.7%,该序列的平均进化距离为0.018,总体进化距离较ITS序列大。ITS序列较叶绿体trnL-F序列含有较多的系统发育信息。在基于2个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大花棘豆亚属除少数居群外均形成单系分支,说明以心皮有无隔膜来划分棘豆属属下分类系统可以较好地获得分子系统学的支持;但在其他亚属及组水平上,并不构成单系。【结论】棘豆属各类群间系统发育信息含量明显较低,说明棘豆属物种分化发生较晚,尤其是在青藏高原这样一个始于第三纪造山运动的年轻区域,其棘豆属物种的新近起源和形态的快速分化还难以在遗传水平上固定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豆属 ITS序列 trnl-f序列 系统发育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DNAtrnL-F序列研究部分鸢尾属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牟少华 孙振元 彭镇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116,共5页
利用通用引物,采用PCR技术从24个鸢尾样品中扩增了叶绿体基因组trnL-F间隔区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长度为1003~1113bp,比较长度为954bp,其中共有92个位点发生了单个碱基的置换,14个位点发生了缺失,因此有进化意义的位点共106个... 利用通用引物,采用PCR技术从24个鸢尾样品中扩增了叶绿体基因组trnL-F间隔区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长度为1003~1113bp,比较长度为954bp,其中共有92个位点发生了单个碱基的置换,14个位点发生了缺失,因此有进化意义的位点共106个,约占总序列比较长度的11.11%。运用DNAMAN软件分析了这些鸢尾的亲缘关系,可分为2个相对独立的大组。第一大组可以分为2组:3个种源马蔺关系很近形成一组,粗根鸢尾、溪荪和喜盐鸢尾聚成一组。第二大组也分为2组:6个种源的马蔺与野鸢尾聚在一起,再和小鸢尾聚成一组;3个种源的鸢尾、高原鸢尾、德国鸢尾、矮鸢尾、野鸢尾、扇形鸢尾、红籽鸢尾和I.ungiucularis聚成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属 亲缘关系 叶绿体DNA(cpDNA) trnl-f序列
下载PDF
面包果DNA条形码筛选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高效梅 伍宝朵 +2 位作者 胡丽松 谭乐和 吴刚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719-4728,共10页
本研究以30份面包果资源为研究对象,对ITS、g3pdh、marK、trnL-F和rbcL 5种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序列特征。利用筛选出的理想DNA条形码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构建NJ邻接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g3pdh和ITS序... 本研究以30份面包果资源为研究对象,对ITS、g3pdh、marK、trnL-F和rbcL 5种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序列特征。利用筛选出的理想DNA条形码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构建NJ邻接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g3pdh和ITS序列变异位点较多,变异没有规律性;matK和rbcL序列保守,变异位点少且集中于某些种质;trnL-F序列较保守,部分变异可作为识别特征。基于trnL-F序列分析面包果资源遗传距离为0~0.033,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基于系统发育树结果,可将面包果资源聚为4个分支,推测XYS1-3、XYS1和YBG可能引种于印度尼西亚,XYS2、XYS3、XYS5和XYS6可能引种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综上所述,trnL-F序列更适合用于面包果遗传多样性分析,可用于部分种质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果 DNA条形码 trnl-f序列 序列特征分析 系统发育树
原文传递
基于3个DNA序列的不同形态类型诸葛菜的遗传关系分析及后代性状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林园 高兴 +3 位作者 彭斌 郭建林 王荣富 杭悦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75-79,共5页
选择4种形态类型(花紫色-果实光滑、花紫色-果实密生毛、花白色-果实光滑和花白色-果实密生毛)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 O.E.Schulz〕共11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在进行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邻接法(NJ)... 选择4种形态类型(花紫色-果实光滑、花紫色-果实密生毛、花白色-果实光滑和花白色-果实密生毛)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 O.E.Schulz〕共11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在进行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各形态类型的后代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诸葛菜的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长度分别为704、767和216 bp,合并序列长度为1 687 bp,G+C含量为43.5%;共有7个变异位点和7个信息位点,变异率0.41%。4个形态类型诸葛菜的trnL-F序列完全一致,ITS和psbA-trnH序列略有差异。其中,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密生毛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ITS序列第519位碱基为C,其他单株为T;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光滑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psbA-trnH序列第68位至第73位碱基依次为CAAAAA,其他单株均为TTTTTG。NJ系统发育树显示,4个类型诸葛菜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亲缘关系很近。后代性状观察结果表明,诸葛菜白色花为特化现象,果实光滑和密生毛是不稳定的性状。研究结果支持将毛果诸葛菜(O.violaceus var.lasiocarpus Migo)并入诸葛菜的分类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菜 形态特征 ITS序列 trnl-f序列 psbA-trnH序列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基于ITS和trnL-F序列的具有优良性状蕉类资源的遗传结构分析
9
作者 龙芳 武鹏 +4 位作者 邹瑜 何海旺 莫天利 黄相 赵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为了构建广西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遗传结构,本研究收集了广西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5大种类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资源,利用PCR技术将这些蕉类资源细胞核DNA的ITS序列及叶绿体DNA的trnL-F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对测序所获得的序列进行STRUCTURE... 为了构建广西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遗传结构,本研究收集了广西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5大种类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资源,利用PCR技术将这些蕉类资源细胞核DNA的ITS序列及叶绿体DNA的trnL-F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对测序所获得的序列进行STRUCTURE分类、PCoA排序、AMOVA分析、群体遗传分化(F_(ST)指数)及基于NJ树和UPGMA树的聚类分析,进一步研究蕉类资源遗传变异分布和遗传变异水平。STRUCTURE结果显示:当K=2时,Delta K出现了最高的峰值,即将个体分为2个类别最合适,大蕉中的多数和野蕉中的少数可归为第一类,所有粉蕉、鸡蕉、香蕉和大多数的野蕉归为第二类。PCoA排序图显示粉蕉虽然个体数量较多,但是遗传多样性较低,而大蕉和野蕉具有较高的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的个体间,方差占总和的63.088%,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大于品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方差分别占总和的27.676%和9.236%。遗传分化非常大(F_(ST)>0.25)且P<0.05的群体绝大多数在不同蕉类型之间。NJ树和UPGMA树同样显示不同蕉类型之间的群体遗传距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野蕉存在的历史最久,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在人工杂交育种时,不同蕉之间的交配可能产生更多的具有遗传多样性的后代;具有育种潜力性状的粉蕉分布在遗传关系非常近的一个群体内,今后的资源收集时应该更加注重对某个粉蕉群体的详尽调查以发现更多的可利用性状。研究结果有助于对广西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资源的蕴藏状况和遗传潜力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育种学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结构 蕉类 ITS序列 trnl-f序列
原文传递
吉林省常见的5种委陵菜trnL-F序列比对
10
作者 王伯川 金刚 +4 位作者 刘春明 凌云辉 石岩 张本 张绍轩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用PCR扩增5种吉林省常见委陵菜trnL-F序列,对其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找出其序列的差异,为委陵菜种间鉴别及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从5种吉林省常见委陵菜的叶片中提取总DNA,以trnL-F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 目的用PCR扩增5种吉林省常见委陵菜trnL-F序列,对其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找出其序列的差异,为委陵菜种间鉴别及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从5种吉林省常见委陵菜的叶片中提取总DNA,以trnL-F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5种委陵菜内trnL-F序列完全一致。而不同种委陵菜间ITS序列差异明显。结论不同种委陵菜间trnL-F序列有明显差异,因此trnL-F序列分析及其衍生的方法可用于不同委陵菜的种属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陵菜 PCR trnl-f序列 测序
下载PDF
花椒cpDNA trnL-F间隔区序列的特征及其在混淆品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沈洁 丁小余 +3 位作者 张卫明 保曙琳 常俊 唐凤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4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 :通过分析花椒cpDNAtrnL -F间隔区序列特点 ,探讨该序列在花椒与其混淆品鉴别中的意义。方法 :对花椒及其混淆品进行cpDNAtrnL -F间隔区序列比较研究。结果 :花椒cpDNAtrnL -F间隔区序列为 349bp、AT百分比为 6 2 .1%。尽管花椒的... 目的 :通过分析花椒cpDNAtrnL -F间隔区序列特点 ,探讨该序列在花椒与其混淆品鉴别中的意义。方法 :对花椒及其混淆品进行cpDNAtrnL -F间隔区序列比较研究。结果 :花椒cpDNAtrnL -F间隔区序列为 349bp、AT百分比为 6 2 .1%。尽管花椒的果实在外部形态 ,物理特性上与混淆品差异较小 ,但在cpDNAtrnL -F间隔区序列上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差异。该序列在属以下的分类阶元中同源性极高 ,可达 10 0 %。结论 :根据cpDNAtrnL-F间隔区碱基序列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cpDNAtrnl-f间隔区 序列 基因 果实 植物分类学 芸香科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trnL-F序列以及matK序列探讨虎杖属与西伯利亚蓼的系统学位置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文光 樊守金 +4 位作者 许崇梅 朱立涛 侯元同 林芙宇 李法曾 《植物分类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6-681,共6页
以蓼科Polygonaceae酸模亚科Rumicoideae酸模族Rumiceae大黄属RheumL.作外类群,对蓼亚科Polygonideae蓼族Polygoneae 4属19种1变种的trnL-F序列以及16种1变种的matK序列进行了测定(部分序列取自GenBank)和聚类分析,探讨了虎杖属Reynoutr... 以蓼科Polygonaceae酸模亚科Rumicoideae酸模族Rumiceae大黄属RheumL.作外类群,对蓼亚科Polygonideae蓼族Polygoneae 4属19种1变种的trnL-F序列以及16种1变种的matK序列进行了测定(部分序列取自GenBank)和聚类分析,探讨了虎杖属Reynoutria Houtt.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 Laxm.的系统学位置,结果表明:(1)虎杖属在两个严格一致树中都聚到了何首乌属Fallopia Adans.的内部,trnL-F序列的支持率为99%,matK序列的支持率为100%,说明虎杖属应归入何首乌属中,所以虎杖属的R.japonica Houtt.与R.sachalinense(F.Schmidt ex Maxim.)Nakai应分别命名为Fallopia japonica(Houtt.)RonseDecraene和F.sachalinense(F.Schmidt ex Maxim.)Ronse Decraene;(2)两个严格一致树都表明,西伯利亚蓼远离蓼属Polygonum L.,聚到了何首乌属的附近,两个序列支持率都为99%,应将该种从蓼属中移出来,提升为属级,即西伯利亚蓼属Knorringia Tzvel.,西伯利亚蓼应命名为Knorringia sibirica(Laxm.) Tzvel.。另外,本文对何首乌属与西伯利亚蓼属作了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K序列 系统学 西伯利亚蓼 虎杖属 trnl-f序列
下载PDF
根据cpDNA trnL-F非编码区序列变异分析黑桫椤海南和广东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系统地理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应娟 王艇 +4 位作者 郑博 江宇 欧阳蒲月 陈国培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14-919,共6页
以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 9个种群为材料 ,通过 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再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叶绿体 DNA(cp DNA) trn L- 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 10 17bp至 10 2 1bp;碱基组成 A+T含量较高 ,百分比值为 6 0 .4 3%~ 6 2 .2 6 %。... 以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 9个种群为材料 ,通过 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再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叶绿体 DNA(cp DNA) trn L- 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 10 17bp至 10 2 1bp;碱基组成 A+T含量较高 ,百分比值为 6 0 .4 3%~ 6 2 .2 6 %。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鉴定出 15个单倍型。黑桫椤具高水平单倍型多样性 (h=0 .880 )和较高水平核苷酸多样性 (Dij=0 .0 0 342 ) ,其悠长的进化历史可能增加了遗传变异在谱系内的积累。单倍型最小生成网图和邻接树、种群间分化度 (FST=0 .12 6 4 5 )和基因流 (N m=3.4 9)、AMOVA分析 (地区间遗传变异占 11.91% ,p>0 .0 5 )以及 DNA歧义度结果一致显示 ,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的种群彼此间不存在遗传分化。黑桫椤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地理式样具“星状”特征 ,提示种群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扩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桫椤 CPDNA trnlf非编码区 单倍型 遗传结构 地理分化
下载PDF
基于cpDNA trnL-F序列数据分析海南陆均松种群的冰期后扩张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苏应娟 王艇 +4 位作者 陈国培 孙宇飞 江宇 邓锋 王伯荪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4,共5页
针对热带树种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de Laubenfels分布在海南的12个天然种群进行取样,测定了叶绿体DNA(cpDNA)trnL-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868—876 bp.显示出长度多态性。碱基组成A+T含量较高,百分比值为64.17%-64.95%。通过... 针对热带树种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de Laubenfels分布在海南的12个天然种群进行取样,测定了叶绿体DNA(cpDNA)trnL-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868—876 bp.显示出长度多态性。碱基组成A+T含量较高,百分比值为64.17%-64.95%。通过统计简约算法共鉴定出30个单倍型。根据种群间分化度FST(=0.00)、基因流Nm(介于1.92—2.50)、AMOVA(24.17%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P>0.05)以及邻接树中单倍型的分支式样,发现海南的陆均松种群尚未发生遗传分化。另一方面,依统计简约算法构建的单倍型网图具“星状”特征,而且邻接树中多数单倍型合并于树的顶端。这些基因谱系结果提示海南陆均松种群在近期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Tajima的D检验和错配分析结果也支持这种推测。结合地质和古孢粉学证据,认为残存于“避难所”的陆均松种群在全新世时,伴随全球气候转暖,在海南岛内可能实行了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de Laubenfels CPDNA trnl-f非编码序列 单倍型 遗传分化 种群扩张
下载PDF
从叶绿体DNA trnL-F序列论双参属的归属问题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文蘅 陈之端 +1 位作者 陈虎彪 汤彦承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7-344,共8页
双参属TriplostegiaWall.exDC .由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 2个种组成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 ,有时置于川续断科Dipsacaceae或败酱科Valerianaceae ,有时单立一科 ,即双参科Triplost egiaceae。本研究对广义川续断目Dipsa... 双参属TriplostegiaWall.exDC .由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 2个种组成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 ,有时置于川续断科Dipsacaceae或败酱科Valerianaceae ,有时单立一科 ,即双参科Triplost egiaceae。本研究对广义川续断目Dipsacaless.l.的 2 1种植物 (分别来自于败酱科、川续断科、双参属、刺参属Morina、广义忍冬科Caprifoliaceaes.l.、五福花科Adoxaceae)和外类群人参Panaxschin sengNees.的叶绿体DNAtrnL F区进行了测序 ,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显示 ,败酱科、川续断科、双参属、刺参属和广义忍冬科的 4个属 (双盾木属Dipelta、虫胃实属Kolkwitzia、六道木属Abelia和北极花属Linnaea)形成了一个单系群并得到了很强的支持 ( 1 0 0 %bootstrap) ;双参属与川续断科有更近的关系 ,建议作为一个亚科置于川续断科 ;广义忍冬科为一多系类群 ;而刺参属与其他广义川续断目类群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参属 广义忍冬科 刺参属 广义川续断目 trnl-f序列 系统位置 叶绿体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