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4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04
1
作者 杜咏梅 郭承芳 +4 位作者 张怀宝 商耀 王晓玲 邱军 艾红丽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0年第1期7-10,共4页
通过数理统计系统分析了烟叶中水溶性糖 (包括还原糖和总糖 )、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含量对烤烟吃味品质都产生极显著的影响 ,其中还原糖、烟碱为目前制约烤烟吃味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 通过数理统计系统分析了烟叶中水溶性糖 (包括还原糖和总糖 )、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含量对烤烟吃味品质都产生极显著的影响 ,其中还原糖、烟碱为目前制约烤烟吃味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中 ,控制烟碱的过高积累 ,提高还原糖相对于总糖的含量、减小两糖差值 ,能有效地提高烤烟吃味品质。两糖差值可作为评价烟叶吃味品质的重要指标。数据分析表明 ,用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及其派生值传统的含量或数值范围评价烟叶吃味品质是不够的 ,更深入地研究吃味品质优良的烟叶在化学成分上共同遵循的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吃味品质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在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02
2
作者 蔡明 李怀恩 +1 位作者 庄咏涛 王清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0-45,共6页
在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采用了考虑降雨因素影响和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损失的改进的输出系数法模型,并给出了降雨影响系数和流域损失系数的确定方法。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渭河流域总氮负荷量的估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机... 在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采用了考虑降雨因素影响和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损失的改进的输出系数法模型,并给出了降雨影响系数和流域损失系数的确定方法。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渭河流域总氮负荷量的估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机理更明确,模拟更符合实际,结果更接近监测值。同时分析了3类模型的特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负荷预测 输出系数法 改进 总氮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9
3
作者 孙星 刘勤 +1 位作者 王德建 张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2-786,共5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别在江苏常熟和江西进贤布置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乌栅土及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乌栅土还是红壤性水稻土,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下,土壤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不施肥的CK处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别在江苏常熟和江西进贤布置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乌栅土及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乌栅土还是红壤性水稻土,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下,土壤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不施肥的CK处理相比显著提高;另外,红壤性水稻土的秸秆还田土壤全N、全P、速效P含量与单一施用化肥处理相比显著提高(P<0.05)。同样,上述两种土壤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单一施用化肥的处理显著增加,而且从腐殖质的组分分析可知:腐殖酸C、胡敏酸C与富里酸C的比值均显著提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品质得以改善。因此,长期的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全氮 有机质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58
4
作者 王佩 卢少勇 +3 位作者 王殿武 许梦爽 甘树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3-709,共7页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滨带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评价
下载PDF
SPAD值与棉花叶绿素和含氮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5
5
作者 王娟 韩登武 +4 位作者 任岗 郭金强 张永帅 危常州 宋亚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67-170,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叶绿素仪测定了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生育时期棉花(新陆早13号及10号)功能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及植株全氮含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棉花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及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SPA...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叶绿素仪测定了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生育时期棉花(新陆早13号及10号)功能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及植株全氮含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棉花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及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呈线性相关;在不同生育期棉花的功能叶SPAD值与植株全氮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在相同时期不同品种间的SPAD值有显著性差异。应用SPAD值能够迅速准确地预测棉花的氮素营养状况,为确定棉花合理的施肥时期及施肥量提供理论依据,是一项前景很广的农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叶绿素仪 叶绿素含量 全氮
下载PDF
常见沉水植物对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104
6
作者 宋福 陈艳卿 +1 位作者 乔建荣 任久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50,共4页
利用狐尾藻、菹草、苦草、伊乐藻、金鱼藻、篦齿眼子菜、轮藻等7种沉水植物对受污染的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每种沉水植物对水体总氮、总磷均有显著去除作用,在试验的27d内,对总氮、总磷的去... 利用狐尾藻、菹草、苦草、伊乐藻、金鱼藻、篦齿眼子菜、轮藻等7种沉水植物对受污染的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每种沉水植物对水体总氮、总磷均有显著去除作用,在试验的27d内,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百分率分别为8031%,8982%;重点对7种沉水植物引起水体总氮浓度下降与时间的关系作回归分析,所得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总氮浓度呈负指数形式衰减。该文还研究了水体总氮浓度与去除速率之间的关系。每种沉水植物在试验的总氮浓度范围内(2628~16667mg/L)去除速率随总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TNt曲线和V-TN曲线在大型水生植物系统恢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总氮 去除速率 湖泊 富营养化 草海
下载PDF
几种湿地植物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效果比较 被引量:123
7
作者 袁东海 任全进 +3 位作者 高士祥 张洪 尹大强 王连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337-2341,共5页
以无植被、基质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为对照 ,研究了石菖蒲、灯心草和蝴蝶花 3种类型植被、基质均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的效果 .结果表明 ,在污水COD浓度小于 2 0 0mg·L-1、总氮浓度小于 30mg·L-1... 以无植被、基质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为对照 ,研究了石菖蒲、灯心草和蝴蝶花 3种类型植被、基质均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的效果 .结果表明 ,在污水COD浓度小于 2 0 0mg·L-1、总氮浓度小于 30mg·L-1的低浓度范围里 ,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和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总氮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两者差异不大 ,其COD去除率均达 90 %以上 ,总氮的去除率达 80 %以上 .随着污水中COD和总氮浓度的增加 ,无植被人工湿地和有植被人工湿地去除COD和总氮的效果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两者差异明显 ,有植被的人工湿地能维持较高的COD、总氮的去除效果 ,无植被的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去除效果下降很快 ,植被在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污水COD和总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试验阶段 ,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 80 4 6 %和 77 77%、灯心草人工湿地分别为 75 5 3%和 71 17%、蝴蝶花人工湿地分别为 70 5 0 %和 6 6 38% ,无植被人工湿地分别为6 1 39%和 5 5 81% .同无植被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净化效果相比 ,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净化效果最好 ;其次为灯心草植被人工湿地 ,再次为蝴蝶花植被人工湿地 .不同类型植被的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COD和总氮的效果与其生物量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人工湿地 COD 总氮、净化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29
8
作者 陈晓芬 李忠佩 +1 位作者 刘明 江春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0-960,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与分布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与分布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进行了2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包括9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有机质循环(C)、化学氮肥(N)、氮肥+有机质循环(NC)、化学氮磷肥(NP)、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质循环(NPKC)、化学氮磷肥(NK)和化学氮磷钾肥+1/2秸秆回田(NPKS)。采集各小区耕层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肥的处理(NC、NPKC、C)该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了37.0%、22.6%和33.2%。各施肥处理下,有机碳、氮在1—2 mm团聚体中含量最高,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含量最低,>0.25 mm大团聚体比<0.25 mm微团聚体含有更多的有机碳、氮。有机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的含量,NC处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均最高,与对照相比,各粒级有机碳提高了17.0%—34.6%,全氮提高了25.8%—48.3%。0.25—1 mm和>2 mm粒级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最大,前者贡献率分别为22.1%—30.3%和23.3%—33.7%,后者贡献率分别为24.7%—37.3%和25.5%—38.0%。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也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NC、NPKC和C处理微生物量碳提高了122.1%、127.0%、94.0%,微生物量氮提高了92.0%、43.1%、91.1%。>2 mm团聚体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及水稻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0.053 mm团聚体则与之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植物中硝态氮、氨态氮、总氮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2
9
作者 吕伟仙 葛滢 +1 位作者 吴建之 常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4-206,共3页
植物样品经硫酸 +过氧化氢凯氏法消煮后 ,分别用直接吸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过硫酸钾氧化吸光光度法获得硝态氮 (包括亚硝态氮 )、氨态氮、总氮的含量。通过样品测试数据的比较 ,证明分别测得的氨态氮、硝态氮含量之和与所测总氮结... 植物样品经硫酸 +过氧化氢凯氏法消煮后 ,分别用直接吸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过硫酸钾氧化吸光光度法获得硝态氮 (包括亚硝态氮 )、氨态氮、总氮的含量。通过样品测试数据的比较 ,证明分别测得的氨态氮、硝态氮含量之和与所测总氮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硝态氮 氨态氮 总氮 测定方法 含量测定 比较研究 凯氏法 硫酸 过氧化氢
下载PDF
红枫湖、百花湖沉积物全氮、可交换态氮和固定铵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96
10
作者 王雨春 万国江 +1 位作者 黄荣贵 尹澄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1-309,共9页
氮是引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本次工作从贵州两个重要水库(红枫湖和百花湖)采集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柱,分析了分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总氮、无机交换性氮和固定铵的含量及垂直剖面分布.研究表明,红枫湖和百花湖沉积物中... 氮是引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本次工作从贵州两个重要水库(红枫湖和百花湖)采集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柱,分析了分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总氮、无机交换性氮和固定铵的含量及垂直剖面分布.研究表明,红枫湖和百花湖沉积物中具有较高的全氮含量,平均含量约为沉积物干重的0.36%~0.40%,其垂直分布在埋藏过程中受到成岩作用改造;沉积物交换性氮在沉积物中的赋存受到全氮含量和埋藏环境的双重控制;红枫湖和百花湖沉积物具有较强的吸持固定铵的能力,沉积物固定铵的绝对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34.05 mg/kg和416.94mg/kg;分别占全氮的13.53%和1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特征 沉积物 全氮 交换性氮 固定铵 红枫湖 百花湖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土壤水分、有机质和总氮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 被引量:98
11
作者 彭玉魁 张建新 +1 位作者 何绪生 卢恩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3-559,共7页
本文首次采用了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法对我国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机质和总氮含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法与实验室化学分析法之间相关性高,误差小。52份样品定标结果:水分、有机质和总氮的复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0.938和0... 本文首次采用了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法对我国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机质和总氮含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法与实验室化学分析法之间相关性高,误差小。52份样品定标结果:水分、有机质和总氮的复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0.938和0.942;标准误差分别为1.08,0.23和0.042。74份样品的检验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921和0.928;估测标准误差分别为114,0.28和0.046。三项组分的NIRS测值均达到了与实验室化学分析相似的水平。用NIRS法评价我国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低耗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有机质 近红外光谱分析
下载PDF
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102
12
作者 白军红 邓伟 +2 位作者 朱颜明 栾兆擎 张玉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494-1498,共5页
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和全氮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都十分显著,干湿交替周期是引起分异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r=0.977),土壤碳氮比基本沿湿度梯度变化;土... 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和全氮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都十分显著,干湿交替周期是引起分异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r=0.977),土壤碳氮比基本沿湿度梯度变化;土壤pH值对土壤表层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影响显著;流域湿地土壤与流域草原土壤碳氮比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效应和净化效应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河流域湿地 有机碳 全氮 空间分布特征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81
13
作者 王其兵 李凌浩 +1 位作者 刘先华 贺金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09-414,共6页
生态系统中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在空间分布上普遍具有空间异质性。本文应用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半方差分析和无偏插值)对研究区域内的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OC和TN的... 生态系统中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在空间分布上普遍具有空间异质性。本文应用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半方差分析和无偏插值)对研究区域内的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OC和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55%和0.1333%,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1.2%和12.4%,二者在空间分布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相关尺度分别为8.19m和8.69m。在此基础上,应用空间局部内插法,绘制了两个因子的空间等值分布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土壤 有机碳 氮素 草原
下载PDF
利用水生植物原位修复污染水体 被引量:92
14
作者 方云英 杨肖娥 +1 位作者 常会庆 濮培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7-412,共6页
在实验围隔系统中,夏季利用凤眼莲、冬季利用耐寒型沉水植物伊乐藻等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氮、磷营养盐、透明度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处理围区营养盐水平均显著低于围区对照和大湖水体.最初15d,凤眼莲生... 在实验围隔系统中,夏季利用凤眼莲、冬季利用耐寒型沉水植物伊乐藻等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氮、磷营养盐、透明度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处理围区营养盐水平均显著低于围区对照和大湖水体.最初15d,凤眼莲生长速度快,覆盖面积从100m2增加到470m2;44d后,覆盖面积达到65%,处理围区的水质最佳,总氮(TN)、铵态氮(NH4+-N)、亚硝态氮(NO2--N)、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和叶绿素a浓度最低,透明度达到1.7~1.8m(水底).10月份后,处理围区水体总磷(TP)维持在0.1mg.L-1左右.处理围区透明度提高后,伊乐藻逐渐成为优势种(覆盖面积达到总水域的1/3),在净化水质、维持水质理化性质稳定和提高透明度方面作用显著.表明水生植被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水体营养盐,控制浮游植物增长,是改善富营养湖泊水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 伊乐藻 总氮 总磷 透明度
下载PDF
我国农田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89
15
作者 许泉 芮雯奕 +4 位作者 刘家龙 刘智 杨玲 尹宇静 张卫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60,共4页
利用中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分析了稻作和旱作方式下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旱地的147.8%和145.5%,但水田碳氮含量的区域变异低于旱地。全国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氮比值分... 利用中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分析了稻作和旱作方式下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旱地的147.8%和145.5%,但水田碳氮含量的区域变异低于旱地。全国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氮比值分别为10.8和9.9,各区域水田土壤碳氮比值普遍高于旱地,其中东北水田最高,而华东旱地和西北旱地最低。旱地碳氮比值的区域变异显著,水田则不显著。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除华北地区外,各区域无论水田还是旱地其碳氮含量之间相关系数都超过0.8,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耦合关系,而且不同利用方式和区域之间差异显著;相同氮水平下,水田土壤可能储存更多的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碳氮耦合 有机碳 全氮 区域差异
下载PDF
4种沉水植物对白洋淀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91
16
作者 任文君 田在锋 +3 位作者 宁国辉 刘霞 胡晓波 谢建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5-352,共8页
利用白洋淀富营养化的湖水和底泥与蓖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黑藻4种沉水植物分别组成室内静态模拟的生长体系,研究4种沉水植物在白洋淀富营养化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沉水植物生长体系对水体磷、氮及有机物的净化效果。结... 利用白洋淀富营养化的湖水和底泥与蓖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黑藻4种沉水植物分别组成室内静态模拟的生长体系,研究4种沉水植物在白洋淀富营养化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沉水植物生长体系对水体磷、氮及有机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用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底泥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试验条件中生长良好,长度与生物量都明显增加,并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总磷、氨氮及总氮浓度。试验21 d后,蓖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黑藻所在的生长体系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能力分别为:4.68、4.72、4.92和5.03μg·d-1·g-1,去除率分别为:83.59%、84.35%、87.84%和89.88%;对水体中氨氮的去除能力分别为:11.42、10.75、12.02和11.90μg·d-1·g-1,去除率分别为:74.98%、70.58%、78.96%和78.11%;对总氮的去除能力分别为:37.69、39.79、42.02和41.65μg.d-1.g-1,去除率分别为:79.40%、83.82%、88.51%和87.73%。沉水植物生长体系对CODcr的降解有所反复,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沉水植物生长体系总磷、总氮含量随时间降解的拟合方程表明,水体总磷、总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呈负指数形式衰减。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底泥在营养盐的归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富营养化 总磷 氨氮 总氮 有机质 底泥
下载PDF
不同研究尺度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被引量:89
17
作者 王淑英 路苹 +3 位作者 王建立 杨柳 杨凯 于同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957-4964,共8页
在北京郊区面积为1075km^2的中尺度(平谷区)以400m×400m网格采样,共采集1076个样点,同时在平谷区内面积为28.8km^2的小尺度(马昌营镇)以100m×100m网格采样,共采集171个样点,测定其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应用... 在北京郊区面积为1075km^2的中尺度(平谷区)以400m×400m网格采样,共采集1076个样点,同时在平谷区内面积为28.8km^2的小尺度(马昌营镇)以100m×100m网格采样,共采集171个样点,测定其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两个研究尺度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31~0.40,均属中等变异强度,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土壤全氮的变异系数减少。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尺度下,有机质和全氮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关系,区级尺度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相关距离较大,分别为88.2km和4.9km,镇级尺度有机质和全氮的变程较小,均为0.7km,它们的空间异质性均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对未测点进行了估值,绘制了等值线图,两个研究尺度下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施肥等因素的影响,均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全氮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不同尺度
下载PDF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南苕溪临安段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92
18
作者 徐兵兵 张妙仙 王肖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66-2072,共7页
南苕溪是太湖的源头水系,其水质状况对杭嘉湖平原居民饮用水安全和太湖流域的污染治理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南苕溪的水质状况,在临安段开展了2年的水质监测,分别在2009年7月、10月和2010年1月、4月采集了水样并进行水质评价.同时,为了克... 南苕溪是太湖的源头水系,其水质状况对杭嘉湖平原居民饮用水安全和太湖流域的污染治理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南苕溪的水质状况,在临安段开展了2年的水质监测,分别在2009年7月、10月和2010年1月、4月采集了水样并进行水质评价.同时,为了克服以往模糊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低估污染的严重性及不能评价劣Ⅴ类水质的缺点,建立了一个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南苕溪临安段的水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各级水质标准上、下限的中间值为限值,来计算隶属度.最后,本研究选取TN、TP、NH4+-N、CODCr和DO为评价指标,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南苕溪临安段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N是主要的污染物,它的权重达到0.487;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6个隶属函数,更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层次分析法 水质评价 南苕溪 时空变化 TN
原文传递
鄱阳湖南矶湿地优势植物群落及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88
19
作者 张全军 于秀波 +1 位作者 钱建鑫 熊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656-3669,共14页
湿地植物和土壤是承担湿地诸多生态功能的主要基质和载体,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影响。湿地土壤影响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发育、形态和分布,湿地植物又影响土壤中元素的分布与变化。鄱阳湖湿地的植物和土壤的特征及由他们带来的候鸟栖息... 湿地植物和土壤是承担湿地诸多生态功能的主要基质和载体,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影响。湿地土壤影响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发育、形态和分布,湿地植物又影响土壤中元素的分布与变化。鄱阳湖湿地的植物和土壤的特征及由他们带来的候鸟栖息地价值都受到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湖泊水位不同频率和幅度波动的影响。研究鄱阳湖湿地植物和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为此,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对鄱阳湖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分布的芦苇、南荻、苔草、虉草和刚毛荸荠5个优势植物群落中57个定点样方展开了月度植被调查并且对5个不同植物群落下的135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研究了鄱阳湖优势植物群落及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受湿地土壤元素分布特征、湖面水位波动及植物生长特性和土壤沉积及土壤养分的综合影响,呈现了沿水位和海拔梯度明显的条带状或弧状分布、从湖岸到湖心依次分布为:狗牙根群落、芦苇群落、南荻群落、苔草群落、虉草群落、刚毛荸荠群落,最后是水生植物。同时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也随季节性水位涨落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各元素含量特征受植物群落分布、水位波动规律及湿地土壤特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相对一致的分布规律,在0—20cm土壤层含量较高,20cm层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减小,减小的速度先快后慢直至40cm层后趋于稳定;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及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植物群落下同种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并且各自随土壤深度和植物群落的变化呈现出层状、带状或弧状富集特征。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植物群落 湿地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全钾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6
20
作者 尚杰 耿增超 +3 位作者 陈心想 赵军 耿荣 王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7,共9页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B0)显著增加87.22%、33.33%、18.76%、94.79%、178.80%;在10~20 cm土层,TOC、POC、TN、NO-3-N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EOC、MBC、AN均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B0显著增加78.05%、23.85%、31.07%,而MBN在40 t·hm-2时达到最大,比B0显著增加50.87%;在20~30 cm土层,并没有直接地施用生物炭,但因为上层生物炭的影响,除NO-3-N外,其余各指标含量多在60 t·hm-2或80 t·hm-2时显著高于B0;此外,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在0~30 cm土层分别增加37.92%~108.31%和1.05%~14.94%,其中氮储量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相关分析也表明,土壤TOC、EOC、POC、TN、AN、NO-3-N含量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因此,适量施用生物炭具有提高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增加土壤碳截留,提升土壤养分供应的能力。推荐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碳 全氮 旱作农田 储量 分布 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