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输血疗效评估 被引量:72
1
作者 于洋 孙晓琳 +17 位作者 马春娅 关晓珍 张晓娟 陈麟凤 王可 罗圆圆 王旖 李明伟 封艳楠 佟珊 于帅 杨璐 吴月清 庄远 潘纪春 冯倩 张婷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75-1279,共5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及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回顾性分析特发性(21例)或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40例)血型血清学特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自身抗体类型、接受不同... 本研究旨在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及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回顾性分析特发性(21例)或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40例)血型血清学特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自身抗体类型、接受不同红细胞成分分别评价不相合输血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61例中单独IgM类冷自身抗体8例(13.1%),单独IgG类温自身抗体50例(82.0%),IgM冷自身抗体联合IgG温自身抗体3例(4.9%),合并存在同种抗体18例(29.5%);其中3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同种抗体干扰情况下共进行不相合红细胞输注113次,总有效率56.6%,总部分有效率15.1%,总无效率28.3%。按输注红细胞成分差异分为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和O型洗涤红细胞组,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有效率57.6%,部分有效率13.0%,无效率29.4%;O型洗涤红细胞组有效率53.6%,部分有效率21.4%,无效率25.0%,两组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患者自身抗体类型分为IgM冷自身抗体组和IgG温自身抗体组,其中IgM冷自身抗体组有效率46.2%,部分有效率30.8%,无效率23.0%;IgG温自身抗体组有效率56.7%,部分有效率13.4%,无效率29.9%,两组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输血病例均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贫血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同种抗体干扰的情况下,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O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两种方式疗效差异无显著性,选择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更方便、快捷,还能避免O型红细胞的过度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注疗效 自身抗体 同种抗体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王立新 陈春霞 +3 位作者 魏曾珍 谭金哲 吴秋月 秦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住院期间输血情况,评估不同血液制品输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入院的72名AIHA患者的血清学特征,按照接受交叉配血相合或者最小不相合的血制品、输注的血制品种类评估输注的...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住院期间输血情况,评估不同血液制品输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入院的72名AIHA患者的血清学特征,按照接受交叉配血相合或者最小不相合的血制品、输注的血制品种类评估输注的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72名患者中46名患者接受共计131次输血治疗,无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输血疗效可评估的89次,总有效率56.2%,部分有效率37.1%,无效率6.7%。按照交叉配血结果分为相合输注组与最小不相合输注组,其中相合输注组有效率54.5%,部分有效率41%,无效率4.5%,最小不相合输注组有效率56.7%,部分有效率35.8%,无效率7.5%,2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按输注的红细胞成分分为洗涤与非洗涤组,洗涤组有效率62.5%,部分有效率31.3%,无效率6.2%,非洗涤组有效率54.8%,部分有效率38.4%,无效率6.8%,2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IHA患者出现严重贫血症状,在临床药物起效前,应及时进行输血治疗。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同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不需等待洗涤红细胞悬液耽误抢救。另外,在无法鉴定同种抗体但需要紧急输血的情况下,输注最小不相合的血制品也是相对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 回顾分析
下载PDF
临床276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龚道方 龙海波 +1 位作者 刘昭国 谭云洪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湖南省胸科医院136例(276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性别、年龄、血型、输注次数及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 目的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湖南省胸科医院136例(276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性别、年龄、血型、输注次数及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是否有效提高或临床出血症状有否改善,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276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中有效194例次,有效率为70.29%,性别、年龄及血型对输注效率无影响(P>0.05),不同输注次数总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脾肿大患者较脾正常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脾脏肿大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控制患者输注血小板指征、掌握患者情况并在输注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无效输注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 输注效果
下载PDF
类同种自身抗体患者血清学特点及抗体分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封彦楠 马春娅 +4 位作者 杨鑫 吴莹 何春宇 于洋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01-1307,共7页
目的:通过对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注效果的分析及国内外抗体分布情况的文献回顾,全面了解类抗体患者的特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申请用血,经抗体鉴定或吸收放散实验确定为类... 目的:通过对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注效果的分析及国内外抗体分布情况的文献回顾,全面了解类抗体患者的特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申请用血,经抗体鉴定或吸收放散实验确定为类抗体的患者23例,分析其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血效果。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类抗体相关文章归纳整理,分析其抗体分布情况。结果:23例类抗体患者均为Rh血型系统抗体,其中类Ce抗体最多见(34.8%),其次为类e抗体(26.1%)、类D抗体(21.7%)、类C抗体(8.7%)和类E抗体(8.7%)。除2例怀疑有输血史外,其余21例均有输血/妊娠史。类抗体产生的原因为药物最多见,其次为感染和自身免疫病。输血组输血前的血红蛋白水平为(48.4±23.9)g/L,与未输血组(86.0±38.9)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例无法评价输血效果外,输注有效率为100%。回顾性统计1977至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32篇类抗体相关文章,发现Rh血型系统类抗体最多,占比79.28%,以类抗E为主,占所有类抗体的21.95%;其次为Kidd系统、MNSs系统和Kell系统。结论: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配血的难易程度选择最佳输血策略,保障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自身抗体 同种抗体 输注疗效
下载PDF
非同型输血方案在重度创伤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胡锋兰 法萍萍 +2 位作者 谢展松 陈龙华 孟庆宝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用于重度创伤患者紧急抢救的非同型输血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重症医学部收治的因重度创伤(创伤指数(TI)评分≥17分)而需紧急输血的82个病例,以2017年1月为时间节点,将... 目的探讨用于重度创伤患者紧急抢救的非同型输血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重症医学部收治的因重度创伤(创伤指数(TI)评分≥17分)而需紧急输血的82个病例,以2017年1月为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45例观察组和37例对照组。观察组到院后按照紧急抢救非同型输血方案(简称方案)立即紧急输注O型RhD阳性红细胞和/或AB型血浆,再次输血时输注与患者血型相合、配血相容的血液;对照组按急诊输血流程输注与患者血型相合、配血相容的血液。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输血等候时间、24 h抢救成功率、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输血等候时间(min)分别为15.34±3.44 vs 50.51±10.75(P<0.05);24 h抢救成功率分别为82.2%(37/45)vs 70.3%(26/37)(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DAT、TBIL、IBIL和血浆FHb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制定并启用重度创伤患者紧急抢救时的非同型输血方案有助于输血的安全性,提高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型输血 输血方案 重度创伤 急救输血 输血效率
下载PDF
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何作萍 罗佩芳 杨斌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年第8期805-808,共4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84例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共363次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运用校正血小板增加值和血小板回收率作为量化判断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综合分析患者各项临床基本情况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84例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共363次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运用校正血小板增加值和血小板回收率作为量化判断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综合分析患者各项临床基本情况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培养阳性(OR=1.752,95%CI:1.055~2.910)、脾大(OR=2.133,95%CI:1.035~4.395)及活动性出血(OR=1.784,95%CI:1.113~2.861)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包括细菌培养阳性、脾大及活动性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输注效果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微柱凝胶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提高患者输血有效率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赵鼎铭 郭美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第19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在临床输血中使用微柱凝胶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输血有效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选取来我院就诊的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组60例。将使用微柱凝胶技术输血的患者作为试验组... 目的探讨在临床输血中使用微柱凝胶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输血有效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选取来我院就诊的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组60例。将使用微柱凝胶技术输血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将使用传统凝聚胺交叉配血技术输血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所有患者均使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其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参照组针对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样,采取直接抗人球蛋白检验,对两组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配血的特异性、敏感性相比于参照组均较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使用微柱凝胶技术检验,可以提升输血中出现的交叉配血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凝胶技术 临床输血 输血有效率
下载PDF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模式对输液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冯萍 胡小梅 +3 位作者 姜燕霞 王红伟 张燕春 冯静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年第19期2323-2325,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静脉用药配置中心( PIVAS)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输液质量安全的影响,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成品,确保输液安全。方法建立PIVAS管理模式,采用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细化处方审核和药品管理、控制药品配制关键... 目的:探讨建立静脉用药配置中心( PIVAS)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输液质量安全的影响,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成品,确保输液安全。方法建立PIVAS管理模式,采用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细化处方审核和药品管理、控制药品配制关键环节、建立科学的质控体系等措施。收集建立PIVAS前后静脉用药配制效率及各环节消耗工时,及不合理处方、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配制缺陷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PIVAS开展后,静脉药物配制各环节日均消耗工时为(120.6±6.8)min,开展前为(353.7±3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06,P〈0.01)。开展PIVAS后,观察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数、不合理处方数及配制错误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VAS的应用,有利于医院护理与药学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输液质量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输液质量 人力资源配置 工作效率
原文传递
输血记录模板在输血患儿中应用适用性研究
9
作者 段明霞 王宏琴 +5 位作者 徐靖 陈瑞娟 钱玲艳 康旭旭 程迁 马海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8期102-104,共3页
目的评价输血记录模板在输血患儿临床输血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循证的方法制订输血患儿输血记录模板,选取2022年7月至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住院期间需要输注血小板、红细胞成分血的患儿93例作为研究对象(有同一人多次在不同时间... 目的评价输血记录模板在输血患儿临床输血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循证的方法制订输血患儿输血记录模板,选取2022年7月至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住院期间需要输注血小板、红细胞成分血的患儿93例作为研究对象(有同一人多次在不同时间输注不同成分血)。其中,输注血小板的患儿67例,输注104例次,输注红细胞的患儿54例,输注72例次,按照制订的输血记录模板进行输血操作。观察输血效果、输血循环负荷过重等不良反应率、护理记录耗时及护士满意度。结果血小板有效输注98例次,无效6例次,有效率为94.2%,出现过敏反应4例;红细胞有效输注62例次,无效10例次,有效率为86.1%,出现发热反应1例;均无输血循环负荷过重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患儿家属输血护理满意度较高;护理记录耗时降低,护士满意度较高。结论将输血记录模板用于输血护理操作中,能保证输血质量,提升家属输血护理满意度,同时有效提高护士临床输血操作的效率及记录的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血不良事件 输血 效率 护理记录 安全管理
下载PDF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分型与输血疗效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康晓珍 彭炜童 魏寿忠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2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分型与输注红细胞后疗效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83例DAT试验阳性输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疾病类型、血常规、DAT阳性分型及凝集强度、红细胞输注后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DAT阴...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分型与输注红细胞后疗效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83例DAT试验阳性输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疾病类型、血常规、DAT阳性分型及凝集强度、红细胞输注后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DAT阴性组进行比较。结果DAT阳性输血患者常见疾病类型是血液病、感染性疾病、肾脏疾病和其他不明原因情况,分别有36例(43.37%)、22例(26.51%)、7例(8.43%)、7例(8.43%)。Hb、RBC、Hct上升值/U DAT阳性组分别为5.75±3.71(g/L)、0.19±0.14(10^(12)/L)、1.65±1.28(%),阴性组分别为8.09±3.57(g/L)、0.24±0.15(10^(12)/L)、2.43±1.28(%),阳性组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T阳性组输血有效率(61.48%,83/135)明显低于DAT阴性组(80.74%,109/135)(P<0.01)。DAT阳性分型后,IgG+C3d组、IgG组、C3d组输血后的Hb上升值/U分别是8.20±4.65、5.73±3.53、2.01±2.55,其中C3d组Hb上升值/U低于阴性组(Hb上升值/U:8.09±3.57)、IgG+C3d组、Ig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组Hb上升值/U低于阴性组、IgG+C3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有效率IgG+C3d组(90.00%)>IgG组(61.34%)>C3d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T阳性分型后不同凝集强度对输注红细胞疗效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T阳性常见于血液病及感染性疾病,DAT阳性患者输注红细胞后有效率降低,可能与DAT阳性分型有关。DAT阳性患者输血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确保患者安全、有效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输血 输注疗效
下载PDF
产生类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对策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嫚 马春娅 +3 位作者 台胜飞 姜旭 于洋 汪德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患者多次输血提供相容性血液以改善其贫血状况。方法对1名55岁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AIHA的重度贫血(Hb 31 g/L)男性患者作输血前血清学分析:采用试管法、... 目的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患者多次输血提供相容性血液以改善其贫血状况。方法对1名55岁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AIHA的重度贫血(Hb 31 g/L)男性患者作输血前血清学分析:采用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做ABO及RhD血型鉴定;采用试管法、间接抗球蛋白法对患者做抗体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根据抗体鉴定结果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结果患者血型为B型、RhD阳性;从血清中检出了冷抗体型类抗-Ce;为其筛选2名B、RhccDEE型献血者的红细胞3.5 U输注,输血后患者Hb(g/L)由31升至45,次日患者贫血症状缓解并离院。结论对于类抗体导致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时需明确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体特异性,再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输注,可为患者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抗体鉴定 血型鉴定 类抗体(类抗-Ce) 冷抗体型 输血疗效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及输血效果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春娅 罗圆圆 +5 位作者 杨璐 封彦楠 孙晓琳 邹文娟 汪德清 于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4-908,共5页
目的:通过药物抗体检测及临床指标监测,评价丹参多酚酸盐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特点。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试验;用丹参多酚酸盐、磷酸肌酸钠、左卡尼汀致敏与患者配血相合的红细胞,检测... 目的:通过药物抗体检测及临床指标监测,评价丹参多酚酸盐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特点。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试验;用丹参多酚酸盐、磷酸肌酸钠、左卡尼汀致敏与患者配血相合的红细胞,检测患者血浆中是否存在对应的药物抗体;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溶血指标及输血效果。结果: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血清内存在类抗-Ce联合抗体;患者血清与丹参多酚酸盐致敏的红细胞反应为阳性,与磷酸肌酸钠、左卡尼汀致敏的红细胞反应为阴性;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导致该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药物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不规则抗体 类抗体 输血效果
下载PDF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安全性及效率性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琼 朱驰 江秋莲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9年第4期436-43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不规则抗体临床科室分布情况、人群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年龄段及临床疾病诊断,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人群抗体筛查阳性的概况,针对性提高输血效率并保障输血的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共计12072名至本...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不规则抗体临床科室分布情况、人群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年龄段及临床疾病诊断,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人群抗体筛查阳性的概况,针对性提高输血效率并保障输血的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共计12072名至本院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人群回顾性分析,阳性标本送至上海市血液中心做抗体鉴定试验。结果本院抗体筛查试验的阳性率为0.6%,且女性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0.67%)高于男性(0.46%);抗体筛查人群主要分布于本院急诊内科、急诊外科以及肿瘤血液科,而肝胆胰科(7.5%)、妇产科(5.25%)及肿瘤血液科(4.73%)患者的抗筛阳性率最高;抗筛阳性人群中,青年人群以妊娠为主,中年人群以肿瘤、体检诊断为主,老年人群以体检诊断为主(P<0.05);男性和女性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方式都以体检为主(P<0.05);男性中青年的抗筛阳性数远低于女性中青年(P<0.05),且青年女性的抗筛阳性率最高;抗筛阳性的肿瘤诊断患者中,中年女性的人数高于中年男性(P<0.05);临床出血性疾病的抗体筛查阳性率为8.3%;不规则抗体主要为抗-E、抗-M。结论针对肿瘤患者、女性及老年人群体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缩短抗筛阳性患者的备血时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输血效率,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性 输血效率性
下载PDF
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效率及效能分析
14
作者 陈上卿 杨晓明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2期1699-1700,共2页
目的比较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用于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效率与效能。方法521例输血患者均采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行交叉配血,对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为阳性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时间、检测效能。结果微柱凝... 目的比较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用于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效率与效能。方法521例输血患者均采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行交叉配血,对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为阳性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时间、检测效能。结果微柱凝胶法的检测时间长于凝聚胺法,次侧阳性率、总阳性率均高于凝聚胺法(P<0.05)。微柱凝胶法对不规则抗体的灵敏度为100.00%,高于凝聚胺法的33.33%(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微柱凝胶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检测效能,而凝聚胺法的检测时间更短、检测效率更高,临床可联合使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规则抗体筛查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效率 效能
下载PDF
13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罗圆圆 陈麟凤 汪德清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5年第9期835-838,845,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输注血小板的13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输血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同时对影响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相关因...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输注血小板的13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输血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同时对影响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相关因素如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血型及年龄和影响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如抗体强度、血小板种类、保存时间、患者体重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2例血液病患者,抗体总阳性率18.94%,输注1376次,有效率为59.23%;有效组抗体阳性率为8.33%,远低于无效组抗体阳性率31.67%(P〈0.05)。不同疾病、输注次数和不同年龄阶段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在三个年龄段中21~40岁年龄段的抗体阳性率最高。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和血型无关。随着抗体强度和患者体重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均降低;辐照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最高;在同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中,无并发症患者的血小板输注疗效明显优于有并发症的患者;血小板保存天数与输注有效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液病患者的疾病、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抗体强度、血液成分、体重和并发症对血小板输注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效果 血小板抗体 影响因素 抗体阳性率 输注有效率
下载PDF
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程聪 吕翠 +3 位作者 闫松霞 张少强 鞠强 孙波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313-1316,共4页
目的构建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实现输血标本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定位管理,提高输血标本管理效率,保障输血安全。方法本院从2017年10月—2018年3月整合临床医师输血申请管理系统、临床护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技术... 目的构建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实现输血标本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定位管理,提高输血标本管理效率,保障输血安全。方法本院从2017年10月—2018年3月整合临床医师输血申请管理系统、临床护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技术和移动护理APP(Application)系统,对输血标本医嘱的开具和采集执行实施信息化、智能化自动管理;通过输血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对输血标本检验实施全流程记录和信息监管;研发智能标本储存冰箱和APP信息管理系统,对检验后输血标本实施信息化和精准定位管理;同时将智能标本储存冰箱APP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数据共享,反复输血无需采血输血申请,系统自动定位并反馈输血标本储存位置。结果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对输血标本从医嘱开具、核查抽血,到输血科检验和检验后存储,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同时通过标本储存智能冰箱和其APP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实现了标本精准定位管理并自动向HIS输血管理系统提供标本信息,72 h内反复使用的输血标本由原来人工查找的3 min缩短到10 s,提高了输血标本管理效率,降低了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风险。结论智慧输血标本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标本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提高了输血标本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了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风险,杜绝了因输血标本管理环节引起的医疗差错事故,对于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标本 信息管理 精准定位 管理效率 输血安全
下载PDF
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丁琪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30期150-152,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笔者对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3年1-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56份红...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笔者对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3年1-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5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697次,无效输注107次,占15.3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可能是通过免疫因素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输注 效果 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临床输血、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流程信息化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莉莉 李明穗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21期2793-2795,共3页
目的观察临床输血、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流程信息化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惠州市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三家三级医院,按照2018年8月国家对三级医院的评定标准,发现传统输血管理系统的问题,制定新型管理制度,选取新型管理... 目的观察临床输血、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流程信息化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惠州市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三家三级医院,按照2018年8月国家对三级医院的评定标准,发现传统输血管理系统的问题,制定新型管理制度,选取新型管理制度制定前后各1000例病例,分析临床输血的合理性。对比管理系统使用前后不良事件、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输血项目执行规范率和合理用血率。结果新型管理制度使用后出现医生书写错误和护士查对错误均为0例,明显低于使用前的5例和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管理制度使用后医护人员的采集时间、送检时间、取血时间分别为(6.3±0.9)min、(6.4±0.4)min、(10.9±0.8)min,明显优于使用前的(8.2±0.7)min、(10.3±0.6)min、(15.2±0.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管理制度使用后的用血申请单规范率、输血项目查对齐全率、血标本合格率、血制品发放准确率分别为98.5%、93.5%、93.6%、97.0%,明显高于使用前的82.3%、76.7%、85.8%、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管理制度使用后的合理用血率为82.4%,明显高于使用前的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合理用血率和输血项目执行规范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输血 交叉配血 血型鉴定 信息化管理 工作效率 合理用血
下载PDF
北京地区HPA1-6,15基因库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晓伟 邵春燕 +3 位作者 张菁 任苓苓 卓海龙 骆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6-299,共4页
目的:建立人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HPA1-6,15血小板供者库,为患者提供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对血小板捐献者和53名血... 目的:建立人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HPA1-6,15血小板供者库,为患者提供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对血小板捐献者和53名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HPA基因进行分型。分析3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HPA配型相合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捐献者最常见的基因型为HPA-1a/1a-2a/2a-3a/3b-4a/4a-5a/5a-6a/6a-15a/15b,其次为HPA-1a/1a-2a/2a-3a/3a-4a/4a-5a/5a-6a/6a-15a/15b。53名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最常见的基因型为HPA-1a/1a-2a/2a-3a/3b-4a/4a-5a/5a-6a/6a-15a/15b。3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中输注HPA基因相合血小板28例有效,与随机输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A-3,HPA-15是导致供者和患者基因组合呈多态性的主要因素。结论:HPA-3,HPA-15系统具有多态性,是HPA配合性输注的关注重点。HPA配合性输注可改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现有血小板捐献者基因型基本上能满足患者常见基因型输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HPA基因分型 多态性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变化与输注效果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丽清 朱鑫方 +3 位作者 杜丹心 乌宇波 杨李辉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体温变化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1)每次输注单采血小板1袋,且同时未输注红细胞;2)本次入院首次输注血小板;3)血小板输注前无出血;4)血小板抗体(抗-HLA、抗-HPA)检测阴性;5)年龄在18... 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体温变化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1)每次输注单采血小板1袋,且同时未输注红细胞;2)本次入院首次输注血小板;3)血小板输注前无出血;4)血小板抗体(抗-HLA、抗-HPA)检测阴性;5)年龄在18-65岁]的1250例已输注血小板的血液肿瘤病例。按患者输注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分为A组(n=789):患者输注血小板前<24 h体温(T)<38℃(包括体温正常及低度发热患者),B组(n=461):患者输注血小板前<24 h T≥38℃(包括中度和高度发热患者);△T1组(n=1034):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T升高幅度<1℃(含部分A组和部分B组患者),△T2组(n=216):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T升高幅度≥1℃(含部分A组和部分B组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血小板水平等;分析患者输注前后体温变化与输注有效率[输后24 h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CI)>4.5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40%为有效]。结果输注血小板前后24 h平均体温(℃):A组为37.2±0.4 vs 37.8±0.8(P<0.05),B组为38.9±0.6 vs 38.8±0.8(P>0.05)。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4.5和PPR>40%的比例:A组为38.3%和44.8%,B组为7.8%和11.1%(P<0.05);△T1组为43.3%和50.2%,△T2组为7.2%和7.1%(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体温升高,中、高度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差于低热或体温正常患者。输注前后发热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效率 体温变化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液肿瘤患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