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农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1
1
作者 刘爽 严昌荣 +1 位作者 何文清 刘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19-2924,共6页
为探讨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动态气室法在山西寿阳地区对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浅旋耕、常规耕作4种耕作措施下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和季节变化规律... 为探讨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动态气室法在山西寿阳地区对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浅旋耕、常规耕作4种耕作措施下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型,呼吸速率的日峰值出现在11:30 13:30,呼吸速率的季节峰值出现在7月上旬至中旬。浅旋耕、秸秆还田、常规耕作、免耕覆盖措施整个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82、2.77、2.64μmolCO.2m-.2s-1和2.49μmolCO.2m-.2s-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还显示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旱地农田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二者分别解释了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5%78%,20%43%。4种措施下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在2.19 3.07之间,大小依次为免耕覆盖>浅旋耕>秸秆还田>常规耕作。对水分的敏感性依次为免耕覆盖>秸秆还田>浅旋耕>常规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耕作措施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4
2
作者 刘爽 何文清 +1 位作者 严昌荣 刘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5-70,共6页
通过在山西寿阳地区设置的田间试验,分析比较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浅旋耕和常规耕作等4种耕作措施不同时期土壤紧实度、容重、入渗速率、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以了解各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通过在山西寿阳地区设置的田间试验,分析比较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浅旋耕和常规耕作等4种耕作措施不同时期土壤紧实度、容重、入渗速率、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以了解各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措施除引起旱地农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降低外,其他物理特性与常规耕作基本一致;免耕覆盖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最大,可导致0-10 cm表层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显著增加,土壤入渗速率在播前显著降低,但随着生育期推进与其他处理间差异逐渐减小,蓄水保墒效果显著,同时会引起土壤温度显著降低,播前较常规耕作平均降低2.0℃;浅旋耕措施则在改善表层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入渗速率方面较秸秆还田和免耕覆盖措施要好,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常规耕作措施平均能提高10%,但同时会引起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特性 耕作措施 旱地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热特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庞绪 何文清 +3 位作者 严昌荣 刘恩科 刘爽 殷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08-1316,共9页
通过山西寿阳设置的8a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全量秸秆还田、免耕覆盖和常规耕作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含水量、温度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结果表明:免耕覆盖与全量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与常规耕作相比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在玉米苗... 通过山西寿阳设置的8a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全量秸秆还田、免耕覆盖和常规耕作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含水量、温度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结果表明:免耕覆盖与全量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与常规耕作相比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在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高出18%、22%、29%、21%和3%、10%、12%、13%,具有保水保墒的作用。在苗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5 cm处免耕覆盖、全量还田与常规耕作处理土壤温度依次为:18.12、18.76和19.44℃,免耕覆盖和全量还田处理平均温度比常规耕作分别低1.32℃和0.69℃。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整个生育期动态变化是首先迅速上升在玉米生育高峰期(拔节期)达到最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成熟期趋于平缓。免耕覆盖与全量还田处理下玉米各生育期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比常规耕作高出70%、40%、85%和30%和10%、20%、15%和15%。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相关和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耕作措施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圩区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江波 杨书运 +4 位作者 马友华 贺非 左怀峰 范东福 杨小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1-247,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和对照)对巢湖流域圩区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C02、CH4和N20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不同耕作处理下的C02、CH4和N20排放通量进行监测...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和对照)对巢湖流域圩区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C02、CH4和N20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不同耕作处理下的C02、CH4和N20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下的C02、CH4、N20的排放/吸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各处理CO2的平均吸收通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H4、N20的平均排放/吸收通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乳熟到蜡熟期是白天C02通量由负值向正值的转换期,和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3.3、1.5和3.9倍,且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各种耕作处理下的CH4排放通量均在一0.3~0(mg·m^-2·h^-1)之间波动,与对照比较,保护性耕作累计吸收量要高16个百分点,相关分析显示,除秸秆还田外,各处理的CH4的吸收率与5cm土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N20是麦田生态系统主要排放源,保护性耕作与对照相比N20排放率降低了12%,而秸秆还田、常规耕作与对照相比N20排放率分别增加了35%和61%;(5)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N20单位产量排放量分别降低了4.31μ·g^-1、3.36μg·g^-1和2.70μ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圩区 冬小麦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耕作方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砖红壤物理特性和含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罗锡文 李就好 +3 位作者 朱余清 杨洲 李俊华 黄海琴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2-66,共5页
对横直深松、深松-浅耕和深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对砖红壤的孔隙度、圆锥指数、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横直深松更有利于提高砖红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的圆锥指数,横直深松和深松-浅耕都能使土... 对横直深松、深松-浅耕和深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对砖红壤的孔隙度、圆锥指数、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横直深松更有利于提高砖红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的圆锥指数,横直深松和深松-浅耕都能使土壤密度显著下降。数理统计分析表明,深松-浅耕、横直深松和深耕对含水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深松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利于提高砖红壤的保水能力,是合理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砖红壤 含水率
下载PDF
不同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哲 曹石榴 +5 位作者 王娜 王欢元 孙增慧 罗玉虎 卢楠 李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探明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陕西省眉县上王村开展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评估传统连续翻耕(MT)、深松—翻耕—深松(ST)及免耕—... 【目的】探明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陕西省眉县上王村开展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评估传统连续翻耕(MT)、深松—翻耕—深松(ST)及免耕—深松—免耕(NT)的耕作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团聚体大小分布及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传统连续翻耕处理降低了新增耕地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和土壤持水特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3.68 g/kg),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差。与传统长期翻耕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方式下的NT处理显著增加了新增耕地大团聚体的数量(P<0.05),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结构稳定性。NT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最大为20.42%,有机质含量最大值达到6.48 g/kg,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水稳性大团聚体(R 0.25)、分形维数(D)值明显得到改善。ST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持水特性、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有机质含量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NT和ST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新增耕地土壤质量的不断改善,因此,NT处理为陕西省眉县上王村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处理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质 土壤结构稳定性 新增耕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耕作措施土壤酶和微生物区系的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曹伟鹏 吴发启 +3 位作者 雷金银 赵龙山 云峰 于小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5,共8页
选取了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在连续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探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特征,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土壤养分与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中... 选取了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在连续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探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特征,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土壤养分与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在免耕措施下活性最高;磷酸酶活性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显著高于翻耕和覆膜措施;脲酶活性秸秆覆盖措施最低;蔗糖酶活性秸秆覆盖措施显著高于其它措施。在20~40 cm土层中,免耕措施下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较高。(2)剖面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在秸秆覆盖措施下呈现逐渐递减,在免耕措施下呈现先增大后减弱的趋势,40 cm以下土层翻耕措施过氧化氢酶活性较0~40 cm有所增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减弱,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酶活性分层明显。(3)0~2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变化最大,20~40 cm土层变化较小。在微生物数量差异大的0~20 cm土层,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下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翻耕和覆膜措施下的菌数。(4)剖面上微生物数量总体上随着土层加深数量减少,其中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下层次间微生物的数量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微生物 养分 土壤酶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棉花不同部位果枝叶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韩秋成 张月辰 +2 位作者 李存东 孙红春 刘连涛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3,共5页
以转Bt基因抗虫棉33B、杂交抗虫棉农大棉6号为材料,以翻耕、旋耕、免耕三种不同耕作方式为处理,对棉株不同部位果枝叶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旋耕、免耕处理不同部位果枝叶的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依次降低,MDA含量依次升高... 以转Bt基因抗虫棉33B、杂交抗虫棉农大棉6号为材料,以翻耕、旋耕、免耕三种不同耕作方式为处理,对棉株不同部位果枝叶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旋耕、免耕处理不同部位果枝叶的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依次降低,MDA含量依次升高,并且这一规律在两品种上的表现一致。表明翻耕利于延缓果枝叶衰老,免耕果枝叶衰老现象最重,旋耕居中。农大棉6号中后期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高于33B,MDA含量低于33B,说明农大棉6号抗早衰能力强于33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耕作方式 果枝叶 衰老 生理特性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典型地区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顾秋蓓 杨琼 +1 位作者 余涛 杨忠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3-469,共7页
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红外光谱(IR)技术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黑龙江与吉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结构特征,探讨耕作措施对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免耕耕作处理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 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红外光谱(IR)技术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黑龙江与吉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结构特征,探讨耕作措施对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免耕耕作处理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与免耕前相比,免耕后土壤有机质的脂族性减弱,稳定碳/不稳定碳的比值增加,免耕后土壤胡敏素中烷基C/烷氧C和疏水C/亲水C的比值均呈增加趋势,疏水程度增加。因此,短期免耕虽然不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能够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耕作措施 胡敏素 黑龙江 吉林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其增温潜势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娟 蔡立群 张仁陟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3,共7页
基于甘肃农业大学在定西市李家堡镇开展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11年度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CO2和N2O的排放通量进行全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测定期内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 基于甘肃农业大学在定西市李家堡镇开展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11年度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CO2和N2O的排放通量进行全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测定期内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均表现为CO2源和N2O源;免耕不覆盖有利于降低两个序列土壤的CO2排放通量,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三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不同程度的减少了两个序列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两个序列下CO2的相对增温潜势最大,W→P→W序列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多,相反免耕不覆盖处理能相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降低温室效应;P→W→P序列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小,对温室气体有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双序列轮作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全球增温潜势
原文传递
育苗与耕作方式对抗虫杂交棉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朝晖 钟林光 +2 位作者 陈益元 步洪凤 李鸿达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2-356,共5页
本研究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分析育苗方式(水浮育苗、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与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对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南气候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影响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PRO)含量、丙二醛(... 本研究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分析育苗方式(水浮育苗、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与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对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南气候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影响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的主导因子是育苗方式。水浮育苗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和较低的丙二醛含量,果枝叶片光合速率高、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比值趋于合理,营养钵次之,穴盘育苗最差,翻耕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和较低的丙二醛含量,果枝叶片光合速率高、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比值趋于合理,旋耕次之,免耕最差,水浮育苗和翻耕组合有利于增强棉株生理机能,延缓棉株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育苗方式 耕作方式 生理特性
原文传递
川中丘区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永成 朱小波 +4 位作者 刘家强 袁继超 杨世民 陈明祥 郭富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6-279,共4页
以"正红311"为材料,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川中丘区自然干旱条件下进行露地平栽(T1)、稻草覆盖平栽(T2)、地膜覆盖平栽(T3)、顺坡垄作地膜覆盖(T4)、顺坡膜侧栽培(T5)和露地横坡垄作(T6)共6种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运... 以"正红311"为材料,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川中丘区自然干旱条件下进行露地平栽(T1)、稻草覆盖平栽(T2)、地膜覆盖平栽(T3)、顺坡垄作地膜覆盖(T4)、顺坡膜侧栽培(T5)和露地横坡垄作(T6)共6种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T3、T4、T5等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籽粒干重明显较高,而且T4、T5处理的单株干物质和茎鞘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T1、T2、T6等处理。T3、T4、T5等处理之间的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差异较小,但均显著高于T1、T2、T6处理。基于简化栽培考虑,膜侧栽培和地膜覆盖平播处理是较好的春玉米耕作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处理 干物质 籽粒产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棉花主茎功能叶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秋成 任爱民 +5 位作者 张玉娟 崔明晖 尹国 李如欣 马维军 李存东 《河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5期13-16,共4页
以转基因抗虫棉新棉33B和杂交抗虫棉农大棉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翻耕、旋耕和铁茬3种耕作方式对棉花主茎功能叶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棉花主茎功能叶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顺序均为翻耕>旋耕>铁茬,MDA... 以转基因抗虫棉新棉33B和杂交抗虫棉农大棉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翻耕、旋耕和铁茬3种耕作方式对棉花主茎功能叶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棉花主茎功能叶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顺序均为翻耕>旋耕>铁茬,MDA含量顺序为翻耕<旋耕<铁茬。翻耕处理的叶片衰老程度最轻,有效延缓了棉花衰老,是棉花栽培管理中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棉花 主茎功能叶 衰老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春季深松对内蒙古西部农田土壤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于晓芳 高聚林 +2 位作者 尹斌 王志刚 孙继颖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年第3期21-23,共3页
试验在春季条带深旋耕30era、春季深松30era和常规表层旋耕15cm等不同深松方式下。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各指标,通过分析阐明春季深松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cm春季条带深旋... 试验在春季条带深旋耕30era、春季深松30era和常规表层旋耕15cm等不同深松方式下。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各指标,通过分析阐明春季深松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cm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能有效的打破犁底层,扩大耕层深度。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15~35cm土层土壤客重;增加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深松能提高玉米株高、单株根干重、单株地上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加快生育进程;在收获时,30em条带深旋耕、30em春季深松的倒折率(0和1.2%)均低于常规旋耕处理(3-3%);深松有效增加玉米单产,30era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处理较常规旋耕分别增产22.10%和25.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深松 土壤结构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