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实现输血标本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定位管理,提高输血标本管理效率,保障输血安全。方法本院从2017年10月—2018年3月整合临床医师输血申请管理系统、临床护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技术...目的构建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实现输血标本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定位管理,提高输血标本管理效率,保障输血安全。方法本院从2017年10月—2018年3月整合临床医师输血申请管理系统、临床护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技术和移动护理APP(Application)系统,对输血标本医嘱的开具和采集执行实施信息化、智能化自动管理;通过输血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对输血标本检验实施全流程记录和信息监管;研发智能标本储存冰箱和APP信息管理系统,对检验后输血标本实施信息化和精准定位管理;同时将智能标本储存冰箱APP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数据共享,反复输血无需采血输血申请,系统自动定位并反馈输血标本储存位置。结果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对输血标本从医嘱开具、核查抽血,到输血科检验和检验后存储,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同时通过标本储存智能冰箱和其APP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实现了标本精准定位管理并自动向HIS输血管理系统提供标本信息,72 h内反复使用的输血标本由原来人工查找的3 min缩短到10 s,提高了输血标本管理效率,降低了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风险。结论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标本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提高了输血标本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了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风险,杜绝了因输血标本管理环节引起的医疗差错事故,对于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人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HPA1-6,15血小板供者库,为患者提供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对血小板捐献者和53名血...目的:建立人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HPA1-6,15血小板供者库,为患者提供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对血小板捐献者和53名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HPA基因进行分型。分析3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HPA配型相合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捐献者最常见的基因型为HPA-1a/1a-2a/2a-3a/3b-4a/4a-5a/5a-6a/6a-15a/15b,其次为HPA-1a/1a-2a/2a-3a/3a-4a/4a-5a/5a-6a/6a-15a/15b。53名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最常见的基因型为HPA-1a/1a-2a/2a-3a/3b-4a/4a-5a/5a-6a/6a-15a/15b。3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中输注HPA基因相合血小板28例有效,与随机输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A-3,HPA-15是导致供者和患者基因组合呈多态性的主要因素。结论:HPA-3,HPA-15系统具有多态性,是HPA配合性输注的关注重点。HPA配合性输注可改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现有血小板捐献者基因型基本上能满足患者常见基因型输注的需求。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体温变化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1)每次输注单采血小板1袋,且同时未输注红细胞;2)本次入院首次输注血小板;3)血小板输注前无出血;4)血小板抗体(抗-HLA、抗-HPA)检测阴性;5)年龄在18...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体温变化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1)每次输注单采血小板1袋,且同时未输注红细胞;2)本次入院首次输注血小板;3)血小板输注前无出血;4)血小板抗体(抗-HLA、抗-HPA)检测阴性;5)年龄在18-65岁]的1250例已输注血小板的血液肿瘤病例。按患者输注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分为A组(n=789):患者输注血小板前<24 h体温(T)<38℃(包括体温正常及低度发热患者),B组(n=461):患者输注血小板前<24 h T≥38℃(包括中度和高度发热患者);△T1组(n=1034):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T升高幅度<1℃(含部分A组和部分B组患者),△T2组(n=216):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T升高幅度≥1℃(含部分A组和部分B组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血小板水平等;分析患者输注前后体温变化与输注有效率[输后24 h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CI)>4.5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40%为有效]。结果输注血小板前后24 h平均体温(℃):A组为37.2±0.4 vs 37.8±0.8(P<0.05),B组为38.9±0.6 vs 38.8±0.8(P>0.05)。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4.5和PPR>40%的比例:A组为38.3%和44.8%,B组为7.8%和11.1%(P<0.05);△T1组为43.3%和50.2%,△T2组为7.2%和7.1%(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体温升高,中、高度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差于低热或体温正常患者。输注前后发热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之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建立人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HPA1-6,15血小板供者库,为患者提供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对血小板捐献者和53名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HPA基因进行分型。分析3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HPA配型相合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捐献者最常见的基因型为HPA-1a/1a-2a/2a-3a/3b-4a/4a-5a/5a-6a/6a-15a/15b,其次为HPA-1a/1a-2a/2a-3a/3a-4a/4a-5a/5a-6a/6a-15a/15b。53名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最常见的基因型为HPA-1a/1a-2a/2a-3a/3b-4a/4a-5a/5a-6a/6a-15a/15b。3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中输注HPA基因相合血小板28例有效,与随机输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A-3,HPA-15是导致供者和患者基因组合呈多态性的主要因素。结论:HPA-3,HPA-15系统具有多态性,是HPA配合性输注的关注重点。HPA配合性输注可改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现有血小板捐献者基因型基本上能满足患者常见基因型输注的需求。
文摘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体温变化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1)每次输注单采血小板1袋,且同时未输注红细胞;2)本次入院首次输注血小板;3)血小板输注前无出血;4)血小板抗体(抗-HLA、抗-HPA)检测阴性;5)年龄在18-65岁]的1250例已输注血小板的血液肿瘤病例。按患者输注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分为A组(n=789):患者输注血小板前<24 h体温(T)<38℃(包括体温正常及低度发热患者),B组(n=461):患者输注血小板前<24 h T≥38℃(包括中度和高度发热患者);△T1组(n=1034):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T升高幅度<1℃(含部分A组和部分B组患者),△T2组(n=216):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T升高幅度≥1℃(含部分A组和部分B组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血小板水平等;分析患者输注前后体温变化与输注有效率[输后24 h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CI)>4.5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40%为有效]。结果输注血小板前后24 h平均体温(℃):A组为37.2±0.4 vs 37.8±0.8(P<0.05),B组为38.9±0.6 vs 38.8±0.8(P>0.05)。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4.5和PPR>40%的比例:A组为38.3%和44.8%,B组为7.8%和11.1%(P<0.05);△T1组为43.3%和50.2%,△T2组为7.2%和7.1%(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体温升高,中、高度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差于低热或体温正常患者。输注前后发热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