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殷墟甲骨文时间介词“自”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玉金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3,103-104,共11页
本文首次对殷墟甲骨卜辞中的时间介词"自"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了"自今数日至(于)干支"结构,认为"今"是"数日"的定语,"今数日"是"自"的宾语,"自今数日"和"至... 本文首次对殷墟甲骨卜辞中的时间介词"自"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了"自今数日至(于)干支"结构,认为"今"是"数日"的定语,"今数日"是"自"的宾语,"自今数日"和"至(于)干支"所指相同。对时间介词"自"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时间介词
原文传递
《东京梦华录》时间处所方位介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凤琴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1-84,共4页
时间、处所、方位介词是汉语介词类中的重要类别,从这3个角度对《东京梦华录》中的介词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东京梦华录》中时间、处所、方位介词的概貌,总结出《东京... 时间、处所、方位介词是汉语介词类中的重要类别,从这3个角度对《东京梦华录》中的介词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东京梦华录》中时间、处所、方位介词的概貌,总结出《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梦华录》 时间介词 处所介词 方位介词
下载PDF
《大唐新语》中的时间介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日照 程嫩生 《现代语文》 2018年第6期98-103,共6页
时间介词是汉语介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对时间介词的细分,将《大唐新语》中的时间介词归纳为"起始点、正当、终到点、时点、临近点、时机和经过"这7类。从语法位置、语法意义以及使用频率这3个角度对这7类时间介词进... 时间介词是汉语介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对时间介词的细分,将《大唐新语》中的时间介词归纳为"起始点、正当、终到点、时点、临近点、时机和经过"这7类。从语法位置、语法意义以及使用频率这3个角度对这7类时间介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大唐新语》所处的近代汉语时期时间介词的发展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新语》 时间介词 近代汉语
下载PDF
中古汉语时间介词演变动因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金花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8-41,共4页
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的演变包括其产生和消失两个方面,笔者首先考察了中古汉语新生时间介词的产生动因,即主要是由句法语义因素、同步虚化因素以及认知因素等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分析了中古汉语时间介词发展到近现代而消失的原因,... 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的演变包括其产生和消失两个方面,笔者首先考察了中古汉语新生时间介词的产生动因,即主要是由句法语义因素、同步虚化因素以及认知因素等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分析了中古汉语时间介词发展到近现代而消失的原因,即主要是由时间介词系统内部的同义竞争、同义替代和功能分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介词 演变 原因 考察
下载PDF
《太平经》的时间介词系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用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534-538,共5页
文章对《太平经》时间介词进行了定量统计,将其与上古和中古时期其他专书的时间介词系统比较,以呈现时间介词系统的变化情况。并尝试从介词来源、后置介词的产生和介词省略等角度,解释时间介词的数量比方所介词多但时间介词总体用例较... 文章对《太平经》时间介词进行了定量统计,将其与上古和中古时期其他专书的时间介词系统比较,以呈现时间介词系统的变化情况。并尝试从介词来源、后置介词的产生和介词省略等角度,解释时间介词的数量比方所介词多但时间介词总体用例较少且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时间介词 系统
下载PDF
殷代汉语时间介词“于”的语法化过程之考察——从“将来时指向”的视角出发
6
作者 户内俊介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96,127,128,共16页
Takashima(1990)曾指出甲骨文中的“于”引介时间时带有明确的“futurity”指向,但这个观点尚未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论证了Takashima(1990)的分析是正确的;并在此基础上依照语法化理论对时间介词“于”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即:... Takashima(1990)曾指出甲骨文中的“于”引介时间时带有明确的“futurity”指向,但这个观点尚未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论证了Takashima(1990)的分析是正确的;并在此基础上依照语法化理论对时间介词“于”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即:“于”首先通过语法化从移动动词变成目标点标记,然后进一步虚化为时间介词,其指向将来时的语义功能即由此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时间介词 语法化 将来时指向
原文传递
汉语时间介词双音化的动因 被引量:1
7
作者 崔云忠 何洪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同义时间介词双音化的动因,不是源自单音介词的“强化”,而是源自时间词的构成性质。汉语介词结构的时间词可以分为自指时间词和转指时间词。转指时间词由介词支配的非时间词或非时间词带时间标示词构成。双音时间介词产生后,基本是介... 同义时间介词双音化的动因,不是源自单音介词的“强化”,而是源自时间词的构成性质。汉语介词结构的时间词可以分为自指时间词和转指时间词。转指时间词由介词支配的非时间词或非时间词带时间标示词构成。双音时间介词产生后,基本是介引转指时间词,与单音介词介引自指时间词基本形成二分格局。这种分工形成一种强烈的倾向。双音时间介词的语法化动因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与一般语法化“创新”不同,富有汉语语法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介词 双音化 动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