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文学八年 中国新诗的发展和出路 被引量:3
1
作者 焦仕刚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13-15,共3页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21世纪本该诞生世界级作品的中国新诗,却陷入粗鄙化的泥潭。本文通过叙述新世纪近八年诗歌堕落与挣扎的轨迹,反思中国新诗,寻找现代中国诗歌的出路。中国新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不断的"断裂"中抛弃了传统...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21世纪本该诞生世界级作品的中国新诗,却陷入粗鄙化的泥潭。本文通过叙述新世纪近八年诗歌堕落与挣扎的轨迹,反思中国新诗,寻找现代中国诗歌的出路。中国新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不断的"断裂"中抛弃了传统,同时自身又没有沉实的诗学理论研究,中国新诗成为文化孤儿。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诗要重生,就必须重建与传统诗学的联系,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粗鄙化 文化孤儿 传统诗学
下载PDF
传统诗性文化对本土体育休闲意识与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洪兵 汤卫东 冉令华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5,共6页
对诗性与休闲的文化同根现象、体育休闲的本土诗性文化特质进行分析,揭示诗性审美价值和地域差异对本土体育休闲意识和参与方式的影响机制。认为:本土体育休闲参与者应脱离定性、职业思维,尊重自我休闲思维的悖常性;对本土体育休闲整体... 对诗性与休闲的文化同根现象、体育休闲的本土诗性文化特质进行分析,揭示诗性审美价值和地域差异对本土体育休闲意识和参与方式的影响机制。认为:本土体育休闲参与者应脱离定性、职业思维,尊重自我休闲思维的悖常性;对本土体育休闲整体规划时,应在重视体育休闲普遍性的基础上,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研究;积极推动传统诗性文化在休闲体育项目统筹安排与组织管理中的运用,以传统的诗性文化思维培育、引领人们的体育休闲意识与参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诗性文化 诗性思维 本土体育休闲 休闲意识 参与方式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对传统批评的继承与超越——叶嘉莹的诗歌批评
3
作者 刘艳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9-103,共5页
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理论是以"兴发感动"为核心,以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及其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为标准。这是对中国传统诗论的系统化总结和拓展。在批评实践中,她既重视直觉的感受,又重视理性的分析,且... 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理论是以"兴发感动"为核心,以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及其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为标准。这是对中国传统诗论的系统化总结和拓展。在批评实践中,她既重视直觉的感受,又重视理性的分析,且运用联想和比较等评赏方法,将诗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传达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发感动 传统诗论 感性 理性 联想 比较
下载PDF
郭沫若早期诗论与传统的诗学表现理论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黎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8-14,共7页
郭沫若早年新诗理论深受中国传统"表现诗学"影响,主要体现为对情感本位的突出、对表现自然性的重视、对自由形式的强调以及对超功利艺术的倡导等方面。这种继承与发展不仅激活了抒情主体的个性因子,冲破了传统决定论诗学一统... 郭沫若早年新诗理论深受中国传统"表现诗学"影响,主要体现为对情感本位的突出、对表现自然性的重视、对自由形式的强调以及对超功利艺术的倡导等方面。这种继承与发展不仅激活了抒情主体的个性因子,冲破了传统决定论诗学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促进了中国诗歌文体革命的顺利进行,在中国诗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诗论 传统表现诗学
下载PDF
突破与超越——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诗学的影响
5
作者 胡遂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9-55,共7页
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向来有一种复古尚法的保守倾向:敬畏先圣权威,强调师承祖述,不敢表露真实性情。掸宗的兴起,对中国诗学理论带来了启发,受禅宗坚持“自家面目”心性理论,“自力自度”修行原则,蔑视权威法度、大胆发挥主体能动性... 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向来有一种复古尚法的保守倾向:敬畏先圣权威,强调师承祖述,不敢表露真实性情。掸宗的兴起,对中国诗学理论带来了启发,受禅宗坚持“自家面目”心性理论,“自力自度”修行原则,蔑视权威法度、大胆发挥主体能动性行为作风的影响,中国诗学理论在反复古、反教条,突破规范约束,坚持艺术个性,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对传统的保守观念实现了较为大胆的突破与超越,取得了卓越的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思想 中国 诗学 童心说 佛性理论
下载PDF
苏轼诗学批评之义理及其特点
6
作者 党圣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9-27,共9页
苏轼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历史的经验为参照,更以其作为诗歌创作天才所独具之感悟和描述能力,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从而充实、发展了传统诗歌理论。关于诗之本质,苏轼认为诗是诗人... 苏轼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历史的经验为参照,更以其作为诗歌创作天才所独具之感悟和描述能力,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从而充实、发展了传统诗歌理论。关于诗之本质,苏轼认为诗是诗人主体在感物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自由呈现;关于诗的价值功能,苏轼提出了"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命题;苏轼接受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象外"说、"味外"说,进一步发挥了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的诗美观;苏轼吸收借鉴道家的"虚静"说和释家的"空"、"静"观,对创作过程中主体"空静"、"物化"、"神授"、"兴会"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做出了揭示,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的艺术直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诗学批评 义理 空静 传统诗歌理论
下载PDF
弗洛斯特的选择 被引量:1
7
作者 夏凌云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69-71,共3页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清新隽永、意味深长。弗洛斯特的艺术特色是能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诗歌新的艺术生命,从而在现代派诗歌创作中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关键词 罗伯特·弗洛斯特 坚持传统 推陈出新
下载PDF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诗骚”传统及其审美转化
8
作者 赵晓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162-164,共3页
"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 "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骚”传统 凌叔华 跨文体 小说
下载PDF
试论《左传》引诗的诗学阐释意义——兼论其对儒家诗学体系的影响
9
作者 张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左传》引诗并非断章取义,而是建立在共同的诗义基础上,是春秋诗学阐释体系的集中体现。《左传》引诗代表的春秋诗学系统对儒家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以《毛诗》为代表的儒家诗学体系对其的继承。春秋诗学上承周代礼乐诗教... 《左传》引诗并非断章取义,而是建立在共同的诗义基础上,是春秋诗学阐释体系的集中体现。《左传》引诗代表的春秋诗学系统对儒家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以《毛诗》为代表的儒家诗学体系对其的继承。春秋诗学上承周代礼乐诗教,下启传统儒家诗学,是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引诗 诗学 毛诗
原文传递
传统诗教的现代美育转进——以蔡元培美育观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席格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3,共7页
传统诗教,是以《诗经》为核心并不断向外拓展的教化形式,也是从美育出发并多元敞开的教化形式。它与现代美育因都以陶养情感为基础、以培养完善人格为宗旨和以审美功利为显著特征,从而具有了对接的可能与基础。但蔡元培在建构美育观汲... 传统诗教,是以《诗经》为核心并不断向外拓展的教化形式,也是从美育出发并多元敞开的教化形式。它与现代美育因都以陶养情感为基础、以培养完善人格为宗旨和以审美功利为显著特征,从而具有了对接的可能与基础。但蔡元培在建构美育观汲取传统礼乐教化思想时,选择从"六艺"而非从"六经"出发,结果导致对传统诗教美育转化论述的内在化。他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重新认识《诗经》,认为《诗经》与现代新诗具有共通性,并将其纳入文学教育体系之中;同时,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隐含了美育对传统诗教的承续。由此,传统诗教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受到现代价值原则的洗礼,进而经过定位调整、内容选择和形式拓展,从而以文学美育的形式继续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美育 蔡元培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礼制性表意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莫娜 张伶伶 《新建筑》 2011年第6期124-126,共3页
将中国传统景观中具有表达礼制意义的景观意境类型定义为礼制性景观意境。根据实例中具体表意倾向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天人相接型"、"事死如生型"以及"仰奉先贤型"三种表意模式。通过对三种表意模式的比较... 将中国传统景观中具有表达礼制意义的景观意境类型定义为礼制性景观意境。根据实例中具体表意倾向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天人相接型"、"事死如生型"以及"仰奉先贤型"三种表意模式。通过对三种表意模式的比较,揭示出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生成中的表意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景观 景观意境 礼制性表意模式
下载PDF
才与学的辩证——从皎然“作用”说看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学问观
12
作者 汪鹏 邓新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14,共6页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作家的学问、思致看作创作得以展开的质的规定性;"不用事"、"作用事"等五格论诗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排斥典故等学问,但深层次上却要建立以作者情性为本、学问为辅的文本秩序;十九字论诗中对"意"的突出进一步把文本中显现出来的"境"落实为理想的审美范式。可以说,皎然诗论中的学问观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诗论,一方面它是魏晋以来学问观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重情"诗论思想的立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皎然 作用 中国诗论 学问观
下载PDF
文学革命时期报人心态镜像透视——以《新世界报》为例
13
作者 李廷龙 《萍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1-64,共4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白话文使用、新旧诗体的文学革命论战引起了舆论界的狂潮。《新世界报》作为近代上海第一份游乐场小报,在郑正秋的组织下也掀起了一场由众知识分子参与的文学革命大论战。还原这场论战对于研究文学革命时期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白话文使用、新旧诗体的文学革命论战引起了舆论界的狂潮。《新世界报》作为近代上海第一份游乐场小报,在郑正秋的组织下也掀起了一场由众知识分子参与的文学革命大论战。还原这场论战对于研究文学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心态和挖掘游乐场小报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报》 文学革命 新旧诗体论战 知识分子心态
下载PDF
自我的救赎与寻根的异途——论《平凡的世界》的叙事图景与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无法归类的独特存在,其文学史意义一直未能有学理上的精准认定。小说醉心于人际关系书写,以“女性拯救与男青年的自我重建”和“世事激变与新能人的崛起上位”的繁复主题,来表达自我救赎的哲理思考:一... 《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无法归类的独特存在,其文学史意义一直未能有学理上的精准认定。小说醉心于人际关系书写,以“女性拯救与男青年的自我重建”和“世事激变与新能人的崛起上位”的繁复主题,来表达自我救赎的哲理思考:一方面与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80年代文学构成有效对话,另一方面又与《青春之歌》隐蔽呈现跨越时代的互文关系,是红色文学经典的当代承传。路遥有教化社会、感化青年的责任担当,在寻根小说的文学现场与精神氛围中,他以亲历历史的情绪体验,重寻土地情结和诗教传统的中国文学经验,走上了自己的寻根异途。这种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特质,直接奠定了《平凡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中的经典意义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人际关系 自我救赎 土地情结 诗教传统
下载PDF
诗史传统的来源与影响——对抒情传统说的一点补充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祥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8,共9页
以具体史实为本事的诗、史对应阐释方式萌芽于春秋赋《诗》,此后毛传郑笺孔疏建构了《诗经》诗史阐释体系,使之成为汉唐《诗经》学主流。这一传统是杜诗在晚唐被界定为“诗史”的观念来源,在撰述体例、考辨角度等方面影响了宋人注杜诗... 以具体史实为本事的诗、史对应阐释方式萌芽于春秋赋《诗》,此后毛传郑笺孔疏建构了《诗经》诗史阐释体系,使之成为汉唐《诗经》学主流。这一传统是杜诗在晚唐被界定为“诗史”的观念来源,在撰述体例、考辨角度等方面影响了宋人注杜诗偏重梳理杜甫行迹与唐王朝治乱关系的阐释特点,杜诗在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与价值由此奠定。“五四”新文化的“歌谣运动”否定《诗经》的诗史阐释传统,强调《诗经》的抒情属性,启发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说。尽管抒情说对《诗经》大部分篇章的理解更符合实际情况,《诗经》的诗史阐释多为后起追加的误读义,但诗史阐释传统在中国诗学的历史地位与实际影响已经成为事实,不容忽视。只有引入诗史“副线”作为对抒情“主线”的合理补充,才能解决抒情传统说无法解释杜诗“诗史”特点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传统 抒情传统 诗经 春秋左传 杜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