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内窥镜协助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海军 易敬林 +3 位作者 罗兴中 谢晖 白永泉 周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814-1816,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在眼内窥镜协助下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30例要求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而没有足够囊膜支撑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15例。A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 目的:对比研究在眼内窥镜协助下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30例要求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而没有足够囊膜支撑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15例。A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B组在眼内窥镜的监视下进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对其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效果进行定期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mo随访时的术后裸眼视力:A组为0.1~0.6,B组为0.15~0.8,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裸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裸眼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P<0.05)。1mo随访时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A组为0.3~0.6,B组为0.3~0.8,两组间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327,P>0.05)。A组出现较多并发症:3例角膜水肿、3例葡萄膜炎、4例前房积血、2例玻璃体积血、3例人工晶状体偏位或倾斜、1例虹膜周边前粘连、2例眼压升高。B组仅出现少量轻微并发症,包括5例角膜水肿、2例葡萄膜炎。结论:在眼内窥镜的协助下进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可以确保手术缝线固定的位置位于睫状沟,与传统方法相比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窥镜 人工晶状体 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下载PDF
微创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技术的要点
2
作者 金海鹰 娄炜 章尧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47-253,共7页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广泛开展,IOL脱位已成为眼科常见病。对于IOL脱位的病例,微创、简便且可靠地固定脱位的IOL是IOL固定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微创IOL固定术的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心得和体会...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广泛开展,IOL脱位已成为眼科常见病。对于IOL脱位的病例,微创、简便且可靠地固定脱位的IOL是IOL固定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微创IOL固定术的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心得和体会,对微创无巩膜瓣IOL缝线固定技术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脱位 人工晶状体固定 经巩膜缝线固定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1
3
作者 靳光明 郑丹莹 《眼科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77-82,共6页
近年来,晶状体脱位逐渐引起眼科医生的重视,针对晶状体脱位手术的探索与改进一直在持续进行中。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发明和眼内植入材料的改进,晶状体脱位患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植入和固定成为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IOL... 近年来,晶状体脱位逐渐引起眼科医生的重视,针对晶状体脱位手术的探索与改进一直在持续进行中。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发明和眼内植入材料的改进,晶状体脱位患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植入和固定成为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IOL悬吊术作为治疗严重晶状体脱位以及无晶状体眼且囊袋支撑不足或无囊袋患者的IOL植入的经典术式,主要经历了传统的经巩膜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以Z字形缝合为代表的无线结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和无缝线的IOL巩膜层间固定术三个阶段,理解并掌握各种IOL悬吊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对提高眼科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脱位 人工晶状体悬吊 术式选择 经巩膜缝襻固定 经巩膜无线结固定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
下载PDF
缺乏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中两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卓然 Teguedy Mohamed Bouye +1 位作者 梁坤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30-2136,共7页
目的:在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中,比较后房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5眼... 目的:在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中,比较后房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5眼行后房植入虹膜夹IOL,B组35眼行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1、3、6mo,1a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并且观察两组IOL的稳定性,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12~14mo。术后3d,A组的U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BCVA较术前无差异(P=0.073);B组的UCVA较术前无差异(P=0.097),而BCVA较术前差(P=0.002);两组患者术后1mo UCVA、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分别于术后6、3mo保持稳定。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IOP均维持于正常水平。A组、B组患者术后1a的CECD分别较术前平均降低0.7%、2.3%(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各时间点IOP及CECD的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的全眼散光较角膜散光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各有1眼IOL脱位,均经手术复位,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期间IOL无显著倾斜和偏位;其他术后并发症较轻微,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缺少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后房植入虹膜夹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房植入虹膜夹IOL的操作相对简单,对眼球内组织损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后视力恢复较快,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夹人工晶状体 虹膜夹人工晶状体后房植入 巩膜缝合固定
下载PDF
改良的“Z”形无线结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手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
5
作者 柯宗文 叶惠文 +1 位作者 靳光明 郑丹莹 《眼科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83-91,共9页
目的:通过对改良“Z”形无线结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和传统有线结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比较来评价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 目的:通过对改良“Z”形无线结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和传统有线结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比较来评价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73例73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无线结组36例36眼和有线结组37例37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球镜度(DS)、柱镜度(DC)、等效球镜(SE)、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眼轴长度(AL)、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SE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BCVA、DS、DC、SE、IOP、AL、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有线结组有5例(13.5%)出现缝线暴露,无线结组未出现缝线暴露,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无线结IOL巩膜缝线固定手术可改善CEL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不正,有效减少缝线暴露及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缝线固定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 缝线暴露
下载PDF
反向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造文 王尔茜 陈有信 《眼科》 CAS 2019年第6期426-429,共4页
目的总结反向巩膜隧道法用于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协和医院眼科2016-2017年行反向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患者11例(14眼)。方法手术中无需剪开球结膜,自角巩膜缘向穹窿方向做2... 目的总结反向巩膜隧道法用于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协和医院眼科2016-2017年行反向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患者11例(14眼)。方法手术中无需剪开球结膜,自角巩膜缘向穹窿方向做2.5 mm宽、3.0 mm长的反向巩膜隧道,将悬吊线套于人工晶状体环形襻,并埋藏固定于反向巩膜隧道内。平均随访时间(29.4±2.3)个月。主要指标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以及线结暴露、慢性充血、感染性眼内炎、人工晶状体移位等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LogMAR)为0.40±0.35较术前(1.28±0.42)改善(P<0.001),术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24±0.31较术前(0.74±0.35)改善(P<0.001)。所有患者随访期内人工晶状体位置平正、无倾斜,未报告线结暴露、慢性充血、感染性眼内炎、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反向巩膜隧道法改良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睫状沟悬吊术 反向巩膜隧道
原文传递
小切口无灌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手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先利 陈健 边玉柳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 介绍并评价小切口无灌注下巩膜缝线固定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的手术体会.方法 选择因晶状体后囊破裂或晶状体脱位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19例.利用推注器系统,通过巩膜小切口把一片式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房,缝线固定在巩膜... 目的 介绍并评价小切口无灌注下巩膜缝线固定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的手术体会.方法 选择因晶状体后囊破裂或晶状体脱位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19例.利用推注器系统,通过巩膜小切口把一片式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房,缝线固定在巩膜壁上.结果 术后视力均提高,11眼大于0.6,平均散光为(1.00±0.25)D,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小切口无灌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方法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散光小、视力较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人工 折叠式 巩膜缝线固定术 小切口 无灌注
原文传递
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被引量:2
8
作者 苏安庭 葛正光 葛娴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26例(26只眼)患者,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联合持续灌注,无巩膜瓣经巩膜睫状体平坦部缝线三点式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26例(26只眼... 目的探讨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26例(26只眼)患者,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联合持续灌注,无巩膜瓣经巩膜睫状体平坦部缝线三点式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26例(26只眼)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3~10个月,视力恢复〉0.3者16例(61.5%)。结论此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视力恢复满意的治疗方法,可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 三点式固定术 无巩膜瓣 经巩膜睫状体平坦部 缝线固定 灌注
下载PDF
改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方菊 张京京 刘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2142-2144,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拟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改良后的无巩膜瓣线结埋藏式及经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常规的有巩膜瓣经睫状沟缝线固定组。分别观察... 目的:评价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拟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改良后的无巩膜瓣线结埋藏式及经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常规的有巩膜瓣经睫状沟缝线固定组。分别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中改良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39.95±5.87min,常规巩膜瓣组的时间平均为45.77±5.21min,两组手术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术后视力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生线结外露缝线磨损、术后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常规巩膜瓣组易出现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现象。结论: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是一种矫正无足够后囊膜支持眼的安全、有效、简洁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巩膜瓣 经巩膜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 人工晶状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