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超话语的存在:与“伤痕文学”相伴随的“社会主义新人”批评话语 被引量:2
1
作者 史静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0-34,共5页
新时期伊始,“伤痕文学”作为第一波文学潮流出现在文坛。随即,评论界提出了“带着伤痕的新人”的这一批评话语,即作品不仅要揭露伤痕,更重要的是要表现新人,并开始提倡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一诉求是和新时期以来... 新时期伊始,“伤痕文学”作为第一波文学潮流出现在文坛。随即,评论界提出了“带着伤痕的新人”的这一批评话语,即作品不仅要揭露伤痕,更重要的是要表现新人,并开始提倡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一诉求是和新时期以来把现代化再度作为民族国家建设的目标这一想象同构的,或者说它是一种策略,通过这种诉求和策略来达到一种新的自我认同以及国家认同。论文试图考察“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批评话语在当时整个文学场域中的运作,回答塑造“新人”的欲望为何如此强烈和迫切的原因,并且探讨它在当时的整个文学语境中的“超话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伤痕文学 社会主义新人 新的自我认同 国家想象 超话语
下载PDF
西尔维娅·普拉斯与虹影作品中的心理创伤 被引量:2
2
作者 钱亚萍 宗志蒙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4-72,共9页
心理创伤指严重事件对人的心灵所产生的重大伤害,使患者感受到威胁且缺乏安全感。这些事件通常都超过了受创者的自身应对能力,进而导致其正常机制的紊乱,对其身心造成深远的影响。美国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和英籍华人作家虹影有着... 心理创伤指严重事件对人的心灵所产生的重大伤害,使患者感受到威胁且缺乏安全感。这些事件通常都超过了受创者的自身应对能力,进而导致其正常机制的紊乱,对其身心造成深远的影响。美国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和英籍华人作家虹影有着大不相同的背景经历,但归因于父母之爱的缺失、婚姻的破裂及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动荡,她们经历了颇为相似的人生故事,心理创伤在其主要作品(自传体小说、短篇小说、诗歌等文本)中皆有充分体现。重创之下,二者挣扎于死亡与孤独交织密结的无处可以安放的现实世界,绝望、困惑、恐惧如影随形;但与此同时,二者凭借写作和幻想,开辟了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精神世界以及一个自我书写的艺术世界。普拉斯与虹影是创伤文学的代表,浸润于其作品中的心理创伤是她们个人生活及所处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广大女性所承受的苦难与对独立、自由、平等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尔维娅·普拉斯 虹影 心理创伤 创伤文学 诉求
下载PDF
从新闻学的视角探寻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琳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2-65,共4页
从新闻学的视角探究伤痕文学出现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伤痕文学具有新闻的宣传意义和揭露功能;伤痕文学充分吸收了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特点;伤痕文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真实信息的迫切要求;伤痕文学的出现加剧了文学的新闻化和事件化。
关键词 伤痕文学 新闻学 文化大革命 视角 历史意义
下载PDF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创伤书写 被引量:1
4
作者 姜欣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94-97,共4页
作为出生在新西兰的英语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凭借对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的探索和对孤独、幻灭、疏离等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关注,对英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对人类灵魂伤痛的深刻体会与她本人的精神创伤——... 作为出生在新西兰的英语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凭借对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的探索和对孤独、幻灭、疏离等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关注,对英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对人类灵魂伤痛的深刻体会与她本人的精神创伤——亲情缺失的童年、性别取向被压抑的青少年和奔波不定、漂泊无根的中年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创伤文学 《理想家庭》 《一杯茶》 《布里尔小姐》
下载PDF
论“伤痕文学”叙事伦理的偏失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杨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74-77,共4页
在"伤痕文学"一些作品中,作家在叙事时存在着由于叙事伦理的偏失而造成的文本撕裂或价值取向的偏颇等问题,具体体现为忽视个体生命创伤过分强调集体话语,男性中心意识导致女性形象受损,过于极端的叙事而使得文本不和谐和主观... 在"伤痕文学"一些作品中,作家在叙事时存在着由于叙事伦理的偏失而造成的文本撕裂或价值取向的偏颇等问题,具体体现为忽视个体生命创伤过分强调集体话语,男性中心意识导致女性形象受损,过于极端的叙事而使得文本不和谐和主观情感干扰叙事等四种现象,分析这些现象有助于更为全面理解和认识"伤痕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文学 叙事伦理 偏失
下载PDF
论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创伤情结
6
作者 肖婷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7-59,共3页
创伤文学描述的是历史性创伤事件诸如战争等对个人潜意识的影响。品特的许多作品都隐含了他对创伤精神内涵的思考。通过对《尘归尘》的分析,发现品特戏剧人物的创伤记忆来自二战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历史记忆。品特从当今所有暴... 创伤文学描述的是历史性创伤事件诸如战争等对个人潜意识的影响。品特的许多作品都隐含了他对创伤精神内涵的思考。通过对《尘归尘》的分析,发现品特戏剧人物的创伤记忆来自二战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历史记忆。品特从当今所有暴行中都看到了它的影子。战争创伤对品特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和人类关系内在性的感悟,是对各种恐惧和威胁的体会和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特 《尘归尘》 创伤文学 创伤
下载PDF
祛魅与赋魅:“伤痕文学”叙事的一种矛盾分析
7
作者 牛芳芳 吕刚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42-45,共4页
"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模式化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开始了一次广泛的祛魅活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生命历程。由于"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创作潮流,因此,&qu... "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模式化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开始了一次广泛的祛魅活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生命历程。由于"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创作潮流,因此,"伤痕文学"在批判、控诉"四人帮"给人们造成肉体与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以赋魅的叙事方式演绎着即将到来的幸福与光明。祛魅与赋魅的异调共存使"伤痕文学"叙事有一种内在的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伤痕文学"不仅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要,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消解了精神创伤,重新建立了未来必然光明的期待与信心,最终完成了"伤痕文学"意义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魅 赋魅 “伤痕文学” 叙事
下载PDF
“治疗我们祖国健壮躯体上的局部痈疽”——《班主任》、《伤痕》精读
8
作者 翟业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等呼唤,其实是一种修辞,一种身份认同的狡计,就在一声声殷切的呼唤声中,呼唤者成了审讯者,成了无比清洁、神圣的"我们",而"四人帮"等一小撮坏分子则成了万劫不复的"...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等呼唤,其实是一种修辞,一种身份认同的狡计,就在一声声殷切的呼唤声中,呼唤者成了审讯者,成了无比清洁、神圣的"我们",而"四人帮"等一小撮坏分子则成了万劫不复的"他们","他们"是妖魔鬼怪、病菌和痈疽。这样一来,对"浩劫"的反思就成了对于局部痈疽的割除术,割除术既能证明祖国躯体本质上的"健壮",也能反过来强化"我们"的无辜和正义。基于此,我可以认定,"伤痕文学"是国人踏上改革开放旅程之前喝下的一碗"孟婆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文学” 刘心武 “我们” “他们” 社会卫生学
下载PDF
哀歌为谁而作——解读保宁小说《战争哀歌》的主体构建和文学价值
9
作者 张心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93-99,共7页
《战争哀歌》(Noi buon chien tranh)是越南作家保宁(,1952-)发表于1990年的一部长篇越战小说。出版之初,小说曾被部分批评者贴上“杂乱无章”“散漫”“不受控制”等标签。本文认为,小说正是打破了过去传统战争小说创作模式的“惯性”... 《战争哀歌》(Noi buon chien tranh)是越南作家保宁(,1952-)发表于1990年的一部长篇越战小说。出版之初,小说曾被部分批评者贴上“杂乱无章”“散漫”“不受控制”等标签。本文认为,小说正是打破了过去传统战争小说创作模式的“惯性”,实现了审美观念与艺术手法的突破,才成就了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同时全新的文学创作安排也围绕作者保宁及笔下主人公的创伤幸存者身份展开,由此推动对创伤受害群体的创伤症状的暴露与疗愈,表现出文学的疗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哀歌》 保宁 越南 创伤文学
下载PDF
新时期“伤痕文学”潮流
10
作者 彭礼贤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4-38,共5页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关键词 “伤痕文学” 艺术特色 历史功绩 十年文革
下载PDF
论伤痕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11
作者 王吉鹏 王丽丽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4-88,共5页
伤痕文学承续着鲁迅“救救孩子”的主题。文章试图从伤痕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中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文学浪潮的伤痕文学传承了鲁迅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启蒙为己任;鲁迅的“立人”... 伤痕文学承续着鲁迅“救救孩子”的主题。文章试图从伤痕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中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文学浪潮的伤痕文学传承了鲁迅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启蒙为己任;鲁迅的“立人”思想注入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关注“文革”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创伤与苦痛。鲁迅因子在伤痕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生成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因子 伤痕文学 小说创作
下载PDF
肯定与解构的分歧:再论“伤痕”文学
12
作者 姚元彪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35-40,共6页
亲历者认为伤痕文本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崇高的政治追求,肯定理想主义的实在性,此时伤痕主要以民族国家之伤的形式显现,而反思者看来,政治关怀,不可避免沦为一种反讽叙事,真正的伤痕在于个人成为影射现代化进程之伤的符号。一时代有一... 亲历者认为伤痕文本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崇高的政治追求,肯定理想主义的实在性,此时伤痕主要以民族国家之伤的形式显现,而反思者看来,政治关怀,不可避免沦为一种反讽叙事,真正的伤痕在于个人成为影射现代化进程之伤的符号。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两种观点的分歧反映出文学观念的变异,在20世纪被动现代性困局中,文学不可避免承担起深重的历史责任。但在当下文化语境中,二者的分歧正变得越来越小,都在努力从历史之中获取有益的审美与思想资源,期盼着伟大作品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文学 文学观念 政治关怀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女声/身、创伤、种族政治:“五一三事件”的文学叙事及其指涉意涵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树枝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134-140,共7页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1969年5月13日在西马地区爆发的"五一三事件",不仅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它亦成为了马华文学中重要的伤痕文学的叙事资源。本研究透过女声/身、创伤以及种族政治这四个视...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1969年5月13日在西马地区爆发的"五一三事件",不仅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它亦成为了马华文学中重要的伤痕文学的叙事资源。本研究透过女声/身、创伤以及种族政治这四个视角及其方法,以吕育陶、傅承得、叶贝思为个案,探讨他们如何以女性作为声音作为倾述中介、以女性身体为创伤肉身,进行"五一三事件"的文学叙事,从而反映了女声/身作为事件倾述中介以及创伤身体。作为"五一三事件"创伤的文学叙事隐喻,这一文学叙事除了作为个别华人作家/叙事者及华人族群代表之外,更是非个别的马来西亚整体国族/国体甚至还是以它们为双重编码的隐喻。因此,三人的"五一三事件"文学叙事堪为马华(伤痕)文学叙事主题类型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一三事件” 女声/身 种族政治 隐喻 马华创伤叙事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