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方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1
1
作者 袁玲 李蓉梅 +3 位作者 李善萍 杨阳 徐伟 秦民益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探讨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最佳方法。方法比较手动推注生理盐水柱法与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效果和护士评价。结果两种方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均能引导出腔内心电图,导管到位精确性差异... 目的探讨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最佳方法。方法比较手动推注生理盐水柱法与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效果和护士评价。结果两种方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均能引导出腔内心电图,导管到位精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波型中断例数较少(χ2=8.300,P<0.001),生理盐水用量(t=13.99,P<0.001)和护士评价操作流程便捷性(t=19.31,P<0.001)明显优于手动推注生理盐水柱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是目前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异位 头端位置
原文传递
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黎 陈月香 +1 位作者 李向君 张燕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6期557-558,共2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术,观察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分析出现双峰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及定位准确率。结果185例患...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术,观察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分析出现双峰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及定位准确率。结果185例患者中,Ⅱ导联出现特征性高尖P波共173例,引出率为93.5%,其后同时出现双向P波的共127例,引出率为68.6%,定位准确率97.1%;在高尖P波出现之前就已出现双峰P波的共96例,引出率为51.9%,定位准确率为96.9%;12例患者没有引出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其中7例患者只引出了双峰P波,这7例患者导管尖端均能准确定位。结论双峰P波可以作为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补充定位条件,与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同时作为导管尖端定位的依据,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中具有积极意义及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描记术 P波形态 尖端定位
下载PDF
不同方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经上臂静脉植入输液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胡丽娟 崔璀 +1 位作者 吴钢 李丹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导电法与导丝导电法引导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经上臂静脉植入输液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经上臂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110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导电组和导丝导电组,比较两种方式腔内心电图定位的特征性P波出现率、...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导电法与导丝导电法引导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经上臂静脉植入输液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经上臂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110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导电组和导丝导电组,比较两种方式腔内心电图定位的特征性P波出现率、心电图的稳定性、导管尖端到位准确率、医护满意度和手术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在经上臂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中均能引导出稳定的腔内心电图,且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导丝导电组特征性P波出现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导电组(P=0.028)。生理盐水导电组医护满意度显著高于导丝导电组(P<0.001),患者的阶段手术时间较短(P<0.001)。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引导出腔内心电图,导丝导电组更易获得标准型P波,生理盐水导电组操作流程的便捷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上臂静脉输液港 尖端位置 基础护理
原文传递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4
作者 姜桂春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6期743-746,共4页
目的 :评价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9月入院的1000例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导管置入,两组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均进行X线片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而实... 目的 :评价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9月入院的1000例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导管置入,两组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均进行X线片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而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增加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及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结果 :实验组导管尖端异位率比对照组低(χ2=30.548,P<0.001);不同置管静脉中两组导管尖端异位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有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在判断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下载PDF
两种方式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谭莲 甘秀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6-471,共6页
目的观察自动泵入生理盐水和人工推注生理盐水对经瓣膜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5月恶性肿瘤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 目的观察自动泵入生理盐水和人工推注生理盐水对经瓣膜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5月恶性肿瘤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式PICC患者(≥20周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予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对照组予人工推注生理盐水法。记录各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导管头端异位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盐水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穿刺点出血量、术后14 d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及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92.22%)、导管到位准确率(94.44%)、特征性P波出现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44%、84.44%、80.00%,P<0.05),观察组导管头端异位率(5.56%)、盐水用量(7.24±1.69)m L及术中出血量(2.39±1.01)m L明显少于对照组[15.56%、(26.78±10.52)、(5.34±1.36),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量(3.28±1.52)m L、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1.11%)明显少于对照组[(10.42±2.57)m L、11.11%、26.67%,P<0.05]。结论自动泵入生理盐水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更适用于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头端位置
下载PDF
静脉腔内心电图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小艳 段盈芳 +2 位作者 赵熙 聂磊 张海曼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3期440-444,共5页
目前临床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 主要有体表测量法、X线尖端定位法、B超引导辅助定位和静脉腔内心电图定位.前3种方法 分别存在局限性:个体生理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体表测量结果 的准确性;不同观察者采用影像学定位可能存在视觉和主观判... 目前临床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 主要有体表测量法、X线尖端定位法、B超引导辅助定位和静脉腔内心电图定位.前3种方法 分别存在局限性:个体生理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体表测量结果 的准确性;不同观察者采用影像学定位可能存在视觉和主观判断上的差异,且患者易受到X线辐射;B超引导辅助定位不能显示导管的全程,对一些在中心静脉内打折或导管尖端过深的病例无法进行判断.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置管过程中心电图上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可在置管过程中及时定位,减少导管尖端位置不正确而引发的风险,避免术后行X线带来的辐射和术后再次调管,降低检查费用.本文综述了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 、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的原理、优点、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和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腔内心电图 PICC 尖端定位
原文传递
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建红 吴宏荷 高红娟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11期1045-1047,共3页
目的探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并纳入研究的8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并纳入研究的8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体表标记预测留置长度法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行PICC尖端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有助于提高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降低置管并发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柱技术 腔内心电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位置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生理盐水推注引导腔内心电图行三向瓣膜式PICC定位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袁玲 李蓉梅 +3 位作者 徐伟 秦民益 杨阳 李善萍 《护理管理杂志》 2015年第10期722-724,共3页
目的评价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行三向瓣膜式PICC实时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为该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7月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00例,运用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 目的评价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行三向瓣膜式PICC实时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为该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7月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00例,运用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在置管中实时定位,导管放置靶区为上腔静脉内靠近右心房连接处,置管后通过胸部正位X线摄片定位评价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效果。结果该技术的可行性为100.00%。心电图引导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与心电图技术相关的并发症。与置管后X线胸片对比,84.00%的导管到达准确的目标位置。结论通过生理盐水推注引导的腔内心电图可指导三向瓣膜式PICC头端运行方向,技术安全、取材便利,能够提高导管头端到位准确性能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头端位置 生理盐水技术 三向瓣膜式PICC
下载PDF
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黄芬 梅赣红 +1 位作者 张玉红 范彬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16期1518-1519,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14年6-8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使用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采取静脉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90例PICC置管患... 目的探讨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14年6-8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使用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采取静脉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90例PICC置管患者的使用中,在即将进入右心房时全部显示高峰P波,且能够与任何品牌任何型号的心电监护仪相连接,有效帮助置管护士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论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可以代替专业心内连接器,通过ECGⅡ导联P波变化可以判断PICC尖端位置,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连接转换器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护理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覃慧敏 冯毕龙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384-386,共3页
目的评估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因各种临床情况而需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168例(年龄20~76岁)。置管过... 目的评估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因各种临床情况而需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168例(年龄20~76岁)。置管过程中以腔内心电图P波特征指导置管操作及导管头端定位,判断导管头端位置和方向。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据此评估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准确率及敏感度。结果所有研究对象腔内心电图的P波均有特征性改变,15例患者在置管中第1次送管无论深浅均未出现特征性P波的变化,向后撤退导管,调整体位重新送管,直至引导出特异性P波。以胸部X线片结果为金标准,诊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准确率为98.8%,敏感度为98.8%。位于上腔静脉最佳留置部位的准确率可达到97.0%。结论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时,采用腔内心电图监测技术能引导出高尖P波,波形无大的差异;腔内心电图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位于中心静脉部位的到位率;置管过程中,可监测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来判定最佳的导管体内留置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技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头端位置
原文传递
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旭洁 陈浩 +1 位作者 王艳 王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6期37-39,共3页
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的80例需要进行PICC导管的成年患者为此次研究主体,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体外测量法,观察组使用... 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的80例需要进行PICC导管的成年患者为此次研究主体,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体外测量法,观察组使用腔内心电图技术,两组置管后均使用X线片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定,比较两组患者定位方式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理想率为55.00%,到位率为85.00%,对照组分别为65.00%,82.50%(P> 0.05)。结论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端位置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技术 理想率
下载PDF
旋转叶片流固耦合振动对叶端定时测振的影响
12
作者 曹臻博 冯俊萍 +1 位作者 陈仲生 赵景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33,共10页
叶端定时是一种先进的旋转叶片在线振动监测方法,但其测量准确性受其测点位置变化影响较大,如何选取合适的测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考虑叶片颤振及其流固耦合振动对测点位置的影响,设置流场圆柱绕流产生涡阶,并对不同转速和裂纹位置下... 叶端定时是一种先进的旋转叶片在线振动监测方法,但其测量准确性受其测点位置变化影响较大,如何选取合适的测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考虑叶片颤振及其流固耦合振动对测点位置的影响,设置流场圆柱绕流产生涡阶,并对不同转速和裂纹位置下旋转叶片的扭转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比较离心载荷时正常叶片的扭转振动,流固耦合下正常叶片、裂纹叶片的扭转振动及叶端各点扭转偏移量对叶端定时测振测点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固耦合作用下,转速和裂纹位置对叶片的扭转振动影响较大;叶端定时测振传感器在转速较低时应安装在靠近叶片前缘处,而转速较高时应安装在靠近叶端中间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端定时 振动监测 旋转叶片 测点位置 流固耦合
下载PDF
不同尖端位置早产儿脐静脉置管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子馨 王鸿雁 +4 位作者 郑旭 陈璐 杜娟 易彬 黑明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尖端位置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的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为 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44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接受UVC的3 020例早产儿。收集早产儿的人口学... 目的探讨不同尖端位置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的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为 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44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接受UVC的3 020例早产儿。收集早产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一般基线数据、UVC留置时程及拔除原因、并发症类型及发生时间, 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低位组(置入深度3~5 cm)和高位组(处于靠近右心房入口、第8~9胸椎水平)。采用Mann-WhitneyU 检验比较组间UVC留置时程和并发症发生率(例次/导管日表示), 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特征, Cox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风险,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置管时程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3 020例早产儿中男1 624例(53.8%), 出生胎龄29.9(28.4, 31.6)周, 出生体重(1 264±301)g, 高位组2 172例(71.9%)。高位组与低位组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不良孕产史、胎膜早破时间>18 h、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和母产前抗菌药物使用率和经UVC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 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位组UVC的留置时程长于低位组[7(6, 10)比4(3, 7)d, U=23.42, P<0.001]。高位及低位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0及70.8例次/1 000导管日, 高位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导管尖端移位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9.3、3.5、3.0例次/1 000导管日), 低位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管尖端移位(45.8、6.3、5.4例次/1 000导管日)。ROC曲线结果显示, 高位组及低位组UVC留置时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5及4.5 d;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高位及低位组均随着UVC留置时程的延长, 堵管、导管尖端移位、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比例升高, 其中高位与低位组的堵管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8, P=0.024), 导管尖端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脐静脉置管 位置 并发症 留置时程
原文传递
1例24周超早产儿PICC胸腔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4
作者 程莉萍 席延荣 施金芬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0期1072-1074,1087,共4页
总结1例24周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胸腔渗液原因及护理对策。我科于2022年2月收治1例EPI,留置PICC后第32天突发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下降... 总结1例24周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胸腔渗液原因及护理对策。我科于2022年2月收治1例EPI,留置PICC后第32天突发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下降,皮肤颜色呈灰白色,胸廓运动不明显,急查床旁X线胸片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PICC导管尖端位置由T_(4)~T_(5)上移至T_(1)~T_(2),经胸腔穿刺抽液、拔除PICC导管处理,并予营养支持及系列精心护理。经过102 d的治疗护理,患儿康复出院。EPI因PICC置管致胸腔渗液后应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总结,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渗液 尖端位置 护理
下载PDF
连续剪梢对金叶女贞不同叶位呈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彭丽丽 姜卫兵 +2 位作者 韩健 王明玉 张斌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9-404,共6页
为探究连续剪梢条件下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 L.)中、下部叶片呈色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2年生的盆栽金叶女贞为材料,测定2011年5月、2011年7月和2011年9月连续剪梢处理下金叶女贞中、下部叶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Pn... 为探究连续剪梢条件下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 L.)中、下部叶片呈色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2年生的盆栽金叶女贞为材料,测定2011年5月、2011年7月和2011年9月连续剪梢处理下金叶女贞中、下部叶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Pn)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剪梢处理增加了金叶女贞叶片叶绿素含量,利于光合作用。连续剪梢处理增加了金叶女贞中部叶位叶片白天光能捕获能力、转换效率和电子传递活性,但连续剪梢处理导致午间中部叶位叶PSII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严重受阻,实际光化学效率下降,从而加剧了午间PSII反应中心的光抑制程度。此外,连续剪梢处理增加了金叶女贞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值,不利于叶片色彩的呈现。表明在栽培修剪管理中,为了充分发挥金叶女贞叶片的观赏价值,应适当保留上部金黄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叶女贞 剪梢 光合 叶绿素荧光 叶位
下载PDF
适于胎龄与小于胎龄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增长对PICC尖端移位的影响及比较
16
作者 黄美霞 林云云 +2 位作者 苏平 庄春玲 李玉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中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身长增长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中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身长增长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移位的影响,并横向比较影响程度,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把握导管尖端位置监测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医院NICU住院并使用PICC的VLBW,按出生体质量和胎龄关系分为AGA组45例和SGA组19例,记录首次置管当日身长(Ht_(1))以及PICC尖端位置、置管期间胸片检查当日身长(Ht_(n))以及PICC尖端位置,并计算相应的身长增长率。身长增长率与PICC尖端移位的相关性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将AGA和SGA的身长增长率分别与PICC尖端移位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回归直线。结果VLBW中AGA组97.8%患儿出现移位,SGA组所有的患儿都出现移位,占比最多的均为移位3个椎体。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身长增长率与PICC尖端移位均具有相关性(AGA组rs=-0.719,P<0.001;SGA组rs=-0.769,P<0.001),随着VLBW身长增长,PICC尖端逐渐移位远离心脏。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A组回归模型(R^(2)=0.517,调整后R^(2)=0.513,F=129.487,P<0.001),SGA组回归模型(R^(2)=0.591,调整后R^(2)=0.585,F=95.385,P<0.001)。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回归系数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两条直线平行,说明身长增长率对两组患儿位移的影响一致。截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9.265,P=0.003),说明两组患儿位移的起点不同(即增长率为零时的位移位置),说明位移与是否为AGA、SGA有关。结论随着VLBW中AGA和SGA身长增长,PICC尖端逐渐移位远离心脏,但相同的身长增长率,SGA引起的导管尖端移位幅度更大。建议AGA身长增长率12.4%、SGA身长增长率9.5%可作为监测导管尖端位置的重要时机,以免导管尖端进一步移位至非中心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适于胎龄儿 小于胎龄儿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身长增长率 尖端位置
下载PDF
松突圆蚧在松树春梢不同部位的分布与动态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飞萍 钟景辉 陈顺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9-822,832,共5页
将松树最末一轮枝梢划分为主枝和侧枝,通过2005年3月到5月期间(松突圆蚧为害头年春梢和向头年秋梢扩散的重要时期)对松突圆蚧(Hem 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不同危害程度马尾松林的野外系统定位观察,分析和比较了主枝和侧枝的春梢... 将松树最末一轮枝梢划分为主枝和侧枝,通过2005年3月到5月期间(松突圆蚧为害头年春梢和向头年秋梢扩散的重要时期)对松突圆蚧(Hem 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不同危害程度马尾松林的野外系统定位观察,分析和比较了主枝和侧枝的春梢及其基部、中部和端部的松突圆蚧虫口数量与动态。结果表明:主枝春梢上松突圆蚧各虫态虫口数量以及种群虫口总数均极显著地多于侧枝春梢,时序上主、侧枝春梢的种群均呈现上升趋势,但4月后种群呈快速增长;松突圆蚧在同一枝梢上中部和端部的虫口多于基部,4月下旬后这2个部位的虫口数显著较多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认为,4月份是防治松突圆蚧的重要时期,在野外调查取样中,应充分考虑枝条及部位间的差异,确定科学的取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突圆蚧 春梢 部位 分布 动态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与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方晓玲 陈君 +2 位作者 宋霞梅 黄朝梅 钟春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改变和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以及胸围等增长的相关性,建立导管位置预测方法。方法纳入极低出生体重儿42例,置管当天以及置管后1个月测量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上臂围以及胸围等数据,置管后1个...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改变和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以及胸围等增长的相关性,建立导管位置预测方法。方法纳入极低出生体重儿42例,置管当天以及置管后1个月测量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上臂围以及胸围等数据,置管后1个月通过胸部X线摄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尖端位置的影响因素。结果 95.2%患儿PICC尖端发生移位;不同穿刺位置的尖端位置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尖端位置改变情况与上肢长增长率显著相关(P<0.01),上肢长增长1%,尖端位置向远离心脏方向移动0.15个椎体。结论上肢长增长率是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位置预测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新生儿 PICC 穿刺位置 上肢 尖端位置 体质量
下载PDF
两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隧道式涤纶套双腔血透导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小伟 单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隧道式涤纶套双腔血透导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各30例,比较两种方式引导腔内心电图出现的特征... 目的:探讨两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隧道式涤纶套双腔血透导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各30例,比较两种方式引导腔内心电图出现的特征性P波稳定性、导管尖端到位率、医护人员满意度、手术耗时和穿刺点感染率。结果:所有病人在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术过程中均能引导出稳定的腔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且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入口水平,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特征性P波稳定性比例高于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阶段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P<0.01)。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医生和护士满意度均明显低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P<0.01)。2组病人无感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引导出腔内心电图,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获得特征性P波更稳定,流程更便捷,医护人员满意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 尖端位置
下载PDF
机器人化微纳操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袁帅 王越超 +4 位作者 席宁 于海波 焦念东 于鹏 刘连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8-39,共12页
微纳操作技术是在微/纳米尺度上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结构与器件的方法,该技术获得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阐述了微纳操作的概念、意义,介绍微纳操作的相关技术,以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机器人化微纳操作技术为重点,回顾AFM微纳操作的发展... 微纳操作技术是在微/纳米尺度上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结构与器件的方法,该技术获得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阐述了微纳操作的概念、意义,介绍微纳操作的相关技术,以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机器人化微纳操作技术为重点,回顾AFM微纳操作的发展历程,探讨AFM探针定位与操作等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对当前微纳操作中关注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操作 原子力显微镜 探针定位 虚拟夹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