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及产业生态重构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博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9-13,共5页
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低碳经济转型,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低碳转型方面对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低碳政策、培育低碳文化... 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低碳经济转型,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低碳转型方面对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低碳政策、培育低碳文化,制造低碳标准、鼓励低碳竞争等方面研究了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适时推进我国产业低碳转型,有助于我们赢得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体系转型 产业生态重构
下载PDF
基于熵值—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岳斯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953-960,共8页
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熵值——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将产业结构转换视为灰色系统,而且考虑了评价指标与评价对象... 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熵值——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将产业结构转换视为灰色系统,而且考虑了评价指标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运用该模型对西部具有代表性7省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其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排序,充分证明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值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西部7省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大利 黄洁 高勇 《物流科技》 2006年第12期125-127,共3页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经济建设、道德建设以及发展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通过对诚信原则及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比较,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诚信原则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下载PDF
基于演化观的创意经济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鸿雁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3,共3页
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这一历程在演化动力上,表现为需求增长、消费转型与技术革新:在演化路径上,遵循了系统深化、系统广化的规律;在演化趋势上,反映出产业系统集成的组织特征。
关键词 创意经济 消费转型 技术革新 产业系统集成
下载PDF
经济社会发展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关系研究
5
作者 闵瑞华 《科教导刊》 2020年第5期1-2,共2页
应用技术大学率先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洲,作为一种新兴新型高校,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综合性大学不同,其目的是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它的出现是经济社会... 应用技术大学率先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洲,作为一种新兴新型高校,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综合性大学不同,其目的是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它的出现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生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以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关系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高等教育大众化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应用型高校
下载PDF
美德日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创新模式比较——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 被引量:5
6
作者 雷芳 王媛媛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79,共8页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成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凭借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优势,通过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推进平台以及优先构建标准体系架构等,着...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成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凭借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优势,通过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推进平台以及优先构建标准体系架构等,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在具体推动路径上,三个国家在官产学研等创新体系要素上都投入了资源和努力;同时,借由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创新主导力量、涵盖领域、重点环节、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等方面又存在不同。对于中国来说,重视创新引领、结合自身的需求和优势、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视标准化建设以及加强教育培训是重要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要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