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准噶尔古生代地层区划及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47
1
作者 龚一鸣 纵瑞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1-484,共24页
根据大地构造环境与沉积组合(建造)类型,地层序列与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格局与古环境条件,古生物类型与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的变形、变质和变位特征,地层区划的边界类型与识别标志,地层区划可以区分为综合和断代地层区划2类,... 根据大地构造环境与沉积组合(建造)类型,地层序列与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格局与古环境条件,古生物类型与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的变形、变质和变位特征,地层区划的边界类型与识别标志,地层区划可以区分为综合和断代地层区划2类,都可以分为4级:地层大区(stratomegaregion)、地层区(stratoregion)、地层分区(stratosubregion)和地层小区(stratomicroregion).基于近年来取得的大量新资料、新认识和上述地层区划6方面的判据,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区划自北向南划分为萨吾尔山地层小区、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玛依力山地层小区和克拉玛依地层小区.在构造古地理上,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表现为多岛洋和软碰撞的特点,志留纪后期至早石炭世是多岛洋和软碰撞的鼎盛时期,也是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区划的重要形成时期;晚石炭世至二叠纪,西准噶尔地区主体脱离海洋环境,进入陆内造山阶段,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的分区性逐渐消失.在生物古地理上,早古生代西准噶尔地区属于介于太平洋生物大区与大西洋生物大区之间的混生生物大区,不同于东北部西伯利亚板块南部由Tuvaella(图瓦贝)动物群所代表的生物区系;从志留纪至泥盆纪,西准噶尔地区的生物组合面貌明显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古特提斯生物大区;晚石炭世-二叠纪西准噶尔地区陆相地层中的植物群面貌显示出明显的北温带安加拉植物群的特点.在沉积古地理上,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的作用相包括正常沉积与事件沉积,特别是反映活动构造环境的内力事件沉积特别发育,如火山爆发相、火山溢流相和震积岩相;环境相包括古陆、河流相、滨-浅海相和半深海-深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区划 古生代 西准噶尔 地层学 实体化石 遗迹化石 古地理.
原文传递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海侵问题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袁文芳 陈世悦 曾昌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44,49,共6页
从4个方面对济阳坳陷古近纪是否发生过海侵进行了论证:①盐类矿物演化序列的海相性特点;②海相遗迹化石Paleodic-tyon的发现;③Paleodictyon围岩中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的发现;④有海侵证据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的湖进基本... 从4个方面对济阳坳陷古近纪是否发生过海侵进行了论证:①盐类矿物演化序列的海相性特点;②海相遗迹化石Paleodic-tyon的发现;③Paleodictyon围岩中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的发现;④有海侵证据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的湖进基本与全球范围的海侵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曾经受到过海水波及或短时期与海连通。海侵作用对研究区优质烃源岩的成因和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的古地理格局以及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的层序地层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古近纪 沙河街组 海侵 盐类矿物 遗迹化石 分子化石
下载PDF
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遗迹化石 被引量:29
3
作者 杨式溥 周洪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5-210,T001,共7页
本文研究的遗迹化石:Ruyangichnus loyuensis ichnogen. et ichnosp. nov., Torrowangea rosei Webby, Changchengia ichnosp., Squamodictyon (?) ichnosp.等发现于河南西部鲁山县和汝阳县的汝阳群云梦山组和北大尖组。根据同位素年龄... 本文研究的遗迹化石:Ruyangichnus loyuensis ichnogen. et ichnosp. nov., Torrowangea rosei Webby, Changchengia ichnosp., Squamodictyon (?) ichnosp.等发现于河南西部鲁山县和汝阳县的汝阳群云梦山组和北大尖组。根据同位素年龄值,微古植物和叠层石资料。产遗迹化石的汝阳群应相当于中元古代,可以和蓟县剖面的蓟县系相对比。除描述所发现的遗迹化石,还扼要论述了该遗迹化石群的演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阳群 遗迹化石 后生动物 前寒武纪 古动物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纪浊积岩系中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菊英 晋慧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15,共7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纪地层主要由碎屑岩组成,沉积厚度5000—7000m,在下石炭统和中石炭统中首次发现了包括浊流在内的重力流沉积和平流岩,大量的深水相遗迹化石。说明盆地西北缘是深水沉积,而非前人普遍认为的属浅水沉积环境。
关键词 石炭纪 浊积岩 遗迹化石 沉积相
下载PDF
贵阳花溪早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生物复苏的启示 被引量:25
5
作者 罗茂 时国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19-532,共14页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 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 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 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 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遗迹化石产出特征为以水平潜穴为主、浅的阶层分布(<4mm)、以觅食迹为主的遗迹组合和小型化的Planolites,这些特征表明经历了P-T事件之后,华南早三叠世浅海生态环境仍处于缺氧异常环境,这种环境直到早三叠世晚期才趋于正常。大冶组遗迹化石发展模式体现出海洋环境群落生态演替特征,造迹生物由早期单一多毛类蠕虫向物种丰富的多毛类发展,再到甲壳纲动物在沉积物中开辟更大的生态空间和定居。这种灭绝后软躯体动物在崩溃生态系中的发展模式与贵州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灭绝界线之上遗迹化石所表现的软躯体动物的演化特征相似。向三度空间开拓发展的复杂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灭绝前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表明,高纬度区软躯体动物的复苏比低纬度区要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早三叠世 遗迹化石 生物复苏 生态演替
下载PDF
济源盆地谭庄组(T_(2-3))上段湖相沉积及遗迹化石特征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国成 曾玉凤 +1 位作者 Buatois LA Mangano MG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济源市西南郊出露有中—上三叠统谭庄组,代表了济源中生代盆地充填的一部分。在湖相剖面中识别出六种岩相组成的两类相序,相序 1呈叠置的向上变粗的序列,由下到上由富有机质页岩 (相E,类型Ⅰ ),纹层粉砂岩 (相A)和水流波痕层理砂岩(相B... 济源市西南郊出露有中—上三叠统谭庄组,代表了济源中生代盆地充填的一部分。在湖相剖面中识别出六种岩相组成的两类相序,相序 1呈叠置的向上变粗的序列,由下到上由富有机质页岩 (相E,类型Ⅰ ),纹层粉砂岩 (相A)和水流波痕层理砂岩(相B)组成,记录了在温暖潮湿条件下常年性开放湖泊中小型河口坝三角洲的进积作用;相序 2缺少明显的垂直序列,由互层状细粒碳酸盐岩和粉砂岩(相C),变形层理和波浪改造砂岩 (相D),富有机质页岩(相E,类型Ⅱ)和粘土岩组成,虽然也代表了常年性开放浅水湖泊体系,但反映出很强的季节性气候控制特征。湖相剖面的相C中发育丰富的Skolithoslinearis组合,也反映出底层受季节性气候控制。文章深入探讨了该组上段浅湖沉积的环境演替及气候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作用,在湖泊演化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过几次水体分层。根据晚三叠世时期的古地理重建,推测谭庄组上段湖相沉积反映出的强烈季节性可以用潘加亚巨型季风影响的设想模式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 谭庄组 盆地充填 上三叠统 气候控制 古地理重建 季风 遗迹化石 晚三叠世 演替
下载PDF
豫西济源地区早三叠世和尚沟组湖相遗迹化石及遗迹组构 被引量:22
7
作者 胡斌 杨文涛 +2 位作者 宋慧波 王敏 钟明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3-582,共10页
豫西济源地区早三叠世和尚沟组滨浅湖沉积中动物遗迹化石共鉴定出9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包括Areni-colites isp.,Beaconites coronus,Cylindricum isp.,Palaeophycus heberti,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isp.,Psilonich-nus isp... 豫西济源地区早三叠世和尚沟组滨浅湖沉积中动物遗迹化石共鉴定出9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包括Areni-colites isp.,Beaconites coronus,Cylindricum isp.,Palaeophycus heberti,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isp.,Psilonich-nus isp.,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 linearis和Taenidium barretti等。根据遗迹化石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三种遗迹组构1)Scoyenia遗迹组构,反映了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滨湖沉积环境;2)Planolites—Taenidium遗迹组构,属于湖泊水体逐渐变浅的浅湖沉积环境;3)Psilonichnus遗迹组构,代表了水动力由弱到强的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 三叠纪 湖泊沉积环境 遗迹化石 和尚沟组
下载PDF
关于“豹皮灰岩”的成因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战杰 张镔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1年第2期41-46,共6页
襄汾县浪泉乡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中豹皮灰岩的豹斑是虫孔内的碳酸盐物质在成岩期经白云岩化作用而成,在碳酸盐沉积物的形成和改造过程中,生物起了巨大作用。豹斑的整体形状保留了遗迹化石的形态。
关键词 豹皮灰岩 豹斑 虫孔 遗迹化石 灰岩
下载PDF
生物成因的构造在环境解释中的应用──遗迹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志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28-249,279-280,共22页
系统介绍了有关应用遗迹化石的生态分类、特征的遗迹化石、遗迹相和阶层分析来进行环境分析的几种思路以及生物成因构造对沉积速率、含氧量、能量级别、底质和含盐度等环境指标的解释,并提出运用生物成因的构造来解释环境时值得注意的... 系统介绍了有关应用遗迹化石的生态分类、特征的遗迹化石、遗迹相和阶层分析来进行环境分析的几种思路以及生物成因构造对沉积速率、含氧量、能量级别、底质和含盐度等环境指标的解释,并提出运用生物成因的构造来解释环境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构造 遗迹化石 遗迹相 痕迹学 化石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海底扇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公繁浩 黄欣 +1 位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地质与资源》 CAS 2013年第6期478-483,共6页
西乌珠穆沁旗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沉积环境的认识尚缺乏确凿证据.对塔宾庙林场剖面寿山沟组的研究认为是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发育粒序层理和平行层理,属于鲍马序列中的A和B段,并伴有Zoophycos相遗迹化石组... 西乌珠穆沁旗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沉积环境的认识尚缺乏确凿证据.对塔宾庙林场剖面寿山沟组的研究认为是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发育粒序层理和平行层理,属于鲍马序列中的A和B段,并伴有Zoophycos相遗迹化石组合,属于海底扇沉积.根据岩石类型、砂岩的单层厚度、砂岩和泥岩的比值,划分出内扇、中扇、外扇3个亚相,内扇亚相发育水道砾岩,外扇亚相发育复理石相遗迹化石.该区寿山沟组厚层暗色泥岩,是良好的烃源岩,而扇体可以作为有效的储层,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叠统 寿山沟组 海底扇 复理石 遗迹化石 内蒙古
下载PDF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河流及湖泊沉积中的遗迹组构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国成 郭卫星 曾玉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34-441,共8页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 ,达 196 0m ,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 ,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 ,共 6种类型 ,分别为Skolithos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 、Palaeophycustubularis、“...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 ,达 196 0m ,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 ,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 ,共 6种类型 ,分别为Skolithos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 、Palaeophycus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 ,大多数为居住迹 ,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的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 ,将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 ,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中 ,潜穴密度大 ,属种单一 ,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 cus组构 ;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 ,潜穴密度较大 ,类型稍多 ,包括由Cylindricumichnosp 、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的遗迹组构。与报道过的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的对比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 ,河流沉积中的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 ,而浅湖沉积中的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的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遗迹组构 上白垩统 盆地 纹层 陆相 白垩纪 遗迹化石 西峡 属种
下载PDF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牛永斌 胡亚洲 +2 位作者 高文秀 董小波 崔胜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7,共13页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丰富。在对野外露头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切片、薄片分析等对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遗迹化石、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共鉴定出遗...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丰富。在对野外露头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切片、薄片分析等对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遗迹化石、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共鉴定出遗迹化石类型7属10种。(2)根据遗迹化石的分子组成、产状、共生关系、丰度与分异度以及生物扰动的程度,结合沉积学特征分析,共识别出遗迹组构4种:Psilonichn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潮上带与潮间带上部(高潮坪)低能的沉积环境;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代表潮间带中-下部和台内滩等高能沉积环境;Helminthopsis遗迹组构反映局限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潟湖和开阔台地内的滩间海等较低能的沉积环境。Helminthopsis-Chondrites遗迹组构揭示开阔碳酸盐岩台地中滩间海-台内洼地等非常低能的沉积环境。(3)建立了研究区马家沟组三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格架内对遗迹组构和沉积微环境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解译出研究区马家沟组三段经历了两次区域性的海侵—海退;综合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遗迹化石组合、遗迹组构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各遗迹组构与沉积微环境的三维相模式。这对研究华北奥陶系沉积环境与沉积演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沉积环境 奥陶系 马家沟组
下载PDF
徐州—宿州地区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金维浚 王桂梁 周治安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3期283-290,共8页
徐宿地区平面上存在3个推覆构造带,剖面上有两个不同深度的滑脱层位。推覆构造受到两次构造运动的作用。早期滑脱为后缘推覆,前缘重力扩展、滑动;晚期滑脱为从东向西的推覆。构造变形机制表现为滑脱系统边缘为压剪、内部为挤压。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岩组图型 形成演化 推覆构造带
下载PDF
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早石炭世植物和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纵瑞文 范若颖 +2 位作者 赵龙 龚一鸣 王国灿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9-334,共16页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dendropsis sp.,Mesocalamites sp.,Sigillaria sp....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dendropsis sp.,Mesocalamites sp.,Sigillaria sp.,Rhodiopteridium?sp.,Knorria sp.,证实了该组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和上覆黑山头组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的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和黑山头组在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的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在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的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的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的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的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和黑山头组在区域上具穿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尔巴哈台组 植物化石 早石炭世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古地理 准噶尔西北部
下载PDF
贵州贵阳地区下三叠统凝缩段的遗迹化石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尚彦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7年第2期58-62,共5页
贵阳地区下三叠统是一个完整的碳酸盐岩层序(相当于三级旋回层序).该层序中的凝缩段由深色薄层(单层厚0.5cm~1cm)的泥晶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组成.凝缩段中产丰富的遗迹化右.该遗迹群落为:Cochlichnus,Cosmorhaphe,Chondrites,G... 贵阳地区下三叠统是一个完整的碳酸盐岩层序(相当于三级旋回层序).该层序中的凝缩段由深色薄层(单层厚0.5cm~1cm)的泥晶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组成.凝缩段中产丰富的遗迹化右.该遗迹群落为:Cochlichnus,Cosmorhaphe,Chondrites,Gordia,Huaxich-nus,Oldhamia,Phycosiphon.Protopaleodictyon,Pinnatpedus,Mammillichnus,Neonerites和生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组合与Nereites遗迹相相似。此外,文本还讨论了此遗迹群落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缩段 遗迹化石 下三叠统 贵阳地区 古动物
下载PDF
黔南泥盆系的风暴遗迹相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约 龚一鸣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7年第1期39-44,共6页
风暴沉积岩在黔南泥盆系地层中比较常见,其中的遗迹化石也较为丰富,为研究风暴遗迹相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风暴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了沉积环境的水能量、含氧量等物化条件,遗迹化石群也随之有所变化。本文研究了发生在Gloss... 风暴沉积岩在黔南泥盆系地层中比较常见,其中的遗迹化石也较为丰富,为研究风暴遗迹相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风暴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了沉积环境的水能量、含氧量等物化条件,遗迹化石群也随之有所变化。本文研究了发生在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和Zoophycos等不同遗迹相环境中的风暴沉积遗迹化石组合,把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1)单调型风暴遗迹相,风暴作用较弱,风暴沉积过程中的遗迹化石属种和数量较少,但仍与风暴前后的遗迹化石组合属于Seilacher(1967)的相同遗迹相;(2)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风暴沉积形成新的遗迹相附加于较低能的遗迹相中;(3)多元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随着强烈风暴作用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遗迹化石 风暴遗迹相 黔南地区 泥盆地
下载PDF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地层划分及与寒武系界线FAD分子的选择 被引量:9
17
作者 顾鹏 钟玲 +4 位作者 张国栋 宋思存 唐烽 凌茂前 高林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9-465,共17页
"雪球事件"以来,早期生命呈现多层次、大规模的加速演化,到寒武纪前夕,生命大爆发达到高潮;在生命剧烈演替的同时,地球环境标志也发生着响应,碳同位素剧烈漂移,并且与各个生命演化节点相对应。但是在划分最重要的地质界线,埃... "雪球事件"以来,早期生命呈现多层次、大规模的加速演化,到寒武纪前夕,生命大爆发达到高潮;在生命剧烈演替的同时,地球环境标志也发生着响应,碳同位素剧烈漂移,并且与各个生命演化节点相对应。但是在划分最重要的地质界线,埃迪卡拉(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及界线层型和点位("金钉子",GSSP)确立的问题上迄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作为该GSSP的标志化石,因其跨系、跨阶产出,生物延限长,因而在全球的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中(特别在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南地区)一直质疑声不断,而且以遗迹化石作为标志化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中国华南地区两类古老的宏体化石——矿化管状的Cloudina和条带状的Shaanxilithes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很好的对比,并且这两种实体化石的出现都对应着碳同位素的明显正漂移。本文通过研究华南震旦系顶部化石带的地层分布和地理分布,综合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点和系统演化意义,深入探讨了Cloudina和Shaanxilithes作为寒武系底界标志化石所具备的潜力,对埃迪卡拉(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界线划分和层型选择提出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震旦)系—寒武系 标志化石 遗迹化石 宏体化石 Shaanxilithes Cloudina
下载PDF
贵州丹寨南皋地区中寒武统甲劳组的遗迹化石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约 张海军 +2 位作者 杨晓刚 李尚林 王清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481,共7页
贵州丹寨南皋是中国南方寒武系典型地层剖面的地区之一。描述了产自中寒武统甲劳组的遗迹化石Chondrites ich- nosp.,Beaconichnus jiaolaoensis(nov.ichnosp.),Bifungites ichnosp.,Diplichnites danzhaiensis(nov.ichnosp.),Mon... 贵州丹寨南皋是中国南方寒武系典型地层剖面的地区之一。描述了产自中寒武统甲劳组的遗迹化石Chondrites ich- nosp.,Beaconichnus jiaolaoensis(nov.ichnosp.),Bifungites ichnosp.,Diplichnites danzhaiensis(nov.ichnosp.),Monomor- phichnus taenia(nov.ichnosp.),Palaeophycus tubularis,Phycodes pedum,Teichichnus rectus,T. palmatu。对Beaconichnus Gevoers,1973和Qipanshanichnus Luo et Tao,1994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这2个遗迹属为同一遗迹的不同部位,为同义名。甲劳组的遗迹化石组合属Seilacher(1964,1967)的Cruziana遗迹相,其沉积环境应为浪基面之下水动能中等的正常浅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甲劳组 中寒武统 贵州丹寨
下载PDF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底部和下段的遗迹化石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约 徐一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ichnosp.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后生动物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系 贵州瓮安
下载PDF
Ichnofabric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Fluvial Deposits of the Middle Triassic Youfangzhuang Formation in Western Hena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6
20
作者 Min Wang Yongan Qi +2 位作者 Da Li Mingyue Dai Yuguang C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48-661,共14页
Fluvial deposit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Youfangzhuang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contain a low-diversity trace fossils. Vertical dwelling burrows of opportunists dominate in active channel, whereas horizonta... Fluvial deposit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Youfangzhuang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contain a low-diversity trace fossils. Vertical dwelling burrows of opportunists dominate in active channel, whereas horizontal deposit-feeding, grazing, and vertical dwelling burrows occur in overbank deposits. Seven recurrent ichnofabrics were distingushed. The Palaeophycus tubularis ichnofabric pre- serves below scour interface between two fluvial cycles. The Skolithos linearis ichnofabric forms in middle to high-energy, soft substrate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active channel deposits under semi-arid climate. The Skolithos linearis-Planolites montanus ichnofabric occurs in the sediments just a little above the Skolithos linearis ichnofabric and is formed in middle-energy, soft substrates in the up- per part of active channel deposits. The Planolites montanus ichnofabric is mostly preserved in associa- tion with medium- to thick-bedded brown-red silty mudstones or siltstones in low-energy, perennial muddy bottom ponds in overbank settings. The Taenidium barretti ichnofabric is interpreted as peri- odically exposed ephemeral ponds or low-energy distal floodplain. The Skolithos isp. ichnofabric com- monly occurs in middle to high-energy firm ground of proximal foodplain or crevasse-splay deposits. The root trace iehnofabric occurs in the crevasse splay deposits. The presence of thin palaeosols and the abundance of calcretization in mudstones indicate a seasonal climate ranging from humid to semi-arid, with high temperature, rainfall, and well-defined dry and wet seas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fossil ICHNOFABRIC fluvial deposit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Middle Triassic Youfangzhuang Form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