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 被引量:47
1
作者 余永亮 梁慧珍 +3 位作者 王树峰 练云 位艳丽 王庭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3-150,共8页
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发展经验,立足已有的技术、人才和材料储备,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政策下... 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发展经验,立足已有的技术、人才和材料储备,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政策下,完善和健全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我国转基因大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该文概述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再生体系 遗传转化 外源基因 产业化
下载PDF
我国大豆转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武小霞 李文滨 张淑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我国大豆转基因发展很快,本文就大豆转基因中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PEG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农杆菌传导的原位基因转化等的技术环节、在大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方面转化外源基因上的应用状况,大豆再生体系... 我国大豆转基因发展很快,本文就大豆转基因中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PEG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农杆菌传导的原位基因转化等的技术环节、在大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方面转化外源基因上的应用状况,大豆再生体系建立以及对国内大豆转基因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大豆 研究进展 农杆菌介导法 花粉管通道法 基因枪法 技术环节 基因转化 外源基因 抗除草剂 体系建立 电击法 转化法 PEG 抗虫 抗病
下载PDF
大豆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28
3
作者 侯文胜 林抗雪 +4 位作者 陈普 贾志伟 周扬 于洋 刘雁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198-4210,共13页
大豆是最早进行转基因品种大面积商业化种植的作物,也是目前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在食品、营养、工业和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1996—2012年的17年间,全球共累计种植转基因大豆76 310万公顷,给种植户带来了约370亿美元的收益... 大豆是最早进行转基因品种大面积商业化种植的作物,也是目前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在食品、营养、工业和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1996—2012年的17年间,全球共累计种植转基因大豆76 310万公顷,给种植户带来了约370亿美元的收益。2013年,共有11个国家种植了8 450万公顷转基因大豆,约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8%,大豆种植面积的79%。尽管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已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大豆的转基因技术体系一直未能实现重大突破,高效、稳定的转基因技术体系仍是开展转基因品种选育和基因功能研究的瓶颈因素。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转化系统和基因枪介导的体细胞胚转化系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自1988年采用这两种方法几乎同时获得了首批可育转基因大豆植株以来,大量的研究工作者对其开展了改良和优化研究,实现了转化效率的提升和再生方式向胚性悬浮细胞等的拓展,在大豆农艺性状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中发挥了作用。文章综述了大豆转基因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问题,比较了大豆不定芽器官发生再生途径、体细胞胚再生途径和原生质体再生途径的特点;归纳了根癌农杆菌和基因枪介导的大豆转基因体系构建研究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其在大豆基因型选用、外植体选材、再生方式、筛选策略等技术参数和转化效率。分析认为:尽管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可用于大豆转化的基因型、外植体类型等均有了很大拓展,转化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多个报道中获得了超过10%的转化效率,甚至出现了转化效率高达30%以上的研究报道。但这些转化效率数据多数是在样本量较小的试验中获得的,而且在同一研究报道中,不同转化操作重复间的转化效率差异往往很大;在单因素对比试验中获得的高转化效率,往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体系 转化效率 根癌农杆菌 基因枪
下载PDF
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叶兴国 徐惠君 +3 位作者 杜丽璞 何光源 王轲 林志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155-4171,共17页
在主要农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转化效率较低,重复性较差,转化规模较小,优良转基因材料较少,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大豆、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目前,应用于小麦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 在主要农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转化效率较低,重复性较差,转化规模较小,优良转基因材料较少,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大豆、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目前,应用于小麦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有些实验室也采用花粉管通道、离子束注入、激光微束穿刺、PEG、花粉介导和农杆菌浸花等方法。在外植体利用方面,多数研究主要利用小麦幼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起始转化材料,以成熟胚、幼穗、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转化成功的报道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在转化效率方面,基因枪报道为0.1%—16.7%,农杆菌报道为0.7%—44.8%,变化幅度较大。在目标基因转化方面,除了nptⅡ、bar、hpt、GUS、GOX、pmi、ALS等筛选基因和报告基因外,转化的功能基因主要涉及小麦品质、抗病性、耐旱性、抗蚜虫和抗除草剂等性状改良。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介导转化小麦幼胚的转化效率除与受体基因型有关外,还与受体材料的生理状态有关,供体植株生长期间的温度条件、光照条件、营养条件和水分条件对转化效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开花到幼胚取样期间适宜的昼夜温度有利于转化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候选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从整体水平看,中国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建立了小麦成熟胚高频率再生体系并应用于小麦转化,改进了小麦幼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将一批抗病、耐旱和品质改良相关基因转入小麦,初步建立了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尤其与一些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相比,在转化规模和转化效率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认为转化效率较低、基因型依赖性强、人工气候条件不够先进、转化队伍不稳定是限制中国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瓶颈;建立主栽品种转化体系、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转基因技术 转化效率 规模化
下载PDF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薇 卢光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9-291,共3页
转基因动物是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了所导入的外源基因的动物。目前转基因实验动物体系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导入方法和提高整合和表达效率两个方面。本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转基因动物 精子 受体 核移植 酵母人工染色体 标志系统
下载PDF
外源激素和糖对石斛兰原球茎受体系统建立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冯莹 赖钟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5-499,共5页
研究了外源激素和糖对石斛兰原球茎受体系统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C+2 mg.L-16-BA+0.5 mg.L-1NAA+20 g.L-1白糖+5.8 g.L-1琼脂培养基上可培养出浅绿色、细小且致密的石斛兰原球茎.原球茎仅小部分发生分化,褐化程度轻,生长快长势最好,... 研究了外源激素和糖对石斛兰原球茎受体系统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C+2 mg.L-16-BA+0.5 mg.L-1NAA+20 g.L-1白糖+5.8 g.L-1琼脂培养基上可培养出浅绿色、细小且致密的石斛兰原球茎.原球茎仅小部分发生分化,褐化程度轻,生长快长势最好,繁殖倍数可达到8.02倍.6-BA和NAA浓度越高,原球茎受体生长越差;白糖培养效果优于蔗糖培养效果,白糖和蔗糖浓度越高,原球茎受体生长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兰 原球茎 受体系统 6-BA NAA
下载PDF
大豆转基因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萍 王罡 +1 位作者 季静 吴颖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69-976,共8页
从大豆的转基因方法和受体系统两个方面概述大豆转基因体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讨论了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障碍及可能的解决途径。作者认为 ,以根癌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和基因枪轰击大豆未成熟子叶是较有效的大豆遗传转化系统。目前 ,在... 从大豆的转基因方法和受体系统两个方面概述大豆转基因体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讨论了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障碍及可能的解决途径。作者认为 ,以根癌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和基因枪轰击大豆未成熟子叶是较有效的大豆遗传转化系统。目前 ,在大豆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着大豆组织培养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遗传转化率较低、重复性差、大豆受体基因型单一等问题 ,建立新的、高效和稳定的大豆组织培养体系 ,提高生产上栽培大豆品种的组织培养能力 ,改遗传转化现有的单一基因为多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方法 受体系统
下载PDF
Effects of two kinds of transgenic poplar on protective enzymes system in the midgut of larvae of American white moth 被引量:10
8
作者 丁双阳 孟秀芹 李学锋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9-122,147,共4页
The leaves of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ransgenic poplar (Populus nigra L.) and CpTI (Cowpea trypsin inhibitor) transgenic poplar ((P. tomentosa×P. bolleana)×P. Tomentosa) were taken to feed the 4th-5th-i... The leaves of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ransgenic poplar (Populus nigra L.) and CpTI (Cowpea trypsin inhibitor) transgenic poplar ((P. tomentosa×P. bolleana)×P. Tomentosa) were taken to feed the 4th-5th-instar larvae of American white moth (Hyphantria cunea (Drury))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protective enzyme system inside larvae’s body.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effects of the transgenic poplars on the larva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kinds of transgenic poplars had similar effects on the protective enzyme system in the midgut of larvae. 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catalase, and peroxidase in midgut of the larvae increased gradually,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at a certain time, and then decreased suddenly. For the larvae that were fed with the leaves of Bt transgenic poplar, the peak value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presented at the time of 24-h feeding, while the peak of peroxidase took place at the time of 12-h feed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se protective enzymes for the larvae that were fed with leaves of CpTI transgenic poplar peaked 12 h later than that of those fed with leaves of Bt transgenic poplar. The comparison of activities of the protective enzymes was also carried out between the larva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intoxic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protective enzyme of the seriously intoxicant larva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ightly intoxicant larvae. This difference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CpTI transgenic pop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genic poplar American white moth Protective enzyme system
下载PDF
转基因棉籽的食用安全性及对大鼠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唐茂芝 黄昆仑 +2 位作者 周可 唐小革 罗云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6-219,共4页
本文研究了转基因棉籽的食用安全性以及对动物肌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实验中无动物死亡,并且所有动物都表现正常。结果表明,食用转基因棉籽的处理组与食用非转基因棉籽的对照组相比,动物体重增长率及食物利用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重... 本文研究了转基因棉籽的食用安全性以及对动物肌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实验中无动物死亡,并且所有动物都表现正常。结果表明,食用转基因棉籽的处理组与食用非转基因棉籽的对照组相比,动物体重增长率及食物利用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重等均无显著差异。受试大鼠的大体解剖及脏器的组织切片镜检结果,均未发现异常病理性改变。大鼠在食用转基因棉籽和非转基因棉籽后,肌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差异。通过对大量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转基因棉花棉籽与非转基因棉籽在营养学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棉籽 食用安全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骆翔 刘志颐 +3 位作者 章树民 申硕 王德福 王劲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5期234-240,共7页
转基因技术是当今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是研究基因功能及作物改良的重要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食品、生物及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开发出多种产品并投入市场。为了进一步推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本研究总结了... 转基因技术是当今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是研究基因功能及作物改良的重要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食品、生物及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开发出多种产品并投入市场。为了进一步推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本研究总结了农杆菌介导、聚乙二醇介导等植物常用的遗传转化方法;介绍了愈伤组织系统、原生质体系统等受体系统,简介了启动子、标记基因、报告基因等表达载体构建的重要因素,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及局限,对新近出现的植物转化方法,也进行了推介和评述。最后,对公众关心的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遗传转化 受体系统 表达载体系统 安全性
下载PDF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传亮 田瑞平 +3 位作者 孔德培 李凤莲 商海红 陈秀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183-4197,共15页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在棉花中的应用概况,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棉花转基因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相关陈述。对棉花科研工作者了解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并有效...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在棉花中的应用概况,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棉花转基因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相关陈述。对棉花科研工作者了解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并有效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技术在克服棉铃虫危害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将逐步在棉花抗病、抗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世界上,棉花转基因初期主要建立了以珂字棉为受体的转基因体系,随着雷蒙德氏棉、亚洲棉、海岛棉、陆地棉等其他棉种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花粉管通道法及其他转基因方法的应用,使得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主要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及其他科研单位建立起来的,通过高效转化载体的筛选、主要棉花品种(系)的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等措施,重点对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技术进行了改良,同时优化了基因枪轰击法及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技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该体系建立了以中棉所24等材料为转基因受体的农杆菌介导体系,并利用叶柄组织培养筛选获得了组织培养分化率达100%的新材料W12等,使转化率提高到原有效率的2.88倍,同时建立了基因枪胚性愈伤组织轰击转化体系,并提高了花粉管通道的转化效率。该体系为棉花育种提供了大量材料,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已培育多个棉花抗虫新品种,并为国内41家科研单位转化基因200多个,验证了多个功能基因作用获得大量育种价值新材料。笔者认为基因型依赖性仍然是限制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瓶颈,扩大棉花转基因受体材料基因型范围、提高转化效率、扩大转化规模是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转基因技术 规模化 基因型依赖 安全转化体系
下载PDF
影响麻竹基因转化的几个因子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卓仁英 刘晓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51-554,共4页
对影响麻竹转基因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因素展开研究。卡那霉素和潮霉素都可以用于麻竹抗性愈伤组织筛选,25mg/L的潮霉素基本上可以排除非转化体;共培养时间对抗性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再分化有明显影响,考虑到抑制农杆菌过度生长需要,选... 对影响麻竹转基因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因素展开研究。卡那霉素和潮霉素都可以用于麻竹抗性愈伤组织筛选,25mg/L的潮霉素基本上可以排除非转化体;共培养时间对抗性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再分化有明显影响,考虑到抑制农杆菌过度生长需要,选择共培养时间为3d。通过研究,初步建立了麻竹转基因技术体系,为丛生竹类转基因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竹 转基因 GUS
下载PDF
转基因大豆对雄性鼠生殖系统的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9
13
作者 芦春斌 杨冬宇 +1 位作者 高忱 刘标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7,共5页
以含转基因豆粕饲料喂食小鼠,观察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喂食小鼠120d后,通过PCR方法检测外源基因在睾丸中的存在情况;对睾丸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睾丸组织中各生殖周期细胞比例;通过... 以含转基因豆粕饲料喂食小鼠,观察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喂食小鼠120d后,通过PCR方法检测外源基因在睾丸中的存在情况;对睾丸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睾丸组织中各生殖周期细胞比例;通过彗星电泳检测小鼠精子DNA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在睾丸组织中未检测到外源基因;睾丸组织切片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睾丸组织中各生殖周期精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未检测到精子DNA损伤。说明喂食转基因饲料对小鼠的生殖系统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小鼠 生殖系统 安全评估
下载PDF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伟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07年第4期61-65,共5页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结合维持生态平衡的3个主要因素,即物种组成、环境因素及信息系统,论述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
关键词 转基因植物 环境生态平衡 物种组成 环境因素 信息系统
下载PDF
百合转基因体系及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储俊 许娜 +1 位作者 钱立生 赵岩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6-33,共8页
通过分子育种的方法来改良百合品质以及开发新品种,是百合育种工作的热点之一。笔者在本文中对百合转基因体系建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综述了百合转基因分子育种中关注较多的报告基因、抗虫害基因、花发育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现状及... 通过分子育种的方法来改良百合品质以及开发新品种,是百合育种工作的热点之一。笔者在本文中对百合转基因体系建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综述了百合转基因分子育种中关注较多的报告基因、抗虫害基因、花发育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现状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转基因体系 受体体系 分子育种
下载PDF
猪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牟玉莲 阮进学 +4 位作者 吴添文 程英 魏景亮 樊俊华 李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211-4223,共13页
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优良猪种的培育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常用的试验动物,猪在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其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也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转基因技术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实验技术... 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优良猪种的培育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常用的试验动物,猪在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其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也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转基因技术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实验技术手段,对动物基因组进行有目的的遗传修饰,使修饰改造的基因稳定遗传给后代,从而获得满足人类特定需求的动物个体。因此,猪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对转基因育种、基因功能研究和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猪转基因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标基因的选择原则,介绍了原核显微注射、体细胞核移植、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和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Cas9)系统、精子载体和逆转录病毒等各种目标基因导入手段,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列举了表达调控策略中常用的基因调控元件和相关调控系统。近年来,随着转基因重大专项工作的推进,中国猪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发掘出大批功能基因;搭建了ZFN、TALEN、CRISPR/Cas9介导的高效基因修饰技术平台及其切割效率检测平台;对供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筛选流程进行优化;完善体细胞核移植和原核显微注射体系平台,并与新型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目的基因定点、高效、安全的整合;通过将再克隆、胚胎移植、人工受精及常规育种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转基因猪扩繁技术体系,可在较短时间内扩大转基因猪数量;并且实现了这些技术体系的资源共享,为众多单位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撑,培训技术人员,使转基因技术得到普遍的应用。但是中国猪规模化转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规模化
下载PDF
我国转基因国家标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景 谷晓峰 李国鹏 《标准科学》 2020年第7期68-72,共5页
本文以转基因领域的国家标准和农业部公告为基础,利用主题和语义分析,以及词频统计的方法,构建了基于国家标准和基于农业部公告的概念关系图谱。得出结论:目前国家标准的制定,仍然停留在检测水平。农业部公告中涉及的转基因技术内容比... 本文以转基因领域的国家标准和农业部公告为基础,利用主题和语义分析,以及词频统计的方法,构建了基于国家标准和基于农业部公告的概念关系图谱。得出结论:目前国家标准的制定,仍然停留在检测水平。农业部公告中涉及的转基因技术内容比国家标准(GB)更为宽泛和深入。转基因标准的制定急待完善顶层设计,并构建出覆盖转基因全技术流程的安全标准体系。转基因标准的制定,应以生物安全为核心,以环境安全为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国家标准 安全 标准体系
下载PDF
转AM79-EPSPS基因耐草甘膦大豆的获得及功能验证 被引量:4
18
作者 翁嘉慧 楼亿圆 +3 位作者 徐京 何军光 张晓丽 刘永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5-684,共10页
以天隆一号大豆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从消毒时间、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添加浓度、草甘膦添加浓度和生根阶段吲哚丁酸(indole-3-butyric acid,IBA)浸没时间等因素出发,探究并建立高效的转AM79-EPSPS基因... 以天隆一号大豆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从消毒时间、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添加浓度、草甘膦添加浓度和生根阶段吲哚丁酸(indole-3-butyric acid,IBA)浸没时间等因素出发,探究并建立高效的转AM79-EPSPS基因大豆转化体系,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AM79-EPSPS导入大豆,并验证它在转基因大豆中的功能。结果表明:当种子消毒时间为6~8 h,AS添加浓度为200μmol/L,草甘膦添加浓度为100μmol/L,IBA浸没时间为30 s时,转化效果最好。通过该转化体系获得了6株转AM79-EPSPS基因耐草甘膦大豆苗,并对其T0、T1、T2代植株进行了蛋白检测及草甘膦喷施实验。结果表明:在各世代转基因植株中均能检测出AM79-EPSPS蛋白,说明AM79-EPSPS基因能够在大豆中正常表达;喷施草甘膦后,非转基因大豆植株全部枯萎,而转AM79-EPSPS基因大豆植株均能正常生长,表现出明显的草甘膦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AM79-EPSPS基因 草甘膦 转化体系
下载PDF
旱作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水稻开花后根系衰老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耀中 东方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1-224,234,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旱作条件下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开花后根系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旱作条件下,转BADH基因水稻开花后根系能保持较高的SOD、POD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较低;可溶性糖含量... 采用田间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旱作条件下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开花后根系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旱作条件下,转BADH基因水稻开花后根系能保持较高的SOD、POD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较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在干旱胁迫下根系活力高于受体亲本(中花8号),表明转BADH基因水稻生育后期能够有效地调节根系细胞的渗透势,减少有害离子对根系的伤害,从而延缓根系衰老,使根系在产量形成期维持较强的生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BADH基因 旱作 根系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ICE1转基因水稻苗期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汲臣明 胡向阳 殷奎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25-29,共5页
试验以水稻垦鉴稻10号及其转ICE1(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 1)基因水稻T2-9株系为实验材料,低温(0℃)处理水稻幼苗0-10 d,测定抗氧化酶(SOD、CAT、POD、GR和APX)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转基因植株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试验以水稻垦鉴稻10号及其转ICE1(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 1)基因水稻T2-9株系为实验材料,低温(0℃)处理水稻幼苗0-10 d,测定抗氧化酶(SOD、CAT、POD、GR和APX)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转基因植株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经低温胁迫后,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在变化幅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冷处理12h后,除POD外非转基因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开始下降,而转基因水稻酶活性仍继续升高;SOD、CAT、APX和GR活性分别在冷处理2、4、4、6 d达到最大值。与非转基因水稻相比,低温胁迫过程中转基因水稻POD活性没有明显变化。非转基因水稻POD活性水平则明显升高,在冷处理2天时达到最大值,是同处理时期转基因水稻POD活性的2.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转基因水稻 ICE1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