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毒理学与中药毒性预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朱永亮 叶祖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424-2429,共6页
计算毒理学近几年受到美国及欧盟相关立法及研究机构的重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药毒性预测及环境化合物的安全评价。化合物毒性预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化合物本身为基础的计算方法,主要是研究结构与毒性的定量关系;另一类是以... 计算毒理学近几年受到美国及欧盟相关立法及研究机构的重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药毒性预测及环境化合物的安全评价。化合物毒性预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化合物本身为基础的计算方法,主要是研究结构与毒性的定量关系;另一类是以毒性靶分子结构为基础的方法,又被称为分子机理法。我国在环境化合物的毒性预测、算法及建立构效模型上取得进展,将计算毒理学应用于新药研发已经起步,但尚未见到计算毒理学用于中药及其化合物毒性的研究。而国外在天然化学成分的毒性预测、结构毒性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中药化学成分与人工合成化合物在化学空间的差别,同时中药是多组分的混合物,毒性预测有较大的挑战性。随着"组学"技术被更多地应用于化合物毒性的研究,计算毒理学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也有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毒性 计算 预测
原文传递
重金属与有机磷农药二元混合物对卤虫联合毒性的评价及预测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宗凡 刘兴国 王高学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2-608,共7页
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污染物在水域环境中普遍存在。以卤虫(Artemiasalina)为受试生物,采用固定浓度比法,研究了重金属Zn、Cd与辛硫磷和敌百虫2种农药以毒性单位比为4∶1、3∶2、1∶1、2∶3和1∶4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对卤虫的联合毒性,采... 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污染物在水域环境中普遍存在。以卤虫(Artemiasalina)为受试生物,采用固定浓度比法,研究了重金属Zn、Cd与辛硫磷和敌百虫2种农药以毒性单位比为4∶1、3∶2、1∶1、2∶3和1∶4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对卤虫的联合毒性,采用等效线图解法判定毒物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同时,基于单一化合物的浓度-效应曲线,运用浓度加和(CA)和独立作用(IA)2种模型对不同配比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Zn-Cd混合物联合毒性随Zn比例的增加而增强。低Zn比例的混合物(1∶4、2∶3)表现为拮抗效应,中、高Zn比例的混合物(1∶1、3∶2和4∶1)为加和效应。5种不同配比的有机磷农药混合物均表现为加和效应。金属-农药混合物则均为拮抗作用。模型预测结果表明,CA能够较好地预测辛硫磷与敌百虫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而IA则更适用于对金属-农药混合物联合毒性的预测。以上结果表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比例是影响联合毒性的因素之一,毒性评估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影响。CA及IA模型同样适用于评估和预测包含相同或完全独立作用机制组分的混合物对非单细胞生物体(如卤虫)的联合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毒性 毒性预测 浓度加和 独立作用 卤虫
下载PDF
利用神经网络法对胺类有机物急性毒性的分类及定量预测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晞 鲁生业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45,共5页
运用三层误差反向传播网络对51种胺类有机物进行了结构-毒性关系的研究.选入的结构参数为分子连接性指数(0Xv,1Xv),信息理论指数(RIC,SRIC,RCIC)及分子量等6种均可通过分子拓扑图直接计算获得的指标.毒... 运用三层误差反向传播网络对51种胺类有机物进行了结构-毒性关系的研究.选入的结构参数为分子连接性指数(0Xv,1Xv),信息理论指数(RIC,SRIC,RCIC)及分子量等6种均可通过分子拓扑图直接计算获得的指标.毒性参数选用大鼠经口LD50,根据其大小将样本分为3类:高毒、中毒、低毒,在神经网络模型上作出差别归类,并分别对每类进行定量预测.分类预测正确率为90%,定量预测标准差分别为0.083、0.108、0.116.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对急性毒性LD50具有良好预测效果,大大优于多元回归分析和判别分析.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影响网络性能的一些因素,提出了相应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胺类有机物 急性 毒性 预测
下载PDF
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初探:镁离子降低铜离子对小麦根的毒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罗小三 李连祯 周东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1-48,共8页
生物配体模型(BLM)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最近,BLM呈现出向土壤环境中拓展的趋势,发展能预测重金属对土壤生物毒性的陆地... 生物配体模型(BLM)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最近,BLM呈现出向土壤环境中拓展的趋势,发展能预测重金属对土壤生物毒性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正成为最新的国际研究热点.论文模拟土壤溶液,以土壤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Mg2+为例,通过单因素浓度控制-恒pH营养液培养-陆生植物根伸长抑制试验,定量探讨了不同浓度Mg2+存在下,铜离子(Cu2+)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的毒性.结果表明,Mg2+浓度升高显著减弱了Cu2+对小麦根的毒性,即呈现出保护效应.证实陆地生态系统中也存在阳离子对重金属植物毒性的保护效应,支持了BLM中阳离子和重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上存在竞争结合的假设,即BLM概念适用于陆生植物.定量分析表明,小麦根生长抑制的毒性效应指标EC50(以自由铜离子活度表示)与自由镁离子活度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pEC50(Cu2+)=-0.36(Mg2+)+6.47(r2=0.9976),Mg2+对Cu2+毒性的影响强度可以通过该方程进行预测.论文积累了重金属铜对典型陆生受试植物小麦的毒性数据,探讨了t-BLM的构建方法学,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思路.联合了土壤理化性质、金属形态及生物积累和毒性效应的t-BLM,将提供一个环境风险评价和制定土壤质量标准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 土壤重金属 毒性预测 生物有效性 小麦根伸长抑制试验
下载PDF
水、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毒性的生物配体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罗小三 周东美 +1 位作者 李连祯 陈怀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543,共9页
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介质中,仅根据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已不能对其生物效应进行良好预测,因此在制定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和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明确考虑其生物有效性逐渐受到重视。水体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很早就被认... 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介质中,仅根据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已不能对其生物效应进行良好预测,因此在制定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和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明确考虑其生物有效性逐渐受到重视。水体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很早就被认识到是水化学性质的函数,并形成了一些机理描述模型,如自由离子活度模型(FIAM)、鱼鳃点位交互作用模型(GSIM)和生物配体模型(BLM)。BLM在FIAM和GSIM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毒性,并被用于水质金属基准的制定。本文对BLM在水环境中的概念模型、发展状况及软件应用做了全面介绍,并对BLM在沉积物和陆地环境中的拓展作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针对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提出了土壤重金属t-BLM的概念模型并对其构建方法学等进行了探讨。联合了土壤理化性质、金属形态及生物积累和毒性效应的t-BLM,将提供一个环境风险评价和制定更合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BLM)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毒性预测 环境标准 风险评价
下载PDF
中草药重要成分的QSAR预测毒性数据库的建立 被引量:12
6
作者 高雅 姚碧云 周宗灿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99-401,共3页
研究建立的中草药重要成分的QSAR预测毒性数据库,共包括984个中草药重要成分。数据库分为4个子库:基本化学信息子库,化学结构式图子库,毒性实验数据子库和毒性QSAR预测数据子库。研究利用多种公开的和商业QSAR预测软件,预测多个终点:经... 研究建立的中草药重要成分的QSAR预测毒性数据库,共包括984个中草药重要成分。数据库分为4个子库:基本化学信息子库,化学结构式图子库,毒性实验数据子库和毒性QSAR预测数据子库。研究利用多种公开的和商业QSAR预测软件,预测多个终点:经口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遗传毒性和非遗传毒性)、致突变性(Ames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发育毒性及毒理学关注阈值(TTC)。研究将对中草药成分的毒性QSAR预测进行可靠性评价。研究将对中草药成分的毒性预测方法进行探索,以促进中草药的毒性识别和中药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QSAR 毒性预测 数据库
原文传递
基质诱导硝化测定的土壤中锌的毒性阈值、主控因子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林蕾 刘继芳 +1 位作者 陈世宝 马义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663,共7页
选取我国有代表性的16种土壤,通过基质诱导硝化(SIN)的方法,研究了淋洗与未淋洗处理后,土壤中外源Zn对不同土壤潜在硝化速率(PN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淋洗处理土壤中Zn毒性的EC50(使PNR降低至对照一半土壤中Zn的浓度)值的范围为197~1... 选取我国有代表性的16种土壤,通过基质诱导硝化(SIN)的方法,研究了淋洗与未淋洗处理后,土壤中外源Zn对不同土壤潜在硝化速率(PN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淋洗处理土壤中Zn毒性的EC50(使PNR降低至对照一半土壤中Zn的浓度)值的范围为197~1874mg·kg-1,相差近9.51倍;总体而言,土壤pH、有机碳及粘粒含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土壤中Zn的毒性。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中Zn对潜在硝化速率抑制作用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土壤pH、有机碳含量及粘粒含量;淋洗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中外源Zn的毒性阈值浓度,在不同土壤中,淋洗因子(定义为淋洗后的土壤Zn毒性的EC50与非淋洗EC50的比值)范围为1.16~1.43;基于土壤主要性质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土壤性状(pH、有机碳和粘粒含量)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中Zn对硝化速率抑制的毒性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潜在硝化速率 毒性阈值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临床“有毒”中药数智融合研究新模式:中药循证毒理学的提出 被引量:8
8
作者 商洪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的贡献彰显了其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有毒”中药占常用中药材和饮片的13.47%,市场规模超过168亿元,临床一定范围内具有确切疗效及重要价值[1,2].然而,随着中医药疗效在世界范围内被逐...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的贡献彰显了其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有毒”中药占常用中药材和饮片的13.47%,市场规模超过168亿元,临床一定范围内具有确切疗效及重要价值[1,2].然而,随着中医药疗效在世界范围内被逐渐认可,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数量及关注度近年均有所上升,例如,2017年Nature发表的“China rolls back regulations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despite safety concerns”指出,中药的安全隐患是其临床应用时需要解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同年,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封面论文[2]指出,马兜铃酸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导致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随着国际上对中药安全使用的需求日趋严格,要求“说清楚、讲明白”的呼声日益增高,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会导致“有毒”中药国际化进程陷入困境,也将严重影响“有毒”中药及其上市品种在临床更广泛的应用,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大数据科技创新为中医药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列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明确了数据资源的战略意义,为中医药科研界及产业界如何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实现数据赋能带来了重要命题;依托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高精度位置服务终端、时空智能解决方案,数据学和数据科学领域的蓬勃发展将为解决“有毒”中药安全使用的临床需求及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带来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生命健康 中医药科研 上市品种 临床需求 医药行业发展 马兜铃酸 常用中药材 成果转化过程
原文传递
应用Toxtree平台预测中草药重要成分的致癌性和遗传毒性 被引量:9
9
作者 高雅 姚碧云 周宗灿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9-333,共5页
应用Toxtree平台预测研究人员建立的中草药重要成分数据库中984种中草药重要成分的致癌性和遗传毒性。结果发现:在984种中草药重要成分中,共有255种具有遗传毒致癌性结构预警(SA),141种有非遗传毒致癌性SA,284种有Ames试验SA,761种有啮... 应用Toxtree平台预测研究人员建立的中草药重要成分数据库中984种中草药重要成分的致癌性和遗传毒性。结果发现:在984种中草药重要成分中,共有255种具有遗传毒致癌性结构预警(SA),141种有非遗传毒致癌性SA,284种有Ames试验SA,761种有啮齿类体内微核试验SA。本文给出了各结构分类的预测结果,并给出了120种黄酮类化学物的致癌性和遗传毒性预测结果。中草药重要成分的Toxtree QSAR预测结果,可用于识别潜在的健康危害,筛选、评价实验的优先性。但预测结果提示,尚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解释、进一步优化SA和模型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致癌性 遗传毒性 毒性预测 TOXTREE
原文传递
毒性杂质的预测研究策略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晓亚 雷勇胜 +2 位作者 傅琳 杨忠峰 蒋庆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69-1373,共5页
对药物中杂质化合物的毒性预测研究方法包括警示结构、Ames试验、计算机辅助预测方法和斑马鱼快速评价方法等。具有警示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烷烃和环烷烃化合物及杂原子化合物等;具有基因毒性的化合物在Ames试验中会使鼠... 对药物中杂质化合物的毒性预测研究方法包括警示结构、Ames试验、计算机辅助预测方法和斑马鱼快速评价方法等。具有警示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烷烃和环烷烃化合物及杂原子化合物等;具有基因毒性的化合物在Ames试验中会使鼠伤寒沙门氏细菌产生回复突变,从而有可见菌落产生;计算机辅助预测包括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y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和数据库软件系统的使用,都是以化合物化学结构、分子结构参数和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或效应之间关系为基础,通过QSAR模型或TOPKAT,TOXNET等毒理学数据库而预测杂质化合物的毒理学特性;斑马鱼模型有助于快速实现高通量和高内涵药物筛选。使用警示结构、Ames试验、计算机辅助预测及斑马鱼模型对杂质的毒性进行预测评估,可以节约药物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将会在药物研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杂质 毒性 预测
原文传递
苯酚、2,4-二氯酚与苯胺类化合物联合毒性效益 被引量:8
11
作者 唐柱云 陆光华 《环境科技》 2014年第4期18-22,51,共6页
采用藻类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苯酚、2,4-二氯酚与6种苯胺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单一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得到化合物单独存在时的半抑制浓度EC50和共存时的半抑制浓度EC50mix。采用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混合毒性指数法和相似... 采用藻类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苯酚、2,4-二氯酚与6种苯胺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单一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得到化合物单独存在时的半抑制浓度EC50和共存时的半抑制浓度EC50mix。采用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混合毒性指数法和相似性参数法进行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苯酚+2,4-二氯胺、苯酚+二苯胺及苯酚+苯胺等毒性混合时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而其它二元混合物采用不同方法评价联合毒性结果有差异。当苯酚与苯胺按照不同毒性配比混合时(1︰4,4︰1,1︰1,2︰1),表现为协同作用。以辛醇/水分配系数法为结构描述符,分别建立了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苯酚、2,4-二氯酚与苯胺类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主要与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分配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列藻 联合毒性 辛醇 水分配系数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水杨酸类化合物定量结构-毒性效应关系(QSTR)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也之 李佐静 +1 位作者 闫心丽 孟繁浩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65-1468,共4页
采用化合物定量结构-毒性效应关系(QSTR)方法研究了41个水杨酸类化合物的各种量化参数,对小鼠口服急性毒性(LD_(50))的影响,并建立了毒性预测模型。为求模型预测更准确,考虑各个参数的交叉项,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水杨酸类化合物,研... 采用化合物定量结构-毒性效应关系(QSTR)方法研究了41个水杨酸类化合物的各种量化参数,对小鼠口服急性毒性(LD_(50))的影响,并建立了毒性预测模型。为求模型预测更准确,考虑各个参数的交叉项,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水杨酸类化合物,研究小鼠经口服LD_(50)定量结构-毒性效应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相关数系为0.9844),模型预测能力强。模型为logLD_(50)=-0.03532*CCI+0.39064*MR+0.00144*PC-0.01154*PR(R^2=0.9844,C_p=4.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类化合物 定量构效关系 模型构建 毒性预测
原文传递
Pharmacometabolomic predic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complicating myelosuppression in rats induced by irinotecan 被引量:4
13
作者 Yiqiao Gao Wei Li +5 位作者 Jiaqing Chen Xu Wang Yingtong Lv Yin Huang Zunjian Zhang Fengguo X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Pharmacometabolomics has been already successfully used in toxicity prediction for one specific adverse effect. However in clinical practice, two or more different toxicities are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each other, wh... Pharmacometabolomics has been already successfully used in toxicity prediction for one specific adverse effect. However in clinical practice, two or more different toxicities are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s for pharmacometabolomics.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and myelosuppression are two major adverse effects induced by Irinotecan(CPT-11),and often show lar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current study, a pharmacometabolomic study was performed to screen the exclusive biomarkers in predose serums which could predict late-onset diarrhea and myelosuppression of CPT-11 simultaneously. The severity and sensitivity differences in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and myelosuppression were judged by delayed-onset diarrhea symptoms, histopathology examination, relative cytokines and blood cell counts. Mass spectrometry-based non-targeted and targeted metabolomics were conducted in sequence to dissect metabolite signatures in predose serums. Eventually,two groups of metabolites were screened out as predictors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te-onset diarrhea and myelosuppression using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existing predictors and validated by another independent external validation set. Our study indicates the prediction of toxicity could be possible upon predose metabolic profile. Pharmacometabolomics can be a potentially useful tool for complicating toxicity prediction. Our findings also provide a new insight into CPT-11 precision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NOTEC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omplicating toxicity prediction Metabolomics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Biomarkers DIARRHEA
原文传递
Machine Learning-Based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d ADMET Prediction Models for ERα Activity of Anti-Breast Cancer Drug Candidates 被引量:3
14
作者 XU Zonghua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7-270,共14页
Breast cancer is presently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ies worldwide,with a higher fatality rate.In this study,a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model of compound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ADMET(Ab... Breast cancer is presently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ies worldwide,with a higher fatality rate.In this study,a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model of compound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ADMET(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Toxicity)properties prediction model were performed using 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antagonist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compound samples.We first utilized 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andom forest(RF)algorithm to identify the top 20 molecular descriptor variables that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biological activity,and then we use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identify 16 independent variables.Second,a QSAR model of the compound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BPNN),genetic algorithm optimized BP neural network(GA-BPNN),and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The BPNN,the SVR,and the logistic regression(LR)models were then used to identify and predict the ADMET properties of substances,with the prediction impacts of each model compared and assessed.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 SVR model was used in QSAR quantitative prediction,and in the classification prediction of ADMET properties:the SVR model predicts the Caco-2 and hERG(human Ether-a-go-go Related Gene)properties,the LR model predicts the cytochrome P450 enzyme 3A4 subtype(CYP3A4)and Micronucleus(MN)properties,and the BPNN model predicts the Human Oral Bioavailability(HOB)properties.Finally,information entropy theory is used to validate the rationality of variable screening,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model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nstructed model has high accuracy and stability,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creening probable active compounds and drug dis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breast cancer drug discovery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model ADMET(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toxicity)prediction machine learning
原文传递
深度学习模型在中药毒性预警中的应用和前景 被引量:6
15
作者 颜彩琴 范睿琦 +2 位作者 宁雨坪 郭宪 王凯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中药潜在毒性成分的早期筛查是中药新药研发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基于“结构预警子-毒性”关系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中,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脱颖而出,有望成为新一代中药毒性预测的杰出工具。本文综述了深度学习模型基于“... 中药潜在毒性成分的早期筛查是中药新药研发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基于“结构预警子-毒性”关系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中,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脱颖而出,有望成为新一代中药毒性预测的杰出工具。本文综述了深度学习模型基于“结构预警子-毒性”关系预测化合物毒性的机制以及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药物分子的毒性、预测反应性代谢产物的形成和致毒的生物学靶标中的具体应用,指出中药毒性成分数据匮乏带来的挑战和模型的“黑箱”问题,并提出深度学习模型进一步应用于挖掘中药毒性成分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中的展望,以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中药毒性预测这一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模型 毒性预测 中药 结构预警子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我国典型土壤中铜对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的毒性阈值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星 林祥龙 +4 位作者 孙在金 赵龙 何飞 韩颖 侯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4-750,共7页
为确定我国土壤中Cu对白符跳的毒性阈值并建立其预测模型,以外源添加的方式研究了我国9种典型土壤(江西红壤、安徽黄棕壤、重庆紫色土、云南黄红壤、湖南水稻土、山东潮土、黑龙江黑土、新疆灰漠土、陕西垆土)中Cu对模式生物——白符跳(... 为确定我国土壤中Cu对白符跳的毒性阈值并建立其预测模型,以外源添加的方式研究了我国9种典型土壤(江西红壤、安徽黄棕壤、重庆紫色土、云南黄红壤、湖南水稻土、山东潮土、黑龙江黑土、新疆灰漠土、陕西垆土)中Cu对模式生物——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存活率与繁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符跳存活率对Cu毒害的敏感性远低于繁殖率.9种土壤中基于w(TCu)实测值推导的土壤Cu对白符跳繁殖率的EC50(半数效应浓度)变化范围为65~668 mg/kg,表明不同土壤中Cu的毒性阈值差异显著,但基于w(CuCa)(CuCa为CaCl2溶液提取的Cu)推导的不同土壤中EC50的差异有所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基于w(TCu)实测值推导的EC50值与土壤pH、w(CaCO3)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1和0.670.进一步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pH和w(OM)的土壤Cu对白符跳繁殖的EC50预测模型——lg(EC50)=0.213+0.288pH+0.016 w(OM),基于该模型预测与推导的EC50值之间相关性较好.研究显示,氯化钙提取态Cu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土壤中Cu对白符跳繁殖的EC50值的差异,pH和w(OM)可较好地预测不同土壤中Cu对白符跳繁殖的EC50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符跳 氯化钙提取态Cu 土壤理化性质 毒性阈值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啶虫脒在豇豆腌制过程中的生物转化
17
作者 靳玉慎 唐初 +4 位作者 李会 邢杨 范梦蝶 牛宇敏 邵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40-248,共9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在豇豆腌制过程中啶虫脒的消散和转化行为,同时通过毒理学软件ECOSAR和毒性评估软件工具T.E.S.T.进一步预测了啶虫脒及其转化产物(transformation products,TPs)的毒性。结果表明在豇豆腌制过程中啶虫脒发生明显的降解行... 本研究通过测定在豇豆腌制过程中啶虫脒的消散和转化行为,同时通过毒理学软件ECOSAR和毒性评估软件工具T.E.S.T.进一步预测了啶虫脒及其转化产物(transformation products,TPs)的毒性。结果表明在豇豆腌制过程中啶虫脒发生明显的降解行为,其降解速率常数为0.96761,半衰期为(34.95±0.78)d。在豇豆腌制过程中鉴定出了4种啶虫脒的TPs,其中TP1和TP2的大鼠口服致死剂量分别为358.17 mg/kg和385.7 mg/kg,属于“有害”等级,且其发育毒性较母体明显增加。此外,在实际样品检测过程中,所有样品中啶虫脒以及转化产物TP1、TP2和TP3均有检出,啶虫脒的最高质量浓度为473.8μg/L,中位质量浓度为41.1·μg/L。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啶虫脒在豇豆腌制过程中的降解及生物转化情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腌制食品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腌豇豆 生物转化 毒性预测
下载PDF
种间关系预测(ICE)模型在水质基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冯承莲 付卫强 +2 位作者 Dyer Scott 樊明 吴丰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7,共7页
水质基准研究主要是基于物种的实验室测试的毒性数据开展的。对于一些毒性数据相对缺乏的化学品,水质基准研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水质基准研究方法的角度,阐述了种间关系预测(ICE)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系统介绍了ICE模型的毒... 水质基准研究主要是基于物种的实验室测试的毒性数据开展的。对于一些毒性数据相对缺乏的化学品,水质基准研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水质基准研究方法的角度,阐述了种间关系预测(ICE)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系统介绍了ICE模型的毒性预测方法在水质基准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锌的ICE案例研究证明了模型在中国的可利用性。同时,对ICE模型的不确定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ICE模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种间关系预测(ICE) 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 毒性预测
下载PDF
定量有害结局路径的构建方法及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旻涛 陈佳辉 +9 位作者 姜蓓蓓 高杰 邹家丽 周倩如 严晓峰 罗书全 张华东 陈锦瑶 练雪梅 霍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3-480,共8页
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毒性测试——愿景与策略”对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愿景,推动了新一代毒性测试方法和新一代风险评估方法学的发展。有害结局路径(AOP)作为一种先进的方法,具有较大应用潜力,近年来逐... 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毒性测试——愿景与策略”对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愿景,推动了新一代毒性测试方法和新一代风险评估方法学的发展。有害结局路径(AOP)作为一种先进的方法,具有较大应用潜力,近年来逐渐成为毒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和新兴研究热点。定量AOP(qAOP)是在AOP理论上发展的新策略,其将定性AOP作为初始概念模型,通过数理模型描述剂量-响应和(或)响应-响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定量预测体内毒性和风险的策略。本文就qAOP的概念和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2种构建qAOP的常用方法,贝叶斯网络模型和回归模型,并以实际案例展示qAOP在毒理学中的不同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有害结局路径 毒性预测 风险评估 剂量响应关系
下载PDF
计算模型在化合物毒性预测方面的应用及展望
20
作者 许志旺 何王秋 孔韧 《现代计算机》 2024年第7期81-85,共5页
毒性研究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科学工作,涉及到评估化学物质及其他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基于分子、细胞与动物模型的毒理学实验,除了成本高昂且耗时的问题,还存在对动物不友好的局限性... 毒性研究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科学工作,涉及到评估化学物质及其他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基于分子、细胞与动物模型的毒理学实验,除了成本高昂且耗时的问题,还存在对动物不友好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计算毒理学模型的开发研究。相比于传统的毒理学实验,计算毒理学模型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方便快捷的特点,逐渐成为毒理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介绍了包括机器学习在内的计算模型预测化合物毒性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毒性风险评估和药物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并进一步讨论了计算模型在毒性预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毒理学 机器学习 毒性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