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忠、优、美”翻译原则和“体”“神”“表”平衡模式暨汉诗英译实例分析与评估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俊雄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41,共7页
针对罗选民指出的“中国译界目前仍然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评估译文”的问题,本文提出并定义“忠优美”的翻译原则和配套的可用于译文质量评估的“体神表”平衡模式,并对中国翻译名家的六个汉诗英译例子进行示范分析与评估。
关键词 “忠优美” “体神表” 平衡模式 译文质量分析与评估 汉诗英译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友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意象 意境 英译 审美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慧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移情是人们审美认知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直接而带感情地把握感性观照对象,将与之类比的自己的感情,从自己内部投射给对象,并且把它当作属于对象的东西来体验。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就叫移情。诗词翻译... 移情是人们审美认知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直接而带感情地把握感性观照对象,将与之类比的自己的感情,从自己内部投射给对象,并且把它当作属于对象的东西来体验。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就叫移情。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作过程,同样也少不了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包括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及人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审美 移情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建平 《外国语言文学》 2003年第1期36-40,共5页
汉语诗词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要将其译成英语 ,必须运用各种语篇衔接手段进行相应的语篇重构。本文通过分析一些汉诗英译的实例 ,探讨翻译过程中实现译诗语篇衔接与连贯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汉语诗词 汉译英 语篇衔接 语篇连贯 文学翻译
原文传递
汉诗英译中的格式塔叙事视角选取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慧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112,共5页
意合与形合两种不同特性造成了汉、英两种语言的明显差异。要将汉语诗这种意合特点极为突出的特殊语篇译成典型的形合英语,势必经历一个从原诗字里行间找出隐含的语义关系,并将其化隐为显,体现于译诗之中这样一个完形过程。本文借鉴格... 意合与形合两种不同特性造成了汉、英两种语言的明显差异。要将汉语诗这种意合特点极为突出的特殊语篇译成典型的形合英语,势必经历一个从原诗字里行间找出隐含的语义关系,并将其化隐为显,体现于译诗之中这样一个完形过程。本文借鉴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理和叙事学基本理念,结合一些具体译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叙事视角的选取对译诗"格式塔质"(整体意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格式塔质 叙事视角
原文传递
汉语诗词英译中的心理观照与建构 被引量:4
6
作者 蒋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160,共6页
在汉语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对原文创作心理进行准确的观照,是正确体会原作寓意、意境、情境、气势、内涵等的源头和关键点,也是建构译文最重要的基础。译文的建构无非是在译者与作者之间良好的心理观照之下,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精神实... 在汉语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对原文创作心理进行准确的观照,是正确体会原作寓意、意境、情境、气势、内涵等的源头和关键点,也是建构译文最重要的基础。译文的建构无非是在译者与作者之间良好的心理观照之下,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精神实质。译者的认知程度、思想水平、文学素养、外语能力等都会给译文的建构造成差异,产生思想传递偏误。以原文创作心理为观照,分析和对比译文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发现译文建构中的问题,并获得正确的处理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汉语诗词 心理观照 建构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中的模糊处理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慧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2-145,149,共5页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性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汉语古典诗词乃是文学艺术之瑰宝,其特质与魅力就在于"意与境浑"、"...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性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汉语古典诗词乃是文学艺术之瑰宝,其特质与魅力就在于"意与境浑"、"意在言外"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学和思维学原理,对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诗词意境、意蕴及意象的模糊处理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模糊性 模糊处理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中动词的锤炼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建平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29-132,共4页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诗歌翻译 ,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二度创作活动 ,更加讲究字、词的推敲锤炼。通过翻译实例分析可以发现 ,汉诗英译中动词的锤炼是以用词夸张、用词反常和用词灵活为手段 ,服务于译诗的情感性。
关键词 汉语 诗词 英译 动词 情感性 准确性 生动性 诗歌翻泽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浅议 被引量:2
9
作者 郭雯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1-74,共4页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术语。语篇分析与翻译理解和表达密切相关,已被纳入翻译理论研究范围。汉语诗词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要将其译成英语,再现其文学之美,必须研究和运用各种语篇衔接手段,使译文自然、连贯。通过衔接...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术语。语篇分析与翻译理解和表达密切相关,已被纳入翻译理论研究范围。汉语诗词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要将其译成英语,再现其文学之美,必须研究和运用各种语篇衔接手段,使译文自然、连贯。通过衔接与连贯方法及汉诗英译的实例,探讨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衔接 语篇连贯 汉诗英译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主体行为效果的客观凭据
10
作者 李志凌 杨燕 《海外英语》 2010年第8X期297-298,313,共3页
汉语诗歌英语翻译的最大难度往往被认为是不同民族性语言文化的本质难于在异语境中再现、交融和接受,而这个难题的根源在于汉诗特有的艺术特色和人文内涵,以及译文读者的文艺鉴赏力与接受心理。它们成为译者发挥主体行为效能的客观依据... 汉语诗歌英语翻译的最大难度往往被认为是不同民族性语言文化的本质难于在异语境中再现、交融和接受,而这个难题的根源在于汉诗特有的艺术特色和人文内涵,以及译文读者的文艺鉴赏力与接受心理。它们成为译者发挥主体行为效能的客观依据,同时也是译者诗艺、译艺才智勃发的外在刺激动因。只有深刻领悟到相关的客观因素和翻译条件,译者才能更好地明确行为方向,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找到提高自身译诗质能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译者 主体效能 客体关怀
下载PDF
古汉诗英译的文化模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跃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9-43,共5页
从模因理论原理出发,研究汉诗英译的文化模因特征,认为古诗翻译具有形神相似模因、形似神不似模因、形不似神似模因和形神不相似模因等,在诗歌翻译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要更多地采用形神相似或者形不似神似模因,避免形似神不似或形神... 从模因理论原理出发,研究汉诗英译的文化模因特征,认为古诗翻译具有形神相似模因、形似神不似模因、形不似神似模因和形神不相似模因等,在诗歌翻译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要更多地采用形神相似或者形不似神似模因,避免形似神不似或形神不相似模因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外国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模因 汉诗英译 形神相似模因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中的互文参照 被引量:2
12
作者 包彩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0,F0003,共4页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互文性概念对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具有独特的理论启迪和实际指导作用,因为译语文本跟原语文本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互文关系,它由原语文本通过语言符号转换而产生,是原语文本的"投胎转世"。...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互文性概念对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具有独特的理论启迪和实际指导作用,因为译语文本跟原语文本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互文关系,它由原语文本通过语言符号转换而产生,是原语文本的"投胎转世"。依据文本的内、外互文关系,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互文参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汉诗英译 互文参照
下载PDF
《关雎》英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38-39,共2页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在中国典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直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也有很多名家对其英译进行了尝试。本文通过对《关雎》不同英译文本的对比研究,指出其英译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每种译文的利与弊...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在中国典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直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也有很多名家对其英译进行了尝试。本文通过对《关雎》不同英译文本的对比研究,指出其英译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每种译文的利与弊,找寻汉诗英译的标准以及合适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雎》 《诗经》 汉诗英译
下载PDF
论古汉诗英译中意象词的前景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跃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9-35,共7页
应用前景化理论对比分析古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词的前景化,探讨前景化对古汉诗意象词的作用,提出在翻译过程中意象词的前景化有助于译者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创作动机,并从意象组合中充分挖掘与原诗等值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前景化 古汉诗英译 创作动机 审美价值
下载PDF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视角转变与意境再现
15
作者 李宏霞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0-22,共3页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英译 视角转换 意境再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