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风湿病治疗的中药外用膏剂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樊建 沈莹 +4 位作者 赵娟萍 孙雪晴 关枫 韩凤娟 王艳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6-213,共8页
由于疗效确切、药性稳定、不良反应率低,用于风湿病治疗的中药外用膏剂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选择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上市并用于治疗风湿病的中药外用膏剂为研究对象,对其剂型、品种以及规格等方面进行梳... 由于疗效确切、药性稳定、不良反应率低,用于风湿病治疗的中药外用膏剂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选择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上市并用于治疗风湿病的中药外用膏剂为研究对象,对其剂型、品种以及规格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查阅近年来发表的中药外用膏剂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制剂新技术应用、制剂处方研究、成型工艺研究、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等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指出用于风湿病治疗的中药外用膏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新型制剂,相关促透剂的促透物质基础、促透机制、促透规律研究较少,质量控制标准研究中检测指标的选择不够全面,药代动力学的定性、定量研究相对匮乏等。同时,提出应规范中药外用膏剂的剂型分类及规格描述,亦应积极引进中药智能化、缓控释、靶向制剂等新剂型;加强相关促透剂本身透皮行为的研究,并探讨促透剂自身成分透皮吸收与促透皮吸收的相关性;采用生物效应指标或化学与生物效应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借鉴中药多维谱效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建立符合现代透皮理念的科学检测指标及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外用膏剂 风湿病 应用现状 药效学 成型工艺 透皮行为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金核/银壳纳米棒在三维表皮模型中的透皮行为和对组织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姜珊 陈亮 +8 位作者 吴美玉 魏利娜 刘颖 纪英露 张艳云 王璐 谢黎明 吴刚 徐丽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7-385,共9页
目的:应用三维(3D)组织工程表皮模型(HaCaT,无角质层和Epikutis~?,有角质层)评价金核/银壳纳米棒(gold core/silver shell nanorods,Au@Ag NRs)的透皮行为及对模型组织活力的影响。方法:将Au@AgNRs(80μg·mL^(-1))暴露于表皮模型2... 目的:应用三维(3D)组织工程表皮模型(HaCaT,无角质层和Epikutis~?,有角质层)评价金核/银壳纳米棒(gold core/silver shell nanorods,Au@Ag NRs)的透皮行为及对模型组织活力的影响。方法:将Au@AgNRs(80μg·mL^(-1))暴露于表皮模型24 h和72 h。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进入和穿透表皮模型的金、银元素的量,评价Au@AgNRs在HaCaT和Epikutis~?中的透皮行为。通过将不同浓度Au@AgNRs暴露于表皮模型24 h,用甲基噻唑四唑(methylthiazole tetrazolium,MTT)试验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试验测定Au@AgNRs对表皮模型组织活力的影响。结果:Au@AgNRs暴露24 h后,HaCaT和Epikutis~?模型中均检测到金、银元素(HaCaT中金0.980μg、银3.510μg;Epikutis~?角质层中金0.270μg、银0.750μg,细胞层中金0.540μg、银0.570μg);仅HaCaT模型的下层培养基中检测到极少量银元素;Au@AgNRs暴露72 h后,HaCaT和Epikutis~?模型中金、银元素含量较24 h明显增多(HaCaT中金3.650μg、银5.590μg;Epikutis~?角质层中金0.780μg、银1.770μg,细胞层中金1.650μg、银3.490μg);下层培养基中也均检测到少量金、银元素(HaCaT培养基中金0.034μg、银0.053μg;Epikutis~?培养基中金0.004μg、银0.046μg);MTT实验显示,Au@AgNRs可引起HaCaT及Epikutis~?模型组织活力下降(分别为86.34%~20.02%和95.69%~85.43%),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在LDH实验中,随着Au@AgNRs浓度的增加,HaCaT模型的LDH释放量从11.31%升高至116.90%,呈剂量-效应关系;Epikutis~?模型LDH释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无论角质屏障是否健全,Au@AgNRs均可进入甚至透过表皮模型,其透皮行为呈现时间-效应关系;并引起表皮模型剂量依存性组织活力下降。角质层屏障可减轻和减缓Au@AgNRs在表皮模型中的透过率及对皮肤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核/银壳纳米棒(Au@AgNRs) 3D表皮模型 HACAT EpikutisR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透皮行为 组织活力
原文传递
丹皮酚凝胶处方优选及结晶行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蔡雅琴 冯军 +1 位作者 刘晨 王文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优选丹皮酚凝胶处方并考察其结晶行为。方法:摇瓶法测定丹皮酚在不同乳化剂及助乳化剂中的饱和溶解度;结合凝胶外观及药物结晶情况,分别优选凝胶处方中的乳化剂、助乳化剂及凝胶材料;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丹皮酚凝胶及软膏在离体... 目的:优选丹皮酚凝胶处方并考察其结晶行为。方法:摇瓶法测定丹皮酚在不同乳化剂及助乳化剂中的饱和溶解度;结合凝胶外观及药物结晶情况,分别优选凝胶处方中的乳化剂、助乳化剂及凝胶材料;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丹皮酚凝胶及软膏在离体小鼠皮肤的渗透及滞留;比较丹皮酚凝胶及软膏在放置过程中的结晶行为。结果:丹皮酚在不同乳化剂及助乳化剂中的溶解度均显著优于纯水;以10%丙二醇单辛酸酯为乳化剂、5%甘油为助乳化剂、1%卡波姆934为凝胶材料制得的丹皮酚凝胶较稳定,其小鼠离体皮肤透过率及滞留量均优于市售软膏,且放置1个月未观察到与软膏类似的结晶行为。结论:所得丹皮酚凝胶的透皮性能及结晶稳定性均优于软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软膏 凝胶 经皮渗透 结晶行为
原文传递
胰岛素传递体的制备及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孔婷婷 王义明 罗国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61-966,970,共7页
目的:考察不同制备方法对胰岛素传递体体外性质和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优选出较好的制备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超声法和微射流法制备胰岛素传递体,比较不同方法制得的传递体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率、稳定性、变形性、离体皮肤透... 目的:考察不同制备方法对胰岛素传递体体外性质和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优选出较好的制备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超声法和微射流法制备胰岛素传递体,比较不同方法制得的传递体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率、稳定性、变形性、离体皮肤透皮性能和活体透皮性能。结果:超声法和微射流法制备的胰岛素传递体的体外性质和透皮性能都相近,包封率均>80%、稳定性好、变形性强且透皮性能好。结论:两种制备方法都适用于胰岛素传递体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传递体 超声法 微射流法 制备 体外透皮
原文传递
布洛芬传递体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郭伟英 聂传平 曹洪昭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1-193,共3页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布洛芬传递体处方,并以水-甲醇(20∶80,用0.1%三氟乙酸调至pH2.0)为流动相,HPLC法测定布洛芬含量。比较了几种促渗剂(3%月桂氮酮、吐温-20、尿素、1,2-丙二醇)对布洛芬传递体体外透大鼠皮肤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桂氮...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布洛芬传递体处方,并以水-甲醇(20∶80,用0.1%三氟乙酸调至pH2.0)为流动相,HPLC法测定布洛芬含量。比较了几种促渗剂(3%月桂氮酮、吐温-20、尿素、1,2-丙二醇)对布洛芬传递体体外透大鼠皮肤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桂氮酮的促渗效果最好,稳态渗透速率为(85.98±6.54)μg·c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传递体 体外透皮 渗透促进剂 制备
下载PDF
去甲泽拉木醛醇质体凝胶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徐晓勇 马凤森 +1 位作者 楼芳芳 梁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93-1697,共5页
目的制备去甲泽拉木醛(DMZ)醇质体及其凝胶剂,并考察其制剂性能和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DMZ醇质体,并对其粒径、包封率、分析方法学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醇质体凝胶的体外透皮试验。结果 DMZ... 目的制备去甲泽拉木醛(DMZ)醇质体及其凝胶剂,并考察其制剂性能和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DMZ醇质体,并对其粒径、包封率、分析方法学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醇质体凝胶的体外透皮试验。结果 DMZ醇质体外观为淡黄乳状液,平均粒径为(365.2±14.4)nm,包封率为(72.30±2.31)%。醇质体凝胶中DMZ的体外透皮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Q=80.198 t1/2-71.641,r=0.986 8),其24 h的累积渗透量是普通凝胶的3.94倍。结论醇质体凝胶可良好地改善DMZ的透皮行为,为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局部透皮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泽拉木醛 醇质体 体外透皮 凝胶剂 HIGUCHI方程 雷公藤 累积渗透量
原文传递
蛇黄凝胶与蛇黄散体外释放与透皮特性比较研究
7
作者 汪亚飞 冯洁颖 +1 位作者 吴惠妃 梅全喜 《今日药学》 CAS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比较蛇黄散与其改良剂型蛇黄凝胶的体外释放度与透皮特性。方法分别采用微孔滤膜与离体小鼠鼠皮及改进的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释放与透皮试验,以HPLC法定量测定蛇黄凝胶与蛇黄散中君药—蛇鳞草中triphyllin A与大黄中大黄酸的量为指... 目的比较蛇黄散与其改良剂型蛇黄凝胶的体外释放度与透皮特性。方法分别采用微孔滤膜与离体小鼠鼠皮及改进的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释放与透皮试验,以HPLC法定量测定蛇黄凝胶与蛇黄散中君药—蛇鳞草中triphyllin A与大黄中大黄酸的量为指标,测定2种制剂的体外释放量(Qs)、释放率(Q)、透皮量(Ls)与透皮率(L),并采用3种方程对蛇黄凝胶的体外释放与透皮结果进行模拟拟合。结果蛇黄凝胶中triphyllin A 24 h的Qs=72.1885μg·cm^(-2),Q=30.4583%,Ls=52.0867μg·cm^(-2),L=21.9768%,大黄酸24 h的Qs=15.2200μg·cm^(-2),Q=9.4290%,Ls=13.5456μg·cm^(-2),L=8.3917%,蛇黄散中triphyllin A 24 h的Qs=45.2395μg·cm^(-2),Q=17.1249%,Ls=27.0434μg·cm^(-2),L=10.2370%,大黄酸24 h的Qs=6.3763μg·cm^(-2),Q=1.9921%,Ls=5.8751μg·cm^(-2),L=1.8355%。结论改良后的蛇黄凝胶体外Qs、Q、Ls与L均优于蛇黄散,释放与透皮特征明显优于传统剂型蛇黄散,且蛇黄凝胶不易过敏,贴敷方便,便于临床使用;蛇黄凝胶释放与透皮模型均符合Higuchi方程,说明蛇黄凝胶体外释放和透皮均属于骨架型缓释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黄凝胶 蛇黄散 triphyllin A 大黄酸 释放试验 透皮试验
原文传递
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玉娟 刘欣妍 +5 位作者 李婷婷 李鑫 梅凯 王昕怡 王灵敏 吴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34-2642,共9页
该研究拟在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凝胶剂,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其对化疗药损伤周围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该实验从流变学、制备难易程度及载药量角度,对凝胶的制备方法、基质的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确... 该研究拟在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凝胶剂,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其对化疗药损伤周围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该实验从流变学、制备难易程度及载药量角度,对凝胶的制备方法、基质的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确定最优处方并制备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凝胶;以朝藿定A1、A、B、C及淫羊藿苷为评价指标,采用Franz扩散池法对凝胶剂的体外释放及体外透皮行为进行研究;采用Wistar大鼠建立奥沙利铂诱导的周围神经毒性模型(oxaliplatin-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OIPN),通过给药后的行为学测定和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价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凝胶对化疗药物损伤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凝胶剂制备工艺稳定,5种成分的释放最符合Hixson-crowell动力学模型;行为学指标直观地显示了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奥沙利铂引起的机械异常性疼痛,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药物可以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损伤、轴突变性和脱髓鞘现象。因此,淫羊藿富集部位微乳凝胶制备工艺可行,释药稳定,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富集部位 微乳凝胶剂 体外释放 体外透皮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原文传递
不同粒径地塞米松纳米混悬剂的体外透皮行为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段靖 周燕萍 +4 位作者 杨辉 鲁毅 王亚威 姜漫 许桂丽 《东南国防医药》 2019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粒径地塞米松纳米混悬剂(Dex-NS)的体外透皮行为,探讨粒径对Dex-NS经皮渗透性和皮肤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介质研磨法,通过控制不同工艺参数制备3种不同粒径的Dex-NS,扫描电镜观察形态,Franze扩散池法比较不同粒径Dex-NS的... 目的比较不同粒径地塞米松纳米混悬剂(Dex-NS)的体外透皮行为,探讨粒径对Dex-NS经皮渗透性和皮肤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介质研磨法,通过控制不同工艺参数制备3种不同粒径的Dex-NS,扫描电镜观察形态,Franze扩散池法比较不同粒径Dex-NS的体外透皮行为。结果成功制备了3种不同粒径的Dex-NS,分别为Dex-NS200(199nm)、Dex?NS500(491nm)、Dex-NS800(810nm);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Dex-NS200存在颗粒状和棒状两种结构,Dex-NS500呈棒状结构,Dex-NS800为短棒状结构;体外透皮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粒径Dex-NS的24h体外经皮累积透过量(Qt)顺序为:Dex-NS200(23.61μg/cm^2)>Dex-NS500(17.37μg/cm^2)>Dex-NS800(11.64μg/cm^2),皮肤滞留量顺序为:Dex-NS500(18.24μg/cm^2)>Dex?NS200(14.27μg/cm^2)>Dex-NS800(9.46μg/cm^2)。结论粒径对Dex-NS的体外透皮行为有显著影响,500nm左右的Dex-NS的皮肤滞留量相对较高,适宜局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纳米混悬剂 粒径 体外透皮行为 皮肤滞留
下载PDF
维药复方居维那乳膏的研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蓉 邢建国 +1 位作者 何承辉 刘宣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8-551,共4页
通过对比不同基质的o/w、w/o型乳膏的成型性和稳定性,确定将维药复方居维那软膏改剂型为o/w型乳膏。优化基质处方为:硬脂酸9 g、单甘酯6 g、液体石蜡12 g、固体石蜡1 g、十二烷基磺酸钠1 g、甘油8 g和尼泊金乙酯0.1 g。采用Franz扩散池... 通过对比不同基质的o/w、w/o型乳膏的成型性和稳定性,确定将维药复方居维那软膏改剂型为o/w型乳膏。优化基质处方为:硬脂酸9 g、单甘酯6 g、液体石蜡12 g、固体石蜡1 g、十二烷基磺酸钠1 g、甘油8 g和尼泊金乙酯0.1 g。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考察不同促透剂及其组合对常春藤皂苷元透皮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2%月桂氮酮和4%丙二醇的组合促透剂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药复方居维那 ow型乳膏 制备 常春藤皂苷元 体外透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