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分蘖角度的QTLs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钱前 何平 +2 位作者 滕胜 曾大力 朱立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2,共4页
分蘖角度是水稻株型构成的重要性状之一,在育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分率角度差异显著的1对舢粳亲本,将其杂交F1代花培加倍,构建了1个DH群体,考察了115个DH株系的分蘖角度,并使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 分蘖角度是水稻株型构成的重要性状之一,在育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分率角度差异显著的1对舢粳亲本,将其杂交F1代花培加倍,构建了1个DH群体,考察了115个DH株系的分蘖角度,并使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s)分析。分别在第9和12染色体上检测3个QT Ls (qTA- 9a、qTA- 9b和qTA- 2),贡献率分别为22.7%、11.9%和20.9%,其加性效应均为负,表明由分蘖角度较大的窄叶青8号的基因控制,并讨论了这种由主效和微效基因控制的分蘖性状在育种学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
下载PDF
水稻分蘖角度的QTL定位和主效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余传元 刘裕强 +3 位作者 江玲 王春明 翟虎渠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48-954,共7页
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RIL)群体71个株系和相应的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CSSL)群体65个株系,在2种环境下对分蘖角度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上位... 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RIL)群体71个株系和相应的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CSSL)群体65个株系,在2种环境下对分蘖角度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上位性效应的遗传分析.在两种群体中都出现了分蘖角度的超亲分离.在RIL群体中发现了5个主效QTLs和3对上位性双位点互作标记基因座,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其中在第9染色体上位于XNpb108~C506 RFLP分子标记区间的qTA-9基因座在2种环境中同时出现,其贡献率平均为28.6%,增加分蘖角度的等位基因来自籼稻品种IR24.利用CSSL群体图示基因型分析,证实在第9染色体上含有RFLP标记C609和C506约15 cM的染色体区段,存在增加分蘖角度的基因,来源于染色体片段供体亲本IR24,在Asominori的遗传背景中能增加分蘖角度约15°,该基因的位置与RIL群体在第9染色体上定位的QTL相同,证实了qTA-9的存在.F1表型测定及F2代遗传分析表明,来自IR24的等位基因是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除一对上位性位点存在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外,未发现其他位点存在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同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双位点的上位性效应的共同作用可能是造成水稻分蘖角度超亲分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数量性状位点 上位性
下载PDF
早籼稻品种分蘖角度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云碧 申宗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早籼品种珍汕97(分蘖直立型)与二九南1号(分蘖松散型)之间分蘖角度的差异由3对数量基因所控制,直立型表现为部分显性。该性状的广义和狭义遗传率分别为61.60%和58.87%。基因等位性测定表明,直立型品种早二六14含有与珍汕97相同的等位... 早籼品种珍汕97(分蘖直立型)与二九南1号(分蘖松散型)之间分蘖角度的差异由3对数量基因所控制,直立型表现为部分显性。该性状的广义和狭义遗传率分别为61.60%和58.87%。基因等位性测定表明,直立型品种早二六14含有与珍汕97相同的等位基因,而松散型品种矮脚南特与二九南1号之间在2个位点上存在同效等位基因的分散分布,2品种各带有3个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2个直立型品种的基因型可假定为t_(a5)t_(a5)t_(a6)t_(a6)t_(a7)t_(a7)t_(a8)t_(a8),而2个松散型品种的基因型可分别假定T_(a5)T_(a5)t_(a6)t_(a6)T_(a7)T_(a7)T_(a8)T_(a8)和t_(a5)t_(a5)T_(a6)T_(a6)T_(a7)T_(a7)T_(a8)T_(a8)。认为通过杂交和选择,可以从不同的直立型和松散型品种获得各种不同分蘖角度以及分蘖角度遗传结构不同的重组品系。将分散分布于不同品种中的同效基因累加起来可望获得重要农艺性状的理想超亲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蘖 早稻 籼稻 品种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分蘖角度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于亚辉 徐正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3期179-181,共3页
以3个不同穗型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栽培条件对水稻分蘖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插秧深度条件下的分蘖角度在分蘖初期到乳熟期时变化显著,0.5cm>1.0cm>1.5cm;不同肥力水平下,分蘖角度:1.5g>1.0g>0.5g;不同水层条件下,分蘖... 以3个不同穗型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栽培条件对水稻分蘖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插秧深度条件下的分蘖角度在分蘖初期到乳熟期时变化显著,0.5cm>1.0cm>1.5cm;不同肥力水平下,分蘖角度:1.5g>1.0g>0.5g;不同水层条件下,分蘖角度变化不明显。通过试验来探讨分蘖角度的定义和测定时期,分析分蘖角度与行距的关系。建议用公式:tgα=R/2H来描述分蘖角度,并以此公式来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栽培条件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康文启 欧阳由男 +5 位作者 章善庆 董成琼 朱练峰 禹盛苗 许德海 金千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2-378,共7页
以前期分蘖半散生、抽穗后直立的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材料DI508为研究对象,对照全生育期直立型材料9308和全生育期半散生型材料M09,研究了全生育期分蘖角度的变化和相关的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DI508在分蘖期具有明显的丛生快长和拔节... 以前期分蘖半散生、抽穗后直立的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材料DI508为研究对象,对照全生育期直立型材料9308和全生育期半散生型材料M09,研究了全生育期分蘖角度的变化和相关的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DI508在分蘖期具有明显的丛生快长和拔节后直立抽穗的特性,生育后期上3叶功能稳定。其主茎的第1、第2和第3分蘖在始蘖期与水平地面夹角平均值分别为59.74°、62.94°和68.54°,与半散生水稻材料M09表现一致;抽穗后接近90°,与直立型水稻材料9308表现一致。DI508的分蘖成穗率为68.35%,较M09的66.24%增加3.09个百分点。DI508成熟期单株干物质量为155.54g,较M09和9308分别高15.84%和64.09%;平均单蘖干物质量9.15g,较M09和9308高63.69%和44.78%。拔节后至成熟,DI508的上3叶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为26.89、25.69和24.83μmol/(m2.s),具有较强的光合功能。最后,讨论了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前期半散生快长、后期直立灌浆特性的生长优势以及在水稻高光效、高产育种上的潜在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动态株型 形态特性 个体发育
下载PDF
作物株型与产量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文广 王永红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66-1375,共10页
作物株型主要包括株高、分蘖数、分蘖角度和穗部形态等,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作物株型的驯化或改良已在作物产量的突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作物株型分子调控网络的不断解析,为通过分子设计改良作物株型、进一步提高作物... 作物株型主要包括株高、分蘖数、分蘖角度和穗部形态等,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作物株型的驯化或改良已在作物产量的突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作物株型分子调控网络的不断解析,为通过分子设计改良作物株型、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点关注水稻等模式作物株型调控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对株型改良和产量的贡献,并对作物株型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同时,针对我国未来粮食增产面临的瓶颈,提出了应对策略,为面向2035年进行了战略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型 产量 分蘖数 分蘖角度 穗型
原文传递
光周期和有效积温对水稻分蘖角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欧阳由男 李春生 +5 位作者 章善庆 王会民 朱练峰 禹盛苗 金千瑜 张国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9-1104,共6页
通过田间播期试验、植物培养箱人工光周期和温度试验研究了水稻D I508分蘖角度动态变化特性与光周期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4月4日、5月5日、6月4日)条件下,大田D I508分蘖角度从半散生到渐趋直立的变化均发生在自然光周期... 通过田间播期试验、植物培养箱人工光周期和温度试验研究了水稻D I508分蘖角度动态变化特性与光周期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4月4日、5月5日、6月4日)条件下,大田D I508分蘖角度从半散生到渐趋直立的变化均发生在自然光周期变短(6月21日,夏至)后的10~15 d;在光周期条件下,D I508的分蘖角度同样具有动态变化特性,10 h光照处理可使分蘖角度提前从半散生向直立转变,14 h光照处理则延缓转变.温度处理对水稻分蘖角度的变化特性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周期 有效积温 分蘖角度
原文传递
水稻重组自交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分蘖角的QTL检测 被引量:10
8
作者 董少玲 张颖慧 +7 位作者 张亚东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周丽慧 姚姝 赵凌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利用株型差异显著的特大粒粳稻品系TD70和籼稻小粒品种Kasalath为亲本配制组合,以单粒传方法构建含24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选用838对SSR引物进行亲本多态性筛选,共检测到302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频率为36.04%。从中选择带型清... 利用株型差异显著的特大粒粳稻品系TD70和籼稻小粒品种Kasalath为亲本配制组合,以单粒传方法构建含24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选用838对SSR引物进行亲本多态性筛选,共检测到302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频率为36.04%。从中选择带型清晰且在基因组中均匀分布的141个SSR标记对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中父母本基因频率分别为53%和47%,群体结构平衡性好。构建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共包含141个标记座位,总图距约1 832.47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2.7 cM,标记间图距范围为0.43~36.11 cM,符合QTL作图的基本要求。除第1、第8染色体个别标记位置外,其他染色体上标记顺序和位置与已公布的日本晴遗传图谱序列基本一致。以该群体为材料,对分蘖角度进行了QTL检测,共检测到控制分蘖角度的3个QTL位点,分别是qTA8、qTA9和qTA11,贡献率分别为4.10%、26.08%和4.35%,其中qTA9包含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基因TAC1。该图谱的构建为研究籼粳交后代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及QTL定位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分子遗传图谱 分蘖角 QTL SSR
下载PDF
基于EDEM的双翼式深松铲设计与仿真试验 被引量:9
9
作者 朴顺男 张青松 +2 位作者 刘宏博 周洋 廖庆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82-186,共5页
设计了一种由铲柄、铲翼及铲尖组成的双翼式深松铲,建立了基于EDEM离散元仿真模型,分析确定了双翼式深松铲主要工作参数及结构参数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双翼式深松铲耕作阻力F随铲翼翻土角γ及起土角α增大而增小,随... 设计了一种由铲柄、铲翼及铲尖组成的双翼式深松铲,建立了基于EDEM离散元仿真模型,分析确定了双翼式深松铲主要工作参数及结构参数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双翼式深松铲耕作阻力F随铲翼翻土角γ及起土角α增大而增小,随耕作速度v先减小后增大。当双翼式深松铲铲翼翻土角γ取30°、起土角α取30°、耕作速度v取0.75 m/s时,双翼式深松铲耕作阻力F最小。土槽试验结果表明,双翼式深松铲作业时,土壤沿铲翼后部自动向内及后方迁移,土壤原地翻转,不堆积在侧边地表且两侧扰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翼式深松铲 EDEM 耕作阻力 翻土角 起土角 耕作速度
下载PDF
基于CSSL的高密度物理图谱定位水稻分蘖角度QTL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春芳 周丽慧 +6 位作者 于新 赵庆勇 陈涛 姚姝 张亚东 朱镇 王才林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4-601,共8页
对以籼稻9311为遗传背景携带粳稻日本晴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的遗传图谱进行分子标记加密,构建了含250个多态标记的高密度物理图谱。以119个CSSLs为材料,P≤0.001为阈值,筛选到分蘖角度与受体亲本9311差异极显著的10个系。结... 对以籼稻9311为遗传背景携带粳稻日本晴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的遗传图谱进行分子标记加密,构建了含250个多态标记的高密度物理图谱。以119个CSSLs为材料,P≤0.001为阈值,筛选到分蘖角度与受体亲本9311差异极显著的10个系。结合物理图谱和代换作图方法,共鉴定出5个分蘖角度QTL,其中qTA11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增效作用,来源于9311的等位基因;其余4个QTL的加性效应为减效作用,均来源于日本晴的等位基因。qTA6-1和qTA6-2分别被定位于第6染色体RM253–RM527之间的3.55Mb区段和RM3139–RM494的1.65Mb区间;qTA9被定位于第9染色体RM257–RM189之间的3.40Mb区段;qTA10被定位在第10染色体RM222–S10-1之间的2.10Mb区段;qTA11被定位于第11染色体RM1761–RM4504之间的3.30Mb区间。以上研究结果为水稻分蘖角度QTL的精细定位和株型育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QTL 水稻 代换作图 分蘖角度
原文传递
Mapp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iller-spreading mutant lazy-2 in rice 被引量:6
11
作者 LIPeijin ZENGDali +4 位作者 LIUXinfang XUDan GUDai LIJiayang QIANQ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24期2715-2717,共3页
Tiller angle of rice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that contributes to breed new varieties with ideal archi-tecture.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mapp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ice mutant defective in tiller angle.... Tiller angle of rice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that contributes to breed new varieties with ideal archi-tecture.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mapp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ice mutant defective in tiller angle. At the seedling stage, the newly developed tillers of the mutant plants grow with a large angle that leads to a lazy phenotype at the mature stage.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tiller- spreading phenotype is controlled by one recessive gene that is allelic to a reported mutant la. Therefore, the mutant was named la-2 and la renamed la-1. To map and clone LA, we constructed a large mapping population.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A gene is located between 2 SSR markers RM202 and RM229. By using the 6 newly-developed molecular markers, the LA gene was placed within a 0.4 cM interval on chromosome 11, allowing us to clone LA and study the mechanism that controls rice tiller angl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 农学 基因工程
原文传递
一个水稻分蘖角度突变体tac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初步定位 被引量:6
12
作者 方立魁 桑贤春 +3 位作者 杨正林 凌英华 王楠 何光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5-318,共4页
水稻散生突变体tac2是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材料经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所得。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期株型松散,分蘖角度较野生型显著增大,株高明显降低。外源赤霉素处理可以使该突变体株高恢复,但分蘖角度不受影响。遗传分析... 水稻散生突变体tac2是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材料经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所得。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期株型松散,分蘖角度较野生型显著增大,株高明显降低。外源赤霉素处理可以使该突变体株高恢复,但分蘖角度不受影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RM3320与RM20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9.2和16.7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突变体 基因定位
下载PDF
青稞分蘖角度的QTL定位
13
作者 杨景发 余鑫莲 +4 位作者 姚有华 姚晓华 王蕾 吴昆仑 李新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0-272,共13页
分蘖角度是青稞株型的主要构成因素,在提高青稞产量与抗倒伏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解析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青稞品种‘达章紫’(株型松散)和‘昆仑10号’(株型紧凑)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 分蘖角度是青稞株型的主要构成因素,在提高青稞产量与抗倒伏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解析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青稞品种‘达章紫’(株型松散)和‘昆仑10号’(株型紧凑)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在多环境中进行青稞分蘖角度的QTL定位,并利用RIL群体衍生的剩余杂合系,对鉴定到的主效QTLqTA7H-1进行精细定位。在青稞7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9个控制分蘖角度的QTL,解释表型变异为6.41%~33.57%,其中,qTA3H-1和qTA7H-1为多环境共检测的主效QTL,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5.42°(增效)和-3.87°(减效);在减效QTL qTA7H-1初定位区间筛选到4个剩余杂合体,自交衍生F8:9近等基因系,在置信区间内加密设计14对分子标记对RHL群体极端单株进行检测,利用获得的5种交换类型单株,将qTA7H-1进一步界定在PC08(32,252,397)与PA10(41,790,765)约9.54Mb的物理区间内。本研究初步揭示调控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因子,为开展分蘖角度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分蘖角度 QTL定位 主效位点
水稻分蘖角度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方立魁 桑贤春 何光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35-940,共6页
分蘖角度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其大小对理想株型等育种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基础研究中,分蘖角度是研究植物分蘖机制的理想指标,是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热点方向之一。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已经定位了la、Spk(t)、Ta等多个与... 分蘖角度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其大小对理想株型等育种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基础研究中,分蘖角度是研究植物分蘖机制的理想指标,是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热点方向之一。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已经定位了la、Spk(t)、Ta等多个与分蘖角度相关的质量性状基因和多个数量性状位点。2007年,水稻分蘖角度控制基因LAZY1和TCA1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进一步使我们从分子水平了解水稻分蘖角度的形成机制创造了可能。为进一步促进水稻分蘖角度发育控制基因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遗传发育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调控水稻分蘖角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跃 肖宁 +11 位作者 陈梓春 吴云雨 余玲 刘建菊 时薇 潘存红 李育红 周长海 季红娟 黄年生 张小祥 李爱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2-339,共8页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有限的产量提升使得水稻生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育产量显著提高的水稻品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想株...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有限的产量提升使得水稻生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育产量显著提高的水稻品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想株型是品种改良的重要方向,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分蘖角作为构建水稻理想株型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之一,它通过调节水稻群体光能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生产实践表明,具有合适分蘖角的水稻品种往往表现出更好的抗倒性和稳产潜力。近年来,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研究学者在水稻分蘖角调控基因的挖掘及其分子机制解析方面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本研究系统总结了调控水稻分蘖角的功能基因及其遗传代谢网络,重点阐述了水稻分蘖角的驯化过程、重力反应介导的分子遗传途径以及植物激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机制,并展望了现有理论框架下未来的潜在研究方向,以期为高产、理想株型新品种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分蘖角 分子机制
下载PDF
植物重力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武迪 黄林周 +1 位作者 高谨 王永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89-602,共14页
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子。植物感受到重力刺激后可以通过重力反应来协调自身各个器官的生长方向与重力方向之间的最适角度。植物重力反应过程分为重力信号的感受、重力信号的转导、生长素不对称分布的形成和重... 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子。植物感受到重力刺激后可以通过重力反应来协调自身各个器官的生长方向与重力方向之间的最适角度。植物重力反应过程分为重力信号的感受、重力信号的转导、生长素不对称分布的形成和重力反应器官的弯曲生长4个阶段。近年来,随着大量重力反应缺陷突变体的鉴定及其控制基因的功能解析,重力信号的感受和生长素不对称分布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重力反应还可以通过调节水稻(Oryza sativa L.)的分蘖角度实现对水稻株型和产量的调控。因此,研究植物的重力反应,不仅有助于解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对于作物株型的改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重力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仍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重力反应的调控机理及其调控水稻分蘖角度的作用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反应 生长素 分蘖角度 拟南芥 水稻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a Rice Tiller Angle Mutant tac2 被引量:3
17
作者 FANG Li-kui SANG Xian-chun YANG Zheng-lin LIN Ying-hua WAN Nan HE Guang-hua 《Rice science》 SCIE 2009年第4期323-326,共4页
Tiller angle, a very essential agronomic trait, is significant in rice breeding, especially in plant type breeding. A tiller anglo controlling 2 (tac2) mutant was obtained from a restorer line Jinhui 10 by ethyl met... Tiller angle, a very essential agronomic trait, is significant in rice breeding, especially in plant type breeding. A tiller anglo controlling 2 (tac2) mutant was obtained from a restorer line Jinhui 10 by ethyl methane sulphonate mutagenesis. The tac2 mutant displayed normal phenotype at the seedling stage and the tiller angl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the tillering stage, A preliminary physiological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was sensitive to GA. Thus, it is speculated that TAC2 and TAC1 might control the tiller angle in the same way.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utant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a major recessive gene and was located on chromosome 9 using SSR markers.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TAC2 and its nearest markers RM3320 and RM201 were 19.2 cM and 16,7 cM,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tiller angle MUTANT gene mapping GENETICS
下载PDF
小麦分蘖性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悦 王同著 +5 位作者 郑跃婷 杨雨露 王盈 张香粉 陈锋 赵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4-571,共8页
小麦分蘖性状是重要的株型性状,决定小麦的最终产量。对小麦分蘖性状进行遗传研究,挖掘调控小麦分蘖性状的重要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了解小麦分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本文针对目前小麦分蘖性状遗传研究所取... 小麦分蘖性状是重要的株型性状,决定小麦的最终产量。对小麦分蘖性状进行遗传研究,挖掘调控小麦分蘖性状的重要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了解小麦分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本文针对目前小麦分蘖性状遗传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对已定位到的、参与调控小麦分蘖数目和分蘖角度的重要QTL位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已经克隆的分蘖性状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阐述,以期为小麦分蘖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分子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数目 分蘖角度 分蘖调控基因 分子机理
下载PDF
过表达水稻OsPIN2通过减弱地上部重力反应增大分蘖角度
19
作者 吴佳俊 涂燃冉 +4 位作者 张秋丽 邹沁雯 孙志豪 王宏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62-2970,共9页
地上部向重力性与分蘖角度形成紧密相关,解析其调控机制有助于合理设计分蘖角度,从而促进作物株型改良。在水稻生长素输出载体基因OsPIN2过表达株系中鉴定到2个分蘖角度显著增大的株系OE-OsPIN2-1/2。扫描电镜观察显示OE-OsPIN2-1/2分... 地上部向重力性与分蘖角度形成紧密相关,解析其调控机制有助于合理设计分蘖角度,从而促进作物株型改良。在水稻生长素输出载体基因OsPIN2过表达株系中鉴定到2个分蘖角度显著增大的株系OE-OsPIN2-1/2。扫描电镜观察显示OE-OsPIN2-1/2分蘖基部的近地端与远地端近乎对称生长。向重力性检测发现OE-OsPIN2-1/2幼苗地上部重力反应降低,且重力刺激后生长素标志基因OsIAA20和WUSCHEL相关同源盒基因WOX6/11不对称表达减弱,表明过表达OsPIN2减弱重力作用下的生长素不对称分布。此外,OE-OsPIN2-1/2分蘖基部参与重力反应的正调控基因下调表达而负调控基因上调表达,进一步表明过表达OsPIN2能够减弱地上部重力反应。本研究结果揭示了OsPIN2通过调控地上部向重力性从而控制水稻分蘖角度的机制,为深入研究植物地上部重力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PIN2 分蘖角度 地上部向重力性
下载PDF
水稻散生与部分雄性不育突变体lpms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20
作者 周慧 林祯芃 +5 位作者 常志远 周海平 王成豹 钟林平 徐秀如 马国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70-2280,共11页
水稻分蘖角度是构建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雄性不育株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进一步解析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育性检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野生型S40和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 水稻分蘖角度是构建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雄性不育株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进一步解析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育性检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野生型S40和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得到的散生雄性不育突变体lpms1(lazy and partially male sterile 1)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lpms1突变体的分蘖角度增大,育性降低,并伴随株高、粒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重要性状不同程度降低。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到lpms1的成熟花粉粒表面皱缩、空瘪,内容物不充实,花粉壁异常。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显示,lpms1突变会引起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pms1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利用株型紧凑材料与lpms1杂交构建F_(2)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测序方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方法进行基因定位。最终,LPMS1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插入缺失(Indel)标记A3与A4之间298 kb的范围内,该区间有38个开放阅读框(ORFs),但无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相关基因报道。LPMS1是新的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基因,该基因突变会同时引起水稻分蘖角度增加、育性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水稻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以及水稻株型和育性改良种质的创制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分蘖角度 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