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秦松 樊燕 +1 位作者 刘洪斌 王正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49,52,共5页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K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随机因素,而Mg及其他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OM,N,P,K几种大量...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K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随机因素,而Mg及其他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OM,N,P,K几种大量元素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Ca,Mg,S与海拔呈负相关;N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Ca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OM,N,P与坡向呈负相关,Ca,Mg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K,S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地形地貌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空间关系,为进一步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对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以及进行土壤改良和耕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土壤养分 地形因子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西北部植被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56
2
作者 陈瑶 胥晓 +1 位作者 张德然 魏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52-1055,共4页
在利用GIS技术提取地形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关联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四川龙门山西北部的植被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植被分布与地形因子均有显著关联。其中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最大,... 在利用GIS技术提取地形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关联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四川龙门山西北部的植被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植被分布与地形因子均有显著关联。其中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最大,其第一主分量的因子载荷达到0.929,充分体现了其通过影响温度条件而限制植被分布的特点。此外,植被分布还受坡度及坡向的影响,二者在第二主分量和第三主分量中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89和0.998,这体现了它们通过影响水分和光照条件从而间接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特点,但由于其变化幅度不大,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小于海拔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植被分布 地形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GIS的贵州省冰雹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王瑾 刘黎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7-634,共8页
使用贵州省1961—2004年84个气象台站44年历史冰雹记录及1:1000000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采用基于GIS的数字地形分析、分区统计和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了冰雹分布与地形高程、坡向、坡度及地形切割深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地形高程是影... 使用贵州省1961—2004年84个气象台站44年历史冰雹记录及1:1000000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采用基于GIS的数字地形分析、分区统计和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了冰雹分布与地形高程、坡向、坡度及地形切割深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地形高程是影响贵州省降雹分布的最主要地形影响因子;微观地形因子如坡向和坡度对降雹日数的变异并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大范围的地势抬升及暖湿空气的迎风坡有利于降雹;地形切割深度并不是年平均降雹日数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纬度位置的不同,使其受暖湿空气影响程度不同,热力条件也存在差异,也是影响平均降雹日数差异的因子之一;根据3个影响因子建模获得的方程及贵州省冰雹风险分区图,经统计检验和与历史乡镇降雹资料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分布 地形因子 数字地形分析 分区统计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44
4
作者 张诗羽 张毅 +1 位作者 王昌全 曾志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构建统计样本定量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研究区总体植被覆盖情况良好,中度以上植被覆盖区占研究区面积75.0%,低植被覆盖区仅占15.2%。植被覆盖度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2 500~3 000m和坡度25°~45°达到最大值;阳坡的植被覆盖度略大于阴坡。各地形因子对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低植被覆盖区受坡度影响较显著,极高度植被覆盖区受海拔高度影响较显著,其他植被覆盖区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无明显规律。[结论]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关系紧密,地形因子变化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S 岷江上游流域 植被覆盖度 地形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赵文武 傅伯杰 陈利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6-69,共4页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1个水文站点的6,7,8,9月平均径流量、含沙量和侵蚀模数的数据,选择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粗糙度等12个地形因子,进行了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不同,而且不同...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1个水文站点的6,7,8,9月平均径流量、含沙量和侵蚀模数的数据,选择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粗糙度等12个地形因子,进行了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不同,而且不同月份之间相关程度也不一致。基于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所拟合的曲线模型中,径流量、7月含沙量和7月侵蚀模数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6,8,9月侵蚀模数和8,9月含沙量的模型拟合效果一般,6月含沙量的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形因子 水土流失 相关性 流域尺度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覆盖动态 被引量:32
6
作者 吴晓莆 唐志尧 +1 位作者 崔海亭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9-251,共13页
利用MSS/TM影像和1:250000高程数据分析了1978—2001年北京地区土地覆盖的变化。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类型及植被变化的影响,根据植被的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将研究区遥感影像分为不同海拔段,分别... 利用MSS/TM影像和1:250000高程数据分析了1978—2001年北京地区土地覆盖的变化。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类型及植被变化的影响,根据植被的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将研究区遥感影像分为不同海拔段,分别建立标志进行解译。通过转移概率矩阵计算、不同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GIS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1978-2001年间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和低海拔、小坡度的平缓地区,表现为农业用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变;高海拔地区主要为天然植被所覆盖,土地覆盖变化相对较小,主要是灌丛向林地的转变。2)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及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减少,林地和灌丛逐渐增加。坡向对植被的分布也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地形因子 转移概率 遥感 DEM 植被
下载PDF
地形因子对喀斯特坡面水土流失影响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王恒松 熊康宁 张芳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目的]通过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地、盆地和峡谷3种典型地貌单元水土流失机理的研究,揭示坡度、坡长、坡形、坡位、坡向和微地形等地形因子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综合防治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标准径流场监测和... [目的]通过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地、盆地和峡谷3种典型地貌单元水土流失机理的研究,揭示坡度、坡长、坡形、坡位、坡向和微地形等地形因子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综合防治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标准径流场监测和侵蚀基线法对3种地貌单元进行多年水土流失监测,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坡度是最直接影响坡面水土流失的态势因子,土壤侵蚀量是随坡度增加而增大,25°为临界坡度;喀斯特坡面的坡长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不明显;坡形通过坡位和坡向来影响水土流失,坡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表现为:坡面下部>坡面中部>坡面上部,向阳坡的土壤侵蚀大于背阴坡;微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非常明显,凸出地段常被侵蚀,凹陷带常形成堆积。[结论]影响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机理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地形因子相互影响共同控制着喀斯特坡面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喀斯特坡面 水土流失机理 地貌单元
下载PDF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的时空格局及其地形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刘晓娜 封志明 +4 位作者 姜鲁光 李鹏 廖谌婳 杨艳昭 游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32-1446,共15页
橡胶林地是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橡胶种植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实地研究了中老缅交界地区1980—2010年的橡胶林地分布格局... 橡胶林地是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橡胶种植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实地研究了中老缅交界地区1980—2010年的橡胶林地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橡胶林地的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结果表明:(1)2010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面积为60.14万hm2,占土地面积的8.17%,是研究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就林地结构来看,橡胶成林(〉10年)与橡胶幼林(〈10年)之比大体是5:7,近10年来橡胶林地扩展迅速。(2)1980.2010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已由最初的7.05万hm2增加到60.14万hm2,扩展近9倍,橡胶林地扩张显著。橡胶林地已呈现由集中至分散、由边境向国外,“以景洪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域扩展特征。(3)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受地形因素制约,橡胶林地4/5以上集中在600~1000m适宜区间,很少超过1200m;近2/3集中分布在8°-25°的坡地,极少或很少分布在超过35°的急陡坡;主要分布在南坡和东坡,北坡和西坡相对较少,橡胶种植强度也呈现相同规律。(41橡胶林地国别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境内橡胶林地在向高海拔、陡坡地扩展,老缅境内具有较大地形适宜空间,有利于橡胶种植的跨境发展。(5)中老缅交界地区的橡胶种植必将由中国向老挝和缅甸跨境发展,老挝和缅甸境内,特别是近中国边境地区的橡胶林地持续扩张已是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地 时空格局 地形因子 替代种植 中老缅交界地区
原文传递
地形对青藏高原丰枯水年雨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杰 李栋梁 +1 位作者 何金梅 王小燕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6,共8页
采用高分辨率的3″数字高程模型及青藏高原东部10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5~9月份的降水量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40年(1961-2000年)逐年雨季降水量与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 采用高分辨率的3″数字高程模型及青藏高原东部10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5~9月份的降水量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40年(1961-2000年)逐年雨季降水量与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开放度等6个地理、地形因子关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三类区域在丰枯水年里的因子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此法建立的关于高原降水量与诸因子之间方程的相关性显著,相对误差20%,平均相对误差4.4%,估算模型的相关系数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海拔低于1 400 m的第一类区域,主要受地形高度和开放度等局地地形的影响,来改变旱涝年的降水分布特征,海拔高度大于3 600 m的第三类区域,主要受开放度和坡度的影响,其他区域主要受地形的海拔、经度和开放度等局地地形的影响;高原季风是影响第三类区域水汽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季风加强时,开放度和经度的影响也随着加强,而坡度和海拔的影响减弱,从而使得水汽的局地性分布特征增强,东西分布差异加大,相应地局地降水分布特征加强,东西差异加大。地理地形因子影响大气的水汽输送和大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其对空间降水分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雨季降水量分布 3″数字高程 地形因子 地理因子 丰、枯水年
下载PDF
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秦松 樊燕 +1 位作者 刘洪斌 王正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5-279,共5页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K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随机因素,而Mg及其他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OM、N、P、K几种...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K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随机因素,而Mg及其他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OM、N、P、K几种大量元素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Ca、Mg、S与海拔呈负相关;N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Ca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OM、N、P与坡向呈负相关,Ca、Mg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K、S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地形地貌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空间关系,为进一步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以及进行土壤改良和耕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土壤养分 地形因子
下载PDF
地形因子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作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陈正发 郭宏忠 +1 位作者 史东梅 唐学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87,共5页
地形因子在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重庆市紫色土坡耕地的地形具有坡度陡、坡长短的特点。该文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输沙率过程与雨强变化表现为具... 地形因子在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重庆市紫色土坡耕地的地形具有坡度陡、坡长短的特点。该文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输沙率过程与雨强变化表现为具有一定相关性和一致性的动态响应过程,随着坡长增加,产流量增加很快,4m坡长的产流量约为2m坡长的2.7倍;在20.6°坡度以下,随着小区坡度增大,产流量以接近直线的关系增长,在20.6°时产流量增加到最大。(2)相同坡长小区不同降雨条件下的产沙量存在一定波动性,相同坡度和降雨下4m坡长小区的产沙量约为2m小区的1.3倍,经推导,4m坡长坡耕地径流输沙率大致为2m坡长的0.48倍。(3)在相同坡长条件下,坡度与土壤流失量可拟合为二次多项式关系,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约为22°。研究成果可为重庆市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量预测和坡耕地综合整治提供参数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紫色土 坡耕地 侵蚀动力 RUSLE模型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5
12
作者 宋丰骥 常庆瑞 钟德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6-172,180,共8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规律,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安塞县土壤有机质...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规律,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安塞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地形湿度指数和河流动能指数等5个地形因子,分析土壤养分含量与这些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为14.14%~26.84%,块金效应值为16.45%~45.87%。(2)研究区西南部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北部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3)坡度与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水平曲率与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地形湿度指数与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安塞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均具有中等变异性,速效钾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坡度较小、土壤水分较多、水土流失较轻微的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在施肥时,应增大研究区北部氮、磷的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地形因子 KRIGING插值 安塞县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琼阁 彭道黎 涂云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4,132,共5页
森林蓄积量受遥感因子与地形因子的影响,但这些因子间存在多重相关性,会影响模型稳定性与精度。针对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自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异于传统最小二乘的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密云县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模型。先对可能... 森林蓄积量受遥感因子与地形因子的影响,但这些因子间存在多重相关性,会影响模型稳定性与精度。针对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自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异于传统最小二乘的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密云县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模型。先对可能影响蓄积量的因子进行分析,选取既存在相关性又对模型显著性有影响的因子为森林蓄积量估测的自变量。用预留的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相比精度达到90.1%。将通过检验的模型对整个密云县进行反演,得到密云县估测森林蓄积量为2 447 695.203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 遥感因子 地形因子 多重相关性 偏最小二乘
下载PDF
三峡大老岭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隙干扰研究 Ⅱ.林隙干扰的地形格局 被引量:17
14
作者 沈泽昊 王功芳 李道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根据对三峡大老岭地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隙的调查结果 ,运用多种方法定量分析和检验了 5种地形要素对林隙和 3类林隙形成木 (GM)各方面特征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反映了地形对林隙时空格局的影响 ,和不同类型林隙形成木的响应特征 ... 根据对三峡大老岭地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隙的调查结果 ,运用多种方法定量分析和检验了 5种地形要素对林隙和 3类林隙形成木 (GM)各方面特征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反映了地形对林隙时空格局的影响 ,和不同类型林隙形成木的响应特征 :1)林隙干扰随海拔上升、坡度增大、坡位从山脊到沟谷、坡形由凸到凹而加剧 ;坡向影响的规律不明显。林隙特征对各地形因素梯度有显著的响应 ,其中扩展林隙面积、林隙高度、GM数量、种数以及平均胸径是反映地形影响的敏感指标。 2 )GM的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和扩展林隙面积与海拔显著正相关 ;GM平均胸径还与坡位正相关 ;GM数量沿N→S的坡向梯度减少 ,而随坡度增大及坡形由凹转凸而增加 ;GM种类沿坡度和坡形梯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林隙高度 (亦即植被高度 )随海拔和坡度增大而减小 ,但随坡位上升而增大。地形要素对林隙高度和GM平均胸径的空间格局的贡献最大 ,分别达到 75 .9%和 6 7.0 %。 3)折干特征的空间格局受海拔和坡位的显著影响 ;枯立木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小地形的坡位和坡形控制 ;影响翻倒木的最根本地形因素是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特征 林隙形成木 地形因子 格局 三峡 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林隙干扰
下载PDF
Rubber plant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opographical factors in the border region of China, Laos and Myanmar 被引量:17
15
作者 LIU xiaona FENG Zhiming +4 位作者 JIANG Luguang LI Peng LIAO Chenhua YANG Yanzhao YOU Zh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1019-1040,共22页
Rubber plantation is the major land use type in Southeast Asia. Monitoring the spa- tial-temporal pattern of rubber plantation is significant for regional l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 Rubber plantation is the major land use type in Southeast Asia. Monitoring the spa- tial-temporal pattern of rubber plantation is significant for regional l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intaining border security. With remote sensing tech- nologies, we analyzed the rubber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patial-temporal dynamic; with GIS and a newly proposed index of Planted Intensity (PI), we further quantified the impacts and limits of topographical factors on rubber plant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 of China, Laos and Myanmar (BRCLM) between 1980 and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s the dominant land use type in this border region, the acreage of rubber plantation was 6014 km2 in 2010, accounting for 8.17% of the total area. Viewing from the rubber plantation structure, the ratio of mature- (〉10 year) and young rubber plantation (〈 10 year) was 5:7. (2) From 1980 to 2010, rubber plantation expanded significantly in BRCLM, from 705 km2 to 6014 km2, nearly nine tim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bber plantation varied from concentrated toward dispersed, from border inside to outside, and expanded further in all directions with Jinghong City as the center. (3) Restricted by the topographical factors, more than 4/5 proportion of rubber plantation concentrated in the appropriate elevation gradients between 600 and 1000 m, rarely occurred in elevations beyond 1200 m in BRCLM. Nearly 2/3 of rubber plantation concentrated on slopes of 8^-25~, rarely distributed on slopes above 35~. Rubber plantation was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south and east aspects, relatively few in north and west aspects. Rubber planted intensity displayed the similar distribution trend. (4) Comparative studies of rubber plant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area at higher elevations and steeper slopes in China, while there were large appropriate topog- raphical gradients for rubber plantation in Laos and Myanmar which benef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 plantation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topographical factors opium poppy substitution planting (OPSP) the border region of China Laos and Myanmar (BRCLM)
原文传递
秦岭中段松栎混交林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吴昊 王得祥 +1 位作者 胡有宁 黄青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71-1679,共9页
依据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设置的34个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等对该区域松栎混交林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CA排序。结果表明:(1)研究区34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297种,隶属于77科178属,其中被... 依据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设置的34个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等对该区域松栎混交林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CA排序。结果表明:(1)研究区34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297种,隶属于77科178属,其中被子植物72科,裸子植物2科,蕨类植物3科;分布较广的植物有:松科、壳斗科、蔷薇科、菊科、禾本科和百合科。(2)TWINSPAN聚类结果将样地群落划分为13个群丛,其中以油松+锐齿槲栎为建群种的群丛最多,占总群丛数量40%,是该区主要的松栎混交林群落类型。(3)样地的DCCA排序结果表明,第一轴明显地反映出群落分布沿海拔、坡位的变化,第二轴主要表现出群落分布沿坡向、坡度的变化趋势;其中海拔、坡度与DCCA一、二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最大值(-0.946 2、-0.795 7),是对该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4)研究区主要优势物种的DCCA排序与样地的DCCA排序综合反映出该区松栎混交林群落分布的地形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TWINSPAN 地形因子 DCCA 秦岭
下载PDF
基于资源三号影像的森林蓄积量估测遥感因子选择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佳 尹华丽 +1 位作者 王晓莹 冯仲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33,共5页
以内蒙古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区域,以资源三号(ZY-3)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通过对影像进行处理,获取对应样地的波段光谱值、光谱组合值及地形因子信息等遥感因子。基于对各遥感因子的信息量分析、多重相关性危害分析及应用残差平方和的方... 以内蒙古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区域,以资源三号(ZY-3)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通过对影像进行处理,获取对应样地的波段光谱值、光谱组合值及地形因子信息等遥感因子。基于对各遥感因子的信息量分析、多重相关性危害分析及应用残差平方和的方法对遥感因子进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ZY-3影像提取的12个遥感因子中,单波段因子中ZY3的信息量最大,波段组合中ZY(2-3)/ZY4的信息量最大,地形因子中高程的信息量最大,ZY-3的波段、波段组合和地形因子间存在多重相关性,去掉ZY(2-3)/(2+3)和坡度因子后,多重相关性的危害大大降低,可以满足进一步建立蓄积量遥感反演模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估测 遥感因子选择 资源三号影像 波段光谱 地形因子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楠 高吉喜 +2 位作者 苏德毕力格 罗遵兰 李岱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8-275,共8页
基于1∶10万的1980、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采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地形-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1980~2005年长江上游地区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1980~2000年,草地、林地和农... 基于1∶10万的1980、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采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地形-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1980~2005年长江上游地区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1980~2000年,草地、林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变化趋势与2000~2005年相反。后5 a,可能由于退耕的土地出现反弹现象增多,草地和林地面积出现缩减而农业用地面积增加。两个分析时段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趋势类似,包括农业用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林地向农业用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裸地的转化。2)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区而林地、草地则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低海拔区主要是退耕还林和城市化过程。高海拔区主要是林地的退化消失和草地退化沙化过程。3)农业用地在坡度段10~25°所占面积比例最大。林地用地面积比例随坡度变陡呈现规则递增,城镇用地分布趋势与之相反。近年裸地趋向分布于缓坡区。坡度0~5°的区域主要是草地退化沙化过程;5~10°坡度段主要是退耕还林过程;大于10°的区域造林工程与森林退化并存。4)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对不同坡向的适宜性相差不大。各种坡向上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地形因子 DEM 转移概率
原文传递
DEM网格尺寸对地形因子精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毕晓玲 李小娟 +1 位作者 胡卓玮 赖晗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0-152,188,共4页
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基于SRTM数据和GDEM数据,选取5种不同网格尺寸提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和地表粗糙度等地形因子,比较DEM网格尺寸变化对提取的地形因子计算结果的误差。研究表明,DEM网格尺寸的增大增加了DEM对地形信息... 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基于SRTM数据和GDEM数据,选取5种不同网格尺寸提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和地表粗糙度等地形因子,比较DEM网格尺寸变化对提取的地形因子计算结果的误差。研究表明,DEM网格尺寸的增大增加了DEM对地形信息的概括,提取的地形因子准确性降低;但是网格尺寸如果过小,会导致数据量快速增大,浪费大量时间和计算机资源。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适宜的网格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网格尺寸 地形因子 精度
原文传递
锡林河流域植被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4
20
作者 段利民 李玮 +3 位作者 罗艳云 刘廷玺 Buren Scharaw 于长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4-231,共8页
为了摸清欧亚大陆大草原重要的组成部分锡林河流域在外界环境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植被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响应关系,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基于大气阻抗植被指数(ARVI)的统计模型,反演了1985—2015年4个典型代表年份的LAI,从长时... 为了摸清欧亚大陆大草原重要的组成部分锡林河流域在外界环境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植被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响应关系,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基于大气阻抗植被指数(ARVI)的统计模型,反演了1985—2015年4个典型代表年份的LAI,从长时间尺度上分析了LA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 a,锡林河流域LAI总体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值为0.8~1.5,从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植被恢复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主要发展态势为恢复。LAI在0.78~0.82,0.82~0.86所占面积比例随着海拔、坡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东南方向上的面积占比大于其他方向;LAI在0.92~1.5,1.5~3.0所占面积比例随着海拔、坡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西、西南方向上的面积占比大于其他方向。高程对LAI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438,远大于坡度和坡向对LAI的影响。本研究可为草原型流域陆面过程及生态水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对于天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地形因子 转移矩阵 趋势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