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以林语堂为个案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彦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8-82,共5页
文化身份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从译者的视角着手,以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活动主体译者的杂糅特质,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促使翻译研究向纵深... 文化身份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从译者的视角着手,以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活动主体译者的杂糅特质,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促使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文化身份 杂糅性 林语堂
下载PDF
译者身份认同视角下的“务实”与“超务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尼尔独幕剧汉译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钟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4-110,共7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尼尔独幕剧的译者群大多积极活跃在中国戏剧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影响到他们的翻译行为。受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的影响,他们强调导演和演员在舞台表演上的中心地位,在翻译中采取了不同手段对舞台说明中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尼尔独幕剧的译者群大多积极活跃在中国戏剧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影响到他们的翻译行为。受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的影响,他们强调导演和演员在舞台表演上的中心地位,在翻译中采取了不同手段对舞台说明中的道具和人物表情、动作进行了"超务实"的处理;同时,作为当时新文化先驱,他们积极倡导戏剧的教化功能,因此翻译时在语言和善恶观念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的"务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幕剧 译者行为 身份认同 超务实 务实
下载PDF
制度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行为研究——兼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被引量:7
3
作者 高玉霞 《中国外语研究》 2016年第1期126-132,153-154,共8页
译者研究和翻译批评乃翻译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研究视角高度综合,理论建构较为系统,思想和观点颇具前瞻性,可谓译者行为批评领域的创新之作。本文从翻译制度化理论角度出发,对书中观点,特别是对译者'... 译者研究和翻译批评乃翻译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研究视角高度综合,理论建构较为系统,思想和观点颇具前瞻性,可谓译者行为批评领域的创新之作。本文从翻译制度化理论角度出发,对书中观点,特别是对译者'身份'和'角色'进行进一步考察,发现作者对'译者身份'的属性缺乏考察。通过考察译者身份的属性我们发现,译者的身份分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两类。具有制度化身份特征的译者,也就是'制度化译者',在国家塑遣的环境中工作,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权力。制度化译者分为本土译者和外来译者,两者在翻译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分配',外来译者更加注重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而本土译者更为侧重本土文化的输出。总体来说,在制度化身份的牵制下,译者行为都要受国家组织制度的指导,必须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导向,'遵守纪律'及'履行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化翻译 译者行为 译者身份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原文传递
《孙子兵法》复译中的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辨——基于副文本描述的Minford译本个案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海翔 《中州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67-71,共5页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译 文化误读 译者身份
下载PDF
朱生豪之译者生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路艳玲 谢世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1-95,共5页
朱生豪是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译本在中国莎学史、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工程。本文以译者生态理论(对译者之所以成为译者、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的动态研究和静态描述相结合的理论)为视角,深入追溯朱生豪的生... 朱生豪是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译本在中国莎学史、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工程。本文以译者生态理论(对译者之所以成为译者、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的动态研究和静态描述相结合的理论)为视角,深入追溯朱生豪的生平,从译者生成论、译者角色论、译者翻译论和译者接受论四方面探讨朱生豪的翻译活动,既研究了其自幼天资聪颖、受过良好教育和兴趣爱好广泛、热爱莎剧、翻译态度严谨认真等个性特点,也探讨了其在事关中华民族文化尊严的特定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下翻译莎剧行为的深刻社会背景。朱生豪的翻译生涯表明,翻译不仅仅是翻译家的个人事业,也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孤立行动,而是由译者自身、社会及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译文读者、观众接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译者生态研究 译者生成论 译者角色论 译者翻译论 译者接受论
下载PDF
翻译批评的社会文化思考 被引量:7
6
作者 段自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使他不可能完全忽视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反 ,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社会文化因素在意识形态、文学传统和规范、文化价值观三方面对译者的影响 ,翻译批评理论体系中应涵盖... 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使他不可能完全忽视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反 ,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社会文化因素在意识形态、文学传统和规范、文化价值观三方面对译者的影响 ,翻译批评理论体系中应涵盖这些方面 ,以便对译文作出客观、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双重文化身份 社会文化因素 翻译批评
下载PDF
《吉檀迦利》:是创作还是翻译?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历明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82,共11页
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吉檀迦利》,其实应该是作者本人从孟加拉文"翻"出来的,但是本诗集无论在选材、文本形式、叙述方式、内容建构等方面都与原作相去甚远。泰戈尔与其说是在翻译,不如说是以翻译为体、原作... 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吉檀迦利》,其实应该是作者本人从孟加拉文"翻"出来的,但是本诗集无论在选材、文本形式、叙述方式、内容建构等方面都与原作相去甚远。泰戈尔与其说是在翻译,不如说是以翻译为体、原作为用的一种创造性改写,此举模糊了翻译与创作的边界。本文认为,泰戈尔自译的英文本《吉檀迦利》之所以迅速获得西方世界的广泛认同主要源自以下几个因素:接受语境中的诗学规范,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东西宗教哲学的兼容并蓄,殖民地他者的"映像"重现。藉重新定位文学译者的角色,反思与重估历史上的类似翻译现象,并在一动态层面上历史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翻译这一"信"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檀迦利 改写 诗学规范 他者的“映像” 译者角色
原文传递
翻译赞助人对译家林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贺海琴 贺爱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63-76,共14页
学界普遍认为林纾翻译家身份的确立与“林译小说”品牌树立是机缘巧合、天才禀赋等因素造就的。本文从勒菲弗尔翻译赞助人的视角,运用数据分析与文本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究林纾翻译成功的社会历史缘由。在林纾翻译生涯的不同阶段或同一阶... 学界普遍认为林纾翻译家身份的确立与“林译小说”品牌树立是机缘巧合、天才禀赋等因素造就的。本文从勒菲弗尔翻译赞助人的视角,运用数据分析与文本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究林纾翻译成功的社会历史缘由。在林纾翻译生涯的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的不同方面,权威人士、合译者、社会团体、出版机构发挥了联合赞助的功能,充当了不同的翻译赞助人。权威人士和出版机构充当了他的经济赞助人,合译者和维新派扮演了他的意识形态赞助人,桐城派和新文化派则成为了他的诗学赞助人。这些赞助人不仅影响了林纾的经济状况、翻译态度、身份地位,也影响了其译本的选择、译作的出版与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小说 经济赞助人 意识形态赞助人 翻译家身份 林纾
下载PDF
译者的身份建构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玉括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40-46,共7页
从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以及译作的后续生命三个方面对传统翻译理论漠视译者身份的做法提出质疑,并根据福柯作者功能的概念相应提出译者功能之说,目的在于突出译者的身份,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译者功能不仅突出了社会文化网络... 从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以及译作的后续生命三个方面对传统翻译理论漠视译者身份的做法提出质疑,并根据福柯作者功能的概念相应提出译者功能之说,目的在于突出译者的身份,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译者功能不仅突出了社会文化网络对译者的影响,而且强调了译者的文化选择在翻译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身份 译者功能 译作后续生命
下载PDF
女性视角的翻译批评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永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17-19,共3页
"译者主体性"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这一观点对翻译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使翻译批评者正视翻译中存在的各种差异性,还为他们更合理、全面、深刻地阐释这些差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 "译者主体性"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这一观点对翻译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使翻译批评者正视翻译中存在的各种差异性,还为他们更合理、全面、深刻地阐释这些差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指导。本文运用案例分析论证了这一点,同时探讨了如何在我国开展女性主义的翻译批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视角 性别与翻译研究
下载PDF
学者译史与史家译史:译者身份对翻译过程影响举隅——以《资治通鉴》方志彤、张磊夫译本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聂炜 许明武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86,共6页
《资治通鉴》英译活动肇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迄今为止,相关英译节译本已近10种。其中,以美国华裔学者方志彤和澳大利亚史学家张磊夫译本的学术影响力及接受度最甚。方志彤以原始资料研究“Quellenforschung”为目的,附注详考原作文献... 《资治通鉴》英译活动肇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迄今为止,相关英译节译本已近10种。其中,以美国华裔学者方志彤和澳大利亚史学家张磊夫译本的学术影响力及接受度最甚。方志彤以原始资料研究“Quellenforschung”为目的,附注详考原作文献来源;张磊夫以启牖读者为目的,傍释详解原作历史事件之本因。鉴于两位译者在身份上具有显著特质,进而诉诸译者身份视阈,探讨译者个人身份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为微观文字层面的翻译现象,寻求中观译者因素层面的释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英译活动 译者身份 翻译过程
原文传递
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路易·艾黎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对比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晓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9,147,148,共12页
本文尝试对比路易·艾黎和宇文所安的杜甫诗歌英译本,寻找文本内的译者声音,并结合相关副文本信息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从而了解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作者发现,两位译者均在译诗中显露了自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艾... 本文尝试对比路易·艾黎和宇文所安的杜甫诗歌英译本,寻找文本内的译者声音,并结合相关副文本信息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从而了解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作者发现,两位译者均在译诗中显露了自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艾黎更加认同中国文化,侧重用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宇文则兼具多重文化身份,倾向于忠实再现原诗中的场景。本研究突显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对于研究其介入行为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声音 副文本 文化身份 路易·艾黎 宇文所安
原文传递
东方主义对典籍复译的影响——基于副文本描述的《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个案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海翔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8-91,共4页
在《孙子兵法》的众多复译本中,Minford译本基于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立场对孙子思想进行了曲解。Minford采用丑化翻译策略,体现了其东方主义者的译者身份。
关键词 复译 文化误读 译者身份
下载PDF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力维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5-61,共7页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是目标,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基础。典籍文献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中国诗歌是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诗歌英译本质量直接关乎中国诗歌是否能真正"走出去",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能力对典籍译本...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是目标,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基础。典籍文献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中国诗歌是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诗歌英译本质量直接关乎中国诗歌是否能真正"走出去",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能力对典籍译本的质量和外宣的成效有着很深的影响效果。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为例,探寻英译诗中的译者声音,以期对我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的构建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能力 杜甫诗歌 文化认同 译者声音
下载PDF
数字人文构建译者身份探析——从教学中的翻译工具观谈起
15
作者 梁玉 吴东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6期151-154,共4页
基于知识翻译学及学界关于翻译的“工具论”和“还原论”的批评性分析,该文探讨了翻译的知识生产在技术理性视域下遭遇的“二律背反”,指出在翻译技术时代,数字素养是译者身份认同来源之一,探讨了在教学中引入作为方法的数字人文以提高... 基于知识翻译学及学界关于翻译的“工具论”和“还原论”的批评性分析,该文探讨了翻译的知识生产在技术理性视域下遭遇的“二律背反”,指出在翻译技术时代,数字素养是译者身份认同来源之一,探讨了在教学中引入作为方法的数字人文以提高译者数字素养。该文基于阐释揭示传统翻译教育中对“翻译仅作为工具”的隐藏假设,倡导在知识翻译学中引入对关系主义知识观的探讨,促进量化地探讨跨文化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可能性。该文呼吁将知识翻译学和数字人文体用结合,创造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契机,达到以翻译人文为体,关照跨文化翻译知识生产实际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数字人文 译者身份 翻译教学 数字素养 翻译工具
下载PDF
副文本视角下的译者身份解读——以萧红作品英译本为例
16
作者 杨金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6期171-174,共4页
译著中的译者副文本为译者构建自己的身份提供了物质场所。该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梳理萧红作品英译本中的译者副文本,进而解读译者葛浩文的身份特点。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其译著译者副文本中呈现出四重身份,包括精益求精的翻译家、... 译著中的译者副文本为译者构建自己的身份提供了物质场所。该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梳理萧红作品英译本中的译者副文本,进而解读译者葛浩文的身份特点。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其译著译者副文本中呈现出四重身份,包括精益求精的翻译家、治学严谨的萧红研究者、见解独到的文学评论家和匠心独具的续写者。这些身份交织在一起,共同助力译者有效译介原作。该文认为译者副文本为解读译介过程中译者所扮演的身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源,一方面丰富了译者身份研究的视角,另一方面为解读葛浩文的译者身份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身份 葛浩文 副文本 视角 萧红作品 英译本
下载PDF
译者之现身——从译者身份看《老人与海》的三种译本 被引量:4
17
作者 潘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3-177,共5页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忠实再现原文的基础上,以鲜明的风格取信于目的语读者,追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之现身。女性作家、翻译家张爱玲,诗人、学者余光中以及翻译家吴劳都翻译了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试图通过不同身份译者的...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忠实再现原文的基础上,以鲜明的风格取信于目的语读者,追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之现身。女性作家、翻译家张爱玲,诗人、学者余光中以及翻译家吴劳都翻译了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试图通过不同身份译者的译文比较,解读作家、翻译家的译本特色,探讨多重身份译者的翻译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身份 《老人与海》 译本
原文传递
《欧阳海之歌》沙博理译本叙事转换研究
18
作者 任东升 李潘 《语言教育》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欧阳海之歌》因其多维叙事及其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叙事需求的适配性,成为彼时为数不多的、被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话语层面,沙博理对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进行了调整;故事层面,沙博理对文化故事和政治故事进行异语语境... 《欧阳海之歌》因其多维叙事及其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叙事需求的适配性,成为彼时为数不多的、被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话语层面,沙博理对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进行了调整;故事层面,沙博理对文化故事和政治故事进行异语语境转换。在话语与故事层面,沙博理根据译者身份做出不同叙事转换。以此为视角,文章分析了译者不同策略选择的动机,发现叙事转换是译者在话语与故事层面综合考量国家翻译实践的目的、国内外语境、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接受能力等后做出的平衡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海之歌》 沙博理 叙事 话语与故事 译者身份
下载PDF
论译者身份的多重性——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倪蓓锋 《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53-58,共6页
从译者身份着手,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活动主体译者的身份,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角色,促进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在改写论、现代阐释学等多种译论指引下,个案研究证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备读... 从译者身份着手,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活动主体译者的身份,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角色,促进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在改写论、现代阐释学等多种译论指引下,个案研究证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备读者、研究者、作者、改写者、调解者以及文化传播者等多重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身份多重性 辜鸿铭 《论语》
下载PDF
身份演变过程中的译者伦理变革 被引量:2
20
作者 单宇 范武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92-196,共5页
通过探讨译者身份与译者伦理的互证关系,论述译者身份演变过程中译者伦理变革的外在表象及内在理据。译者称谓、译者主体性成为译者伦理变革的外在表象,文本选择、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的特征成为译者伦理体现的内在... 通过探讨译者身份与译者伦理的互证关系,论述译者身份演变过程中译者伦理变革的外在表象及内在理据。译者称谓、译者主体性成为译者伦理变革的外在表象,文本选择、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的特征成为译者伦理体现的内在理据。语文学时期,译者为"奴仆",唯主人与原作是从,原作者、统治者为翻译主体,体现译者"奴性"伦理;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译者化身为"女性",文本为翻译主体,体现译者"妇道"伦理;解构主义时期,译者转身为"创造性叛逆者""混血儿",译者终为翻译主体,彰显译者"职业"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称谓 译者身份演变 译者伦理 伦理映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