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籍英译:意义、主体和策略 被引量:58
1
作者 霍跃红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2-55,共4页
本文着重探讨困扰典籍英译的三个重点问题,即为什么要译,由谁来译和怎样来译.而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翻译界有关文化翻译、翻译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热点问题的浓缩和具体体现.笔者认为把中国典籍翻译成英语是加强中西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 本文着重探讨困扰典籍英译的三个重点问题,即为什么要译,由谁来译和怎样来译.而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翻译界有关文化翻译、翻译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热点问题的浓缩和具体体现.笔者认为把中国典籍翻译成英语是加强中西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必要途径,中国译者有资格、有义务从事典籍英译的工作而且在翻译时应采用异化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意义 主体 策略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典籍英译应追求忠实对等——以《水树格言》英译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正栓 叶红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典籍英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少数民族典籍藏族格言诗中的《水树格言》英译文本进行研读和分析,从理解对等、风格对等、用韵对等,以及文化迁移对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忠实对等"翻译原则的运用及效果... 典籍英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少数民族典籍藏族格言诗中的《水树格言》英译文本进行研读和分析,从理解对等、风格对等、用韵对等,以及文化迁移对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忠实对等"翻译原则的运用及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典籍英译应追求"忠实对等"的原则,以让目标读者像原语读者那样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典籍,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忠实对等 《水树格言》
原文传递
典籍英译的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性峰 《皖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05-107,共3页
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事这方面翻译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一些比较零散的翻译活动。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典籍英译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典籍英译的意义。
关键词 典籍英译 中国典籍 意义
下载PDF
典籍英译批评与译者主体研究——《前赤壁赋》英译两篇对比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建梅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5期78-83,共6页
典籍英译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典籍英译批评却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点评式、印象式和随感式的评论方式以及“标准——分析——结论”的规定性批评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拟对杨宪益和葛瑞汉所译的《前赤壁赋》英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典籍英译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典籍英译批评却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点评式、印象式和随感式的评论方式以及“标准——分析——结论”的规定性批评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拟对杨宪益和葛瑞汉所译的《前赤壁赋》英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译者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带有价值判断的批评方式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根据当代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典籍英译的文本批评应充分考虑译者主体这一重要因素。本文指出,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与文化身份的塑造息息相关,译者通过典籍英译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描述性的、多元阐释的批评模式有助于促进典籍英译批评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归化异化策略 价值判断 译者主体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典籍英译的语篇性探讨——以《岳阳楼记》3个英译文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海峰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57-61,共5页
语篇性涉及到语篇的语义、语用、语言认知及社会属性等层面,其系统完整性令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语篇性的7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信息性、情景性、可接受性、互文性、目的性在典籍中均有体现,因此,语篇性作为典籍英译... 语篇性涉及到语篇的语义、语用、语言认知及社会属性等层面,其系统完整性令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语篇性的7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信息性、情景性、可接受性、互文性、目的性在典籍中均有体现,因此,语篇性作为典籍英译的标准成为可能。以《岳阳楼记》的3个英译本为例,探讨将"语篇性"作为中国古文化典籍英译的参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性 《岳阳楼记》 典籍英译
下载PDF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思想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黄中习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第1期57-67,共11页
本文以我国著名翻译家汪榕培为个案,基于中国知网间所刊载的112篇发文(1994-2017)进行汪榕培典籍英译思想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文献的指标、总体趋势、和关系网络和分布情况等文献基本特征,图示展示和分析汪榕培典籍英译思想的四方... 本文以我国著名翻译家汪榕培为个案,基于中国知网间所刊载的112篇发文(1994-2017)进行汪榕培典籍英译思想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文献的指标、总体趋势、和关系网络和分布情况等文献基本特征,图示展示和分析汪榕培典籍英译思想的四方面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榕培 中国典籍英译 翻译思想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探讨——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朱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18,共8页
语境在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交际情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目的语读者语境信息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语境信息重构的需要.文章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 语境在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交际情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目的语读者语境信息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语境信息重构的需要.文章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三方面探讨了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为如何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论题提供启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语境重构 策略
下载PDF
悖论中前行:辜鸿铭英译《论语》策略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许雷 朱乐红 《教育文化论坛》 2009年第1期73-77,共5页
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文化间对话、交流日趋加强。先秦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毋庸置疑地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流力量。在经典作品的传输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面临各自的"悖论"。阐释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产... 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文化间对话、交流日趋加强。先秦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毋庸置疑地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流力量。在经典作品的传输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面临各自的"悖论"。阐释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背景、原因可知,在多元系统指导下,任何一个现象,都不能孤立的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进行典籍英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翻译悖论 归化 多元体系
下载PDF
从《墨子·兼爱(下)》三种译本分析看典籍英译 被引量:1
9
作者 吴丹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17-119,共3页
典籍英译是翻译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意识到其由于必要性和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行文方式,以及其丰富的文化负载等特殊性,关于典籍英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墨子.兼爱(... 典籍英译是翻译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意识到其由于必要性和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行文方式,以及其丰富的文化负载等特殊性,关于典籍英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墨子.兼爱(下)》(节选)入手,从文义层面,文化层面,文风层面对其现有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讨论典籍英译的特征和应对策略。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来关注《墨子》英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典籍英译 文义层面 文化层面 文风层面
下载PDF
典籍英译中的边缘化译者研究
10
作者 何影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2期42-44,共3页
本文对典籍英译中的边缘化译者进行了界定,举例探讨边缘化译者顾绶昌先生的作品,对其影响力进行测评并分析其边缘化的原因。边缘化译者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做出了贡献,应该得到人们更广泛的关注并且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典籍英译 边缘化译者 顾绶昌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典籍英译小议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正栓 杨丽华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2-47,共6页
中国的典籍英译历史已有百年之久。无数的翻译家为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老一辈翻译家在20世纪已经成就辉煌,今天是更上一层楼。进入21世纪后,典籍英译发展迅速,成果颇多,特色鲜明,方向清晰,令人鼓舞,已经形成... 中国的典籍英译历史已有百年之久。无数的翻译家为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老一辈翻译家在20世纪已经成就辉煌,今天是更上一层楼。进入21世纪后,典籍英译发展迅速,成果颇多,特色鲜明,方向清晰,令人鼓舞,已经形成以下几个特色:研究团队的区域性、研究内容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研究形式的合作性、研究成员的学科交叉性与国际性。整体而言,中国的典籍英译发展势头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英译 21世纪 特色与趋势
下载PDF
从一首唐诗的英译谈起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传彪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13,共5页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个不同语系,汉语又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汉诗英译中诗歌审美鉴赏的差异性。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个不同语系,汉语又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汉诗英译中诗歌审美鉴赏的差异性。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汉语简隽、含蓄的特点、字词组合的随意性、句子成分的大量省略等语言现象造成了古典汉诗的多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本质 汉诗英译 诗性汉语 差异性
下载PDF
从中国古诗英译看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
13
作者 陈缘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29-132,共4页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英译 可译性 动态对应
下载PDF
以诗歌重塑民族心灵——1930年代吴经熊的双语写作与诗学观念
14
作者 易永谊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6,共8页
吴经熊在民国时期不但是著名的法学家,而且也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家。他既参与创办英文期刊,发表大量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作品,同时也热衷于写作汉语旧体诗。本文通过梳理英文期刊的资料,还原当时文学氛围的疏离与语言环境的分裂,考察吴经... 吴经熊在民国时期不但是著名的法学家,而且也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家。他既参与创办英文期刊,发表大量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作品,同时也热衷于写作汉语旧体诗。本文通过梳理英文期刊的资料,还原当时文学氛围的疏离与语言环境的分裂,考察吴经熊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策略与动机;并可得出结论,他的双语实践不仅以"唐诗四季"诗学观念回应"感时忧国"的抒情传统,而且主张以诗歌重塑中国人的民族心灵,期待可以克服现代性危机,超越东西方文化的权力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经熊 双语写作 古诗英译 抒情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