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5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53
1
作者 朱广文 张延军 +3 位作者 杜雪梅 陶莉 解静慧 胡伟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5-336,i0001,共3页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 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73例恶性肿瘤或不明原因骨痛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 全身骨平面和局部显像。获得全身骨平面、SPECT 断层和 CT 图像及 SPECT 与 CT ...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 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73例恶性肿瘤或不明原因骨痛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 全身骨平面和局部显像。获得全身骨平面、SPECT 断层和 CT 图像及 SPECT 与 CT 融合图像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PECT/CT 骨显像可提供精确的解剖定位,发现脊柱(31处)、肋骨(11处)、胸骨(4处)、锁骨(3处)、肩胛骨(1处)、骶骨(1处)、坐骨(3处)、骶髂关节(1处)和骨外(20处)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骨骼病变的性质与病灶部位有关,如病变累及椎体和(或)椎弓根,常提示肿瘤骨转移;累及椎小关节或椎体,呈“唇样”放射性浓聚,可考虑为良性病变。若平面显像呈“热区”,CT 图像表现正常者,可考虑肿瘤骨转移。结论 SPECT/CT 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灶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DP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9
2
作者 万锦平 张圣 +4 位作者 刘克勤 蔡新 娄一萍 陈智才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无出血转化、深部出血转化和非深部出血转化分成三组进行基线特征及神经功能结局的比较.三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的比较用多组卡方检验,并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各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92例患者纳入分析,82例(28 1%)发生出血转化,其中深部出血47例(57 3%)、脑实质血肿型19例(6 5%)、出血性脑梗死型63例(21 6%);症状性出血 8例(2 7%).三组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以及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校正后发现基线NIHSS评分(OR=1 126,95%CI:1 063~1 193,P〈0 001)和收缩压(OR=0 982,95%CI:0 967~0 998,P=0 025)是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出血转化是影响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 291,95%CI:0 133~0 640,P=0 002).结论: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收缩压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深部出血转化提示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系统 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心房颤动 脑梗死 生物转化 统计学(主题) 预后
下载PDF
结核病^(18)F-FDG PET图像表现的多样性 被引量:44
3
作者 赵军 林祥通 +3 位作者 管一晖 左传涛 华逢春 陆舜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41-43,共3页
目的 总结结核病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 6例结核病患者的1 8F FDGPET图像 ,其中 2 1例由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 ,余 5例据临床资料诊断。所有患者在注射1 8F FDG 6 0~ 90min后进行衰减校正全... 目的 总结结核病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 6例结核病患者的1 8F FDGPET图像 ,其中 2 1例由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 ,余 5例据临床资料诊断。所有患者在注射1 8F FDG 6 0~ 90min后进行衰减校正全身PET显像。其中 14例患者同时行早期(4 0~ 6 5min)和延迟 (1 5~ 2 5h)双时相检查。图像判读包括目测法和标准摄取值 (SUV)半定量分析。双时相显像计算SUV变化率 [ΔSUV(% ) ]。结果  2 6例结核病患者中 2 2例可见1 8F FDG摄取 ,肺结核摄取1 8F FDG有 4种基本类型 :肺结节局限性1 8F FDG浓聚 (9例 ) ;肺内病灶同时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浓聚 (5例 ) ;肺伴有锁骨上和 (或 )腹腔淋巴结异常浓聚 (3例 ) ;广泛胸膜异常浓聚 (2例 )。平均SUVmax 为 3 6 4± 2 5 8(1 4~ 7 6 )。延迟相SUV与早期相比较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34 6 2±7 2 5 ) % ]。 3例肺外结核1 8F FDGPET显像呈阳性。 4例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在CT所示结节部位未见1 8F FDG摄取。结论 结核病1 8F FDG摄取可作为结核活动性的一个标志 ,其1 8F FDGPET表现呈多样性。阳性1 8F FDG摄取在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时应慎重 ,特别是多发高代谢病灶背景不清晰时。背景不清晰的病灶结合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应考虑结核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0
4
作者 石海蓉 张影 +5 位作者 陆颖 刘蕾 魏书瑶 欧阳长理 陈文柏 李智勇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讨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222例患者,分为3组:肺癌骨转移组91... 目的探讨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222例患者,分为3组:肺癌骨转移组91例[男49例,女42例,平均年龄(60.07±10.60)岁]、肺癌无骨转移组75例[男5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20±12.63)岁]、肺良性疾病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45±10.66)岁],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5种肿瘤标志物(CA125、CEA、NSE、CYFRA21-1、SCCA)水平。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肺癌骨转移组血清CA125、CEA、CYFRA21-1、NSE高于无骨转移组及肺良性疾病组相应指标水平(H值:13.45~44.96,均P〈0.05),而SCCA在3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56,P〉0.05)。CA125、CEA、CYFRA21-1、NSE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7、0.702、0.602、0.664,SCCA的相应值为0.440。NSE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7/18和32.88%(24/73); χ^2=22.11,P〈0.05];CEA在腺癌中高表达,SCCA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较高。Ⅰ+Ⅱ级骨转移患者(39例)较Ⅲ+Ⅳ级骨转移患者(52例)的CA125、CEA、NSE水平低(z值:-2.54~-0.32,均P〈0.05);联合检测5项标志物的诊断灵敏度为97.80%(89/91),高于各单项检测(χ^2值:35.46~138.23,均P〈0.05)。结论血清CA125、CEA、NSE、CYFRA21-1、SCCA在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且联合检测这5项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骨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肿瘤转移 骨骼 诊断 肿瘤标记 生物学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99M锝美罗酸盐
原文传递
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与脑MRI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3
5
作者 杨淑贞 刘婷婷 +4 位作者 邱进 许秀坤 白春梅 李辉 朱小华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 研究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及其与脑MRI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间107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资料(男71例,女36例;年龄33~ 84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 目的 研究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及其与脑MRI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间107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资料(男71例,女36例;年龄33~ 84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1例、脑梗死首次发病患者40例、脑梗死再发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d内行^99Tc^m-ECD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脑MRI检查,2种检查间隔≤5d.分别统计分析脑血流灌注SPECT/CT、脑血流灌注SPECT、同机脑CT、脑MRI及其联合应用时的病灶检出数及阳性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各种影像学及其组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PECT/CT+ MRI=SPECT+MRI> SPECT/CT> SPECT> MRI> CT,其值分别为97.20%(104/107)、97.20%(104/107)、95.33%(102/107)、90.65% (97/107)、85.05%(91/107)、65.42%(70/107).SPECT/CT+ MRI与SPECT+MRI 、SPEC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13,均P>0.05),SPECT/CT+ MRI与SPECT、MRI、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76、35.50,均P<0.05).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能显示出更多的大脑灰质缺血区域,检出了5例存在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现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而MRI能检出更多的基底节区、脑干及脑白质深部较小的腔隙性病变.结论 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MRI联合应用能更全面地揭示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 振成像 ECD
原文传递
^(99)Tc^m-DTPA-DG的制备及其荷瘤裸鼠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陈跃 黄占文 +3 位作者 何菱 郑时龙 李举联 秦大莲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进行99Tcm-DTPA脱氧葡萄糖(DG)的化学合成、标记物制备、质量控制及药理研究。方法合成的DTPADG用氯化亚锡作还原剂,与99TcmO-4混合,在25℃以上室温放置30min或沸水浴反应10min,用一步法进行99Tcm标记。丙酮和质量分数0.9%生理盐水... 目的进行99Tcm-DTPA脱氧葡萄糖(DG)的化学合成、标记物制备、质量控制及药理研究。方法合成的DTPADG用氯化亚锡作还原剂,与99TcmO-4混合,在25℃以上室温放置30min或沸水浴反应10min,用一步法进行99Tcm标记。丙酮和质量分数0.9%生理盐水作展开剂,用纸层析法鉴定99Tcm-DTPADG的放化纯、标记稳定性;进行乳腺癌MCF7裸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及显像研究。结果标记产物放化纯>99%。99Tcm-DTPADG荷瘤裸鼠生物分布显示,肿瘤血液比值1、2h分别为1.29、3.13,肿瘤肌肉比值1、2h分别为2.63、5.01。荷瘤裸鼠99Tcm-DTPADG显像显示肿瘤组织。结论99Tcm-DTPADG可能成为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DTPA 荷瘤裸鼠 实验研究 ^99Tc^mO4^- 制备 ^99TC^M标记 0.9%生理盐水 体内生物分布 脱氧葡萄糖 MCF-7 葡萄糖代谢 化学合成 药理研究 质量控制 氯化亚锡 质量分数 纸层析法 显像研究 肿瘤组织 标记物 还原剂
下载PDF
国产腺苷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蒨 王金城 +6 位作者 米宏志 丁健 柏江 田文剑 陆遥 赵健冬 张烨虹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腺苷试验的安全性。方法 102例临床疑冠心病患者行腺苷负荷/静息^(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其中70例显像1周内又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检查。... 目的评价国产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腺苷试验的安全性。方法 102例临床疑冠心病患者行腺苷负荷/静息^(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其中70例显像1周内又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检查。腺苷按体重0.84 mg·kg^(-1)通过输液泵静脉双通路给药,对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图作定性分析。结果 70例行冠脉造影者中正常31例,有冠脉狭窄病变者39例(单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10例,3支病变10例);共检出病变血管69支,累及左前降支32支,左回旋支16支,右冠脉20支,左主干1支。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正常33例,心肌缺血37例,其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度为82.05%(32/39例),特异性为83.87%(26/31例),准确性为82.86%(58/70例),阳性预测值为86.49%(32/37例),阴性预测值为78.79%(26/33例)。对各病变血管检出的灵敏度为:左前降支75.00%(24/32支),左回旋支62.50%(10/16支),右冠脉80.00%(16/20支)。对单支、双支、3支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8 42%、90.00%和100%。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病变冠脉诊断总灵敏度为73.53%(50/68支),特异性96.48%(137/142支),准确性89.05%(187/210支),阳性预测值90.91%(50/55支),阴性预测值88.39%(137/155支)。腺苷试验不良反应轻,时间短,发生率为85.29%(87/102例)。结论国产腺苷负荷试验介入^(99)Tc^m-MIBI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腺苷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MIBI
下载PDF
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春银 李作孝 +2 位作者 谭华 李晓红 刘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2-324,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机制以及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30例)与常规治疗组(30例),在治疗前后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观察原发灶缺血体积,...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机制以及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30例)与常规治疗组(30例),在治疗前后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观察原发灶缺血体积,血肿周围及脑部其他区域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结果尼莫地平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原发灶缺血的体积明显缩小,原发灶缺血体积减少值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后原发灶及远隔部位缺血灶rCBF增加值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及远隔区域可出现广泛的rCBF下降,血肿周围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有确切疗效,可改善局部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尼莫地平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脑缺血
下载PDF
99Tcm-MIBI SPECT/CT融合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8
9
作者 钟箫 欧晓红 +1 位作者 李林 曾宇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95-399,共5页
目的 通过与平面显像及超声检查比较,评估99Tcm-MIBI SPECT/CT融合显像在HPT患者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57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行99Tcm-MIBI SPECT/CT显像、平面显像及颈部超声检查的HPT患者,... 目的 通过与平面显像及超声检查比较,评估99Tcm-MIBI SPECT/CT融合显像在HPT患者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57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行99Tcm-MIBI SPECT/CT显像、平面显像及颈部超声检查的HPT患者,其中男9例、女48例,年龄(529±15.5)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57例HPT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共有86处病灶, 其中PHPT病灶47处, SHPT病灶39处.SPECT/CT、平面显像、超声及联合显像(平面显像+超声)对HPT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7.21%(75/86)、69.77%(60/86)、65.12%(56/86)、84.88%(73/86),SPECT/CT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平面显像及超声(χ2值:4.691和7.818,均P〈0.05),但与联合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P〉0.05).SPECT/CT、平面显像、联合显像及超声对PHPT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5.74%(45/47)、93.62%(44/47)、9787%(46/47)、76.60%(36/47),前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4,P〉0.05),但均高于超声(χ2=16.223,P〈0.05).SPECT/CT、平面显像、超声及联合显像对SHPT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6.92%(30/39)、41.03%(16/39)、51.28%(20/39)、69.23%(27/39),SPECT/CT灵敏度高于平面显像及超声(χ2值:10.386和5.571,均P〈0.05),但与联合显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6,P〉0.05).4种显像方法对HPT病灶诊断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9,P〉0.05).只有SPECT/CT能够精确定位所有异位病灶.结论 99Tcm-MIBI SPECT/CT融合显像对SHPT病灶定位灵敏度高于平面显像及超声;对异位病灶及拟行微创手术的HPT患者,SPECT/CT可提供更精确的病灶定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原文传递
SPECT/CT显像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新华 赵艳萍 +1 位作者 陆海健 董占飞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37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180min行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立即行同机CT扫描,再行图像融合和分析。对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37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180min行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立即行同机CT扫描,再行图像融合和分析。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21例,与2种以上影像技术(MRI、CT、X线)诊断结果对照106例,与随访2年结果对照110例,计算平面显像和SPECT/CT与这些对照方法的诊断符合率。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平面和SPECT/CT显像的诊断符合率行/检验。结果平面显像237例中142例诊断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72例良性病变,70例骨转移,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95.30%(142/149)。SPECT/CT显像237例中224例结果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104例为良性病变,120例为骨转移,SPECT/CT诊断总符合率94.51%(224/237),其中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为99.48%(192/193)。平面显像和SPECT/CT对骨转移的肯定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P=0.024)。结论SPECT/CT显像不仅可以精确定位,而且还可补充单独CT检查获得的诊断信息,明显提高对骨病变诊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骨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DP
原文传递
药物滥用者的脑功能显像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郑继旺 徐国柱 +1 位作者 时杰 贾少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0-535,共6页
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长期滥用海洛因和摇头丸对局部脑血流量、脑功能活动和多巴胺系统的影响以及电针的效应机制。通过观察摇头丸滥用者和健康志愿者在电针前后的脑血流变化 ,以及摇头丸和海洛因滥用者与正常志愿者的... 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长期滥用海洛因和摇头丸对局部脑血流量、脑功能活动和多巴胺系统的影响以及电针的效应机制。通过观察摇头丸滥用者和健康志愿者在电针前后的脑血流变化 ,以及摇头丸和海洛因滥用者与正常志愿者的脑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采集的影像数据进行视觉和定量分析 ,结果发现 ,摇头丸滥用组 94 .1 % ( 1 6 /1 7)存在单侧额 脑岛 基底节 颞叶区局限性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异常增高 ,而且所有滥用者大脑皮质都存在不同区域的局限性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低下区。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更清晰地表明 ,摇头丸、海洛因滥用者和正常志愿者相比 ,双侧纹状体明显变小、形态异常 ,而且 ,纹状体的长度、宽度及纹状体 /全脑比值都与正常志愿者差异明显 ,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此外 ,滥用者的颅板、头皮和窦汇皆显影 ,表明血 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亦明显增高。综合研究结果 ,摇头丸和海洛因对脑的损害是广泛的 ,包括血流灌注、脑细胞功能活动、多巴胺系统和血脑屏障。电针治疗可以显著增加或调整局部脑血流量 ,并改善大脑的功能活动。提示针刺可以作为一种简便、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 二醋吗啡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电针 多巴胺转运蛋白
下载PDF
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同一病灶动态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25
12
作者 董科 石洪成 +3 位作者 刘江 张一秋 陈曙光 蔡良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同一病灶动态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行2次或2次以上全身骨显像(WBS)和SPECT/CT显像的肿瘤骨转移患者(总计387个骨转移病灶)的影像资料。由2位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对随访病灶的WBS和SPEC...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同一病灶动态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行2次或2次以上全身骨显像(WBS)和SPECT/CT显像的肿瘤骨转移患者(总计387个骨转移病灶)的影像资料。由2位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对随访病灶的WBS和SPECT/CT显像结果进行动态评判,结果均分为进展、好转或稳定;分析评判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临床随访(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ALP、X线、CT、MRI等)结果也分为进展、好转或稳定。WBS和SPECT/CT显像随访结果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结果SPECT/CT显像随访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假设准确性为100%。在387个骨转移瘤病灶中,2种显像方法随访结果一致者313个,一致率为80.88%(313/387);其中进展者208个,好转或稳定者105个,均与临床随访结果相符。不一致者74个,不一致率为19.12%(74/387);其中WBS随访结果为好转或稳定、SPECT/CT为进展者48个,占64.86%(48/74);WBS随访结果为进展、SPECT/CT为好转或稳定者26个,占35.14%(26/74)。WBS和SPECT/cT显像随访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P〈0.05)。结论在肿瘤骨转移同病灶的动态随访中,SPECT/CT显像较全身平面骨显像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骨骼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DP
原文传递
^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一秋 石洪成 +5 位作者 顾宇参 修雁 李蓓蕾 朱玮珉 陈曙光 余浩军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99Tc^m-MDP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全身骨显像示脊柱局灶性放射性异常浓聚者的SPECT/CT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由2位核医学科医师用盲法阅片方法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 目的探讨^99Tc^m-MDP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全身骨显像示脊柱局灶性放射性异常浓聚者的SPECT/CT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由2位核医学科医师用盲法阅片方法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病变良性、可能良性、可能恶性和恶性的判断。分别计算SPECT和SPECT/CT诊断结果中可能良性和可能恶性的百分比,并对2位阅片者的分析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计算Kappa值和95%的可信区间。分析SPECT和SPEC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率及95%可信区间。结果2位阅片者分析SPECT图像,诊断为不确定(可能恶性和可能良性)的比例分别为73.1%(38/52)和67.3%(35/52),一致率为63.5%,Kappa值为0.62,95%可信区间为0.49~0.76;2位阅片者分析SPECT/CT图像,诊断为不确定的比例分别为25.0%(13/52)和13.5%(7/52),一致率为78.9%,Kappa值为0.81,95%可信区间为0.72~0.91。SPE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率为76.9%,95%可信区间为63.8%~86.2%;SPECT/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率为94.2%,95%可信区间为84.3%~97.9%。结论在全身骨平面显像基础上,对脊柱病变再行SPECT/CT显像,可以获得更多诊断信息。不同阅片者对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结果的一致性、SPECT/CT诊断病变良恶性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SPECT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诊断 鉴别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DP
原文传递
高血压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变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姚青海 李鹏 +3 位作者 黄遵花 孙冬晨 许正旭 张蕾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心室同步性变化,明确收缩失同步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间天津市胸科医院诊治的3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资料,其中男160例,女19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心室同步性变化,明确收缩失同步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间天津市胸科医院诊治的3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资料,其中男160例,女192例,年龄(67.6±7.8)岁。根据心脏超声及G-MPI相位分析技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PHB)、相位标准差(PSD)和血清BNP值。对于HF-PEF患者,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BNP与PHB、PSD及其他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按相应诊断标准,将3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3组,分别是单纯高血压组(182例)、左心室肥厚组(74例)和HF-PEF组(96例)。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左心室肥厚组和HF-PEF组均存在:(1)显著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别为(121.1±9.8)和(123.2±10.9) g/m^2,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的(94.4±10.1) g/m^2(F=8.66,P〈0.05);(2)舒张功能减低,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率比值(E/A)分别为0.80±0.28和0.67±0.17,显著低于单纯高血压组的1.19±0.23(F=13.46,P〈0.05)。但3组间LVEF均正常,分别为(58.6±7.3)%、(60.8±10.4)%和(55.1±4.6)%(F=2.89,P〉0.05)。HF-PEF组存在明显的左心室收缩的失同步,PHB、PSD分别为(88.4±8.6)°、(23.6±1.9)°,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左心室肥厚组[(228.4±69.7) ng/L和(92.5±13.6) ng/L;q=8.63,P〈0.05];血清BNP值与PHB、PSD及LVMI呈正相关(r=0.277~0.331,均P〈0.05)。结论 高血压所致HF-PEF患者存在明显左心室收缩的失同步,该同步性异常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高血压 每搏输出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超声检查 MIBI
原文传递
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娄一萍 严慎强 +3 位作者 张圣 陈智才 万锦平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3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3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包括临床、实验室、影像检查结果和溶栓后出血转化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出血转化根据ECASSⅡ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临床结局不良,将心房颤动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以及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脑血流达峰时间〉6 s区域定义为低灌注区,脑血流达峰时间〉8 s区域定义为严重低灌注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房颤动与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低灌注区的再灌注情况.结果:合并心房颤动者共137例(占41.5%),心房颤动患者较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出血转化者多、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对患者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OR=0.920,95%CI:0.533~1.586;P=0.763)和病死率(OR=1.381,95%CI:1 096~1.242;P=0.466)均无显著影响;合并心房颤动不影响出血性脑梗死型出血转化(OR=1.676,95%CI:0.972~3.031;P=0.088),但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OR=3.621,95%CI:1.403~9 344;P=0.008);心房颤动会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OR=10.57,95%CI:1.16~96.50;P=0.037).结论:合并心房颤动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也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心房颤动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性病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系统 出血 再灌注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磁共振波谱学 统计学(主题)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双源CT心肌灌注碘成像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犬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彭晋 朱飞鹏 +5 位作者 陈思敏 罗松 吉衡山 周长圣 朱虹 卢光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诊断犬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6只犬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另3只仅开胸而不结扎LAD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h行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扫描,然...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诊断犬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6只犬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另3只仅开胸而不结扎LAD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h行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扫描,然后行99Tcm-甲氧基异丁异腈(MIBI)SPECT静息态心肌灌注检查。检查结束后立即取出心脏,进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c)染色,分析心肌梗死范围,观察病理学改变。将左心室壁分为17个节段,确定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和SPECT上心肌梗死的节段数。利用t检验分析梗死区和非梗死心肌CT值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和SPECT心肌灌注对显示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Kappa检验分析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正常组及缺血组术前cT均未见明显心肌梗死区,缺血组术后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与SPECT见心尖前壁、心尖间隔灌注稀疏甚至缺损;DSCT扫描见结扎冠状动脉供血区明显低密度区,增强后CT值[(34.75±16.66)HU]较术前[(123.18±15.38)HU]明显降低(t=10.526,P〈0.01)。与金标准对照,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O%(34/40)、84.1%(95/113)、65.4%(34/52)、94.0%(95/101);Kappa值为0.63;而SPECT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2.5%(33/40)、90.3%(102/113)、75.0%(33/44)、93.6%(102/109),Kappa值为0.71。结论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可用于检测犬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准确性与静息SPECT心肌灌注成像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流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原文传递
符合罗马Ⅲ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固体胃排空功能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宋志强 柯美云 +4 位作者 王智凤 陈黎波 王正华 方秀才 刘晓红 《胃肠病学》 2008年第9期528-531,共4页
背景:罗马Ⅲ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定义作了更新和修订,相应FD患者人群亦发生改变。目的:研究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的固体胃排空功能,以及新的FD症状谱和分型与固体胃排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和3... 背景:罗马Ⅲ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定义作了更新和修订,相应FD患者人群亦发生改变。目的:研究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的固体胃排空功能,以及新的FD症状谱和分型与固体胃排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行99Tc固体胃排空试验。比较不同症状分型FD患者的固体胃排空功能,分析固体胃排空功能与罗马Ⅲ标准中FD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0例(27.8%)FD患者固体胃半排空时间超过正常上限,9例(25.0%)2h残留率高于正常上限。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痛综合征(EPS)和PDS+EPS型FD患者固体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150.3±40.2)min、(118.3±25.1)min和(150.5±51.2)min,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餐后饱胀不适症状与固体胃半排空时间和2h残留率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1.5(P=0.043)和0.045(P=0.040)。结论:本组27.8%的FD患者存在固体胃排空延迟。PDS和PDS+EPS型FD的固体胃半排空时间有长于EPS的趋势。FD患者的餐后饱胀不适症状与固体胃排空延迟有关,固体胃排空延迟是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Ⅲ标准 消化不良 功能性 胃排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诊断
下载PDF
SPECT/CT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增益价值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雪辉 孔飚 +5 位作者 肖国有 许梅本 姚少红 高永旺 陈方旎 杨贵生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 评价^99Tcm-MDP SPECT/CT显像在骨显像脊柱阳性病灶良恶性诊断方面的增益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103例(男49例,女54例,平均年龄62.1岁)注射^99Tcm-MDP后180 min全身骨显像有脊柱阳性病灶患者的SP... 目的 评价^99Tcm-MDP SPECT/CT显像在骨显像脊柱阳性病灶良恶性诊断方面的增益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103例(男49例,女54例,平均年龄62.1岁)注射^99Tcm-MDP后180 min全身骨显像有脊柱阳性病灶患者的SPECT、CT及两者同机融合图像资料。以病理结果、影像学检查或随访结果(≥6个月)为诊断依据,分析SPECT/CT显像及平面骨显像对脊柱阳性病灶的诊断能力。结果 103例患者共149处病灶,平面骨显像确诊(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病灶37处,占24.8%(37/149);SPECT/CT显像确诊病灶132处,占88.6%(132/149)。与平面骨显像对比,SPECT/CT显像对诊断有帮助者136处,占91.3%(136/149);不确定11处和无帮助2处,共13处,占8.7%(13/149)。全身平面骨显像和SPECT/CT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7,P〈0.05)。结论 SPECT/CT显像对脊柱阳性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较平面骨显像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具有较高的增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肿瘤转移 骨骼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DP
原文传递
^99Tc^m—MIBISPECT结合定位CT显像诊断功能亢进异位甲状旁腺的价值 被引量:22
19
作者 吕学民 于淑红 +2 位作者 韩建奎 董艳 杨付勇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评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结合定位CT显像对功能亢进异位甲状旁腺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功能亢进异位甲状旁腺患者的手术、病理及影像资料。28例均行常规CT检查,其中25例先行双时相^99Tc^m-MIBI显... 目的评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结合定位CT显像对功能亢进异位甲状旁腺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功能亢进异位甲状旁腺患者的手术、病理及影像资料。28例均行常规CT检查,其中25例先行双时相^99Tc^m-MIBI显像,对甲状腺外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患者,随即进行SPECT结合定位CT采集,经计算机处理得到二者融合图像,对放射性浓聚灶进行精确定位。以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为检查“金标准”,所有患者均按4个甲状旁腺计算,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为阳性,其余判为阴性。CT检查与核医学显像结果的比较采用四格表,检验。结果手术中28例患者共摘除28个异位病灶,均为单发。病理检查结果均为腺瘤。28例患者常规CT检查共发现22个阳性病灶,其中真阳性17个,假阳性5个,另假阴性11个,真阴性79个;25例^99Tc^m-MIBISPECT结合定位CT显像发现阳性病灶23个,无假阳性,另假阴性2个,真阴性75个。常规CT检查与核医学显像对检出病理性甲状旁腺的灵敏度分别为61%(17/28)、92%(23/25),特异性为94%(79/84)、100%(75/75),准确性为86%(96/112)、98%(98/100),阳性预测值为77%(17/22)、100%(23/23),阴性预测值为88%(79/90)、97%(75/77);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灵敏度:χ^2=6.98,P〈0.01,特异性:χ^2=4.61,P〈0.05,准确性:χ^2=10.30,P〈0.01,阳性预测值:χ^2=5.88,P〈0.05,阴性预测值:χ^2=5.36,P〈0.05。结论^99Tc^m—MIBI SPECT结合定位CT显像对功能亢进异位甲状旁腺的定位诊断优于常规CT,但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迷芽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IBI
原文传递
CT灌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探讨 被引量:22
20
作者 虞雁南 丁信法 +1 位作者 张圣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CT灌注(CTP)预测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行基线CTP检查的39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CT灌注(CTP)预测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行基线CTP检查的39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24 h再灌注率界定无再灌注组(10例)和再灌注组(21例),分别用于评价缺血半暗带与核心梗死区阈值.根据基线CTP和复查CTP分别计算各参数阈值所对应的低灌注体积、最终梗死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Bland-Altman图分析各灌注参数阈值所对应的低灌注体积与最终梗死体积的一致性,得出最佳阈值.结果:无再灌注组中延迟时间〉3 s与最终梗死体积一致性最高(偏差3.3 ml,95%一致性区间-41.7~48.3;r=0.933,P〈0.001);再灌注组中相对脑血流量〈30%与最终梗死体积一致性最高(偏差-2.2 ml,95%一致性区间-25.6~ 21.2;r=0.923,P〈0.001).结论:延迟时间〉3 s和相对脑血流量〈30%分别是预测半暗带、核心梗死区体积的最佳CTP参数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药物疗法 急性病 血栓溶解疗法 灌流 脑梗死 放射摄影术 脑缺血 缺血 脑血管循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统计学(主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