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不同成形方法的中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葛振伟 程兆云 +5 位作者 王保才 胡俊龙 赵子牛 乔刚 权晓强 张国报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492-496,共5页
目的总结单纯缝线瓣环成形术和置入人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方法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方法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的功能性TR患者677例,其中行左心瓣膜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MVR)356例、二尖瓣成形(MVP)98例、M... 目的总结单纯缝线瓣环成形术和置入人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方法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方法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的功能性TR患者677例,其中行左心瓣膜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MVR)356例、二尖瓣成形(MVP)98例、MVR+主动脉瓣置换(AVR)18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MVR 15例,CABG+MVP 27例,所有患者均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353例采用单纯缝线瓣环成形术(非上环组),324例置入人工成形环(上环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随访资料。结果完成术后2 a随访者,非上环组348例,上环组317例;其中三尖瓣中度及以下TR者,非上环组为286例(82.2%),上环组为294例(9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发展为重度TR者,非上环组为62例(17.8%),上环组为23例(7.3%),非上环组发展为重度TR者比例显著高于上环组(P=0.031)。术后随访5 a,非上环组有5例患者因顽固性心力衰竭再入院,心脏超声提示重度TR,其中3例心力衰竭治疗无效死亡,2例再行三尖瓣置换治愈出院;上环组无顽固性心力衰竭和再次心脏手术病例。完成术后5 a随访者,非上环组308例,上环组292例,其中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示非上环组轻度以下TR者34例(11.0%),中度TR者185例(60.1%),重度TR者89例(28.9%);上环组轻度以下TR者73例(25.0%),中度TR者190例(65.1%),重度TR者29例(9.9%);上环组轻度以下TR者比例显著高于非上环组(P=0.029),重度TR者比例显著低于非上环组(P=0.007),2组之间中度TR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190)。与随访2 a结果相比较,非上环组完成5 a随访者重度TR发生率明显增加(28.9%vs 17.8%,P=0.022),而上环组完成5 a随访者重度TR发生率与随访2 a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vs 7.3%,P=0.520)。结论对于功能性TR的处理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尽量采用人工瓣环置入的方法进行三尖瓣缩环,以代替单纯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成形术 人工成形环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DragonFly?系统缘对缘修复治疗三尖瓣反流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9
2
作者 蒲朝霞 刘先宝 +4 位作者 林心平 李华俊 王力涵 王建安 黄朝旭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经导管DragonFly?系统缘对缘修复治疗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5例... 目的初步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经导管DragonFly?系统缘对缘修复治疗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5例外科手术高危、术前TEE确诊为重度以上功能性TR患者行经导管DragonFly缘对缘修复术。TEE详细评估三尖瓣解剖、反流的起源及病因;术中在TEE引导下应用DragonFly系统行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DragonFly夹释放后经TEE即刻评估手术效果并与术前TEE相比较。结果5例患者共植入10枚DragonFly夹(2例患者3枚,1例患者2枚,2例患者1枚),其中1例患者3枚夹子中的1枚释放瞬间隔瓣单侧脱落,另9枚夹子位置及固定良好。TEE即刻评估TR反流量,3例患者减为轻度,2例减为中度,三维彩色血流定量评估反流颈口面积较术前减低[(0.93±0.26)cm2对(0.20±0.11)cm2]。5例患者均未发生三尖瓣严重损伤、心包压塞、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TEE在DragonFly?缘对缘修复治疗TR手术全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监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三尖瓣反流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的远期发生率 被引量:8
3
作者 魏会强 汤娇娇 +2 位作者 詹贤章 吴书林 陈泗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7期394-398,共5页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远期发生率,评估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远期影响,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至2013年为行永久性起搏器更换而住院的患者共10...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远期发生率,评估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远期影响,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至2013年为行永久性起搏器更换而住院的患者共107例,起搏器首次植入前和本次住院更换前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对107例患者的心脏超声数据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再依据起搏器更换前根据心脏超声确定的TR程度分为无意义TR组(81例)和有意义TR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资料,并对有意义TR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07例患者的平均观察时间(9.5±3.2)年,更换时出现26例(24.3%)有意义TR。与无意义TR组相比,有意义TR组的平均观察时间更长[(10.7±4.4)年比(9.1±2.5)年,P=0.022],出现有意义的二尖瓣反流更多(30.8%比3.7%,P〈0.001);植入前右心房内径更大[(47.4±8.0)mm比(44.2±6.8)mm,P=0.045],1级TR发生率更高(53.8%比46.9%,P=0.038);而两组患者植入右心室电极数[(1.2±0.4)根比(1.1±O.3)根,P=0.789]、心室起搏百分比l(50.7±43.1)%比(63.0±42.1)%,P=0.127]、QRS波时限[(121.6±33.2)ms比(130.84-36.5)Ills,P=0.2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前伴心房颤动(OR6.203,95%CI1.211-31.785)、植人年限(OR1.245,95%C11.038-1.479)、轻度TR(OR1.885,95%CI 1.002~3.670)、右心房内径(OR1.137,95%CI1.025~1.260)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有意义TR的影响因素。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可增加TR发生率,且出现有意义TR与植入前伴心房颤动、植入年限、右心房内径的扩大、存在轻度TR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起搏器 三尖瓣反流 心脏超声
下载PDF
应用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结合人工瓣环成形术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 被引量:8
4
作者 庞广辉 张秀辉 +3 位作者 来永强 张玉春 李勇 刘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对31例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采用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手术结合人工瓣环成形术进行治疗。并通过术前...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对31例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采用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手术结合人工瓣环成形术进行治疗。并通过术前、术后心脏超声测量Tei指数及右心房变化,反映三尖瓣手术结果,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手术死亡,患者手术后心脏超声提示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微量反流5例,无反流22例,均顺利出院。随访4~40个月,31例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Ⅰ~Ⅱ级,Tei指数明显下降,右心功能改善。三尖瓣关闭不全除1例有早期的轻度关闭不全变成轻-中度关闭不全外,其余没有变化。结论: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结合人工瓣环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基本消除了残余反流/复发反流。长期随访将证明其消除残余反流/复发反流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心包片 三尖瓣关闭不全 人工瓣环成形术 三尖瓣前叶
下载PDF
改良经右胸三尖瓣置换术治疗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 被引量:4
5
作者 胡知朋 王志维 +4 位作者 张敏 邓宏平 李博文 黄吉桢 江万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871-3873,共3页
目的:介绍采用改良的经右胸三尖瓣置换术治疗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经验。方法:在传统经右胸三尖瓣置换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带气囊气管导管作为上下腔静脉引流管,避免解剖右心房和心包之间的粘连,将此技术用于13例患者,... 目的:介绍采用改良的经右胸三尖瓣置换术治疗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经验。方法:在传统经右胸三尖瓣置换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带气囊气管导管作为上下腔静脉引流管,避免解剖右心房和心包之间的粘连,将此技术用于13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一般资料和术中、术后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换三尖瓣;平均住院时间(21.2±8.6)d,手术时间(4.3±1.4)h,体外循环时间(1.1±0.4)h,ICU滞留时间(4.1±2.7)d,呼吸机使用时间(69±58)h,术后24 h引流量(719±443)m L,输血(812±619)m L;二次开胸2例,肾替代治疗2例,人工肝1例;死亡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改良的二次三尖瓣置换术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置换术 三尖瓣反流 二次心脏手术 技术改良
下载PDF
右室功能指标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手术疗效的评估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方亮 张卫 +3 位作者 叶伟 石暐 陆静 吴卫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应用右室功能指标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患者经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度反流以上且接受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的功能性T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例患者接受改良De Vega成形术(缝线成形术组),1... 目的应用右室功能指标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患者经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度反流以上且接受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的功能性T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例患者接受改良De Vega成形术(缝线成形术组),10例患者接受MC3三维瓣环成形术(人工瓣环成形术组)。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和记录患者右室功能指标,包括舒张期三尖瓣瓣环内径(DTV)、心肌做功指数(MPI)、右心室收缩期长轴移位距离(RVLX)、右心室流出道缩短率(RVOTFS)、TR程度指标(STR/SRA)、右房内径(RA)和右室内径(RV)等,对各项指标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及组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STR/SRA、DTV和RA均明显改善。手术后人工瓣环成形术组较缝线成形术组RA的改善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手术前后RA与DTV均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5;r=0.47,P<0.001);DTV与STR/SR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对功能性TR患者实施相应的瓣环环缩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人工瓣环成形术对RA的改善优于缝线成形术;RA与DTV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术前TR程度及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成形术 人工瓣环成形术 缝线成形术 右室功能指标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下载PDF
三尖瓣反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7
作者 林大卫 张晓春 +2 位作者 张峰 潘文志 周达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1,共5页
我国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患者分布广,合并症多。中重度TR患者临床药物疗效不佳,且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发展为右心衰后预后差。近年来随着瓣膜器械创新与技术发展,经导管三尖瓣手术有望为外科手术中高风险的TR患者提供... 我国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患者分布广,合并症多。中重度TR患者临床药物疗效不佳,且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发展为右心衰后预后差。近年来随着瓣膜器械创新与技术发展,经导管三尖瓣手术有望为外科手术中高风险的TR患者提供新的选择。国内外的经导管三尖瓣手术治疗正处于早期探索和临床验证阶段,涌现出许多模拟临床TR的动物模型,用来进行三尖瓣器械的研发及机制探究。因此,本综述聚焦于如何建立TR动物模型,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 三尖瓣反流(TR)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三尖瓣适当切开修补室间隔缺损的近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仁伟 罗金文 +4 位作者 刘剑 黄鹏 曾德斌 刘平波 周文武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年第6期444-446,共3页
目的探讨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tricuspid valve detachment,TVD)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VSD修补的1 0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1例采用TVD技术(... 目的探讨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tricuspid valve detachment,TVD)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VSD修补的1 0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1例采用TVD技术(TVD组),810例未采用TVD技术(非TVD组)。所有患者在术前与术后3 d、1个月、6个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评估三尖瓣返流(tricuspic regurgitation,TR)情况。结果 695例补片修补VSD,其中TVD组209例(128例使用单独缝线修补瓣叶切口,81例使用VSD补片缝线),非TVD组486例;另326例直接缝合VSD,其中TVD组2例(使用VSD补片缝线直接修补瓣叶切口),非TVD组324例。671例进行了合并畸形手术,其中TVD组115例(占TVD组54.5%),非TVD组556例(占非TVD组68.6%)。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TVD组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出现,非TVD组出现3例,均于术后10 d内恢复窦性。术后3 d VSD残余漏11例,其中TVD组3例,非TVD组8例;TVD组轻度以上的TR病例14例,非TVD组有47例。两组均无因TR和残余漏而再手术者。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1%VS 7.2%,P>0.05)。所有病人随访1年,无远期死亡病例,均无残余漏需远期再手术者。术后1年TVD组无轻度以上TR,非TVD组有8例轻度以上T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因TR再手术者。结论 TV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能改善VSD的暴露,与传导阻滞、手术时间延长以及TR无相关性。TVD能保护三尖瓣瓣叶结构,减少术后严重T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 三尖瓣返流
下载PDF
对三尖瓣反流的评估及处理的意义和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湘 卢耀星 +1 位作者 李刚 杨建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83-186,共4页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常继发于左心瓣膜疾病。对TR程度的准确评估、合理处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目前认为中度TR或术前超声检查舒张期末三尖瓣环直径>40 mm、三尖瓣直径/体表面积>21 mm/m^2...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常继发于左心瓣膜疾病。对TR程度的准确评估、合理处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目前认为中度TR或术前超声检查舒张期末三尖瓣环直径>40 mm、三尖瓣直径/体表面积>21 mm/m^2或术中测量三尖瓣直径>70 mm,特别是合并心房纤颤、心房扩大时,在左心瓣膜手术时应同期矫正TR,以防止TR进一步加重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和心功能下降。成形环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TR远期复发,三尖瓣成形尽量使用硬/半硬C形成形环,三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死亡率较高,应尽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瓣膜置换 三尖瓣成形
原文传递
以新鲜自体心包行三尖瓣成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柏松 赵鹏程 +3 位作者 张秀和 张柏民 姜亦忠 李哲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32-1534,共3页
目的探讨以自体心包行三尖瓣成形后自体心包的自然转归。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以戊二醛处理自体心包后行三尖瓣成形术;实验组以新鲜自体心包后行三尖瓣成形术。于术后3月观察心包补片的大体形态... 目的探讨以自体心包行三尖瓣成形后自体心包的自然转归。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以戊二醛处理自体心包后行三尖瓣成形术;实验组以新鲜自体心包后行三尖瓣成形术。于术后3月观察心包补片的大体形态学、钙含量、组织学变化,以探讨自体心包应用于三尖瓣成形的可行性及转归的机制。结果植入心包的大体观察结果 :对照组及实验组心包片均平滑、无纤维沉积、无血栓形成。心包组织钙含量结果 :植入前对照组组织钙含量与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植入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植入3个月后对照组组织钙含量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并明显高于植入前(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对照组心包片von Willebrand因子染色可见:植入心包表面覆盖一层全层von Willebrand因子染色阳性的血管内皮样细胞,心包组织内有明显的纤维沉积。实验组心包片von Willebrand因子染色可见:植入心包表面覆盖一层全层von Willebrand因子染色阳性的血管内皮样细胞,心包组织内有少量纤维沉积。结论使用以戊二醛处理自体心包行三尖瓣成形三个月后更易引起植入心包的钙化和纤维化,而使用新鲜自体心包则可有效减轻植入心包的钙化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心包 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成形术
下载PDF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周良 葛振伟 +4 位作者 杨志远 王佳祥 徐成阳 冯德广 程兆云 《医药论坛杂志》 2010年第18期32-33,36,共3页
目的比较针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所采取不同成形方法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方法手术治疗功能性TR 237例,均为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行左心瓣膜手术时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采用不上成形环方法的共178例,行单纯缝线瓣环成形,置... 目的比较针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所采取不同成形方法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方法手术治疗功能性TR 237例,均为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行左心瓣膜手术时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采用不上成形环方法的共178例,行单纯缝线瓣环成形,置入成形环的共59例;同期所行左心瓣膜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MVR)136例、二尖瓣成形(MVP)21例、MVR+主动脉瓣置换(AVR)71例,冠脉旁路移植(CABG)+MVR 6例、CABG+MVP2例。观察比较术后1.5年及3.5年或以上两组病人的临床及心脏超声随访资料。结果所有病例都完成1.5年随访;共有209人(88.2%)完成长期随访(3.5年或以上)。术后1.5年发现中度以下再发性TR两组差别无显著性(P=0.23),中重度者上环组明显低于非上环组(P=0.028)。远期随访发现上环组TR再发性率明显低于非上环组(P=0.034),发展为中度以上TR的比率非上环组显著地高于上环组(P=0.007)。组内两个时间段相比,非上环组TR进展明显增快(P=0.016),而上环组相对稳定(P=0.60)。结论置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缝线成形术。对于功能性TR的处理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成形术人工成形环
原文传递
三维打印技术在指导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予 王义为 +3 位作者 翟蒙恩 金屏 刘洋 杨剑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3年第4期250-256,共7页
三尖瓣关闭不全(TR)是较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TVR)已成为目前心脏介入治疗TR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三尖瓣是空间立体结构,具有复杂的瓣下结构,病变多样化,传统的经食管超声和CT分... 三尖瓣关闭不全(TR)是较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TVR)已成为目前心脏介入治疗TR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三尖瓣是空间立体结构,具有复杂的瓣下结构,病变多样化,传统的经食管超声和CT分析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心血管三维(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3D打印的心脏模型提供更多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显示的丰富信息。近年来三尖瓣的数字化建模及3D打印方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已成为TTVR围手术期评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综述着重就3D打印在TTVR术中应用的现状、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打印 三尖瓣 关闭不全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 介入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韦小勇 严中亚 +4 位作者 朱正艳 雷虹 吴一军 卢中 孙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8-1221,共4页
回顾性分析近5年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1 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TVD)组(537例)与非TVD组(726例),比较两组术后残余分流、传导阻滞、三尖瓣返流等的发生率。两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 回顾性分析近5年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1 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TVD)组(537例)与非TVD组(726例),比较两组术后残余分流、传导阻滞、三尖瓣返流等的发生率。两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D组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0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非TVD组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3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术后随访TVD组发生VSD小量残余漏2例,非TVD组11例;TVD组发生轻度以上三尖瓣返流(TR)7例,非TVD组9例。两组患者VSD修补术后一过性传导阻滞、残余漏及总计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D是一安全有效的技术,能显著改善VSD暴露,减少并发症,且不影响三尖瓣的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 三尖瓣返流 残余漏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治疗三尖瓣病变装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彦萌 陆方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45-349,共5页
随着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修复等产品逐渐应用于临床,不少研究者相继开发了各种三尖瓣介入治疗的装置。本文将对目前公开报道的有关经导管治疗三尖瓣病变装置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装置结构及部分早期临床结果。相信随着研究的深... 随着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修复等产品逐渐应用于临床,不少研究者相继开发了各种三尖瓣介入治疗的装置。本文将对目前公开报道的有关经导管治疗三尖瓣病变装置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装置结构及部分早期临床结果。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经导管治疗三尖瓣病变技术会不断完善,为患者提供安全、微创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经导管治疗 介入
原文传递
三尖瓣切开技术在室间隔缺损闭合术中的应用及中期疗效
15
作者 何泽栋 吴铸衡 赁可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37-1142,共6页
目的评估三尖瓣切开(tricuspid valve detachment,TVD)与不切开(non-tricuspid valve detachment,NTVD)在室间隔缺损修补中的应用及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5—2020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者。... 目的评估三尖瓣切开(tricuspid valve detachment,TVD)与不切开(non-tricuspid valve detachment,NTVD)在室间隔缺损修补中的应用及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5—2020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TVD组和NTV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8例患者纳入研究。TVD组240例,其中男121例、女119例,平均年龄(3.85±8.42)岁,平均体重(14.12±12.97)kg。NTVD组298例,其中男149例、女149例,平均年龄(4.42±9.36)岁,平均体重(14.87±12.51)kg。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D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0(23,40)个月,NTVD组为29(23,41)个月(P=0.600)。术后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在出院前均恢复为窦性心律(P=0.848)。无患者需安置永久起搏器。两组间住ICU时间(P=0.054)、死亡率(P=1.000)、院内再手术率(P=0.199)、随访再手术率(P=0.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TR均低于中度(P=0.926)。最后一次随访时,TVD组仅7例(2.9%)患者检查出轻微残余分流,NTVD组为14例(4.7%,P=0.289)。无患者因残留的室间隔缺损而需再次手术干预。TVD组患者随访期间TR较轻(P=0.019)。结论TVD手术是一种可选的技术,可以安全地用于室间隔缺损修复,尤其是在成熟的医疗中心。对于缺损边缘难以显露的室间隔缺损,适当的TVD并不会增加TR和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并且可能会降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切开 三尖瓣反流 残余分流
原文传递
三尖瓣切开在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海龙 孙国成 +2 位作者 顾春虎 彭岚刚 魏东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三尖瓣切开在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1例1岁以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术中暴露情况判断是否需切开三尖瓣修补VSD,分为3组。A组:VSD暴露清楚,不需切开三尖瓣。B组:VS... 目的探讨三尖瓣切开在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1例1岁以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术中暴露情况判断是否需切开三尖瓣修补VSD,分为3组。A组:VSD暴露清楚,不需切开三尖瓣。B组:VSD暴露不清楚,需切开三尖瓣。C组:VSD暴露不清楚,需切开三尖瓣,但未实施切开。采集术后12个月的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资料,记录Ⅲ°房室传导阻滞及三尖瓣返流程度、VSD残余分流情况及左心室EF值,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主动脉阻断及体外循环时间、Ⅲ°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各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A、B、C各组VSD残余分流分别为1.3%、1.7%、6.8%,三尖瓣返流发生率分别为7.0%、9.2%、25.0%,其中,C组明显高于A、B组,A、B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必要的三尖瓣切开是安全的,可有效降低三尖瓣返流和VSD残余分流的发生率。但不增加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随着手术患儿年龄降低,需实施三尖瓣切开的比例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切开 三尖瓣返流
下载PDF
"缘对缘"瓣膜成形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柳克晔 来永强 +4 位作者 罗志强 罗毅 韩喆 刘福林 梁宜武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1-373,共3页
目的 总结运用"缘对缘"成形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 2001年4月至2010年3月,对14例先大性心脏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采用常规三尖瓣瓣环成形和"缘对缘"技术行三尖瓣成形.年龄7~62岁,平均(... 目的 总结运用"缘对缘"成形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 2001年4月至2010年3月,对14例先大性心脏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采用常规三尖瓣瓣环成形和"缘对缘"技术行三尖瓣成形.年龄7~62岁,平均(31.2±16.1)岁.先大性心脏畸形包括继发孔房间隔缺损6例,房室管畸形5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三房心1例.结果 14例出院时均无不适,无住院死亡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三尖瓣关闭不全无或微量11例,轻度3例.随访3~97个月,平均(51.6±26.8)个月.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均无三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或微量5例,轻度8例,中度1例.结论 "缘对缘"成形技术纠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简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三尖瓣关闭不全 "缘对缘"瓣膜成形
原文传递
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国安 周亚军 +5 位作者 徐靖 高栋才 方向明 邓武昌 傅建军 刘毓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9期66-68,72,共4页
目的探讨三尖瓣适当切开(TVD)技术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89例行心脏不停跳VSD修补术的婴幼儿按是否采用TVD技术分为2组:TVD组158例采用TVD技术,非TVD组431例未采用TVD技术。比较2组体外循环(T... 目的探讨三尖瓣适当切开(TVD)技术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89例行心脏不停跳VSD修补术的婴幼儿按是否采用TVD技术分为2组:TVD组158例采用TVD技术,非TVD组431例未采用TVD技术。比较2组体外循环(TEE)时间、住院时间,在术前与术后7d、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术后残余漏发生率,术后7d、1年三尖瓣反流(TR)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92例进行补片修补,其中TVD组129例,非TVD组263例;197例直接缝合,其中TVD组29例,非TVD组168例。66例合并畸形患儿同期进行矫治。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TVD组0例,非TVD组4例,均于术后10d内恢复窦性。随访1年,2组病例均无远期死亡,均无因TR再手术,非TVD组2例因残余漏再手术。2组TEE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D组术后残余漏及术后7d、1年TR发生率均较非TVD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应用TVD技术安全、有效,能改善VSD的暴露,减少残余漏发生,保护三尖瓣瓣叶结构,减少术后严重T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 三尖瓣反流 残余漏 婴幼儿 不停跳
下载PDF
涤纶对折条在三尖瓣环成形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刘日辉 赵华 陈家军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总结涤纶对折条在三尖瓣环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TR)74例临床资料,行瓣膜置换或先心病矫治同期三尖瓣成形术。按成形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e Vega 成形组(组1)3... 目的:总结涤纶对折条在三尖瓣环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TR)74例临床资料,行瓣膜置换或先心病矫治同期三尖瓣成形术。按成形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e Vega 成形组(组1)32例,其中三尖瓣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18例,重度反流2例;涤纶对折条成形组(组2)40例,其中三尖瓣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17例,重度反流1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年、术后第3年临床及心脏超声随访资料。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心博骤停(组1),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肾功能衰竭(组2),余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72例患者完成1年门诊随访。68例患者(94.9%)完成3年或以上随访。随访期间左心房血栓形成3例,无右心血栓事件发生。华法林抗凝同时加服拜阿司匹林100 mg 3~6月后,左心房血栓消失。术后1年、3年随访,两组间残存三尖瓣反流程度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超声资料右心功能指标:舒张期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内径(RV)和三尖瓣环内径(DTv),测量收缩期三尖瓣反流束的最大面积(Sm )及右心房的面积(SRA ),术后第1年两组 RA、RV、Sm/SRA、DTv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第3年,组1与术前比较 Sm/SR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A、RV、DT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组2 RA、RV、Sm/SRA、DTv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间术后第1年 RA、R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2 Sm/SRA、DTv 低于组1(P <0.01);术后第3年,两组间 RA、RV、Sm/SRA、DTv 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用涤纶对折条三尖瓣环成形术中远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三尖瓣环成形术
下载PDF
置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中远期效果观察
20
作者 葛振伟 赵文增 +2 位作者 苏刚 刘超 张敬超 《中国综合临床》 2010年第9期963-966,共4页
目的观察总结置入人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方法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277例,行左心瓣膜手术时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采用单纯缝线瓣环(不上环)... 目的观察总结置入人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方法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277例,行左心瓣膜手术时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采用单纯缝线瓣环(不上环)成形、不置入成形环的共203例,置入人工成形环的共74例;同期所行左心瓣膜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MVR)146例、二尖瓣成形(MVP)31例、MVR+主动脉瓣置换(AVR)8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MVR8例、CABG+MVP11例。观察比较术后1.5年及3.5年2组患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随访资料。结果所有病例都完成1.5年随访;共有245例(89.9%)完成长期随访(3.5年或以上)。术后1.5年随访发现中度以下再发性TR2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28,P=0.26),中重度者上环组明显低于非上环组(χ^2=5.8159,P=0.023)。远期随访发现上环组无TR比率明显高于非上环组[上环组25%(16/64),非上环组15%(27/181,χ^2=4.9328,P=0.036],发展为中度以上TR的比率非上环组显著地高于上环组[非上环组34%(62/181),上环组10%(6/64),χ^2=7.9120,P=0.005]。组内两个时间段相比,非上环组TR进展明显增快[随访1.5年18%(36/197),3.5年34%(62/181),χ^2=2.1327,P=0.016],而上环组相对稳定[随访1.5年7%(5/64),3.5年10%(6/60),χ^2=0.3964,P=0.62]。结论置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缝线成形术。对于功能性TR的处理应持更加积极的态度,而且应尽量采用人工瓣环置入的方法进行三尖瓣缩环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成形术 人工成形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