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per-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 inferred from triplicated P waveforms 被引量:10
1
作者 RiSheng Chu LuPei Zhu ZhiFeng Di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5期444-458,共15页
P-wave waveforms in the distance range between 12°and 30°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upper-mantle P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The waveform data from 504 earthquak... P-wave waveforms in the distance range between 12°and 30°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upper-mantle P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The waveform data from 504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s larger than 5.0 between 1990 and 2005 that occurred within 30°from the center of the Plateau were modelled.We divided the study area into 6 regions and modeled upper-mantle-distance P waveforms with turning points beneath each region separat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mantle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India,the Himalayas,and the Lhasa Terrane are similar and contain a high-velocity lid about 250 km thick.The upper-mantle velocities down to 200 km beneath the Qiangtang Terrane,the Tarim Basin,and especially the Songpan-GarzêTerrane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south.The 410-km discontinuity beneath these two terranes is elevated by about 20 km.Highvelocity anomalies are foun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low 500 km under the 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generated by thrusting of the Indian mantle lithosphere under the southern part of Tibet.Portions of the thickened Eurasian mantle lithosphere were delaminated;they are now sitting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southern Tibet and atop of the 410-km discontinuity underneath northern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upper MANTLE structure triplication waveform modelling
下载PDF
东北地区660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叶玲玲 李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6,282,共10页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和达-贝尼奥夫俯冲带前缘,其深部速度结构对理解板块俯冲行为以及地幔物质的交换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三重震相模拟方法,对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两个深源地震P波和SH波波形数据,进行了相对到时和波形的拟...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和达-贝尼奥夫俯冲带前缘,其深部速度结构对理解板块俯冲行为以及地幔物质的交换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三重震相模拟方法,对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两个深源地震P波和SH波波形数据,进行了相对到时和波形的拟合,获得了我国东北地区660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下方的间断面没有发生明显下沉,间断面之上存在一个厚约130km的高速层,这可能对应了俯冲并滞留在间断面之上的西北太平洋板块;地幔过渡带整体呈现出S波低速异常和较高的vP/vS值,可能暗示了地幔转换带内含有较高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震相 660 km间断面俯冲板块S波低速异常 东北地区
下载PDF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Hemoglobinopathies Based on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Platform in Hu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XI Hui LIU Qin +25 位作者 XIE Dong Hua ZHOU Xu TANG Wang Lan TANG De Guo ZENG Chun Yan WANG Qiong NIE Xing Hui PENG Jin Ping GAO Xiao Ya WU Hong Liang ZHANG Hao Qing QIU Li FENG Zong Hui WANG Shu Yuan ZHOU Shu Xiang HE Jun ZHOU Shi Hao ZHOU Fa Qun ZHENG Jun Qing WANG Shun Yao CHEN Shi Ping ZHENG Zhi Fen MA Xiao Yuan FANG Jun Qun LIANG Chang Biao WANG Hua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27-134,共8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carrier rate of,and molecular variation in,α-andβ-globin gene mutations in Hunan Province.Methods We recruited 25,946 individuals attending premarital screening fr...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carrier rate of,and molecular variation in,α-andβ-globin gene mutations in Hunan Province.Methods We recruited 25,946 individuals attending premarital screening from 42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all 14 cities of Hunan Province.Hematological screening was performed,and molecular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Results The overall carrier rate of thalassemia was 7.1%,including 4.83%forα-thalassemia,2.15%forβ-thalassemia,and 0.12%for bothα-andβ-thalassemia.The highest carrier rate of thalassemia was in Yongzhou(14.57%).The most abundant genotype ofα-thalassemia andβ-thalassemia was-α^(3.7)/αα(50.23%)andβ^(IVS-Ⅱ-654)/β^(N)(28.23%),respectively.Fourα-globin mutations[CD108(ACC>AAC),CAP+29(G>C),Hb Agrinio and Hb Cervantes]and sixβ-globin mutations[CAP+8(C>T),IVS-Ⅱ-848(C>T),-56(G>C),beta nt-77(G>C),codon 20/21(-TGGA)and Hb Knossos]had not previously been identified in China.Furthermore,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carrier rates of abnormal hemoglobin variants andα-globin triplication in Hunan Province,which were 0.49%and 1.99%,respectively.Conclusio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e high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alassemia gene mutations in the Hunan population.The results should facilitate genetic counselling and the prevention of severe thalassemia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ALASSEMIA Carrier rate Molecular spectrum Abnormal hemoglobin variants α-globin triplication
下载PDF
Upgraded durian genome reveals the role of chromosome reshuffling during ancestral karyotype evolution,lignin biosynthesis regulation,and stress tolerance 被引量:1
4
作者 Wanwan Li Xin Chen +1 位作者 Jianing Yu Yuxian Zhu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266-1279,共14页
Durian(Durio zibethinus)is a tropical fruit that has a unique flavor and aroma.It occupies a significant phylogenetic position within the Malvaceae family.Extant core-eudicot plants are reported to share seven ancestr... Durian(Durio zibethinus)is a tropical fruit that has a unique flavor and aroma.It occupies a significant phylogenetic position within the Malvaceae family.Extant core-eudicot plants are reported to share seven ancestral karyotypes that have undergone reshuffling,resulting in an abundant genomic diversity.However,the ancestral karyotypes of the Malvaceae family,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trajectory leading to the28 chromosomes in durian,remain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report the high-quality assembly of the durian genome with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By analyzing the collinear blocks between cacao and durian,we inferred 11 Malvaceae ancestral karyotypes.These blocks were present in a single-copy form in cacao and mainly in triplicates in durian,possibly resulting from a recent whole genome triplication(WGT)event that led to hexaploidization of the durian genome around 20(17–24)million years ago.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duplicated genes in durian,such as those involved in the lignin biosynthesis module for phenylpropane biosynthesis,are derived directly from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which makes it an important force in reshaping its genomic architecture.Transcriptome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genes involved in feruloyl-Co A formations were highly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fruit peels,indicating that the thorns produced on durian fruit may comprise guaiacyl and syringyl lignins.Among all the analyzed transcription factors(TFs),members of the heat shock factor family(HSF)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under heat stress.All subfamilies of genes encoding heat shock proteins(HSPs)in the durian genome appear to have undergone expansion.The poten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SF Dzi05.397 and HSPs were examined and experimentally verified.Our study provides a high-quality durian genome and reveals the reshuffling mechanism of ancestral Malvaceae chromosomes to produce the durian genome.We als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lignin biosynthesis and heat stress toler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rio zibethinus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whole genome triplication Malvaceae ancestral karyotypes chromosome reshuffling lignin biosynthesis heat stress
原文传递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s observed from CEArray triplication data 被引量:1
5
作者 Baoshan Wang Fenglin Ni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1期77-85,共9页
We examine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velocity structures around the 660-kin discontinuity at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s by waveform modeling of triplication data. Data from two deep earthquakes beneath Izu-B... We examine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velocity structures around the 660-kin discontinuity at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s by waveform modeling of triplication data. Data from two deep earthquakes beneath Izu-Bonin and Northeast China are used. Both events were well recorded by a dense broadband seismic network in China (CEArray). The two events are located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distance to the CEArray, ye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their records: (1) the direct arrivals traveling above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AB branch) are seen in a different distance extent: -29° for the NE China event, -23° for Izu-Bonin event; (2) the direct (AB) and the refracted waves at the 660-km (CD branch) cross over at 19.5° and 17° for the NE China and the Izu-Bonin event, respectively. The best fitting model for the NE China event has a broad 660-km discontinuity and a constant high velocity layer upon it; while the Izu-Bonin model differs from the standard IASP91 model only with a high velocity layer above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Variations in velocity models can be roughly explained by subduction geo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wave triplication 660-km discontinuity west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
下载PDF
下地幔可以发生地震吗? 被引量:1
6
作者 万新 倪四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3-1046,共4页
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比较浅的位置,但是部分地震的深度可以达到600 km以上.目前已有的破裂机制预测地震只存在于上地幔中,但是一些地震的初步定位深度却可以超过670 km(1998年2月9号Okhotsk海地震,地震目录中被定为678 km).研究表明大多... 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比较浅的位置,但是部分地震的深度可以达到600 km以上.目前已有的破裂机制预测地震只存在于上地幔中,但是一些地震的初步定位深度却可以超过670 km(1998年2月9号Okhotsk海地震,地震目录中被定为678 km).研究表明大多数浅震是由于断层失稳,沿着已有的断层面突然滑动引发的,而深震的发震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尤其是下地幔中是否发生地震对于研究深震机制可以提供重要的约束.因为地球中的横向不均匀性,地震的绝对深度有较大的误差,所以我们根据观测地震图中明显的三重值特征,对上述那次深地震进行波形模拟,把相对深度和绝对深度结合起来,最终确定地震实际发生在670公里间断面以上,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目录中那些最深的地震仍然发生在上地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震 破裂机制 三重值 相对深度
下载PDF
基于P波三重震相的下扬子克拉通地幔转换带顶部低速层初探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国辉 眭怡 周元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62-2371,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震中距为10°~23°之间琉球俯冲区一个中深源地震的P波三重震相信息,研究了下扬子克拉通转换带顶部P波速度结构.通过射线追踪和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地震波形的对比,发现下扬子克拉通下方的41...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震中距为10°~23°之间琉球俯冲区一个中深源地震的P波三重震相信息,研究了下扬子克拉通转换带顶部P波速度结构.通过射线追踪和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地震波形的对比,发现下扬子克拉通下方的410km间断面为一厚度20km的梯度带,其上存在一由西南向东北变厚的低速层,厚度变化40~57km,P波速度减低2.7%~4.5%.该低速层可以被认为是由于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震相 410 km间断面 低速层 上地幔 下扬子克拉通
下载PDF
1例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诊断和基因检测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欣瑜 陈素琴 +2 位作者 许吕宏 刘勇 方建培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地贫)的诊断及基因检测流程,总结中间型地贫的诊断策略。方法分析1例β-地贫合并α-地贫基因型患儿的临床表现,通过地贫基因多重PCR检测及DNA序列测定明确诊断,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影响β-...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地贫)的诊断及基因检测流程,总结中间型地贫的诊断策略。方法分析1例β-地贫合并α-地贫基因型患儿的临床表现,通过地贫基因多重PCR检测及DNA序列测定明确诊断,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影响β-地贫表现型的基因因素。结果该地贫患儿基因型为β珠蛋白基因41/42突变的杂合子合并αααanti3.7基因杂合子。结论中间型地贫的诊断,需要临床表现与基因病变相一致,多重PCR结合DNA序列测定等方法可确诊罕见型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中间型 α珠蛋白基因三聚体 多重PCR DNA序列测定
下载PDF
利用三重震相探测中国东部海域410km深度低速层 被引量:8
9
作者 眭怡 周元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204,共14页
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日本本州地区2009年发生的一次震源深度为167.2km、震级为mb6.0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二维射线追踪方法给出P波三重震相的理论时-距曲线,并采用试错法构建出与观测时-距曲线拟合效果最优的低速异常模型,... 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日本本州地区2009年发生的一次震源深度为167.2km、震级为mb6.0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二维射线追踪方法给出P波三重震相的理论时-距曲线,并采用试错法构建出与观测时-距曲线拟合效果最优的低速异常模型,发现在中国东部海域下方410 km间断面上、下均存在局部的P波低速异常:300—410 km深度范围内低速异常为4%—5%,而410—460/470 km深度范围内的低速异常则达到4%一7%.结合前人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发现该区域不存在明确外源热流,因而,本文认为该低速异常与俯冲板片脱水引起的部分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三重震相 410 km低速层 中国东部海域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滞留板块下方低速异常的地震三重震相探测 被引量:7
10
作者 崔辉辉 周元泽 +2 位作者 石耀霖 王晓冉 李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09-1320,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发生于2011年5月10日的一个深源地震的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通过一维射线追踪拟合P波三重震相的相对到时,并进行观测波形与理...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发生于2011年5月10日的一个深源地震的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通过一维射线追踪拟合P波三重震相的相对到时,并进行观测波形与理论地震图的对比,发现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下沉约15~20km,其上方存在厚度约115~120km的高速异常,P波速度升高1.5%~2.0%,应为滞留的太平洋俯冲板块;660km间断面下方存在局部的低速异常,P波速度降低0.6%~0.9%,该异常可能与滞留板块从其底部向下地幔顶部脱水或坍塌进入下地幔深处滞留体的脱水有关,也可能与板块深俯冲及板块碎片崩塌所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三重震相 660km间断面 低速异常 下地幔顶部 板块脱水
下载PDF
基于三重震相拟合的华南地区上地幔P波与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眭怡 吴庆举 张瑞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37-3250,共14页
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CDSN)记录到的台湾地区两个地震事件6°~30°震中距范围的三重震相波形资料,基于观测与理论波形拟合法,获到华南地区上地幔P波和S波的最佳波形拟合速度模型及其V_P/V_S比值.与AK135模型相比,华南地区410k... 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CDSN)记录到的台湾地区两个地震事件6°~30°震中距范围的三重震相波形资料,基于观测与理论波形拟合法,获到华南地区上地幔P波和S波的最佳波形拟合速度模型及其V_P/V_S比值.与AK135模型相比,华南地区410km深度上方存在明显低速层:S波低速区厚度约为70km,速度降为2%~5%;而P波低速区厚度为70~230km,速度降为5%~6%.另外,410km间断面整体表现为一个梯度层,厚度约为10~40km,V_P跃增量为4.0%~5.4%,而V_S跃增量为2.6%~11.7%.研究区内,低速层的V_P和V_S异常值大小和410km间断面速度跃变量由北向南逐步减小.结合以往的接收函数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华南地区410km间断面上方的低速区可能与太平洋俯冲板块脱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三重震相 VP/VS 低速层 410km间断面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俯冲地区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探测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秀姣 韩光洁 李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9-831,共13页
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探测到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以来,全球多个俯冲带和大陆克拉通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该低速层结构.对其特性及形成机理的探讨是深部地幔结构、物性和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聚焦于西北太平洋俯冲地区410-km间断面上... 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探测到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以来,全球多个俯冲带和大陆克拉通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该低速层结构.对其特性及形成机理的探讨是深部地幔结构、物性和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聚焦于西北太平洋俯冲地区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的探测及特性研究上.通过对发生于日本北海道地区两个中等深度地震区域波形资料的分析,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我国东北及日本海西北部下方41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速度模型明确显示,410-km间断面上方存在厚~47!14km,异常值~2%的低速层,横向展布近700km.结合区域地震层析成像、矿物高温高压物理实验及动力学模拟结果,我们否定了"从下至上"的上涌热物质导致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的模型;认为较老且快速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过渡带顶部脱水导致硅酸盐矿物的部分熔融,由于熔体密度较大能够稳定存在于410-km间断面之上,从而产生了观测到的横向展布较广的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震相 410-km间断面 低速层 西北太平洋俯冲地区
下载PDF
基于P波三重震相的华南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苗苗 丁志峰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65-3779,共15页
华南块体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等问题的最佳场所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和大型流动台阵记录到的震中距10°~30°之间的两个中深源地震P波记录,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技术,获得了中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 华南块体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等问题的最佳场所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和大型流动台阵记录到的震中距10°~30°之间的两个中深源地震P波记录,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技术,获得了中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上地幔高精度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中扬子克拉通过渡带底部存在高速异常,系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滞留体.俯冲的板块并没有进入下地幔,660-km间断面下沉约11 km,与后尖晶石相变的克拉伯龙斜率为负有关.而华夏地块过渡带底部并无明显高速异常,接近全球平均模型;(2)整个华南块体,410-km间断面上方普遍存在低速层,主要与上地幔部分熔融有关,与IASP91相比P波速度减小了1.38%~2.29%;(3)在研究区域内,中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都存在岩石圈减薄(<80 km),推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快速回撤导致的岩石圈拆沉有关.且华夏地块减薄程度较明显,下伏软流圈速度较低,说明其上地幔强度较弱、温度较高.另外,中扬子克拉通过渡带中存在一个较宽的速度梯度带,可能与520-km间断面有关,其具体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震相 华夏地块 中扬子克拉通 过渡带 岩石圈-软流圈
下载PDF
三模容错多处理器动态实时调度算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民 金士尧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76-78,共3页
实时系统现在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容错要求。目前流行的主副备份方式对于任务集有着特殊要求,要求时间限能够允许主副备份串行地执行,并且系统需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来检测处理器错误,因此限制了容错的应用范围。本文提出基于三模冗余比较... 实时系统现在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容错要求。目前流行的主副备份方式对于任务集有着特殊要求,要求时间限能够允许主副备份串行地执行,并且系统需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来检测处理器错误,因此限制了容错的应用范围。本文提出基于三模冗余比较的实时容错算法,采用了副本重载技术和主副本串并行混合调度策略。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调度 容错 三模冗余 多处理器
下载PDF
基于三重震相波形模拟的东北亚地区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15
作者 赵一帆 王毅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37-145,共9页
对上地幔波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上地幔物质组成和温度分布,同时还可以为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约束条件。笔者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位于东亚地区的两个地震波路径近似相互垂直的地震事件,通过三重震相波形模拟的方法,对探测... 对上地幔波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上地幔物质组成和温度分布,同时还可以为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约束条件。笔者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位于东亚地区的两个地震波路径近似相互垂直的地震事件,通过三重震相波形模拟的方法,对探测区域下方的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方向的地震事件得到的波速模型均在250 km以上存在低速带,波速降幅两者有差异;过渡带下半部分均存在高速带,表明该区域过渡带受到东亚俯冲板块的影响。该区域过渡带厚度无明显变化是两个不连续面附近温度和成分分布不同造成的,和该区域过渡带受俯冲带影响的结论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 地震波速结构 三重震相波形模拟 东北亚地区
下载PDF
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汽包水位三冲量调节的分析与整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远超 尹洪超 赵亮 《节能技术》 CAS 2005年第4期335-338,361,共5页
结合大连香海热电厂两台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所采用的串级给水控制系统,提出了控制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单极三冲量和串级三冲量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具体实现,得出给水控制的必要性和虚假液位的成因,经分析比较推荐采用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 结合大连香海热电厂两台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所采用的串级给水控制系统,提出了控制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单极三冲量和串级三冲量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具体实现,得出给水控制的必要性和虚假液位的成因,经分析比较推荐采用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实现锅炉给水的自动控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汽包水位 三冲量调节 给水串级控制
下载PDF
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下方地幔转换带顶部P波速度结构探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雅健 崔辉辉 周元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11,共14页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6年1月12日发生于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P波三重震相方法研究了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部410 km间断面起伏形态及间断面附近P波速度结构.通过波形拟合,我们发现中天...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6年1月12日发生于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P波三重震相方法研究了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部410 km间断面起伏形态及间断面附近P波速度结构.通过波形拟合,我们发现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部410 km间断面下沉约10 km;410 km间断面上方存在由塔里木盆地向中天山P波速度异常逐渐减小的约70 km厚的低速层(-3%^-1%).该低速层可能是地幔转换区物质上涌并部分脱水熔融及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我们发现中天山东北部约10~10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局部低速异常(约-6%),其很可能是上涌的软流圈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三重震相 410km间断面 低速层 中天山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东天山地幔过渡带及660km间断面P波速度结构及其对岩石圈拆沉的启示
18
作者 崔冉 周元泽 +1 位作者 苏慧 崔清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2-765,共14页
天山作为重要的活跃陆内造山带之一,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复杂的形成与再活化过程。地幔过渡带内的速度异常结构以及间断面的起伏形态,可为理解天山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参考。但受到前期台站覆盖的限制,对东天山速度结构的研究仍存... 天山作为重要的活跃陆内造山带之一,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复杂的形成与再活化过程。地幔过渡带内的速度异常结构以及间断面的起伏形态,可为理解天山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参考。但受到前期台站覆盖的限制,对东天山速度结构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利用蒙古中部流动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伊犁盆地东部和东天山中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及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天山中部地幔过渡带内局部存在高速异常结构,该高速异常结构的速度值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大,在地幔过渡带底部,高速异常值达到1%;660km间断面为尖锐速度界面,P波速度跃变量为4.61%~5.78%,下沉深度为5~15km,由西向东下沉深度呈现增大的趋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东天山地幔过渡带内的高速异常结构可能是天山岩石圈的拆沉物质或断裂的岩石圈物质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下沉进入地幔过渡带内所导致;此外,由于东天山中部660km间断面上方存在高速异常结构,低温异常也会使得660km间断面的下沉深度增大。本研究结果为东天山岩石圈拆沉,或天山两侧盆地岩石圈的双向俯冲引发岩石圈断裂等动力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地震学证据,对理解东天山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P波三重震相 高速异常结构 660km间断面 岩石圈拆沉
下载PDF
基于三重震相方法探测日本海俯冲区地幔转换带的速度结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辉辉 周元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9-670,813,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于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次中源地震的三重震相资料研究了日本海俯冲区地幔转换带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域P波速度结构与S波速度结构的一致性整体上较强.冷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导致410km间断面出现了1...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于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次中源地震的三重震相资料研究了日本海俯冲区地幔转换带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域P波速度结构与S波速度结构的一致性整体上较强.冷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导致410km间断面出现了10km的抬升,660km间断面出现了25km的下沉;410km和660km间断面之上均存在与俯冲板块相关的高速层;660km间断面下方存在厚度为65km的低速异常.纵横波波速比vP/vS值在210—400km深度范围内偏低,约为1.827,体现出海洋板块低泊松比的特征;在560—685km深度范围内,该值偏高,约为1.831,可能预示地幔转换带底部含有一定量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震相 地幔转换带 日本海俯冲区 波形拟合
下载PDF
东北亚边缘地区地幔过渡带内滞留太平洋板片上界面的三重震相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慧 魏荣强 +2 位作者 周元泽 崔清辉 李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1-2444,共14页
东北亚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与太平洋俯冲滞留板片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深部物质运移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与千岛群岛地区的两个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我们发现了与660-km间断面上方... 东北亚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与太平洋俯冲滞留板片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深部物质运移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与千岛群岛地区的两个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我们发现了与660-km间断面上方一个特殊界面有关的清晰的新P波三重震相波形;通过对观测波形进行波形拟合以及搜索分析,本文获得了东北亚边缘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附近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东北亚边缘下方的660-km间断面之上存在一高速异常层,其具有尖锐的速度异常上界面,深度介于455~510 km之间,P波速度异常达2%~4.5%;与此同时,该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整体速度跃变量较小,且存在0~15 km的下沉;660-km间断面下沉与高速层上界面的形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均表现为西浅东深、南浅北深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受日本—千岛海沟回撤速率差异的影响,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对上地幔底部间断面作用的差异是造成660-km间断面整体形态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滞留并向西展平堆积使得板片上界面西侧较东侧更浅;滞留板片上界面的速度异常特征显示,俯冲沉积物可能到达地幔过渡带且经脱水相变形成了含黄玉的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 板片滞留 三重震相 660-km间断面 高速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