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以林语堂为个案 |
刘彦仕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08 |
13
|
|
2
|
译者身份认同视角下的“务实”与“超务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尼尔独幕剧汉译研究 |
钟毅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0 |
16
|
|
3
|
制度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行为研究——兼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
高玉霞
|
《中国外语研究》
|
2016 |
7
|
|
4
|
《孙子兵法》复译中的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辨——基于副文本描述的Minford译本个案研究 |
黄海翔
|
《中州大学学报》
|
2009 |
8
|
|
5
|
朱生豪之译者生态研究 |
路艳玲
谢世坚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
6
|
翻译批评的社会文化思考 |
段自力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7
|
《吉檀迦利》:是创作还是翻译? |
陈历明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8
|
翻译赞助人对译家林纾的影响 |
贺海琴
贺爱军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9 |
6
|
|
9
|
译者的身份建构 |
王玉括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 |
5
|
|
10
|
女性视角的翻译批评 |
李永红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4
|
|
11
|
学者译史与史家译史:译者身份对翻译过程影响举隅——以《资治通鉴》方志彤、张磊夫译本为例 |
聂炜
许明武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5
|
|
12
|
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路易·艾黎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对比 |
周晓梅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13
|
东方主义对典籍复译的影响——基于副文本描述的《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个案分析 |
黄海翔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9 |
4
|
|
14
|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
李力维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
4
|
|
15
|
数字人文构建译者身份探析——从教学中的翻译工具观谈起 |
梁玉
吴东正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
0 |
|
16
|
副文本视角下的译者身份解读——以萧红作品英译本为例 |
杨金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
0 |
|
17
|
译者之现身——从译者身份看《老人与海》的三种译本 |
潘丽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8
|
《欧阳海之歌》沙博理译本叙事转换研究 |
任东升
李潘
|
《语言教育》
|
2024 |
0 |
|
19
|
论译者身份的多重性——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例 |
倪蓓锋
|
《太原大学学报》
|
2010 |
3
|
|
20
|
身份演变过程中的译者伦理变革 |
单宇
范武邱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