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储层CO2驱油特征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郎东江 伦增珉 +2 位作者 吕成远 王海涛 潘伟义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6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间的油不同程度被采出,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不断增加且累积采出程度不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裂缝和毛细孔隙区间的油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裂缝中的油及毛细孔隙中的部分油被驱替出来,CO2驱替压力提高毛细孔隙、微毛细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累积采收程度较小。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毛细孔隙区间的部分剩余油成正比增加进入到微毛细孔隙区间改变储层剩余油分布。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CO2不同驱替压力阶段,岩心裂缝、毛细孔隙区间、微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情况,对于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驱油机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致密砂岩储层岩心 CO2驱油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表征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0
2
作者 罗顺社 魏炜 +2 位作者 魏新善 赵会涛 刘晓鹏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9期5-10,1,共6页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发育微米级和纳米-亚微米级两大孔喉体系,可以通过图像表征技术、非图像表征技术和数字岩心技术等进行表征。以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对3类表征技术的原理、研究内容、适用性及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以期进一步...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发育微米级和纳米-亚微米级两大孔喉体系,可以通过图像表征技术、非图像表征技术和数字岩心技术等进行表征。以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对3类表征技术的原理、研究内容、适用性及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以期进一步推动在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表征技术 纳米-亚微米级孔喉体系 数字岩心
下载PDF
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的岩心观察描述--以文明寨致密砂岩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罗群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9-231,共3页
在说明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岩心观察描述的目的、意义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岩心观察描述的思路、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以东濮坳陷文明寨中生界潜山油藏为例,阐述了其岩心裂缝的发育规律和含油性特征,总结出6种成因类型... 在说明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岩心观察描述的目的、意义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岩心观察描述的思路、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以东濮坳陷文明寨中生界潜山油藏为例,阐述了其岩心裂缝的发育规律和含油性特征,总结出6种成因类型的裂缝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寨地区 致密砂岩 裂缝性油藏 裂缝 岩心观察描述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增产过程中储层伤害机理 被引量:15
4
作者 许诗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92-99,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泾河油田致密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分析方法基础上,分别对基质和裂缝性岩心进行了储层伤害实验,同时结合同位扫描电镜方法从微观角度对增产过程中的伤害机理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入井液侵入储层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次... 以鄂尔多斯盆地泾河油田致密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分析方法基础上,分别对基质和裂缝性岩心进行了储层伤害实验,同时结合同位扫描电镜方法从微观角度对增产过程中的伤害机理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入井液侵入储层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次要原因,为该区块后续配方体系的改善提供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入井液侵入储层,黏土膨胀和水锁伤害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结垢是次要原因;酸化过程中,酸液与酸敏性矿物反应产生二次沉淀及酸化后释放地层微粒是该储层酸敏性伤害的主要原因;压裂过程中,压裂液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水锁伤害,而破胶不彻底产生的残渣伤害也是造成压裂液伤害的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伤害机理 同位扫描电镜 裂缝岩心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长岩心压力损失及渗透率损害评价实验 被引量:13
5
作者 苏玉亮 庄新宇 +3 位作者 李蕾 李新雨 李东升 郑建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2,共5页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孔隙连通性差等特点,易受到水锁效应严重损害。为此,根据致密砂岩气藏的水锁机理以及储层条件,选择对应储层的长岩心,开展了不同储层条件、不同水锁程度下的压力损失评价和渗透率损害评价实...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孔隙连通性差等特点,易受到水锁效应严重损害。为此,根据致密砂岩气藏的水锁机理以及储层条件,选择对应储层的长岩心,开展了不同储层条件、不同水锁程度下的压力损失评价和渗透率损害评价实验,并提出了压力损失和渗透率损害率2个概念,表征水锁效应对压力传播过程和储层渗透率的损害程度。结果表明:在气田开发过程中,水锁效应对物性较差、气测渗透率较低的储层损害最大,应提前实施预防措施;物性较好、气测渗透率较高的储层可根据其压力损失和渗透率损害率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优化措施。针对不同储层,合理地实施解除水锁工艺对于气井的生产以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水锁效应 长岩心 压力损失 渗透率损害率 气井产能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参数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郎东江 伦增珉 +2 位作者 吕成远 潘伟义 孙爱军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5年第2期251-259,共9页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岩心流体参数进行研究,简述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参数核磁共振测量原理及计算岩心流体参数方法。实验确定了岩心流体动用参数T2截止值方法,进行了可动流体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研究。油田矿场核磁共振测量岩...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岩心流体参数进行研究,简述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参数核磁共振测量原理及计算岩心流体参数方法。实验确定了岩心流体动用参数T2截止值方法,进行了可动流体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研究。油田矿场核磁共振测量岩心含油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并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含油饱和度识别油水层方法进行研究。表明:实验测定红河区块岩心T2截止值为4.06 ms,利用致密砂岩储层岩心可动流体等级划分标准,对致密砂岩储层岩心单井及不同层位、多井之间进行储层比较分类评价。油田矿场核磁共振技术测量计算的含油饱和度结果与常规方法测量的含油饱和度结果对比,表明油田矿场核磁测量含油饱和度是可行且可靠的。岩心含油饱和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比值大小可识别油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致密砂岩储层岩心 流体参数
下载PDF
数字岩心技术在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伟 张德峰 +1 位作者 刘海河 张文娇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5期593-596,共4页
基于适用于纯砂岩储层的阿尔奇公式计算的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精度低,适用性差。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和以自相关函数为基础的数字图像重构技术进行结合,形成能够描述储层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储层数字岩心建模技术。应用建立的数字... 基于适用于纯砂岩储层的阿尔奇公式计算的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精度低,适用性差。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和以自相关函数为基础的数字图像重构技术进行结合,形成能够描述储层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储层数字岩心建模技术。应用建立的数字岩心,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储层孔隙结构类型、泥质质量分数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因素对阿尔奇公式中饱和度指数和胶结指数等参数的影响。研究认为,储层粒间孔隙、裂缝孔隙和孤立的溶孔隙等因素对阿尔奇参数影响巨大,裂缝孔隙度和地层水电阻率增大会导致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减小,孤立溶蚀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增加会导致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增大。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饱和度指数、胶结指数的关系,建立变参数的阿尔奇公式可提高饱和度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低渗透储层 数字岩心 含油饱和度 阿尔奇公式
下载PDF
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岩心人工裂缝制备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战永平 付春丽 李松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2,共3页
岩心的人工造缝技术是模拟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储层特征有效方法。依据岩石裂缝形成发展趋势与岩石破坏机理相似特性,对岩心进行不同方式的破坏产生不同形式的裂缝,运用刀刃径向拉伸和径向共轭剪切破坏可制备出具有一条贯穿裂缝的岩心... 岩心的人工造缝技术是模拟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储层特征有效方法。依据岩石裂缝形成发展趋势与岩石破坏机理相似特性,对岩心进行不同方式的破坏产生不同形式的裂缝,运用刀刃径向拉伸和径向共轭剪切破坏可制备出具有一条贯穿裂缝的岩心。运用轴向集中应力径向拉伸破坏,通过监测差应力的大小和方位,控制裂缝的扩展和裂缝网络的形态,达到制备出具有多条非贯通裂缝的岩心。人工裂缝制备方法,对于推动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岩心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 岩石破坏形式 贯穿缝 非贯穿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